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在语文备考中,背诵一些重要的古文知识,对中考语文的考试是有帮助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2黔之驴唐代: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3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

(全)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词汇详解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词汇需要掌握,下面详细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些词汇。

1. 乃:表示“于是”,“就”,用在句首或句中。

如:乃至边塞,无不得其民。

2. 而:表示递进、对比、转折等意思。

如:吾闻之而深叹。

3. 其: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其声如泣,其色如憔悴。

4. 之: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表示这个词与前面讲的事物有关。

如:不通天文,不习刑名,不读古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孝悌不能,忠信不达,此之谓文不成礼,而礼不成文。

5. 者:用在名词后面,表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如:夫妇者,相与为一体也。

6. 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以: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

如:以快就繁,以繁就简。

8. 已:表示动作或状态已经完成。

如: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9. 之间: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关系。

如:自古以来,文化和科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 有时:表示时间的交替或变化。

如:有时日出东山,有时夕阳西下。

11. 者也:表示强调,相当于“就是”。

如:观其所作者也,则无不亦尽心尽意。

12. 不可:表示不可行、不可接受。

如:君子有所为而为之,犹不可及也。

13. 何以: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为什么”。

如:吾不知其所以然然也。

14. 何必:表示不必要,可以翻译成“没必要”。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必争名利?15. 相信:表示相信、信任。

如:知己之相信,信必获之;疑人之不信,信必失之。

16. 何事:表示询问。

如:何事如此激动?17. 怎么:表示询问。

如: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18. 必定:表示道理肯定、结果必然。

如:懒惰的人必定没有好下场。

19. 谁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意外,可以翻译成“谁会想到”。

如:他得了一场病,谁知竟不幸身亡。

20. 不由得:表示情感不受控制。

如: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由得心中一紧。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一、文学(文体)常识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

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

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 4.一词多义(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连词,表转折,却。

)5.重点实词(1)将以攻宋(攻:进攻。

)(2)愿借子杀之(愿:希望。

)(3)不可谓仁(仁:对人亲善,友爱。

)(4)然胡不已乎(胡:为什么。

已:停止。

)(5)舍其文轩(文:彩饰。

轩:有篷的车。

)(6)邻有敞舆而欲窃之(敞:破。

)(7)以牒为械(牒:木片。

)(8)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

)(9)楚王问其故(故:原因。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为”表判断)(2)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者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2)(子)胡不见我于王?(省略主语“子”)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宋有何罪”)(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介宾结构后置,应为“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3)胡不见我于王?(介宾结构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4.固定句式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四、人物形象1.墨子:(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及爱好和平的思想。

(2)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3)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

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4)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2.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3.楚王:霸道强硬、狡诈虚伪、贪婪好利。

第2篇《孟子》两章文学(文体)常识《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

)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6)攻亲戚之所畔(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4.一词多义(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2)之:①三里之城(的,助词。

)②多助之至(到。

)③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重点词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B.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C.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2)得道者(实施“道义”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3)失道者(不实施“道义”的君主。

)(4)寡助之至(寡,少。

)(5)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

有,或者。

)二、文言句式倒装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状语后置,应为“不以封疆之界域民”)三、主题思想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经过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阐述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的名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表明君子战必胜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这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心齐,泰山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2.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6)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 3.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曾益其所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5)征于色(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6)而后喻(古义:通晓。

今义:比喻。

)4.一词多义(1)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④困于心(在。

)(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恒:①国恒亡(必然。

)②人恒过(经常。

)5.重点词语(1)百里奚举于市(市:市场。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

)(3)行拂乱其所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4)征于色(色:脸色。

)二、文言句式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2)困于心(状语后置,应为“于心困”)三、主题思想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先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四、理解默写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5.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例子)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8.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第3篇鱼我所欲也一、词语积累1.通假字(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词类活用(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3.古今异义(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能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义:豆子。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器具。

)(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 4.重点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2)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

)(7)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

)(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本心:天性,天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