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1 沪教版
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引导语:这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六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一、导入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领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
二、释题划分题目节奏答/谢中书/书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三、吟读:读准节奏1.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3.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2.山川之美,。
高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点拨语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六、品读:悟情思A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B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补充故事: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宰相“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莫笑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老师点拨分析:两种情感,一种是自我豁达,不慕荣利;一种是知音难觅。
要求:每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
请任选一幅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为她写一段导游词。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导游词:点拨:山水相映+色彩斑斓+晨昏变化+动静相衬七、仿写:家乡美《答陶弘景书》龙口之美……[知识拓展]答谢中书书朝代:南北朝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鉴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答谢中书书体裁:文言文题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名字:陶弘景年代:南北朝描述: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翻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也是作者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徵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赏析二: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表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初中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 (1)课件

• 古文的翻译应注意“信达雅〞三个境界,也就是说准确、通顺是最根本的 要求,在此根底上还应特别注重符合意境,蕴藉雅致这一要求,比方:
• “清流见底〞在见底前加上“清澈〞二字,译为“明净的溪流清澈见 底〞,就比较符合本文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如诗如画的语言特色, “猿鸟乱鸣〞中的“乱〞译为“此起彼伏〞,既能表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
美之景致:白云、高山、流水的搭配。 妙之技法:一、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流畅。
二、兼用仰观和俯视两种视角,勾勒出白云、 高山、流水这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之景致:景物的色彩搭配。 妙之技法:一、观景视角由远眺变为平视。画卷中既有绚烂多 彩的气象,又有清爽宜人、生机勃勃的朝气。
答谢中书书
“答〞是答复 “谢中书〞即谢征 第二个“书〞是书信
写作背景
• 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 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
• 陶弘景也有相同的遭遇,他曾做过小官,三十七岁后辞官归隐,后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 度过了四十四个春秋。
奇文共赏
壹 奇 文
读思结合,初识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看结构。古文以主谓结构居多,因此找名词和所对应的动词很重要,有时省略了主语 〔名词〕,要求同学们整体把握文意,在翻译的时候添上主语。比方:“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等等都是主谓句,其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 省略了主语“这里〞。
语文上册 2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课件

第四页,共十七页。
C
教学 准备
教学准备 读通全文,准备教学课件。
2021/12/11
第五页,共十七页。
D
教学 过程
作业(zuòyè)布
置
课堂(kètáng)小结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2021/12/11
第六页,共十七页。
创设 情境,导入新课。 (chuàngshè)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师生点评。
2021/12/11
第八页,共十七页。
理清思路(sīlù),欣赏结构美。
•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
•
四季常景
清流 见底 (qīnɡ liú)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写景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抒怀 ――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2021/12/11
第十页,共十七页。
研读,体会(tǐhuì)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 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jiāo yìnɡ)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中考语文复习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一、《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①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
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⑥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⑦。
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注】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诗夜游》记承天寺夜游①苏轼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
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
【注】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存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坠落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重点注释1. 答谢中书书,答:回复。
第一个书:中书,官名;第二个书:即书信。
2. 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季节,3. 晓雾将歇,歇:消散。
晓:早晨4. 猿鸟乱.鸣,乱:此起彼伏。
不是杂乱。
5. 夕日欲颓,颓,坠落。
6. 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鱼,借代手法7.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 自康乐.以来,康乐:指诗人谢灵运。
9.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的意思。
复:再,奇:奇丽的景色。
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重点理解1.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鄙弃名利之情。
2.全文的主旨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山川,描写了:山川之美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美”字4.文中的论点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中的结论(议论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多用骈句,但也有对偶、散句(后两句)。
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
6. 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7.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8.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学习目标(1‘)
1、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1‘) 正确朗读课文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训练(5分钟)
一、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
A、四时俱备 学而时习之
季节
时常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康乐以来
如果
从
C、夕日欲颓
欲穷其林
将要 D、清流见底
想要 不见曦月 看见
二、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横: 交错纵横
自学检测二:2、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自学指导二(6分钟)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 课文。翻译时注意解释红色的词语。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 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3、文中的静景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是,文:中的动景是:晓夕雾日将欲歇颓,,猿沉鸟鳞乱竞鸣跃;。
4、文中对这幅实清是丽欲自界然之、仙有都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 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 而自曲康折乐的以表来达,作未者复清有高能的与句其子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从南朝的谢灵运 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学指导三(7‘) 探究课文内容
齐读课文,思考: 1、本文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来写
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自然景物,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自学检测二(7分钟):1、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
2、怀民未寝 寝:睡
清闲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漫步步,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 户:门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走 行:
8、解衣欲睡 解:脱
具体叙写 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高峻雄伟
四季 俯视:清流见底 常景
静 清澈透明 景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色彩斑斓
朝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生机勃勃
变景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景
以感叹总 欲界之仙都。
括全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自然景物,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yù)其奇者。
自学指导一(5’) 口头翻译课文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
节。 2、结合句意,把省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徵,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谢 徵的官职。
书信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 苏南京)人。南 朝齐、梁时期思 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 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 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 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 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共同赞叹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
三、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
鸣3叫、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 丽景色了。
学习目标(1分钟):
1、翻译重点语句 2、理解作品主题 3、熟读背诵全文
自学检指测导一(23分钟)
请你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揣摩句意,合理
调整。
自学检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赞叹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交相辉映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四季 都 清晨的薄雾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将要 坠落 鱼 争相 实在 人间 仙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从
欣赏 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