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实用
2024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一、词语积累1.同义词、反义词:常见词义辨析、近义词、反义词等。
例如:聪明、伶俐、聪颖、聪慧。
2.近义词辨析:解释、阐述、表明、说明等。
3.词语辨析:例如:爱人、亲人、亲友、爱友。
4.成语:常用成语的释义和用法,如拔山盖世、三心二意等。
5.诗词:常见古代文学作品、诗词背诵、常用诗词的意蕴等。
6.词语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语言文字知识和技巧1.理解:阅读理解、短文改错、短文填空等。
2.查找:词典的使用和查找能力训练。
3.运用:提纲、填空、补充、改写、联想、解答等。
4.语言表达:书写规范、标点符号、成段写、通信写作等。
5.复习修炼:(1)课文背诵:熟读背诵教材课文。
(2)写作训练:叙事、描写、议论等写作训练。
(3)作文指导:根据题目要求写作、写作要点提示、扩展性写作训练。
(4)语法归纳:主谓一致、名词性从句等。
三、修辞手法1.比喻:生活中的比喻、文学中的比喻。
2.拟人:赋予生命和人类特点给非人事物。
3.夸张:夸大事实或含义。
4.排比: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式,起到强调效果。
5.对偶:将两个相对或相对性较强的事物进行相互对比。
6.借代:通过词、形象等来达到其中一种意义或形象。
四、阅读理解1.看题型:选择、判断、细节描写、分析归纳、首尾呼应等。
2.看干扰选项:排除法、提取关键词、逻辑判断等。
3.看文本:针对文本的问题、特点等。
4.解题技巧:找信息、寻特征、理解含义、识别结构等。
5.环境拓展:增加额外知识,引导推测,丰富阅读解题。
五、写作技巧和训练1.审题:认真理解题目要求。
2.规划:提纲、逻辑、段落划分等。
3.新意:亮点突出、独特观点。
4.结构:一二三分、总分总、归纳段。
5.语言: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句式变换。
6.语法:主谓一致、单复数、形容词用法。
7.书写:字迹工整、符合字数要求、标点符号正确。
六、古诗词常识1.阅读理解:解读古诗词蕴含的含义。
2.字词造句:选取古诗词中的字词组成句子。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点梳理(2023)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点梳理(2023)中考语文重点知识点梳理(2023)其实根据了解,语文知识点整理可以帮助提高成绩,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下语文常见的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
感兴趣的同学们赶紧可以看过来了。
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3.动作猫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字音字形知识点1.字的结构和构造:单字、合字、偏旁部首、字根、字形义等。
2.声母、韵母、声调的认识和运用。
3.拼音和拼读规律:正确理解并准确拼写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4.词的形音义:形式、发音、含义和用法的基本认识和运用。
二、词语知识点1.词类的认识和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感叹词等。
2.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3.词语的词义辨析和用法:熟语、成语、俗语等。
三、句子知识点1.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子的类型和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等。
3.句子成分的补充和短语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知识点1.篇章的结构和段落:主题句、承上启下、总-分-总、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对比等。
2.篇章的连贯和过渡:词语的连贯、逻辑关系的过渡、时空顺序的过渡等。
五、阅读技巧知识点1.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精读、略读、分析、归纳、概括、猜词义、推理等。
2.阅读中的问题解答和分析:理解题、细节题、主旨题、推理题、判断题等。
六、写作知识点1.写作表达的目的和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写作的结构和组织: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
3.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修辞技巧等。
七、常用修辞手法1.夸张、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八、名篇诵读1.名篇诵读的目的和作用:提高语感、培养表达能力、丰富语汇等。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一、词语运用1.常见的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2.词的词义辨析3.词的构成、拼音与字音的规则二、语法知识1.名词的分类、数词的用法2.动词的时态、语态、用法3.形容词、形容词性的词语4.代词的分类、指示代词、反身代词5.介词的用法、固定搭配6.量词的用法7.连词的分类、用法8.句子成分的组成及结构9.语病分类及修改方法10.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方法三、写作知识1.写作基本格式2.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3.日记、作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4.描写人物、描写环境的方法5.叙事、议论、说明的写作技巧四、阅读理解1.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细节2.推理文章隐含的信息3.判断文章主题、节选文章的主题4.理解文中的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五、修辞手法与标点符号1.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2.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3.排比、设问、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六、阅读技巧1.快速阅读、细节理解、归纳总结2.阅读中理解词义的方法3.标记整理阅读材料的技巧七、修辞手法与文学常识1.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识别2.课外阅读中的文学常识3.古代文化常识及出处八、应用文写作1.书信、便条、启事、通知的写作方法2.应用文格式与表达技巧3.申请信、辞职信等特殊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九、修辞与作文1.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识别2.作文中的修辞运用以上是中考语文知识点的梳理,总结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阅读理解、修辞手法与标点符号、阅读技巧、修辞手法与文学常识、应用文写作、修辞与作文等方面的知识点。
备考时,可以结合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与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古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等。
•宋词:宋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婉约、豪放的表达方式而著名,代表作品有《浣溪沙》等。
•元曲:元朝盛行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唱词、板儿曲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东篱乐府》等。
2. 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贾、史、王、薛等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
•《水浒传》:宋代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和抗金义军的故事。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现代文学流派•散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小说:以主要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虚构故事为特点,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类。
•诗歌: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采用押韵和节奏变化的手法。
2. 现代文学作品•《围城》: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海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际关系的虚伪。
•《活着》: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三、语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现代文学流派有散文、小说、诗歌等。
•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现代文学作品有《围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语言文字•词语辨析:包括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辨析和使用。
•词语搭配: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的搭配,避免搭配错误或歧义的表达。
中考语文一些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一些知识点汇总
一、词语运用
1.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
2.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词语辨析
1.同音词、同形词的辨析。
2.形近词的辨析。
三、语法知识
1.词类的划分与辨析。
2.词组、短语、句子的结构。
3.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气、语序等的考察。
4.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阅读理解
1.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和中心思想。
2.掌握主题句、关键词、上下义项等阅读策略。
3.理解文中事实细节、生词解释、推理判断等。
五、作文写作
1.文章基本结构的构成。
2.开头、结尾的写法。
3.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5.根据提示、图表等进行写作。
六、文言文阅读
1.理解文言文的词语运用和句法特点。
2.了解古代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七、写作技巧
1.运用描写、叙事、议论、说明等不同写作目的和技巧。
2.逻辑推理和观点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八、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2.起点、承接、转折、高潮、结束等修辞加工。
九、古代文学常识
1.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时代背景等。
2.古代文学名句的背诵与欣赏。
十、现代文学常识
1.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写作手法等。
2.现代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欣赏。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梳理诗歌鉴赏1.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意义和表现形式2.典故的解读:通过了解典故来理解诗歌中的表象3.韵律的把握:了解古典诗歌中的韵脚、对仗和格律等韵律形式文言文阅读1.对古文的理解:分辨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差异,理解古文中复杂的句式结构2.文化常识的应用:通过了解历史和文化来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意义3.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典故、反复和排比等作文思路和技巧1.立意和主题: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与生活相关的主题2.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创造富有吸引力和逻辑完整性的故事情节3.篇章结构的组织:使用合适的过渡词、段落和结构来组织文章常见的成语1.解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成语的词义和背景2.成语的运用: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成语,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3.成语的联想: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名著阅读1.掌握作品的情节、主旨、人物等要素: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主旨,以及人物的特点2.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用词、句法、修辞等,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3.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探讨名著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将经典的思想和价值观结合到当代的思考中语法基础1.词语搭配:根据词性、词语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会搭配正确的词语2.句子结构:将单句转变为复杂句或并列句,建立合理的句子结构3.语法规则的应用:理解完整的语法规则,运用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形式规范1.标点符号的使用:理解常见的标点符号,准确使用符号2.书写格式的规范:了解标准的书写格式,如标题、字体大小、行距和字数等3.语言的准确性:注意用词准确性,包括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以上就是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复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同时,建议学生追求知识点的透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运用到语言学习中。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实用越是高年级学习压力就越大,越是考试学习压力就越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知识点细梳理一、文言文阅读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二、现代文阅读同学们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即读完文章首先要作出一个文体判断,然后按文体调动考点知识储备,千万不可混淆。
先来谈记叙文阅读:8.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概括段意。
“整体阅读”与“粗知大意”不是同一概念“粗知大意”一般是指阅读流程中的第一流程,即大至了解文章意思。
而“整体感知”是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整体感知”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感知本文主要内容,作者主要情感(或见解),产生阅读者自己的感受;二是敏锐地感觉到体现主要内容,主要感情(或见解)的有关语句,三是发现上述语句的内在联系并落实自己的感受。
9.解释词意应联系文章内容来具体结合某个词的词意。
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往往不是它本来的意思,必须根据前后文去理解它的含义。
10.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
修辞的范围很广,初中阶段要求识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七种修辞方法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11.阅读现代文要理解句、段、篇的关系。
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根据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1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要重点掌握插叙的作用。
做题时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用倒叙、为什么要用插叙,其实这都与中心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没必要倒一倒或插入一段。
13.记叙文里的人、事、景、物都是记叙所用的材料。
记叙文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叫做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处理中心和材料两者间的关系上,先看材料。
14.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是文章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最复杂也最重要。
描写有两大类:人物描写(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和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15.语言的表达能力,记叙文的语言有着它鲜明的个性,它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生动、形象。
再来谈说明文阅读:16.说明文阅读对理性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至少有六问:(1)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段落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归纳)(3)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列图表)(5)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准确。
(6)文章揭示了说明对象的那些特征?捕捉有效语言信息。
捕捉有助于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语言,有效语言信息的具体体现:中心句,即能揭示文章和各段大意的句子。
(往往段首句或段尾句是中心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能揭示事物特征的重要语句;对既有信息进行筛选处理。
接下来谈议论文阅读:17.议论文中的论点是统摄全文的观点。
论点的表述形式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陈述句。
18.论据为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一切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人们所认识的真理),论据的作用和补充论据是常见题型。
19.论证的基本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20.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比)21.阅读综合性文章的时候,应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文体知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所表达的见解、主张、写作意图等,把握文章的思路,一般地说,综合性的文体包括杂文、随笔(笔记)、评论文章、散文(不是纯记事、写景的)、科技小品等。
(包括文章的结构和感情展开的过程),能从语言形式入手分析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三、写作22.调动以往积累,系统总结自己作文中的经验教训。
对以往写过的作文,要来一个系统的梳理,挑选其中写得较好的几篇文章,进行认真修改,编成一本自己的“作文选”,临场应考无论碰到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容易心中有底,思考有路,这比猜题碰运气好多了。
23.归类整理自己作文中的错字病句。
如能借总复习之机,把自己的错字、病句一一抄出,按不同类型归并起来,容易引起自己的警惕,查明其产生的原因,防止它们再次出现。
中考语文核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文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 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二、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B看到lookC 写到writeD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三、分类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