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 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课件共57张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 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课件共57张

知识点 原子质量的计量
碳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是6,但中子数不同,有6、7、 8等,这里所说的一种碳原子是指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 原子,简称碳12,其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kg,近似等于1 个质子或1个中子的实际质量。
知识点 原子质量的计量
在各粒子之间的等量关系中,等式“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原 子序数(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数值上等于原子 的核电荷数)”是恒成立的,当它们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时,只有在原 子中成立(即该等号不适用于离子,因为原子在变成相应的离子时, 核外电子是有得失的);当它们与“相对原子质量-核内中子数”相 等时,是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通过变形而近似得来的。
这4个新元素的英文名称和元素符号,已在202X年11月 30日由负责管理元素符号的国际化学组织“国际纯洁与应 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发布,加上之前的114号和116 号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被全部填满。
第二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到实验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实验全面解读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 g,若要更准确称量一定质 量的物质,可使用分析天平,能精确称量到0.0001 g。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1)混合物可以看作是由几种纯净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是物理变化。由于混合物的组成一般 不固定,所以往往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 式表示。
知识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
新鲜、干净、清洁、混合等词语不是判断物质是否纯净的 根据。如干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实验全面解读
(1)要量出一杯水的体积。方法: ①选择大小合适的量筒。即选用体积略大于一杯水体积的量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2章要点回顾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2章要点回顾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1-2章要点回顾一、概念与原理:1.⑴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⑵人造材料:塑料、橡胶、金属制品等2.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⑵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化学: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4.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交流5.⑴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⑵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如:可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毒性(无毒)、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6.原子结构: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中性)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7.⑴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⑵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8.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9.各种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趋势:⑴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在化学变化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表现为化学惰性⑵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氢元素为1,不是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表现为金属性,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变为阳离子。

⑶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元素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表现为非金属性,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变为阴离子。

10.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11.⑴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氧、硅、铝、铁、钙⑵人体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氧、碳、氢、氮⑶空气中元素含量前两位:氮、氧12.⑴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⑵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

13.⑴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⑵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4.物质分类的关系:单质纯净物物质化合物混合物 15.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旧的分子被打破,形成零散的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16.分子(原子)的特点: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的运动17.⑴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特点:①化学变化②一生多)⑵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点:①化学变化②多生一)18.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1化学变化是指,也叫。

物理变化是指。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等现象。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还会伴随着。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的释放或吸收。

4.镁带燃烧的现象为,化学方程式为。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6.化学就是在、水平上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和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8.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等微粒。

从宏观角度,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组成的。

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构成的;1个水分子又是由个和个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和组成的。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 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为什么物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包括、等)、、、。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1.药品的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拿:,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则取少量,液体取 ml,固体只需要盖满。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要,也不要,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内。

2.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3.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状药品使用或;取用块状药品使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多时,直接用试剂瓶倾倒,倾倒时,取下瓶塞,放在实验桌上,试剂瓶口试管口,标签手心,缓缓倾倒;量少时,用滴加,滴加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试管,更不能伸入试管。

4.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火焰分为、和。

取下灯帽,用点燃酒精灯;用温度较高的给物质加热;用盖灭酒精灯。

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酒精灯内添加的酒精量一般控制在酒精灯容量的至。

不能用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试管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一)知识精讲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一)知识精讲 鲁教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一)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二、考点清单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的过程,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水的三态变化1、水的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水蒸气、水、冰,这三种状态的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固体中分子在固定的位置附近不断的振动,液体中分子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体中分子可以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中扩散。

3、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典型例题】例1、某同学对水的有关知识进行了下列总结: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③、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②④;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与答案】本题通过对水的知识的总结,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答案:D例2、在一封闭的针筒中,把少量水煮沸,体积明显增大,水分子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变多了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一边了【解析与答案】因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所以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3、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 鲁教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二、专题综合讲解1.分子和原子分子 原子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 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根本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相同处 ①都很小;②都在不断运动;③微粒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联系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溶液的配制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量”指质量,如果已知或所求的是其他量,如体积等,必须换算成质量。

⑵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计算时注意: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换算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注意抓住在稀释和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在变化前后的关系。

⑷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水 水分子的运动 水的组成 水的构成→水分子 构成→原子 基本性质:质量、体积小;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定义 结构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质子 中子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水的人工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除菌 电解水 氢气燃烧 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检验方法 结论:证明水的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溶液 (常伴随能量变化) 组成:溶质和溶剂 性质:均一、稳定 溶液组成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二单元: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课题1: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XXX最早使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原理: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

B.装置气密性差。

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按体积分数:氮气(N2)占78%、氧气(O2)占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PPT课件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PPT课件
⑤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 蒸馏水)
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食盐水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常见净化水的方法是: 沉降

吸附
、 蒸馏 。
其中净水效果最好的是 蒸馏
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蒸馏
可用 煮沸 代替。
过滤 、
。 ;生活中
知识点三:过滤
过滤操作要使用的仪器有: 铁架台 、 烧杯 、 漏斗 、
玻璃棒 。
可用过滤分离的是( D ) A、水和蔗糖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一贴: 滤纸紧贴 漏斗内壁
(不留有气泡,提高过滤速度)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烧杯紧靠 玻璃棒中下部
的化学反应。
探秘水世界
O2 H2
探秘水世界
知识网络
➢ 水的三态变化

➢ 自然界中的水
➢ 水分子的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
➢ 分子 ➢ 原子 ➢ 离子 ➢ 元素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 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 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 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 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 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小丽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她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 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过程如图所示。
(1)操作①的名称是_过滤________。(2)操作②应选用___活性炭 ______(填物质名称)来达到目的。(3)操作③应采用__蒸馏_______操 作。
知识点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___混合物 _____,如空气。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 ②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_____纯净物___,纯净物可以 用化学符号来表示(能写出化学式),如水_H20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上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微粒观点
1、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它们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肉眼看不见。

灰尘满天,就不能说微粒在不断运动,原因是灰尘肉眼看得见,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微粒。

2、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与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如热胀冷缩;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如:空气加压压缩,体积减小。

3、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是,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解读】
1、从微观角度把握概念:纯净物里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判断:①自然界中的物质、食品饮料、溶液、合金都是混合物;纯净物一般都是按化学名称命名,即根据名称可知道其组成。

②纯净的空气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③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只有说“水”“纯净水”“蒸馏水”时才是纯净物。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有: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悬浮在水中颗粒较小的杂质)、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消毒杀菌。

【知识解读】
1、沉降包括静置沉降和吸附沉降。

净水过程中先静置自然沉降后,再加明矾进行化学沉降。

2、明矾:吸附水中的悬浮的杂质而沉降;活性炭:吸附水中细小的杂质。

氯气、漂白粉:消毒杀菌
3、吸附、沉降、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使浑浊的水变清澈,但是不能除去溶于水的杂质;要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要用蒸馏法。

4、蒸馏与蒸发的区别:蒸馏和蒸发都是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见方法。

蒸发是加热煮沸将水蒸干,目的是得到可溶性固体(即溶质);蒸馏是加热煮沸并把水蒸汽冷凝,目的是得到蒸馏水。

5、饮用水:纯净水——长期饮用降低免疫力;矿泉水——矿物质适中,才是健康水;自来水——含天然水中有益矿物质,是健康水。

但是,自来水要煮沸才能饮用。

四、硬水和软水:
硬水:只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软水:不含或只含有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知识解读】
1、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净衣服;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的还可以引起锅炉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2、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取样,分别滴入肥皂水。

泡沫少且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硬水;泡沫丰富且没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
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识解读】
1.反应的微观过程:
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3、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 氢气:V 氧气=2:1。

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4、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5、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的化学能。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 2+O 点燃2H 2O
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
1.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易燃,与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

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
如果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如果只有“噗”的很轻微的响声,则氢气纯净,可以点燃。

2.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化学变化只是研究分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其余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关于原子的结构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④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⑤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
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 i ē、氘d āo 、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⑥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⑦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⑧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
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

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x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Ar,单位:无、或为1)
2.表达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
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