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背景说明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可以避免混乱和错误,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并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因此,制定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二、目的和范围1.目的: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保障患者权益。

2.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有关的流程。

三、制度要求1.患者登记(2)登记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将核对结果记录在登记表上。

2.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2)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在患者住院记录中进行记录。

3.门诊患者的身份识别4.出院患者的身份识别5.患者信息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信息安全。

(2)患者信息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密,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向外泄露。

6.制度落实(1)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确保工作人员了解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2)医疗机构应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责任分工1.登记人员负责患者登记和身份核对工作。

2.医务人员负责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身份核对工作。

3.监管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审核和评估。

五、违规处罚对于未按照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要求操作的人员,医疗机构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记过、记大过、解聘等。

六、制度宣传医疗机构应通过内部会议、培训、患者告知等方式,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进行宣传,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守。

七、制度效果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制度效果评估,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八、附则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应及时进行修订,并经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批准。

综上所述,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确保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背景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旨在确保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正常进行,保证医疗安全、削减错诊、漏诊和身份混淆的风险,提高患者就医的充足度和信任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的医疗技术科室、门诊部、急诊科室、住院部等,全部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必需严格遵守该制度。

三、管理标准1. 患者身份核对(1)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和咨询时,应自动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并与患者供给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

(2)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应使用医院指定的识别工具,如一卡通、身份证阅读器等。

(3)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应尽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避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疑虑。

2. 患者标识(1)在患者入院时,住院部门应为患者办理住院登记,发放住院号,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

(2)医务人员在供给医疗服务前,应核对患者住院号和姓名是否匹配,并在患者病历和医嘱单上标注患者的住院号。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供给医疗服务时,应要求患者搭配身份验证,如供给住院号和姓名等。

3. 记录和报告(1)医疗技术科室、门诊部、急诊科室等应建立患者身份核对记录,记录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核对情况。

(2)对于存在身份核对错误的情况,应立刻向上级进行报告,并适时进行矫正和整改。

(3)定期将患者身份核对记录进行汇总和分析,不断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四、考核标准1. 身份识别精准率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精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号和姓名等。

识别精准率应达到90%以上。

2. 身份核对记录完整性每位患者的身份核对记录应完整、清楚,并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结果等内容。

记录完整性达到100%。

3. 报告及整改按时率显现身份核对错误的情况,应适时向上级进行报告,并按要求进行矫正和整改。

报告及整改按时率应达到95%以上。

4. 风险事件发生率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应削减错诊、漏诊和身份混淆的风险。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防止发生因身份识别错误造成的不良事件,特制定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重点科室(I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科)等;特殊患者(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氏、传染病、药物过敏)等,必须配戴腕带,并详细填写信息(姓名、科室、性别、住院号、床号、年龄)等。

2、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原因无法向护士陈述自己身份信息,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信息,用于护士对患者身份的识别。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腕带上填写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等信息,用于护士对患者身份的识别。

4、对清醒的患者护士采用“反问式”方法询问患者,由患者提供自己相关信息,用于护士对患者身份的识别。

5、在标本采集、给药、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或发放特殊饮食,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信息方法识别患者的身份,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6、严格执行《关键科室间患者转、接制度》,正确识别患者。

7、护理部定期组织专项质控,督导落实对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

13。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各项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床号、姓名)识别的方法。

二、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腕带外,必须让患者自行说出本人的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必要时与患者家属共同核对。

四、在实施任何有创护理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病房、急诊、手术部、IeU、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六、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标识的制度
1.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3 .其它管理措施参照《腕带使用管理制度》。

七、门诊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为门诊就诊卡,住院患者唯一的身份识别为住院号。

八、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手术室、
急诊科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规范护理行为,医护人员给患者行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时需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住院患者的唯一识别为住院号、门诊患者(含抢救、门诊留观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号。

(三)住院、急诊抢救和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1.腕带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诊号、入院日期等。

2.护士打印腕带并由第二人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3.腕带脱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字迹模糊时,应当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4.患者转床、转科时,须更新腕带信息,并由第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一致。

5.佩戴腕带的位置应便于查对,不影响患者治疗。

若四肢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外伤、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员服胸前明显位置。

(四)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主动邀请患者陈述自己姓名。

昏迷、语言障碍患者请家属陈述患者姓名,无家属则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五)特殊情形下的患者身份识别要求1.新生儿及尚未取名的婴儿佩戴双腕带标识,诊疗前核对两条腕带信息均无误。

新生儿娩出后,手术医生或助产士将婴儿抱给产妇辨认并陈述新生儿性别,巡回护士或助产士书写/打印新生儿双腕带,信息包括产妇姓名+B(如为多胎,则为“产妇姓名+B1、B2、B3…”)住院号、床号及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g),经两人核对及产妇确认后,分别佩戴于新生儿手或脚上。

2.急诊入院无法知晓信息的患者标识为:姓名(无名氏1+日期)、性别、年龄(不详)、住院号、过敏史(不详)。

明确身份后,按要求更换腕带。

3.手术患者身份识别(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接送人员与病房护士用《手术预约单》《手术安全核查单》与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查看手术部位标识正确,方能入手术室。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患者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二、患者身份识别4.患者在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妥善保管其电子健康卡,并严格控制使用权限。

三、电子健康卡使用管理1.患者在每次就诊前,应主动将电子健康卡递交给相关医务人员,由医护人员通过刷卡机获取其个人基本信息和病历记录,以便发起就诊服务。

2.患者就诊结束或出院时,应将电子健康卡交还给相关医务人员办理结算手续并注销。

3.患者丢失电子健康卡应及时向医院报告,并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办理补办手续。

4.若患者将电子健康卡遗失、转让他人使用、篡改、伪造等违规行为,医院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5.医院将建立电子健康卡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对每一次刷卡记录进行跟踪和备份,确保患者的就诊过程和权益的安全保障。

四、患者身份管理1.医院将设定患者身份管理人员,负责患者身份的审核、核实和记录工作。

3.医院将建立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存储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就诊记录,并实施合理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

五、患者申诉和投诉1.患者如对医院在身份识别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异议,可向医院投诉部门进行申诉,医院将及时调查处理。

2.医院将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不断改进。

六、违规处理七、其他规定1.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将由医院另行制定。

2.患者须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配合医院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资料。

八、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并由医院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和补充。

如需修改,须经医院相关部门审批。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特殊患者身份识别产妇(入产房的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昏迷、急诊抢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重症患者的身份识别一律使用“腕带”,具体规定见“腕带识别管理制度”。

二、门诊就诊患者身份识别患者出示身份证、、医保卡、农保卡等有效证件,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诊断、开药、治疗前须用上述相关证件与患者本人核对信息;对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或陪诊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或身份证号,由家属或陪诊人员说出患者姓名、性别和年龄作为最后确认。

三、医技检查(放射、CT、心电图、超声等)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进行各种医技检查时,医务人员必须将医生开出的检查单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性别和年龄、科室、床号或住院号;对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医务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或陪检人员核对上述信息(由家属或陪检人员说出患者姓名)和检查项目,再将申请单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方可执行。

四、标本检验(检验科)患者身份识别检验科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必须将化验单与标本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信息无误方可执行;在出具报告时必须确认患者信息与结果报告单上的信息无误。

五、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一)进入手术前:由病区护士按照“腕带识别”管理制度,给患者戴上腕带。

(二)进入手术室前:手术室工作人员与病区护士将病历与手术通知单进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核对无误后,再到患者床边将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年龄(由患者说出自已姓名、年龄;小儿、语言障碍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由家属或陪护说出患者的姓名、年龄),同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由手术室工作人员将患者接入手术室。

(三)进入手术室: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巡回护士与麻醉师核对患者信息,将病历与手术通知单进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核对无误后再将手术通知单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核对姓名、年龄(清醒患者,由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和年龄),同时与患者“腕带”上的信息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

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

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

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

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
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

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而且要根据腕带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

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9.1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9.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9.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
患者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