初中全部文言文知识梳理重点易混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语法知识点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的用法更加广泛,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等不同类别。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通常是“主谓宾”的顺序。
有时也会出现倒装、省略等特殊的语序结构。
3. 句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包括并列句、主谓句、从句等。
从句有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不同种类。
二、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特征。
3. 借代:用一个与原指不同但相关的词来代替,常用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借代。
4.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言语表达,以强调或渲染其效果。
5. 排比:通过多次列举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句子来增加语言的热度和修辞效果。
6. 对仗:通过平行排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形成对称的结构和语言的和谐感。
三、语言特点1. 文言文注重文法和词义的准确,句子结构通常比较规范,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善于运用比拟、夸张等手法。
2.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注重意象的表达,常用典故来说明或强调。
3. 文言文注重音韵的运用,有明显的韵律感和平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辞章等。
4. 文言文在句法结构上较为复杂,有时候使用从句和并列句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四、阅读技巧1. 注意词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2. 理解句子: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注意标点: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标点的位置和作用。
4. 阅读背景知识:文言文中常涉及历史典故、古代文化等知识,通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闲。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平定。
例:雨不安如山(《草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够(《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遇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情,感谢。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愉悦。
例:悠闲自得 (《童趣》 )(6)获取,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负约(《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地。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德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归纳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为大家梳理归纳初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原因、缘故”“所以、因此”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
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原意为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原意为奔跑,这里指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指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作代词,代人、事、物。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去、到的意思。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
3、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
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
4、以作介词,有“用、凭借、因为”等意思。
作连词,表目的,如“以光先帝遗德”。
5、于作介词,表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汇总(一)《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图片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一)文化常识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是孔子之孙孔jí的再传弟子,儒家代表人物。
2、《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3、《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
韩非,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战国七雄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师从荀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4、《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5、《列子》(又名《冲虚经》)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6、《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共20篇,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论语》首创语录体)。
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门人所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主要著作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五经”指(即《诗》《书》《礼》《易》《春秋》)7、《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记述齐国晏子言行的散文作品。
其中记录了不少有关晏子的轶闻趣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8、《战国策》国别体。
最初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整理,始取名为《战国策》。
共12策, 33篇.,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的人物言论。
10、《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的编年体史书,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课文《曹刿论战》11、《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
作者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12、蒲松龄:清朝文学家,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郭沫若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13、《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14、《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塞翁失马》等。
15、《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辑的,是一部最为完备的乐府诗总集,现存100卷,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收集汉至唐五代时期的乐府民歌、文人作品和先秦歌谣,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按其曲调分为十二类。
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就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
后人称这些诗为“乐府”或“乐府诗”。
课文《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陌上桑》。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16、《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17、《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字君实。
18、《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编成于春秋时代。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雅”是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40篇)19、王安石,宋朝。
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
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
20、《马说》选自《韩愈文选》。
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派创始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2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朝;2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文章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词);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5、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6、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7、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课文《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8、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29、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0、曾巩:字子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课文梳理1、《与朱元思书》(南朝文学家吴均《艺文类聚》)●借景抒情。
借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鄙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马说》(唐朝韩愈《韩愈文选》)●托物寓意,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做了辛辣的讽刺和控诉。
3、《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柳河东集》●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本文借题发挥,含蓄委婉地规劝友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炉。
●对比。
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同心境作对比,是为了引出下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5、《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欧阳修散文选集》)●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句式: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6、《出师表》(三国诸葛亮)●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
●提出三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陆游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包含着创业维艰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刘备忠贞不二的感情,愿意与他患难与共。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儒家)●借战争论述“王道”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
异:两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第一则在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在结尾揭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8、《庄子》故事两则(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第一则讲故事用意: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庄子没有直接痛斥惠子,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绕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故事很富有趣味性:1、故事发展常常出人的意料;2、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3、比喻巧妙贴切。
●第二则: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9、《诫子书》(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主旨: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10、《曹刿论战》(《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
●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进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成语:一鼓作气----趁情绪高昂时把事情做完。
(三)容易混淆古代作者及几部重要作品语录体:《论语》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三国志》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顺序如下:春秋、战国、汉(西、东)、三国、晋(西、东)、南北朝(南、北)、唐、五代、宋(北、南)、元、明、清春秋:孔子(儒家)、晏子战国:孟子(儒家)、墨子(墨家)、庄子、列子(道家)、韩非(法家)。
豪放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常建、韦应物、刘长卿等。
唐朝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