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古从军行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古从军行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古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古从军行》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原文注释】: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翻译译文】: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赏析鉴赏】: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赏析唐诗《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是唐朝诗人李颀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士兵的同情。

首联“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人通过描绘白日和黄昏两个时间段的场景,展现了边塞士兵紧张忙碌的生活状态。

白天他们要攀登山岭观察烽火,黄昏时分还要在交河边喂养战马,体现了士兵们的辛苦与疲惫。

颔联“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诗人通过描绘行人和公主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家庭的摧残。

风沙暗喻指战争的恶劣环境,琵琶幽怨多则暗示公主在远方思念亲人。

颈联“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人描绘了边塞荒凉的景象,万里荒野没有城郭,只有雨雪纷纷,一片荒芜。

这里暗示了战争给边塞带来的荒凉与破败。

尾联“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诗人运用胡马和越鸟的意象,表达了士兵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胡马和越鸟都因为自然规律而向往温暖的地方,这里暗示了士兵们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士兵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从军行创作背景【唐】李颀

古从军行创作背景【唐】李颀

文学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西北,讽玄宗用兵。实写 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 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 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 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 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 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 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 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 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 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 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 “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 “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 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 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 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 “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 不少。
翻译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g、d的叫入声; 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阳韵和阴韵的字 调各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类。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欣《古从军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释]:“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阅读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

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是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

第二联和第三联,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

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

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联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后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

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来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在艺术上,此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

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体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

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

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衬法。

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出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

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其次,要理解这首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

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

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

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

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古从军行》《古从军行》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唐朝诗人李颀作品《古从军行》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从军行》作品介绍《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古从军行》作品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⑴,黄昏饮马傍交河⑵。

行人刁斗风沙暗⑶,公主琵琶幽怨多⑷。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⑸。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⑹。

词句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赏析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 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 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 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 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 ,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从军行”本为乐府古题。唐诗中写当代之事,常以汉代唐, 借古讽今,所以题前着一“进最后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 讽喻力。 2、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此诗先用双声 “刁斗”和“琵琶”,后用叠字“纷纷“、“夜夜 ”、“双双”、“年年”等,不但在语意上起了强 调作用,更显音节之美,雄奇悲壮骨气老劲。
五、历代点评 《唐风定》:音调铿锵,风情澹冶,皆真骨独存,以质胜文,所 以高步盛唐,为千秋绝艺。 《唐诗绪笺》:周末“渐石”之章,不胜哀怨,读此令人心酸, 有不忍闻者。 《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格雄浑,盛唐人本色。一结寓感慨之意 。
《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一、李颀生平
李颀(qí ) (690?—754?),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开 元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官新乡尉,不久去官。 颀有东川别业,世称李东川。 全唐诗收其诗作3卷124首。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 “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 ,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 :“军有敢入,斩之!” 蒲桃:今作“葡萄”。汉武帝求天马通 西域,轻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 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