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合集下载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发性睡眠障碍 。 除 了上述分 类 ,临 床医 生还 应掌 握失 眠 的其他 分类 方法 ,如I S 2 DS I C D-和 M・V关 于失 眠的 分类 。 目前 推荐 I D2 CS 一 的分 类【: ( )适应 性失眠 ( 1 1 急性 失眠 )・ ( ) 2 心理 生理性失眠 l ( )矛盾性失眠 t ( )特发性失眠 l 3 4
对失眠的分类基于失眠 的病 因 ,掌握此分类方法对失眠的
病因治疗有重要作用 。 临 床 治疗 失 眠 应采 用 综 合治 疗 : ( )病 因 治疗 , 1 ( )睡眠卫生和认知- 2 行为指导等 , ( )药物治疗 。病因 3
治疗是治 疗失眠的首要原则 ,正如 前文所述 ,引起失眠的
目前 , 美 国 睡 眠 专 家 强 调 在 诊 断 继 发 性 失 眠 时 应 注 意 是 否 应 为 共 病 诊断 。 目前 国 际 上 更 倾 向 于 共 病 失 眠 的 诊
原 因有很 多 ,如躯体疾病或疼痛的后果 、精神科疾病 中的
抑 郁 症 、 药 物 的 副 作 用 、生 物 节 律 周 期 障 碍 ,或 原 发 性 睡
法 、时 间限制 疗法 、睡眠健康 教育 )、放松疗 法 、认知疗 法 、光疗 等。 睡 眠卫 生 习惯纠 正在 失 眠治 疗 中也 起着 非 常重 要的 作用 ,治疗失 眠时应当帮助患者 建立 良好的 睡眠卫生 习惯 并长期坚持执行 ,否则很可能 会出现药物治疗或 其他治疗 “ 西墙 ”,而不 良睡眠卫生习惯 “ 补 拆东 墙 的情 况。
医科 大学。19 年 赴 美国哈佛 大学医学院 附属麻省 总 医院精神科焦 虑碍 障临床研 究 96
部和 美 国德 州 大学西南医学 中心精神科 t 临床精 神卫生研 究中心和睡 眠研 究室学 习,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学习课件.doc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学习课件.doc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2017)发布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 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 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 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

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 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

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 (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 140 mmHg 或舒张压≥ 90 mmHg ,应启动降压治疗; 推荐收缩压降至 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 90 mmHg 以下。

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 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 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推荐 LDL-C降至 1.8 mmol/L (70 mg/dl )以下。

(3)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 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 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 推荐 HbA1c 治疗目标(二)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 /TIA 二级预 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 (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 中或 TIA 患者, 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睡眠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睡眠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睡眠管理作者:丁荣晶来源:《家庭医药》2018年第07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失眠症状,当达到失眠症诊断标准或失眠问题严重時,常伴随心理、社会功能受损,并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这种情况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相关失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失眠与原发性失眠比较,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常与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相关,对其处理不同于原发性失眠,须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失眠症状。

失眠的定义为在具备充分的睡眠机会和环境的前提下,发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和质量不满意状况,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醒后不易再睡、早醒,或自觉睡眠明显不足等。

有调查显示,社区人群失眠发生率为12%,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自述失眠率为50%,而其他疾病自述失眠率为33%;另一项研究显示,4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失眠患病率女性为60.9%,男性为38.7%,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心血管疾病与失眠的关系密切。

研究发现,失眠是无心脏病史老年人发生首次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也是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标志之一;在睡眠时间减少的失眠症群体中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最大;改善失眠可降低未来12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鉴于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发生率高,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患者应对失眠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早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失眠的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各种症状所致失眠、冠状动脉缺血导致心脑综合征、心血管药物所致失眠、心血管手术后不适症状所致失眠、因疾病发生焦虑抑郁导致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原发性失眠。

常见的失眠类型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醒后不易再睡、早醒、周期性肢体运动、多动腿综合征。

因此,治疗应该从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系统评估开始。

与失眠相关的评估内容有——1.病史: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和效果、合并症、个人史(酗酒、性格特征)、家族史(冠心病,高血压,精神障碍、失眠等);2.体格检查: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体征;3.辅助检查:血液检查、心脏超声,必要时行冠状动脉CT、脑CT和多导睡眠记录仪检查;4.精神状态评估:焦虑、抑郁、紧张、担心等;5.使用症状量表评估患者的失眠和精神心理状态: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SDS、SAS量表)等;6.完成1~2周的睡眠日记,包括上床睡觉的时间、早上起来的时间、夜间入睡潜伏期(指在灯熄灭后到睡着的时间)、夜间入睡后又醒来的次数和累计觉醒的总时间、最后醒来的时间、午睡或打盹累计时间、用药情况及睡眠质量。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作者:朱明恕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7)03-0161-03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01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指个体对于睡眠时间与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i>2次)、早醒或醒后无恢复感,同时伴有因失眠造成的日间功能障碍等。

失眠可依其持续时间分为慢性失眠障碍(病程大于3个月)、短期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和其他失眠障碍(其他原因所致)。

近年来,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失眠并发率高,失眠对心血管疾病影响重大。

1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显示,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30%,其中10%患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失眠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更高。

2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睡眠与循环系统相互影响:睡眠的不同阶段会改变循环系统的活动,循环系统的异常活动会影响睡眠的结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及炎症因子增加等。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失眠也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诱发心绞痛,甚至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炎症因子,如NF-кB、C反应蛋白(CRP)等也是介导二者高并发及相互作用的生物机制。

3失眠与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的关系失眠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患者更易伴发焦虑与抑郁。

而焦虑、抑郁又进一步加重失眠及心血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 3456789:;<MN
1$+ ~T8>%E+F]?8L56789iE!FZF Y?=.Z]?M#WT@:d.Z]?iE%FAe dBXCDjBT3iE.ZQRFGHqIJ5K L)iMN F z X " F Y ? = . Z O ? M P ! Yi E"FUV?Q]?}RMQ*[4SFY4RBXC DBT3iE{s2E[iE1F:;‘a{bcOP MQ*[FYv%TU?=!YMVbc.QRWF XqYZS[qHisqZCs)iE2Fd\].ZQR V^<E{V^<E 6 TIj.Z[(_.6‘a. ZERb_qcd6FQeVfghijkQ\lmYV ]?/0<=iE3FLn]?}RM<=X"opq
! 3456789:;<=>7?
PQ9RSTQUV)WM<=X9MY ."6 Q ,@ ’"6 X/0<=E91 7 . S3FiZ5678 9X"@Q<=M[\]UV)W^Ni
" :;@A34567<BC
N=Y_‘Aabc_‘%N=M\#decf g_‘AaMhiQ_‘AaMjLhic_‘N= MklQmno(p0_‘QqIrsO56789 M9ti<=_‘567AadeM*euvfj yfz{Aade|}q~!" 8 #T 8 $%& ’de|}()*&+,s)i
<=HIJKL1MN=OPQRSTUVN= WXYZ[\]^;_‘aXbcdeMIJfg ThifjklmnNopqN=rsOPEtuv wxy!# xFqzw{w|}~!"Q#W$%&< =’(MaXdeOP)i<=*+,s-WX. m/0<=OPE912V . S3Fq45<=OP E91". S3F6,7<=OPE,78&9:F;’<i =>?Q<=Y56789M@ABCDE@FiG ?GHMIJkKQ56789Y<=;LMNQ< =U56789_‘O2i

384.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SACN.ZOL.17.09.6664

384.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SACN.ZOL.17.09.6664

存在1个或1个以上与失眠相关的症状:
(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 (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 (3)影响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 (4)情绪紊乱、烦躁; (5)白天困倦; (6)出现行为问题(如冲动、易激惹); (7)精力和体力下降; (8)工作或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失误; (9)对因过度关注睡眠而产生焦虑不安。
Cardiology 2010;115:114–119
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ASA)共病
睡眠呼吸暂 停综合征
中华内科杂志,2017,56(4):310-315
中枢神经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ASA)
失眠
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者共病极大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整夜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
24 h血压和心率监测
失眠的诊断
诊断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时必须满足失眠的诊断标准
至少存在下列1个或多个睡眠障碍 症状:
(1)入睡困难:儿童或青年>20 min,中 老年>30 min; (2)难以维持睡眠; (3)早醒:比平时睡眠模式早醒30 min 以上; (4)睡醒后无恢复感。
1.4
心 1.2 血
(HR hazard ratio)
管1

疾 病

0.8
发 生
0.6
风 险
0.4
系 数
0.2
0
≤5小时
风险区
正常区
6小时
7小时
睡眠时间
P=0.041
≥8小时
一项随访13年、纳入4万余例受试者的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5 h,心脑血管 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心衰及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等)的发病率为对照组

程志清教授心系疾病合并失眠治验拾萃

程志清教授心系疾病合并失眠治验拾萃

程志清教授心系疾病合并失眠治验拾萃章赛月【摘要】浙江中医药大学程志清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30余年,在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等心系疾病合并失眠的辨证论治上经验丰富.临床上,高血压合并失眠者颇多,且高血压与失眠互为因果,有效地治疗失眠将有助于高血压的控制.高血压合并失眠证型多以肝阳(火)亢盛,阴虚阳亢、肾水不足,痰湿阻滞多见,程师每分型论治.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合并失眠多因心气不足,心血亏损所致,治以益气滋阴,养心安神.冠心痛合并失眠多因痰浊、血瘀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加之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阴阳失调而致失眠,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安神.程师经验,在临床上应用每得效验,值得后人借鉴.%Pro. CHENG Zhi -qing, from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is engaged in studying 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rich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 to such heart system diseases as hypertension, VMC (vital myocardit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accompanied with insomnia. The clinical hypertension is often combined with insomnia, and they are in relationship of cause and effect, so to effectively treat insomnia is helpful to hypertension control.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with insomnia is usually in types of excessive liver - Yang ( fire) , Yin deficiency and excessive Yang, insufficient kidney water and retardant sputum and dampness; Pro. CHENG treats it in different types. The VMC in sequelae period accompanied with insomnia is often caused by insufficient heart Qi and heart blood loss, and should be treated by tonifying Qi and reinforcing body fluid, tonifying heart and soothing the nerves. Thecoronary heart disease accompanied with insomnia is generally resulted from sputum turbid and blood stasis, sluggish running of Qi blood, added with pent - up liver - Qi, abnormal cathersis and unbalanced Yin and Yang, and should be treated by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dredging collaterals to calming nerves. Pro. CHENG's experience often gets a desired result in clinic,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6【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程志清;心系疾病合并失眠;辨证论治;名医经验【作者】章赛月【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医院,浙江杭州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R256.23浙江中医药大学程志清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及支架术后等方面建树颇多。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

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睡眠异常)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早醒 -在适当的时间不愿意上床睡觉
2021/10/19
2.存在≥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 -疲劳或全身不适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 -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日间思睡 -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或攻击行为) -精力和体力下降 -易发生错误与事故 -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传统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
艾司唑仑
氟西泮
替马西泮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
氯氮卓
地西泮
夸西泮 2021/10/19
三唑仑(短)
阿普唑仑
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不推荐 用于失眠治疗
劳拉西泮
咪哒唑仑
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 不良反应: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药物
宿醉效果
•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 普通褪黑素 • 加巴喷丁 • 喹硫平 • 奥氮平
2021/10/19
食欲素受体 拮抗剂(新增)
抗抑郁药物
治疗失眠药物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 把握获益与风险的平衡,兼顾个体化原则
既往用药反应
症状的 针对性
患者一般状况
药物相互作用
2021/10/19
现患的 其他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
• 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 应用存在药物交互反应,干扰治疗 效果
2021/10/19
• 推荐将认知行为 干预作为添加或 替代的治疗手段 (I级推荐)
药物治疗的推荐意见
1.药物治疗的具体策略(序贯方案)
• 首选短效non-BZDs ,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II级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简读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01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指个体对于睡眠时间与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i>2次)、早醒或醒后无恢复感,同时伴有因失眠造成的日间功能障碍等。

失眠可依其持续时间分为慢性失眠障碍(病程大于3个月)、短期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和其他失眠障碍(其他原因所致)。

近年来,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失眠并发率高,失眠对心血管疾病影响重大。

1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显示,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约30%,其中10%患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失眠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更高。

2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睡眠与循环系统相互影响:睡眠的不同阶段会改变循环系统的活动,循环系统的异常活动会影响睡眠的结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及炎症因子增加等。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失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失眠也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诱发心绞痛,甚至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炎症因子,如NF-кB、C反应蛋白(CRP)等也是介导二者高并发及相互作用的生物机制。

3失眠与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的关系
失眠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

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患者更易伴发焦虑与抑郁。

而焦虑、抑郁又进一步加重失眠及心血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3.1失眠与高血压。

3.2失眠与冠心病。

3.3失眠与心力衰竭。

3.4失眠、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

3.5失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4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筛查
4.1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特征:合并失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表现原发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外,必须具备失眠的临床特征,即在有合适的睡眠环境仍然出现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总睡眠时间不足6h、醒后无恢复感、白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损等症状。

4.2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评估:
4.2.1失眠病史采集: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睡眠状况、用药史、可能的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及药物依赖,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况评估。

4.2.2睡眠相关量表评估:临床可采用量表进行筛查,常用的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量表(PSOI)、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Epworth思睡量表(ESS)等。

4.2.3睡眠客观评估:(1)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是失眠及各种睡眠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特别对OSAS、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原发性睡眠疾病具有诊断价值;(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可用于日间睡眠过度(EDS)的诊断;(3)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在无PSG监测条件时,可辅助用于睡眠节律紊乱相关失眠的诊断和评估;(4)24h血压和心率监测:可以了解24h动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了解昼夜血压变化以区别患者是杓型高血压还是非杓型高血压,有助于选择个性化治疗。

4.3失眠的诊断:诊断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时必须满足失眠的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睡眠障碍诊断与分类第三版(ICSD-3),关于失眠的诊断如下:
4.3.1至少存在下列1个或多个睡眠障碍症状:(1)入睡困难:儿童或青年>20min,中老年>30min;(2)难以维持睡眠;(3)早醒:比平时睡眠模式早醒30min以上;(4)睡醒后无恢复感。

4.3.2存在1个或1个以上与失眠相关的症状:(1)疲劳或全身不适感;(2)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3)影响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4)情绪紊乱、烦躁;(5)白天困倦;(6)出现行为问题(如冲动、易激惹);(7)精力和体力下降;(8)工作或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失误;(9)对因过度关注睡眠而产生焦虑不安。

4.3.3失眠不能单纯用没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或恰当的睡眠环境来解释。

4.3.4失眠及与之相关的日间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至少3个月。

4.3.5失眠及相关日间功能障碍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解释。

4.4鑒别诊断:失眠本身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称为原发性失眠,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病或成为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在诊断失眠时需要区别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需要进行详细检查,通过病史询问、相应的临床检查以明确病因。

需要与失眠鉴别的睡眠疾病:(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不宁腿综合征;(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4)生物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5)继发性失眠;(6)主观性失眠;(7)短睡眠者。

5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治疗
5.1总体原则:(1)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

(2)在使用催眠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联合非药物治疗。

(3)首选非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药物,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

密切注意患者使用催眠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4)对于起始治疗无效的,可以交替使用短效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或加大剂量。

(5)合并焦虑或抑郁障碍的,可以使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曲唑酮、阿米替林、多塞平、米氮平等。

(6)非处方药物,如抗组胺剂或抗组胺剂/镇痛类药物以及草药和营养药物(如缬草、褪黑素),由于目前缺乏证据,不推荐用于治疗慢性失眠。

(7)常规治疗无效的失眠患者建议转精神科、临床心理科或睡眠专科进一步治疗。

5.2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治疗的具体措施:
5.2.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等。

睡眠卫生教育包括适宜睡眠环境、规律作息时间、适当运动、睡前避免饮食兴奋物质、剧烈运动、兴奋书籍及影视等;睡眠限制疗法包括减少日间小睡、减少卧床时间、规律起床时间等。

5.2.2药物治疗:(1)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A.苯二氮卓类药物:种类较多,国内常用药物有地西泮、氟西泮、夸西泮、艾司唑仑、替马西泮、劳拉西泮。

持续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

在突然停药时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应逐步减量至停药。

对于有物质依赖史的失眠患者需要考虑到潜在的药物滥用风险。

苯二氮卓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害者、OSAS患者以及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者。

高龄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且可能加重合并OSAS。

如需使用,其剂量应在常规成人剂量的一半或最小治疗剂量。

总之,在可使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时,不推荐将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疾病伴失眠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B.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为代表,目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的主要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的患者,且可长期使用。

对于老年患者和严重肝功能受损者推荐常规剂量的一半。

(2)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国内尚无此类药物用于临床。

(3)其他:对于合并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必要时可与精神心理专科会诊,考虑使用包括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癫痫药,如多塞平3~6mg治疗失眠障碍。

5.2.3药物治疗策略:(1)给药方式: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在夜间睡前服药,每晚服用1次。

对于慢性失眠患者,提倡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按需服用。

有临床结果显示,患者每周服用3~4晚唑吡坦即可达到睡眠要求。

(2)疗程:失眠的药物治疗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维持时间和剂量。

若连续治
疗超过4周疗效不佳则需重新評估,必要时请相关专科会诊,变更治疗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按需服用原则。

(3)换药指征:包括①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②产生耐受性;③不良反应严重;④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用;⑤使用超过6个月;⑥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

(4)停药指征: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

如失眠与其他疾病(如0SAS 等)相关,当病因去除后,可以考虑停用催眠药物。

6中医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诊治
6.1相关中医理论。

6.2中药治疗主要辨证外方药。

6.3非药物疗法。

6.4“三因”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