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作文审题训练的8个例子和8篇范文
高考作文素材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九篇】

【导语】寒窗苦读⼗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平⽓和信⼼⾜,过关斩将如流⽔;细⼼⽤⼼加耐⼼,⾼考定会获成功。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作⽂素材审题⽴意分析及参考例⽂【九篇】》供您查阅。
⼀、审题时应关注五点:①审题⼲。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章(70分)。
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70分。
⽂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
材料式命题的材料⼤体可以归为三类,寓⾔类(包括寓⾔故事、寓⾔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字)、名⾔类(包括名⼈之名⾔、领导之名⾔等以说理为⽬的的警⾔类⽂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活的表述性⽂字)。
③审导思。
这些⽂字引导你思考的⽅向。
如“有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请就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④审题核。
题核,指命题的核⼼部分,它⼀般要明确题⽬或话题,如“请就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
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等指导⽴意取向的⽂字。
⑤审要求。
如“要求选准⾓度、明确⽴意,⾃选⽂体,⾃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审题⽴意原则: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的,从不同的⾓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三、写作训练(⼀)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趴在鱼缸⾥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样呼吸⾃由的空⽓了。
”鲥鱼奄奄⼀息:“虽然我的⽣命短暂,但我⾄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湖光。
2024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必备范文(精选15篇)

2024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必备范文(精选15篇)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必备范文(篇1)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
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
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
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
“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老李想。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
刚一进门,就是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地喊:“爷爷,请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边。
老李打心眼里高兴。
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她呀,看书呢。
”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在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
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吐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
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
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
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
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老李一下子明白了。
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了的大兰。
作文审题训练的8个例子和8篇范文

作文审题训练的8个例子和8篇范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
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
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解析】学生们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自己,勿忘自我;勿自满,勿居功;一切从思考出发。
第二种立意: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严于律己、讲求诚信等。
第三种立意:勿忘本、本性、初衷、信仰、雄心、梦想、善良、仁义、永恒等;富贵不能淫,权力不能移。
第四种立意:勿重蹈覆辙,要反省自己。
第五种立意:自己做不到,别指责别人。
第六种立意:做大事不拘小节。
第七种立意:既要追求理想,更要尊重“人无完人”的现实,认识到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第一种立意显然跑题。
第二种立意流于表面。
小溪说到了,也就想做到,但“水往低处流”,它身不由己,只能按大河的方式前进。
实际上,山洪暴发只是特殊情况,无论是小溪还是大河,大部分时间都是像小溪憧憬的那样理想。
因此,黄河和长江再发洪水,也还是人们歌颂的母亲河。
所以,前五种立意的共同失误在于对小溪变成的大河持了否定态度。
就像2006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一旦侧重于认同乌鸦可爱便错了。
因为现实中的大河,没有不淹死生灵的;如果淹不死羊,也称不上大河。
第三种立意只抓住了次要方面。
小溪的理想,在大河的现实面前,已退居末席。
第四种立意有误。
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现象,改变不了大河利大于弊的总体情况,不能算重蹈覆辙。
【高考作文备考】高考作文写作练习(审题+立意+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强调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
而同时,当我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我们产生的观念与做出的选择,也就无法避免不被这些信息影响。
由此,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提出思考,被各种信息裹挟、影响而做出决策,是否意味着我们做出选择越来越容易,这些决策是否就一定科学、合理呢?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和数据,理论上这应该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信息的丰富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挑战。
此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常常受到质疑,这可能会误导决策者,导致决策失误。
但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时代,决策的难易与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手段或信息推送,毕竟提供信息、筛选信息只是丰富选择的客观条件,真正的选择与决策是要在真正了解自己的禀赋、兴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决定一切的是主体是否真正的认识自己、是否善于妙用技术、是否能够兼顾情理做出判断和决策。
立意:1.人工智能并不能克服信息过载带来的决策干扰。
2.减少人工智能依赖,强化决策自主3.借助人工智能深度思考,降低决策难度。
例文:网络时代的决策迷思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只需轻点鼠标,无数的知识和观点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2024高考作文审题,范例,高分必用!

2024高考作文审题,范例,高分必用!01传统智慧:熟能生巧(河南省南阳市TOP20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熟能生巧。
一个动作,不断重复,从拙至熟,继而生巧,这是多数人所熟知的过程。
一项技艺,在经过千锤百炼后,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才能有种种巧思妙想。
但凡事皆应有度,熟练这事儿亦不例外。
过于强调熟练,容易让人陷入一味求熟而简单重复的怪圈。
这么一来,对于过去已有的认知,固然能做到熟练,但久而久之却容易因循守旧,困于以往的思维之中,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与创新,最后因守旧而惨遭淘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1.熟能生巧。
2.“熟”以奠基,“生”以创新。
3.由“熟”至巧,创新不止。
4.以“熟”精毫末,以“巧”新耳目。
例文:由生到熟练功夫,熟能生巧出新意大部分人在接触一样新鲜事物时,都是生涩的,唯有在日复一日的打磨、练习中,方可游刃有余,达到熟悉、熟练。
然而,熟悉并不意味着终点,不困于熟练,敢于跳出旧知,积极创新,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更高境界。
只有反复琢磨、细细咀嚼,原本生疏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化生为熟,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没有人生来就会某项技能,只有不畏前路、反复琢磨反刍,才能化生疏为熟练。
卖油翁注油入葫芦口之技艺精湛高超令人惊叹,却也自叹“惟手熟尔”;钱锺书阅读时,常将书卷反刍数遍直至问题浮上心头,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提升自我,成为“博学鸿儒”。
由此可见,始之生者可凭反复练习以至熟之境界,实现心手合一。
唯有如此,才能为后续的“熟而后生巧”做铺垫。
熟能生巧方为化境,当充分了解、内化那些信手拈来的显性知识后,更需在“熟”的基础上推陈去粕,挖掘更多可能,进入生巧的创新境界。
比如,在新时代场域下,我们不是缺乏传统文化资源,而是缺乏愿意花时间考量故纸堆中蕴藏的灵魂、积淀自身并充分内化传统文化知识的人。
语文高考作文审题训练(通用6篇)

语文高考作文审题训练(通用6篇)窗外,秋雨,哗啦啦的下着。
从早到晚,不停。
从前两天开始,天空便布满了的阴云,黑压压的一片,压得人心中直闷得慌。
不过如今,那雨便不在受到任何束缚,肆无忌惮的从空中飞舞落下。
雨点淅淅沥沥的落下来拥抱大地。
片刻之后,我眼中的世界便全都是它了。
将这个世界笼罩在一片朦胧幽暗中。
秋雨,南方的秋雨。
南方的雨不比故乡,这里的雨缠绵悠长,往往一下就是一天一夜。
潮湿的空气令我感到浑身不舒服,凄寒的冷雨令我感到瑟瑟发抖。
故乡的不同,故乡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往往是来了一阵雷光电闪之后,一场倾盆大雨迅速的征服这个世界。
要下就下个痛快,豆大的雨点冲击这大地,和着狂风与雷电,奔放不羁的自然之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有时候尝试去接近它,去感受它,先是雨水模糊你的双眼,打湿你身上的衣服,然后雨水便穿过你的衣裳与你的每个细胞接触,感受那种冲击、冰冷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了我初中时候,骑着自行车,披着雨衣,在一个大雨天去上学的曾经。
模糊的双眼,湿透的衣服,没过脚的积水。
我在那里艰难的骑着自行车,在大雨中,征服世界的大雨中。
这才是家乡的雨啊,北方的雨,豪爽奔放。
撑着一把伞,漫步在这秋雨中,凄寒,阴冷。
持续了一整天的雨,你还不想停止吗?莫非你跟我一样,有着说不完的愁怨哀伤?将手伸出伞外,触摸着这细雨。
这雨总会勾起人的愁思,就像看到天刚放晴时心情便格外开朗一样。
潇潇的冷雨带我回到故乡,带我回到童年,又迅速将我拉回现实。
无数的回忆袭向我的脑海,无数愁思扣动我的心弦。
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儿时伙伴的思念;对如今的彷徨迷离感到忧伤难过,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痛苦。
似乎所有的愁绪都会被这秋雨引出,被这沉闷的气息压抑的喘不过气来。
深深的呼出一口气,让我压抑的神经得到轻松一下。
收起伞,站在屋檐下,凝望着这秋雨。
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根据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高考作文审题700字(优秀范文8篇)

高考作文审题700字(优秀范文8篇) 作文审题(优秀范文):1审题就是要对试题作一番分析和评价,把试题看成是作文的“血脉”,是考生进行自我评判的重要手段。
审好题,就是要看准题目的要点,审好题,就是要好题目的各种信息。
审题,就是审好题,看好这道题,就是要看准这个信息点。
审好了题,就是要对命题作一番分析,把命题者的意图、特征、思考路径和自己考试时出现的问题作一番分析,把它们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并进行综合运用。
2、审题审好题,就是要审好题。
审好了题,就是要审好题的主要部分。
审清题意,就是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的答案,找准题眼的中心,明确题旨,选择正确的答题方法,选择正确的答题顺序,确定正确的答题原则,确立正确的答题准则。
审好题,就是要选择好文章的主要情节,要找准文章的中心,找准主旨。
如果你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得很清楚,那么你就可以从中发现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果你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写明确,那么你就可以从中发现文章的中心。
如果你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得很清楚,那么就可以从这个思想中发现文章的重要内容。
如果你把中心思想写清楚,那么你就可以从这个意思中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你把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写好,那么你就可以从中发现文章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思中发现文章的文学价值。
3、审题审准题意,就是要审准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只题目的中心思想,不题目要求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就不会有很大的意义。
审清题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4、拟题方法拟题方法一般有三种:5)确定文体。
确定文体,首先要明确文体的基本要求,确定文体的类型。
拟题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不要文体——不要貌——不要貌——不要貌。
拟题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拟定不同的拟题方法。
如:不要文体——不要貌;不要貌——不要貌。
拟题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拟定不同的拟题方法。
如:不要文体——不要貌;不要貌——不要貌。
拟题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内容拟定不同的拟题方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方法及举例)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方法及举例)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一、提炼中心法写材料作文时,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主旨是稳妥的立意方法。
例如,材料中描述XXX旅行时遇到一个小学生,小学生认出他并替他提皮箱,然后询问为什么使用破旧的皮箱。
XXX回答说,如果皮箱很昂贵,而他却很不起眼,那么这会更糟糕。
这则材料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便,但做人不能随便的道理。
因此,学生可以得出两个观点:做人不应该随便,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另一则材料描述了XXX的小职员XXX,他总是在签名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并在书信和收据上也不例外。
尽管只是一件小事,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被公司董事长XXX看中,并成为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
立意可以是:做好不起眼的小事,体现了敬业精神,这正是筑起大厦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句法在材料作文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例如,第一则材料中小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和XXX的回答“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可以引发思考做人不能随便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裁缝如何将废品变为宝贝,创造出一种叫做“金边凤尾裙”的服装。
关键词如“废品”、“挽回损失”、“高超的技艺”和“精心”等,揭示了裁缝成功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故事:(一)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从不利走向有利;(二)要有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和高超绝妙的技艺,才能从失误中走出来;(三)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另一个材料是关于一个教授做的实验,发现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学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立意:(一)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二)要有不甘落后的精神,敢为人先;(三)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四)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最后一个材料是关于一个六岁孩子切苹果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备考作文审题训练的8个例子和8篇范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条小溪边,一个牧童难过地哭着,因为他心爱的羊羔不小心掉进大河被淹死了。
哭声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气愤地指责大河:“你也太残忍了吧,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给吞没了呢?如果我有你这样大的水量,决不会和你一样的。
我会温柔地流淌,滋润山谷和草原,装点美丽的大自然,让沿途两岸都感激我的善行。
”然而没过多久,山洪暴发,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
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学生们的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自己,勿忘自我;勿自满,勿居功;一切从思考出发。
第二种立意: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严于律己、讲求诚信等。
第三种立意:勿忘本、本性、初衷、信仰、雄心、梦想、善良、仁义、永恒等;富贵不能淫,权力不能移。
第四种立意:勿重蹈覆辙,要反省自己。
第五种立意:自己做不到,别指责别人。
第六种立意:做大事不拘小节。
第七种立意:既要追求理想,更要尊重“人无完人”的现实,认识到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第一种立意显然跑题。
第二种立意流于表面。
小溪说到了,也就想做到,但“水往低处流”,它身不由己,只能按大河的方式前进。
实际上,山洪暴发只是特殊情况,无论是小溪还是大河,大部分时间都是像小溪憧憬的那样理想。
因此,黄河和长江再发洪水,也还是人们歌颂的母亲河。
所以,前五种立意的共同失误在于对小溪变成的大河持了否定态度。
就像2006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一旦侧重于认同乌鸦可爱便错了。
因为现实中的大河,没有不淹死生灵的;如果淹不死羊,也称不上大河。
第三种立意只抓住了次要方面。
小溪的理想,在大河的现实面前,已退居末席。
第四种立意有误。
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现象,改变不了大河利大于弊的总体情况,不能算重蹈覆辙。
恰恰相反,重蹈覆辙的是那个牧童,是他两次损失了羊。
但牧童不是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最佳立意不能从他身上总结。
第五种立意也掉进了陷阱。
它和第二种立意有共同点,认为小溪做不到,但又强调“别指责”。
它的前一句错,后一句对,但“别指责”即便理解为“别指责百利之一弊”也是不恰当的。
第六种立意跳出了陷阱,比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认识到这则寓言的象征意义。
若把小溪比作小孩,把大河比作大人,说当了大人干大事时不拘小节也不合适。
所以,把这句话改为“为大德不免一眚,做大事难拘小节”更好。
说的通俗些,就是第七种立意。
反思一下,一切认识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才能适时反向思维,脑筋急转弯,在陷阱前悬崖勒马。
追求理想先要尊重现实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说过的话。
巨大的水流冲毁了堤岸,一路咆哮着淹没了田园和村庄,就连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个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涨的溪水冲走了。
理想总是美好,现实似乎糟糕。
其实,大河破坏力虽大,但对自然和人类的益处更大。
它虽有所淹没和冲毁,也不过是疏通河道的需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更何况,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小溪像小孩,大河像大人。
单纯的小孩认为自己不会犯大人的错误,长成大人后却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总体上大人还是比小孩强。
秦始皇是个典型。
他痛恨诸侯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立志于统一中国,并有建立“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理想。
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虽焚书坑儒、实行暴政,但他平定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还是功不可没。
楚霸王步其后尘。
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脱口便说:“彼可取而代也。
”他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分封诸侯,却以暴易暴,火烧了千万人民的劳动成果——阿房宫。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阿房宫多壮美啊,只是太短命了。
怪不得人们说项羽是“沐猴而冠”呢。
项羽纵然是个失败的英雄,却也算历史天空的明星。
当长江只是一条小溪,她也有美好的理想。
但当她发起洪水,人民的死伤和损失可谓大矣。
但更多的时候,她作为一条大河,还是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奉献着,仍被当作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之一。
小孩也许有美好的理想,要保护美羊羊。
但他可能忘了,他早上喝的就是羊肉汤。
所以,我们追求理想,但我们更要尊重现实。
伟大事物的破坏力也大。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在生活的旋律中,理想是弹钢琴,现实却可能要长期面对电子琴;理想只是曲子,现实才是歌词。
2.读下列文字,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
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
或写散文,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
或发议论,有的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
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
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
这样才对。
贵在不虚此行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
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
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
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
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
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
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
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
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
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
他“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
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李贺怀铅提椠(qià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
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3.阅读田地的这首小诗《我是○》(节选),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我的对立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除了跑题的立意之外,学生习作主要有以下情况:第一种立意:空虚与饱满、静止与发展、锁链与花环。
第二种立意:完整与对立、对立统一。
第三种立意:人是对立统一的完整个体,既空虚又饱满,既静止又发展,既有锁链又有花环。
分析一下,材料内容呈典型的分总关系,第一种立意舍本逐末,第二种立意提纲挈领,第三种立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怀念鲁迅,追忆英雄《我是○》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这位民族的英雄。
“我是空虚;我是饱满。
”在《社戏》中,社戏表面上热闹,却让鲁迅感到空虚无聊,这反映出当时国人精神生活的贫乏。
在《闰土》中,闰土的形象就像那金黄的满月一样饱满,但一声“老爷”,却让鲁迅童年的旧梦变成空虚。
“我是静止;我是发展。
”《〈呐喊〉自序》里提到,因为创办《新生》失败,鲁迅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古代小说。
这表面上是静止,实际上是发展。
有意无意之间,鲁迅成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
《呐喊》如惊雷,《彷徨》似飓风,《故事新编》像滔天巨浪,震动了国人的神经。
“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静止时思考,发展时创新,才有路可走。
“我能成为锁链,我能变成花环。
”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锁链,把阿Q押赴刑场,深刻揭示了精神麻木的恶果,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使中国小说的面貌为之一新。
鲁迅用自己的笔,变出花环,放到夏瑜的坟上,略微抚慰一下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使本质上的悲剧不那么心酸,即便自知那花环是凭空出现。
“我是完整的自己;我是自己的对立面。
”《一件小事》里,鲁迅榨出了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他就是这样,总是把解剖刀无情地伸向自己。
在《记念刘和珍君》里,他称自己为“苟活到现在的我”,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批判自己。
他不断地“烧梦”:怀疑庸医,钻研西学,剪掉辫子,弃医从文,弃文言创白话……他对自己没有手软过,他以自我批判为基础去批判国民劣根性,这样的人怎能不伟大?但鲁迅也是一个完整的自己。
他是金刚怒目的英雄,也是关爱青年的导师。
他曾留学日本,也曾破帽遮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同时他也曾是妥协退让的孝子。
为了让母亲满意,他作为新青年却娶了原本不认识的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朱安,拜天地时还戴上了假辫子。
他把名存实亡的婚姻维持了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