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合集下载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美学的领域中,有两个关键的概念,即“正”与“奇”。

这两个概念是评价一篇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正”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结构、布局和构图是否符合书法规律和审美要求。

在书法中,正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是书法作品顺畅与稳定的体现。

一篇具有“正”的书法作品,它的字形、字体、字间距、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具有秩序感和谐感。

而在书法作品中,正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的特点,也是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古为今用”,即以古代之美,为现代之用。

正在书法美学中有着同样的适用性,即“古为今用”的原则。

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名家的作品风格被借鉴和运用,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书法艺术作品。

这种以古代为基础,注重“正”和传统规范的书法艺术,使古代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正”相对应的概念是“奇”。

在书法美学中,“奇”是指书法作品的创意、个性和独特之处。

一篇有“奇”的书法作品,它在字体、笔墨、构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印象。

正是因为有了“奇”的创造和突破,书法艺术才能够保持创新和活力。

而在书法中,正与奇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有“正”的基础和秩序,又要有“奇”的创意和个性,二者相互辉映。

正与奇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期待,又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创新和突破的追求。

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不仅仅是对于书法作品的评价标准,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秩序、规范、传统之美,而奇则是现代艺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个性。

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的相互关系,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和融合。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摘要】书法美学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正”与“奇”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在书法中,“正”代表着秩序和规范,是书法作品的基本要求;而“奇”则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创意和个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介绍了“正”的重要性,探讨了“正”与“奇”的对立与统一,以及在不同书法体裁中的体现。

随后分析了“正”与“奇”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技巧,并探讨了它们对书法作品审美价值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的综合作用,并提出了对于书法爱好者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两个概念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法美学中“正”与“奇”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书法美学,正,奇,对立与统一,审美价值,体裁,运用技巧,综合作用,理解,运用1. 引言1.1 书法美学的基本概念书法美学是研究书法艺术美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书法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

书法美学主要包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等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

在这门学科中,人们致力于揭示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探究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感受。

书法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书法艺术的定义和特征进行界定,包括书法作品的形式结构、笔墨纸砚、布局构图等要素;其次是研究书法作品的审美规律,包括“正”、“奇”、“工”、“势”等美学范畴的运用和体现;再者是探讨书法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意义,包括书法在文化传承、精神追求以及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书法美学旨在揭示书法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审美规律,为人们深入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提供理论支持和审美指导。

通过对书法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体验。

1.2 “正”与“奇”的含义“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指书法作品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完整、规范,体现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基本功的掌握和运用,是书法作品中的基本要求。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正”是指书法作品中字形、结构的规范程度,也是指书法家笔法的整齐、准确和一致性。

它体现了写字的工整和规矩,代表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正”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一个好的字体,首先要求字形工整、结构严谨,不偏不倚,字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和平衡。

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应该追求“正”的要求。

“正”不等于刻板和僵硬,它是为了突出字体的秩序感和规范性,使书法作品整体协调、和谐、美观。

“正”是书法作品中的一种韵味和艺术效果,它可以增加字体的气势和稳重感。

“奇”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变化与个性,也是书法家笔法的独特和独到之处。

它体现了创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不同的书法家在字体的运用上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表现形式。

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追求“奇”可以是字体形式的变化,也可以是笔画的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一个好的字体,不仅要求“正”,还要求“奇”,它需要在规范之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无论是骨法强劲有力的《兰亭集序》,还是墨迹流淌如泉的《玄秘塔碑》,都在“奇”中寻求创作的突破和表达的独特。

对于欣赏者来说,追求“奇”可以是欣赏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和情感共鸣,发现其中的瑕疵和闪光点。

“正”与“奇”在书法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

正是书法的基础和根本,没有正则无法体现字体的规范和整齐,无法呈现书法的美感。

奇是书法的灵魂和活力,没有奇则无法体现字体的独特个性和感染力,无法表达书法的艺术品位。

正与奇在书法创作和欣赏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在追求“正”与“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和度的问题。

追求过分的规矩和整齐容易导致刻板僵硬,追求过分的变化和个性容易导致杂乱无章。

在写字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传统的规范,又要有个性的坚持和突破。

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要欣赏其整齐的字形结构,也要欣赏其中的独特风格和神韵。

正与奇需要在平衡中相互融合,才能体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

书法中的中和思想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审美趋向的不断变化,和书法家的不断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书法传统。

这些优秀的书法传统对于推动中国书法整体的发展,推动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思想观念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书法活动中最高指导原则。

例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些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作用,成为书法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儒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思想贯穿于三千多年的书法长河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在其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潜美学,也就是审美上的潜在、转折的制约。

它通过对人生的指导,隐秘地反映在书法的创作中,这也致使中国书法始终是以和谐自然、和谐社会作为终极价值。

同时儒家思想又成了书家精神的调节剂它着眼于书家的带有共性色彩的人格塑造。

统观儒家思想和审美倾向对书法美学的影响是中和之美。

这个思想形态影响所及,在中国书法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书论,无不以孔子“中庸之道”思想为轴心。

项穆提出中和的审美思想,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他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况夫翰墨者哉。

”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说:“项穆的《书法雅言》自始至终围绕中和二字论书,所谓规矩从心,中和为的。

在文章中,他论‘古今、辨体、规矩、神化、取舍’无不以‘中和’观照。

”我们从《书法雅言》的17章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中和思想的影子。

可见,中和的美学思想在项穆的书学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深刻。

项穆的中和美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

关于“中庸”一词,何晏注《论语》:“庸,常也。

中和可常行之德也。

”郑玄注《礼记》说道:“明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

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

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内涵。

以下是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的几个方面:
1. 笔墨意境:书法艺术强调的是墨与纸的相互作用和笔墨的意境表达。

通过运用毛笔、墨汁和纸张,书法家能够传达出自然界的景象、情感、意境和抽象概念。

笔墨的运用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修养和情感。

2. 虚实结合:书法艺术追求虚实结合的美学效果。

虚指的是留白和虚线,实指的是墨线和字体实质。

在书法作品中,虚实相间、有所留白,给人以余白和想象的空间,使整个作品显得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3. 线条与形态:书法艺术的线条和形态是其重要的美学元素之一。

书法中的线条以墨线的运用为主,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来表达出形态的美感。

书法家通过掌握不同线条的变化,创造出各种曲线和结构,使书法作品具有韵律和动感。

4. 以意传情:书法艺术强调以意传情,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每一个字的线条、笔画和结构,传达出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内涵。

5. 以形写意:书法艺术通过形体的变化来表达抽象概念。

在书法作品中,通过线条和结构的运用,创造出具象形态和抽象意境的结合,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总体而言,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体现在墨与纸的意境、虚实结合、线条与形态、以意传情和以形写意等方面。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技巧,更是一门追求意境和艺术表达的综合艺术。

通过书法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之美。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被誉为“文以载道”的艺术。

在书法的创作中,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正”与“奇”。

“正”与“奇”是书法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在书法美学中,“正”是指书法作品在形态上符合规范、准确、端正的特点。

它包括线条饱满、曲线平滑、布局合理等方面的规范性要求。

而“奇”则是指书法作品在形态上具有独特、独创、富有个性的特点。

它包括线条的变化、布局的创新、笔画的穿插等方面的非常规要求。

“正”与“奇”不同于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书法创作中,没有“正”就容易导致形态的混乱、布局的杂乱,丧失了书法作品的整体美感;同样,没有“奇”就会导致作品的平庸、陈旧,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共鸣。

只有在“正”的基础上追求“奇”,才能达到书法作品的最佳境界。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师们在创作中都注重“正”与“奇”的统一。

他们尊崇规范,注重秩序,奉行传统的书法形态,同时又具有自己个性的创新、突破。

他们既具备了对传统书法严格的学习,继承了古代书法的传统,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从王羲之的“法度正美”到颜真卿的“追随古人”,再到米芾的“守正求奇”,每一位大师都在“正”与“奇”之间探索着自己的艺术之道。

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正”与“奇”仍然是重要的美学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的材料、新的工具、新的表现形式出现,为书法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无论如何,书法的基本审美原则不会改变。

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书法作品依然需要具备符合规范、准确、端正的特点,同时又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新。

而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突破和变革,书法作品不再局限于纸上的丹青,而是可以运用于室内装饰、广告设计、字体设计等各个方面。

这些新形式的书法创作,既需要具备“正”的基本要求,又要具有“奇”的个性和创新。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书法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符号语言、以毛笔为工具、以纸张为载体、以墨汁为材料,在时间、空间、意境的统一性中,表达着书法作品的审美情趣。

在书法美学中,常常会涉及到“正”与“奇”这两个概念。

正是指符合规范、端庄大方;奇是指超越常规、出奇制胜。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构成了书法美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来谈谈书法美学中的“正”。

正,作为书法美学中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指书法作品要严谨、稳重、端庄大方。

在书法作品中,正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结构、形态、笔画、布局、用墨等方面。

正的结构是指字画整体构图合理,没有因为画法不正而显得龙飞凤舞。

正的形态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字形要规整流畅,没有因为形体扭曲而令人讨厌。

正的笔画是指书法作品中每一笔的组织、结构都要合理,笔画要有力度、有节奏、有韵律。

正的布局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组合要对称、均匀,不能显得杂乱无章。

正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要求书法作品表现出端庄大方、严谨稳定的特点,给人一种庄重、端正、舒展的感觉。

我们来谈谈书法美学中的“奇”。

奇,作为书法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书法作品中的独特、突出、异彩的表现。

在书法作品中,奇主要体现在笔法、构图、意境等方面。

奇的笔法是指书法作品中的笔墨运用要有新颖、独特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有种出人意料的感觉。

奇的构图是指书法作品中的布局、组合要别出心裁,具有独特性、创意性,让人眼前一亮。

奇的意境是指书法作品中的气韵、神韵要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给人一种意境超然、神韵悠远之感。

奇是书法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要求书法作品表现出独特、突出、别致的特点,让人有一种意外之喜、惊险之感。

正和奇,在书法美学中既相得益彰,又相辅相成。

正是书法美学中的重心、本体,是书法作品表现端庄、大方、稳重的重要手段;奇则是书法美学中的灵魂、生机,是书法作品表现独特、新颖、突出的重要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美学中的“正”与“奇”
在书法美学范畴里,“正”与“奇”这一对概念,最为重要而不可忽视。

正与奇,始出于《老子道德经》十六章,其中说:“以正治邦,以奇治兵”。

“正”指“正中、平正、不偏不斜”,“奇”为异,是不群之谓。

作为兵家的代表作,《孙子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又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正”原义是指“正道”,是指顺应事物发展自然“无为而治”,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奇则是“正”的对立面。

老子强调,正与奇必须达到统一,同时也可以达到统一,“必得其道,奇生相生,然后为善。

”光有正道而无奇招,则会失之偏颇,奇与正必须相辅相成而辩证统一。

在美学理论中,“正”首先出现于《诗大序》:“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正”被奉为诗美的境界,“正始之道”是“正统”的代名词。

“奇”用于审美评价,东汉书家崔瑗有“畜怒怫郁,放逸生奇”之句。

随着文学自觉时代魏晋时期到来,“奇”开始和风神、意象等美学范畴联系在一起。

鲍照《飞白书势铭》中有“超工八法,尽奇六文”之语,诸如此类的书论中也屡见不鲜。

将“奇”与“正”结合起来运用的,是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常以奇正而论,“因方以借巧,即以势会奇”,“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知音》篇中说:“是以将阅文情,先观六标,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定势》篇中谈及创作论时说:“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

”又说:“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遂奇而失正。


在书论中,将“正”和“奇”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的,是项穆的《书法雅言正奇》,指出“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

”从这里来看,“正”和“奇”两个概念,进入书法领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毫无根据。

“奇”与“正”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可以归纳出书法艺术中的某些判断和界定,书法艺术欣赏往往带有模糊性、抽象性和虚拟性,不是很数量化、数字化和科学化的,品论和欣赏书法,借用此道合乎情理。

第一、从法度上来说,出入规矩为正,能自驰骋为奇。

古人对于凡符合统治阶级规范、符合道德伦理要求的作品,都以正统冠名,正如《十三经》为“正经”,科举出身为“正途”,读书博取功名为“正道”,而类如蒲松龄之类则为“离经叛道”。

书法中,王羲之、颜真卿和赵孟頫为正,而民间书法,残纸帛书瓦当,乃至金农、郑板桥等为奇。

刘勰提出“宗经征圣”,凡是符合传统儒释道思想的为“正”,其余则为“奇”,苏东坡所提“胸中绝无尘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后跟。

”倡导的就是“能自驰骋,不落蹊径”的艺术。

由此而言,“正”是从法度上是有章可寻的,而“奇”则是不守故常。

第二、从风格上来说,雅润端直为正,出人意料则为奇。

雅,即是正,“雅言”,即为规范之类,但凡就风格“正”而言,即是“常规、本色、雅俗共赏”一类,而“奇”则是“出乎意料、与众不同”的概括。

王羲之的“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和颜书端庄雄强虽属不同风格意象,但都属正统无疑。

“奇”是出乎意料,不类他人,直抒胸臆,体现真实的自我,如八大山人和弘一的书法。

“奇”来源一般有二,一是由书家个人的性格和才情所致,二是同社会环境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奇不可刻意而为,否则无疑会落入形式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达不到实现风格“奇”趣的目的,并且取法“正”,并不一定风格就“正”、如徐渭虽习二王,但风格狂诞,无疑是奇崛放浪的。

第三、从形式上来说,循体成势为正,穿凿取新为奇。

“循体成势”和“穿凿取新”二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

书法艺术的外观形式,包括墨色、字形等各种外在因素,内在形式,即是字迹中所蕴含着和透露出的书家的才华和气质。

书法虽没有现实和浪漫之分,书家情感却有两者之分,“正与奇”是二者的分水岭,反映在作品形式上,便有法帖和手札之分。

法帖一般是应景之作,需要流传铭世,歌功颂德,即便是书法大家,也会心有挂碍,注重法度、风格上的正统,从创作心理上来讲,顾及了别人的感受和评价,在正统法书里,看不出创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而手札则不然,多为书家个人心态的自然流露,看历代书家的手札则奇趣乃生,即便如颜真卿、徐生翁之辈,亦有殊异之面目。

了解把握“正”与“奇”这对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任何美学范畴,如风神、骨气和意气等,虽涉及风格,和性情相关,却不达政治,唯有正与奇较为深刻地涉及到,实质上是儒道两家思想分别影响的结果。

其二,真正一流的高明书家,是主张形式的新颖,取法的正途和风格的奇特联系在一起的,提倡奇正相生,正与奇辩证统一,而不执其一端,将二者结合起来,盲目地去寻求“苟异者”,只能归入荒诞作品之类。

怪异的作品,尽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书史中只是一个点,不会形成流派。

其三,正与奇的创造有一定的要求。

正通常指初入门径,奇则是寻探幽微,但机械刻板的恶道不为正,而离奇古怪也不为奇。

如果仅仅只有形式上的造奇,而无奇势、奇情、奇气和奇境随意而生,则不过是猎奇图怪而已。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然密令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强调认为,文章只有“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才能“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而失“自然之趣”,只会“逐奇而失正”。

大凡文艺,总有相通之处,书法最重要的是性情有参与,通过个人的修养、才情来提领。

只有充分了解哲学传统和政治文化心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对美学范畴,揭示其中要旨,才会获益良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