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古诗三首《从军行》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将士情怀。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戍边将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戍边是什么意思吗?你们知道戍边将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边疆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3.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思乡之情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

3.5 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搜集并欣赏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3.6 课堂小结•总结《从军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古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鼓励学生学习并发扬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从军行》这首诗。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想象和感受。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或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

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等环节,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五、朗读背诵全诗。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行》(其一)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四赏析
(一)总体感知
词语点拨: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二)探究:
1、一二句是环境描写,点了三个地名,分别是那里?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有何效果?
明确:青海、雪山(祁连山)、玉门关。
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境界阔大,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又突出了戍边将士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2、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黄沙”:渲染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道出边庭的荒凉萧瑟。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六、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教学
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
准备
幻灯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背诵王昌龄作品。《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诗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有五言古诗《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七绝《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笔力雄劲,气势飞动。此外宫怨。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之作。
三、解题:
“行”是一种文体,如《短歌行》(曹操)、《长歌行》。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绝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百战”:形象说明将士戍边时间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
“穿金甲”:渲染战斗艰苦、激烈,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不会减。
(三)、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课题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课型
诗歌




知识
与技能
了解王维和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王维诗歌清新、澄澈的意境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教学
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
难点
品味王维诗歌清新、澄澈的意境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教学
札记
广州市南武中学 备课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