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2016新课标全国1卷化学科答案解析(清晰版) - 副本

2016新课标全国1卷化学科答案解析(清晰版) - 副本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 .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 .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95% 【答案】7。

D【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 正确。

B 、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 正确。

C 、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 正确。

D 、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 错误。

因此,本题选D 。

8. 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4 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B .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C .1 molFe 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D .标准状况下,2.24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

4NA 【答案】8。

A【解析】A 、乙烯和丙烯最简式均为2CH ,14g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团2CH 的物质的量为1mol ,含有的氢原子数为A 2N ,故A 正确。

B 、若1mol 的2N 与4mol 的2H 完全反应则生成2mol 3NH ,但此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完全,所以3NH 分子数小于A 2N ,故B 错误。

C 、Fe 溶于过量硝酸,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最终氧化产物是3Fe +,因此1mol Fe 与过量硝酸反应转移A 3N 电子,故C 错误。

D 、标准状况下,4CCl 呈液态,2.24L 4CCl 不能由气体摩尔体积得出其物质的量为0.1mol ,故其含有的共价键数也不为A 0.4N ,故D 错误。

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试题(附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试题(附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2. 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正确。

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正确。

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正确。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错误。

因此,本题选D。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解析】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10.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 、将Cl 2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 2【答案】C 【解析】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2016年高考真题----理科化学(全国卷Ⅰ)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真题----理科化学(全国卷Ⅰ)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考点:考查化学在生活的应用的知识。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相同,均是CH2,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14214AN⨯⨯=2N A,正确;B、N2与H2反应生成的NH3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小于2N A,B错误;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生成硝酸铁,电子转移数为3N A,错误;D、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态,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错误。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的知识。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2-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错误;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正确;C.C4H9Cl 有4种同分异构体,错误;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判断的知识。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答案】C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

高考化学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试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2. 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2016年度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6年度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 SO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 pH 增大 B.该法在处理含 Na2SO4 废水时可以得到 NaOH 和 H2SO4 产品 C.负极反应为 2 H2O–4e–=O2+4H+,负极区溶液 pH 降低 D.当电路中通过 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 0.5mol 的 O2 生成 【答案】B
A.原子半径的大小 W<X<Y B.元素的非金属性 Z>X>Y C.Y 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 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 化合物,n 是元素 Z 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 Z 是氯元素;0.01 mol·L–1 r 溶液的 pH 为 2,说明 r 是强酸,因此 W 是 H;q 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s 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根据 转化关系图可知 m 是水,r 是氯化氢,q 是次氯酸,p 是甲烷,因此 X 是碳元素,Y 是氧元素。 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的大
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 有 3 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2-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A 错误;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B 正确; C.C4H9Cl 有 4 种同分异构体,C 错误;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 错误,答案选 B。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判断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 Cl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乙酸乙酯,A 错误;B.NO 的密度与空 气接近,且能与氧气反应生成 NO2,所以用排水法收集,B 错误;C.铁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 因此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C 正确;D.将 Cl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只能除去氯气,但不能除去水蒸气,不能得到纯净的 Cl2,D 错误, 答案选 C。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 Na2SO4 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 均为离子交 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 Na+和 SO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 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1理综化学含答案及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正确。

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正确。

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正确。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错误。

因此,本题选D。

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解析】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10.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答案】C【解析】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Cr 52 Mn55 Ge 73 Ag 108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9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人造纤维在灼烧时会蜷缩成一个小球,有浓烈的黑烟,有与蛋白质灼烧的不一样的气味,故可以区别蚕丝和人造纤维,正确;B.食用油高温反复加热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甚至是致癌的稠环芳香烃物质,进而会危害人体健康,正确;C.加热或高温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家禽的危害作用,故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正确;D.医用消毒酒精通常是用体积比浓度为75%中乙醇溶液,浓度太大,杀菌能力强,但渗透性差,浓度太小,渗透性强而杀菌能力又弱。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渗透性差,会导致病毒的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当病毒退壳后,里边的蛋白质仍然会危害人体健康,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在生活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睛】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我们生活就要吃饭、穿衣,在生活过程中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微生物或注意不当而患有疾病,消毒、治疗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或用一定的物质进行处理,这些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 、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 、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8.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4 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 、1 mol N 2与4 mol H 2反应生成的NH 3分子数为2N AC 、1 mol Fe 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 、标准状况下,2.24L CCl 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 、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 、C 4H 9Cl 有3种同分异构体D 、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10.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 、将Cl 2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 2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 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B 、该法在处理含Na 2SO 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 和H 2SO 4产品C 、负极反应为2H 2O – 4e –==O 2 + 4H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D 、当电路中通过1 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的O 2生成12.298K 时,在20.0mL 10.10mol L -⋅氨水中滴入10.10mol L -⋅的盐酸。

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10.10mol L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 、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mLC 、M 点处的溶液 ()()()()++4NH Cl=H =OH c =c c c -- D 、N 点处的溶液中pH <1213.短周期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m p r 、、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n 是元素Z 的单质。

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 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

0.011mol L -⋅r 溶液的pH 为2,s 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的大小W <X <Y B 、元素的非金属性Z >X >Y C 、Y 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 、X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26. (14分)氮的氧化物(NO x )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3NH 将NO x 还原生成2N 。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3NH 与2NO 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3NH 充入注射器X 中,硬质玻璃管Y 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2NO (两端用夹子12K K 、夹好)。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1K ,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 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 管中 ①Y 管中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温室Y 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态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2K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铬(Cr )在溶液中主要以3Cr +(蓝紫色)、4Cr(OH)-(绿色)、227Cr O -(橙红色)、24CrO -(黄色)等形式存在。

3Cr(OH)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1)3Cr +与3Al +的化学性质相似。

在243Cr (SO )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CrO -和227Cr O -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

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1.0mol L -⋅的24Na CrO 溶液中227(Cr O )c -随(H )c +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4Na CrO 溶液中的转化反应。

②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增大,24CrO -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根据A 点数据,计算出该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

③温度升高,溶液中24CrO -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H ∆_____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化学分析中采用24K CrO 为指示剂,以3AgNO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Cl -,利用Ag +与24CrO -生成转红色沉淀,指示剂达滴定终点。

当溶液中Cl -恰好沉淀完全(浓度等于511.010mol L --⨯⋅)时,溶液中(Ag )c +为__________1mol L -⋅,此时溶液中24(CrO )c -等于__________1mol L -⋅。

(已知24Ag CrO AgCl 、的sp K 分别为122.010-⨯和102.010-⨯)。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3NaHSO 将废液中的227Cr O -还原成3Cr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NaClO 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2NaClO 中Cl 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2ClO 的化学方程式 。

(3)“电解”所用食盐水由粗盐水精制而成,精制时,为除去2Mg +和2Ca +,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中阴极反应的主要产物是 。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2ClO ,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5)“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2Cl 的氧化能力。

2NaClO 的有效氯含量为 。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6.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高锰酸钾(4KMnO )是一种常见氧化剂。

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

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2MnO )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工艺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原料软锰矿与氢氧化钾按1:1的比例在“烘炒锅”中混配,混配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平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平炉”中需要加压,其目的是。

(4)将24K MnO 转化为4KMnO 的生产有两种工艺。

①“2CO 歧化法”是传统工艺,即在24K MnO 溶液中通入2CO 气体,使体系呈中性或弱酸性,24K MnO 发生歧化反应。

反应中生成42KMnO MnO 、和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电解法”为现代工艺,即电解24K MnO 水溶液。

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阴极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③“电解法”和“2CO 歧化法”中,24K MnO 的理论利用率之比为__________。

(5)高锰酸钾纯度的测定:称取1.0800g 样品,溶解后定容于100mL 容量瓶中,摇匀。

取浓度为10.2000mol L -⋅的224H C O 标准溶液20.00mL ,加入稀硫酸酸化,用4KMnO 溶液平行滴定三次,平均消耗的体积为24.48mL 。

该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已知24224222MnO 5H C O 6H 2Mn10CO 8H O -++++===++↑)。

37.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秸秆(含多糖类物质)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以秸秆为原料合成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的路线: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填标号) a .糖类都有甜味,具有2C H O n m m 的通式b .麦芽糖水解生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葡萄糖和果糖c .用银镜反应不能判断淀粉水解是否完全d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B 生成C 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3)D 中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D 生成E 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4)F 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由F 生成G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具有一种官能团的二取代芳香化合物W 是E 的同分异构体,0.5mol W 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44g 2CO ,W 共有__________种(不含立体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2-反,反,4-已二烯和24C H 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对苯二甲酸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

答案26、【答案】(1)①A ;24232Ca(OH)2NH Cl CaCl 2NH 2H O===+++△↑;②d→c→f→e→i(2)①气体红棕色逐渐变浅;②32228NH 6NO 7N 12H O +===+催化剂;③NaOH 溶液倒吸入Y 管;④当产物中的2H O 为液体时,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恢复原体积后装置中气压小于大气压。

【解析】(1)①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常用方法是2Ca(OH)与4NH Cl 混合加热,或者CaO 中滴入浓氨水。

②要收集干燥的氨气应用碱石灰进行干燥,干燥管应“大进小出”,即d 进c 出;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即f 进e 出;最后应进行尾气处理,并要防止倒吸,应接i 。

(2)①②:3NH 和2NO 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生成2N ,反应方程式为32228NH 6NO 7N 12H O+===+催化剂,产物均无色,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2NO 的红棕色会逐渐变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