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ms600系统可靠性测试-测试用例

合集下载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如何设计系统测试用例,保证系统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如何设计系统测试用例,保证系统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如何设计系统测试用例,保证系统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导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系统测试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我们需要设计有效的系统测试用例。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于保证软件系统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系统测试用例设计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设计全面且准确的系统测试用例。

理解系统测试用例在深入了解系统测试用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来理解系统测试用例的概念。

系统测试用例是用来验证软件系统是否具备预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环节。

系统测试用例旨在测试整个软件系统,包括各个功能模块的集成。

它不同于单元测试用例和集成测试用例,因为它更加关注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而不仅仅是单个模块或组件。

系统测试用例要求全面、准确、可重复。

全面意味着覆盖到软件系统中的所有功能和边界条件,确保所有预期的功能被测试到。

准确意味着系统测试用例应该以预期的方式重现软件系统的行为,确保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正确性。

可重复意味着系统测试用例应该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重复运行,以验证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确定系统测试的目标和范围在设计系统测试用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系统测试的目标和范围。

系统测试的目标是测试软件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系统测试的范围取决于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功能。

我们需要明确测试哪些功能模块、关键功能和边界条件,并且确定测试的优先级。

了解用户需求和功能规范在系统测试用例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功能规范。

用户需求是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础,我们需要确保系统测试用例设计与用户需求一致。

功能规范描述了软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我们需要清楚地理解功能规范,以便设计相应的系统测试用例。

使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结合的方法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可以使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结合的方法。

黑盒测试基于软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不考虑内部实现细节。

白盒测试基于软件系统的内部逻辑和数据结构,可以验证系统的结构和路径覆盖。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目录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 (3)二、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4)1、等价类划分法 (5)2、边界值分析法 (6)3、判定表法 (7)4、因果图法 (9)5、状态迁移图法 (14)6、流程分析法 (20)7、正交试验法 (33)8、错误推测法 (40)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以上是一般的测试用例格式,可以根据公司具体要求删除一些或加入其它项。

测试用例编号测试用例编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的,用例的编号应该具有唯一性,易识别性。

比如可以采用统一的约定,产品编号—ST—系统测试项名—系统测试子项名—编号。

这样看到编号就可以知道是做的什么测试,测试的对象是什么。

也方便维护。

测试项目你现在这个测试用例所测的项目名,可以是测试用例所属的大类,被测需求,被测的模块,或者是被测的单元。

例如:计算器加法功能。

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是对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

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该测试用例的测试点。

每个测试用例的标题不能够重复,因为每个测试用例的测试点是不一样的。

例如:手机在没有SIM 卡的情况下,拨打119。

重要级别重要级别分为高中底三等:高:保证系统基本功能、重要特性、实际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用例;中:重要程度介于高和底之间的测试用例;底:实际使用频率不高、对系统业务功能影响不大的模块或功能的测试用例。

注:一般情况下,重要级别为高的测试用例,一个测试子项里有且尽有一个,大多数都是重要级别为中的测试用例。

因为一般我们会进行一个系统测试预测试,如果重要级别为高的太多,则就失去了预测试的实际意义。

预置条件就是执行当前测试用例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无法进行测试。

输入测试用例执行时,需要输入的外部信息。

例如某一个文件,数据记录等。

操作步骤执行当前测试所要经过的操作步骤,需要给出每一步操作的描述,测试人员根据测试用例操作步骤,完成测试用例的执行。

预期输出当前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结果。

用来与实际结果比较,如果相同则该测试用例通过,否则该测试用例失败。

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区别和计算公式

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区别和计算公式

2.1 概述2.1.1 安全性和可靠性概念[10]安全性是指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其中事故指的是使一项正常进行的活动中断,并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或损害环境的意外事件。

可靠性是指无故障工作的能力,也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系统或系统中的一部分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称为故障或失效。

系统的可靠性越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完成规定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当系统很容易发生故障时,则系统很不可靠。

2.1.2 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联系与区别[10]在许多情况下,系统不可靠会导致系统不安全。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不仅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而且有时会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例如,飞机的发动机发生故障时,不仅影响飞机正常飞行,而且可能使飞机失去动力而坠落,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

故障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联结点,在防止故障发生这一点上,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一致的。

因此,采取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既可以保证实现系统的功能,又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但是,可靠性还不完全等同于安全性。

它们的着眼点不同:可靠性着眼于维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目标;安全性着眼于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可靠性研究故障发生以前直到故障发生为止的系统状态;安全性则侧重于故障发生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由于系统可靠性与系统安全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在系统安全性研究中广泛利用、借鉴了可靠性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系统安全性分析就是以系统可靠性分析为基础的。

2.1.3 系统安全性评估系统安全性评估是一种从系统研制初期的论证阶段开始进行,并贯穿工程研制、生产阶段的系统性检查、研究和分析危险的技术方法。

它用于检查系统或设备在每种使用模式中的工作状态,确定潜在的危险,预计这些危险对人员伤害或对设备损坏的可能性,并确定消除或减少危险的方法,以便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消除或尽量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事故有害影响的程度[11]。

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试验

电能表可靠性要求及考核方法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reliability compliance test for electrical energy metersJB/T 50070—2002JB/T 50070—2XXX 可靠性 reliability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平均寿命 mean life(mean time to failure)产品产生失效前的工作时间的平均值(MTTF)。

验证试验 compliance test证明产品的特性或性能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试验。

失效 failure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

特征量电能表的可靠性特征量规定为平均寿命MTTF。

01注:试验工作条件见表4,如果试验电流不是基本电流(I b),是2I b时,单台等效试验时间为(1/2)t; 是4I b时,单台等效试验时间为(1/4)t。

试验工作条件环境温度试验工作条件分为:精模拟见图1、粗模拟见图2。

精模拟比较复杂,但比较接近实际使用条件,故推荐使用精模拟。

由于精模拟实施时代价较大,供用双方可协商采用粗模拟环境温度试验工作条件,但在试验报告中必须注明是在粗模拟试验工作条件下进行的可靠性验证试验的结果。

12JB/T 50070—2XXX3℃a 户内 户外图1 固定使用在户内、户外仪表环境温度精模拟变化周期图℃ 户内 户外图2 固定使用在户内、户外仪表环境温度粗模拟变化周期图定时定数截尾试验a )MTTF 值选为5年和10年, 只作投入试验测试和试验结束测试。

b )MTTF 值选为15年, 除作投入试验测试和试验结束测试外, 还应在10年点上测试一次。

c )MTTF 值选为20年, 除作投入试验测试和试验结束测试外, 还应在10年及15年两点分别测试。

d )MTTF 值选为25年, 除作投入试验测试和试验结束测试外, 还应在10年、15年、20年点分别测试。

系统测试用例实用模板

系统测试用例实用模板

【系统名称】系统测试用例历史记录目录1 概述 (4)1.1 系统简述 (4)1.2 阅读对象 (4)1.3 参考文献 (4)1.4 术语解释 (4)2 测试范围、目的与方法 (4)2.1 测试范围 (4)2.2 测试目标 (5)2.3 测试用例覆盖 (5)2.4 测试方法 (5)3 测试条件和工具 (6)3.1 测试环境 (6)3.1.1 开发环境(如果没有使用该环境作为测试,则删除该节) (6)3.1.2 实验室测试环境 (6)3.1.3 现场环境(如果没有使用该环境作为测试,则删除该节) (6)3.2 测试工具 (6)4 测试用例 (6)4.1 功能测试 (7)4.1.1 功能模块1 (7)4.1.2 功能模块2 (7)4.1.3 功能模块n (7)4.2 非功能测试 (7)4.2.1 并发性测试 (8)4.2.2 可靠性测试 (8)4.2.3 实时性测试 (8)4.2.4 压力测试 (8)4.2.5 安全性测试 (8)4.2.6 安装/反安装测试 (8)4.2.7 兼容性测试 (8)4.2.8 移植性测试 (8)4.2.9 扩展性测试 (9)4.3 用户界面测试 (9)5 业务需求-产品需求-用例对应表 (9)1概述1.1系统简述系统名称:[单击此处填写]系统版本:[单击此处填写]系统功能描述:[单击此处填写]1.2阅读对象1.3参考文献1.4术语解释ST(System Testing):系统测试。

IT(Integration Testing):集成测试。

TS(Test Scheme):测试方案。

TD(Test Data and Test Environment Design):测试数据和测试环境设计。

TC(Test Case):测试用例。

该部分主要填写待测系统涉及到的一些业务术语或者缩写的解释。

2测试范围、目的与方法2.1测试范围此处说明在该系统测试中,需要测试哪些内容,以及不需要测试哪些内容。

华为客户可靠性测试标准范本(doc 88页)

华为客户可靠性测试标准范本(doc 88页)

1.1整体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测试样品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不同工艺测试项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外观等级面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外观等级面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量条件及环境的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距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方案实例

系统测试方案实例

测试计划一卡通虚卡系统[编写人] ***[文档版本][创建时间] 2012年05月12日[最后修订][文件类型] 项目文档目录测试计划一卡通虚卡系统 (1)1.简介 (4)1.1 目的 (4)1.2 背景 (4)1.3 参考资料: (4)2.测试基本内容 (4)2.1 测试要点 (4)2.2 测试内容: (4)2.3 测试环境: (5)2.4 产品及技术形态: (5)2.5 测试时间 (5)3测试规范 (5)3.1 缺陷与错误分类 (5)3.2Bug的状态 (5)3.3Bug的管理及跟踪 (6)4.1功能测试 (6)◆商户模块 (6)◆管理员模块 (7)4.2测试策略 (8)4.2.1 用户登录 (8)4.2.2 用户注册 (10)4.2.3 为用户冲值模块 (12)4.2.4 在线转卡功能 (16)4.2.5 查询模块: (18)4.2.6 子帐号管理: (20)4.2.7 密码修改: (22)4.2.8 在线表单下载: (22)4.2.9 消息管理: (23)4.2.10 经销商管理系统 (24)4.2.11 经销商进货查询: (25)4.2.12 地区当前库存统计: (26)4.2.13 库存查询: (27)4.3 链接测试: (28)4.4 表单测试 (28)4.5 Cookies测试 (28)4.6 数据库测试 (29)4.7 用户界面测试 (29)4.8 性能测试 (30)4.9 连接速度测试: (30)4.10 负载测试: (30)4.11 压力测试 (31)4.12 恢复性测试 (33)4.13 兼容性测试 (33)4.10 平台测试 (33)4.11 浏览器测试 (33)4.14 安全性测试 (34)4.15 配置测试 (34)5评审意见 (34)1.简介1.1 目的本文档用来指导虚卡项目的测试工作,尽可能的在系统上线前发现并纠正不要的问题,为项目经理、项目开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明晰思路,明确测试工作内容及方法,在需求方、开发方、测试方三方协作的基础上尽早的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减低项目风险,减少工程损耗,降低开发成本。

华为客户可靠性测试标准

华为客户可靠性测试标准

1测试标准框架 (15)1.1整体框架 (15)1.2测试样品数 (15)1.3不同工艺测试项选择 (18)2外观等级面划分 (18)2.1外观等级面定义 (18)3测量条件及环境的要求 (19)3.1距离 (19)3.2时间 (19)3.3位置 (19)3.4照明 (19)3.5环境 (19)4表面处理可靠性测试方法 (19)4.1膜厚测试 (19)4.1.1试验目的 (19)4.1.2试验条件 (19)4.1.3合格判据 (19)4.2抗MEK(丁酮)测试 (19)4.2.1试验目的 (19)4.2.2试验条件 (20)4.2.3程序 (20)4.2.4合格判据 (20)4.3附着力测试 (20)4.3.1试验目的 (20)4.3.2试验条件 (21)4.3.3程序 (21)4.3.4合格判据 (22)4.3.5等级描述说明 (23)4.3.6测试工具 (23)4.4RCA纸带耐磨测试 (23)4.4.2试验条件 (24)4.4.3程序 (24)4.4.4合格判据 (24)4.5酒精摩擦测试 (24)4.5.1试验目的 (24)4.5.2试验条件 (25)4.5.3程序 (25)4.5.4合格判据 (25)4.6橡皮摩擦测试 (25)4.6.1试验目的 (25)4.6.2试验条件 (25)4.6.3程序 (25)4.6.4合格判据 (26)4.7振动摩擦测试 (26)4.7.1试验目的 (26)4.7.2试验条件 (26)4.7.3程序 (26)4.7.4合格判据 (27)4.7.5说明 (28)4.8铅笔硬度测试 (28)4.8.1试验目的 (28)4.8.2试验条件 (28)4.8.3程序 (28)4.8.4合格判据 (30)4.8.5测试工具 (30)4.9抗脏污测试 (31)4.9.1试验目的 (31)4.9.2试验条件 (31)4.9.3程序 (31)4.9.4合格判据 (31)4.10牛顿笔测试 (31)4.10.1试验目的 (31)4.10.2试验条件 (31)4.10.4合格判据 (32)4.10.5说明 (32)4.11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32)4.11.1试验目的 (32)4.11.2试验条件 (32)4.11.3程序 (32)4.11.4合格判据 (33)4.12耐化妆品测试 (33)4.12.1试验目的 (33)4.12.2试验条件 (33)4.12.3程序 (33)4.12.4合格判据 (33)4.13耐手汗测试 (33)4.13.1试验目的 (33)4.13.2试验条件 (33)4.13.3程序 (34)4.13.4合格判据 (34)4.13.5说明 (34)4.14低温存储 (35)4.14.1试验目的 (35)4.14.2试验条件 (35)4.14.3程序 (35)4.14.4合格判据 (35)4.15高温存储 (35)4.15.1试验目的 (35)4.15.2试验条件 (35)4.15.3程序 (35)4.15.4合格判据 (35)4.16交变湿热 (36)4.16.1试验目的 (36)4.16.2试验条件 (36)4.16.3程序 (36)4.16.4合格判据 (36)4.17.1试验目的 (36)4.17.2试验条件 (37)4.17.3程序 (37)4.17.4合格判据 (37)4.18太阳辐射 (37)4.18.1试验目的 (37)4.18.2试验条件 (37)4.18.3程序 (37)4.18.4合格判据 (38)4.18.5说明 (38)4.19盐雾测试 (38)4.19.1试验目的 (38)4.19.2试验条件 (39)4.19.3程序 (39)4.19.4合格判据 (39)4.20水煮测试 (40)4.20.1试验目的 (40)4.20.2试验条件 (40)4.20.3程序 (41)4.20.4合格判据 (41)4.20.5说明 (41)4.21切片测试 (41)4.21.1试验目的 (41)4.21.2试验条件 (41)4.21.3程序 (41)4.21.4合格判据 (43)4.22内部件附着力测试 (43)4.22.1试验目的 (43)4.22.2试验条件 (43)4.22.3程序 (43)4.22.4合格判据 (43)4.23内部件交变湿热 (43)4.23.1试验目的 (43)4.23.3程序 (44)4.23.4合格判据 (44)4.23.5说明 (44)4.24内部件温度冲击 (44)4.24.1试验目的 (44)4.24.2试验条件 (44)4.24.3程序 (44)4.24.4合格判据 (44)4.25内部五金件阻抗测试 (44)4.25.1试验目的 (44)4.25.2试验条件 (44)4.25.3程序 (45)4.25.4合格判据 (45)4.26内部五金件高温高湿 (46)4.26.1试验目的 (46)4.26.2试验条件 (46)4.26.3程序 (46)4.26.4合格判据 (46)4.27钢丝绒测试 (46)4.27.1试验目的 (46)4.27.2试验条件 (46)4.27.3程序 (46)4.27.4合格判据 (46)4.283D涂层及小部件验证策略 (47)4.28.13D涂层 (47)4.28.2小部件 (47)5结构件强度测试方法 (47)5.1强度测试位置识别方法 (47)5.1.1试验目的 (47)5.1.2试验条件 (47)5.2落锤测试 (48)5.2.1试验目的 (48)5.2.2试验条件 (48)5.2.4合格判据 (50)5.3弯折测试 (51)5.3.1试验目的 (51)5.3.2试验条件 (51)5.3.3程序 (53)5.3.4合格判据 (53)5.4拉力测试 (54)5.4.1试验目的 (54)5.4.2试验条件 (54)5.4.3程序 (54)5.4.4合格判据 (55)5.5NMT粘合质量初判 (55)5.5.1试验目的 (55)5.5.2试验条件 (55)5.5.3程序 (55)5.5.4合格判据 (55)5.6NMT剪切强度测试 (56)5.6.1试验目的 (56)5.6.2试验条件 (56)5.6.3程序 (57)5.6.4合格判据 (57)5.7NMT定向跌落测试 (57)5.7.1试验目的 (57)5.7.2试验条件 (57)5.7.3程序 (58)5.7.4合格判据 (58)5.8按键手感 (58)5.8.1试验目的 (58)5.8.2试验条件 (59)5.8.3合格判据 (59)5.9按键弹力曲线测试 (59)5.9.1试验目的 (59)5.9.2试验条件 (59)5.9.4测试步骤 (60)5.9.5合格判据 (60)5.10USB/耳机/卡托模拟插拔测试 (61)5.10.1试验目的 (61)5.10.2试验条件 (61)5.10.3程序 (61)5.10.4合格判据 (62)5.11表面能测试 (62)5.11.1试验目的 (62)5.11.2试验条件 (62)5.11.3程序 (62)5.11.4合格判据 (63)5.11.5说明 (63)5.11.6附OWENS 计算方法 (63)5.12装饰件拉拔力测试 (64)5.12.1试验目的 (64)5.12.2试验条件 (64)5.12.3程序 (64)5.12.4合格判据 (64)5.13卡托三杆弯测试 (64)5.13.1试验目的 (64)5.13.2试验条件 (64)5.13.3程序 (65)5.13.4合格判据 (65)5.14卡托横梁正向挤压测试 (65)5.14.1试验目的 (65)5.14.2试验条件 (65)5.14.3程序 (66)5.14.4合格判据 (66)5.15卡托横梁侧向挤压测试 (66)5.15.1试验目的 (66)5.15.2试验条件 (66)5.15.3程序 (67)5.16卡托扭曲测试 (67)5.16.1试验目的 (67)5.16.2试验条件 (68)5.16.3程序 (68)5.16.4合格判据 (68)5.17卡托钢片推出力测试 (68)5.17.1试验目的 (68)5.17.2试验条件 (69)5.17.3程序 (69)5.17.4合格判据 (69)5.18卡托弯折测试 (69)5.18.1试验目的 (69)5.18.2试验条件 (69)5.18.3程序 (70)5.18.4合格判据 (70)5.19螺钉防松扭力测试 (70)5.19.1试验目的 (70)5.19.2试验条件 (70)5.19.3程序 (70)5.19.4合格判据 (71)5.20螺钉破坏扭力测试 (71)5.20.1试验目的 (71)5.20.2试验条件 (71)5.20.3程序 (71)5.20.4合格判据 (71)6非功能类镜片可靠性测试方法 (72)6.1抗化学试剂测试 (72)6.1.1试验目的 (72)6.1.2试验条件 (72)6.1.3程序 (72)6.1.4合格判据 (72)6.2附着力测试 (72)6.2.1试验目的 (72)6.2.3程序 (72)6.2.4合格判据 (72)6.2.5说明 (72)6.3铅笔硬度测试 (73)6.3.1试验目的 (73)6.3.2试验条件 (73)6.3.3程序 (73)6.3.4合格判据 (73)6.3.5测试工具 (73)6.4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73)6.4.1试验目的 (73)6.4.2试验条件 (73)6.4.3程序 (73)6.4.4合格判据 (74)6.5耐化妆品测试 (74)6.5.1试验目的 (74)6.5.2试验条件 (74)6.5.3程序 (74)6.5.4合格判据 (74)6.6耐手汗测试 (75)6.6.1试验目的 (75)6.6.2试验条件 (75)6.6.3程序 (75)6.6.4合格判据 (75)6.6.5说明 (75)6.7低温存储 (75)6.7.1试验目的 (75)6.7.2试验条件 (75)6.7.3程序 (75)6.7.4合格判据 (75)6.8高温存储 (76)6.8.1试验目的 (76)6.8.2试验条件 (76)6.8.4合格判据 (76)6.9交变湿热 (76)6.9.1试验目的 (76)6.9.2试验条件 (76)6.9.3程序 (76)6.9.4合格判据 (76)6.10温度冲击 (77)6.10.1试验目的 (77)6.10.2试验条件 (77)6.10.3程序 (77)6.10.4合格判据 (77)6.11酒精摩擦 (77)6.11.1试验目的 (77)6.11.2试验条件 (77)6.11.3程序 (77)6.11.4合格判据 (77)6.12钢丝绒测试 (78)6.12.1试验目的 (78)6.12.2试验条件 (78)6.12.3程序 (78)6.12.4合格判据 (78)6.13盐雾试验 (78)6.13.1试验目的 (78)6.13.2试验条件 (78)6.13.3程序 (78)6.13.4合格判据 (79)6.14水煮测试 (79)6.14.1试验目的 (79)6.14.2试验条件 (79)6.14.3程序 (79)6.14.4合格判据 (79)6.14.5说明 (79)6.15太阳辐射 (79)6.15.2试验条件 (79)6.15.3程序 (79)6.15.4合格判据 (80)6.15.5说明 (80)6.16背面油墨阻抗测试 (80)6.16.1试验目的 (80)6.16.2试验条件 (80)6.16.3程序 (80)6.16.4合格判据 (80)6.17挤压测试 (80)6.17.1试验目的 (80)6.17.2试验条件 (81)6.17.3程序 (81)6.17.4合格判据 (81)6.18镜片推脱力测试 (82)6.18.1试验目的 (82)6.18.2试验条件 (82)6.18.3程序 (82)6.18.4合格判据 (82)6.19镜片背面贴膜拉拔力 (82)6.19.1试验目的 (82)6.19.2试验条件 (82)6.19.3合格判据 (82)6.20四杆弯折(强化指标)测试 (82)6.20.1试验目的 (82)6.20.2试验条件 (82)6.20.3程序 (83)6.20.4合格判据 (83)6.21落球测试 (84)6.21.1试验目的 (84)6.21.2试验条件 (84)6.21.3程序 (84)6.21.4合格判据 (85)6.22.1试验目的 (85)6.22.2试验条件 (85)6.22.3程序 (85)6.22.4合格判据 (85)6.23透光率 (86)6.23.1试验目的 (86)6.23.2试验条件 (86)6.23.3合格判据 (86)6.23.4说明 (86)6.24水滴角 (86)6.24.1试验目的 (86)6.24.2试验条件 (86)6.24.3合格判据 (87)6.25表面能测试 (87)7特殊工艺测试方法 (87)7.1贴片logo附着力测试 (87)7.1.1试验目的 (87)7.1.2试验条件 (87)7.1.3程序 (87)7.1.4合格判据 (87)7.2贴片logo拉拔力测试 (87)7.2.1试验目的 (87)7.2.2试验条件 (87)7.2.3判定依据 (87)7.3贴片logo环境测试 (88)7.3.1试验目的 (88)7.3.2试验条件 (88)7.3.3合格判据 (88)7.4PET板材电池盖拉拔力测试 (88)7.4.1试验目的 (88)7.4.2试验条件 (88)7.4.3程序 (88)7.4.4合格判据 (88)7.5.1高温测试 (89)7.5.2吃锡测试 (89)7.5.3绝缘电阻测试 (89)7.5.4耐电压测试 (89)8供应商ORT测试要求 (89)8.1应用说明 (89)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tms600系统可靠性测试-测试用例
1.测试范围和目的
本测试主要是测试各种网络流量和网络异常,甚至是通信异常情况下,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强健性测试。

测试的总体目的是,不管发生什么网络情况,都不要造成装置对电力通信业务的负面影响(包括电力业务中断、装置死机等异常)。

2.测试方法
借助工具软件、应用软件和测试仪表(Agilent流量发生器),对整个系统进行网络负载模拟和故障模拟,采用方法主要是黑盒和白盒测试。

3.测试用例
3.1 不同网络负载对系统的影响
说明:用流量发生器,在测试网络内(百兆局域网)发送不同流量的IP报文(包长256),占用局域网的带宽资源,看在不同的网路负载情况下,系统各部分的运行情况(反应是否迟钝、是否会死机等)
3.2 网管内部瞬时突发流量对系统的影响
3.3 网络节点掉电或者网络节点插拔网线对系统的影响
3.4 交换机发生环路时对系统的影响
3.5 单播时对装置的影响
说明:用流量发生器,在测试网络内(百兆局域网)针对某一装置(流量发生器的目的MAC 和目的IP是固定的,即是装置本身的MAC和IP)发送不同流量的IP报文((包长256)),占用装置的协议栈资源,看在不同的流量情况下,装置运行情况(反应是否迟钝、是否会死机等)
3.6 网络广播对系统的影响
说明:用流量发生器,在测试网络内(百兆局域网)发送不同流量的广播包(包长256),模拟发生网络广播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反应是否迟钝、装置是否运行异常,是否会死机等)
3.7 网管流量异常对装置的影响
说明:用UI客户端程序,发送高频率的网管数据流量(譬如时间校正、路由测试、虚拟装置查询等),看对装置运行状态的影响(装置是否运行异常,是否会死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