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精选
续命汤——精选推荐

续命汤续命汤⿇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草5~15g、⽯膏40~200g、⼈参10~30g、当归10~30g、⼲姜10~20g、川芎10~20g。
⽔煎分⼆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
不汗,盖被助汗。
若不汗,更服。
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证]1.⼤青龙汤证咳⽽多涎唾,或⼼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胖病⼈,咳逆上⽓,⾯⽬浮肿,但伏不得卧,⼝⼲烦渴者。
3.肢体不遂、⾔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栓后遗症、⼤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管哮喘、喘息性⽀⽓管炎、慢性⽀⽓管炎、肺炎、肺⼼病、慢性阻塞性肺⽓肿、百⽇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压病、⾯神经炎、⾎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不⾜、⽪炎等。
[经验参考]《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痹,⼀⾝不遂,或半⾝⼀⼿⼀臂,⼝不能⾔,习习不知⼈,不觉痛痒(即本⽅去⼈参、⼲姜,加⼲地黄、防风、黄芩)。
服后当汗出,⽓下⾃复。
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并疔上⽓咳逆,⾯⽬⼤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
忌海藻、菘菜、⽣葱、芜荑。
从经⽂来看,本⽅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且病变的部位⽐较⾼。
四川乐⼭名医江尔逊先⽣以本⽅治疗急性脊髓炎、脑⼲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
⽬前,经⽅家们对本⽅的应⽤已经扩展到脑⾎管疾病的领域。
如王占玺治⼀脑⾎管病⼈,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
⾆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
唐先平应用六节穴诊治风湿骨病关节疼痛经验

风湿骨病泛指由风湿类疾病所引起的各骨关节以及周 身某部位的疼痛,属中医“痹 病 ”范 畴 。关于风湿骨病关节疼 痛的治疗,目前西医主要采用非留体类药物,虽可短期止痛 , 但 症 状 易 反 复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 中药U 服汤剂口感较差,患者难于接受。针灸治疗不仅见效 快 ,且 无 副 作 用 ,患者接受度也较高。唐 先 平 ,中医传承博士 后 ,硕士研究生导师,朝阳区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人,从事风湿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 年 ,临床 经 验 丰 富 ,对风湿骨关节疼痛治疗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 先平在董氏奇穴的基础上1 结合全息医学理论,探 索 、总结 出了治疗风湿骨病疼痛的特效穴位— 六节穴。经临床验证 不 仅 临 床 见 效 快 ,而疗效确切。现将六节穴的临床应用报告 如 下 ,旨在为临床针灸治疗风湿骨关节疼痛提供新的临床思 路。 1 病因病机
[摘 要 ]从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病 因 病 机 、临 证 经 验 、典 型 病 案 等 几 个 方 面 介 绍 唐 先 平 教 授 应 用 六 节 穴 治 疗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临 床 经 验 。唐 先 平 认 为 风 湿 骨 病 关 节 疼 痛 的 病 因 病 机 可 概 括 为 “不 通 则 痛 ”“不 荣 则 痛 ”, 其 通 过 辨 病 位 选 取 六 节 穴 针 刺 以 疏 通 病 变 部 位 的 经 气 、调 整 机 体 的 盈 亏 平 衡 ,以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临证以 针 刺 局 部 以 治 全 身 、患 侧 疼 痛 针 刺 健 侧 穴 位 、贴 骨 进 针 增 强 针 感 、动 气 针 刺 牵 引 其 气 、留 针 时 间 长 增 加 刺 激 为 主 要 治 疗 原 则 ,疗 效 显 著 。并 列 举 医 案 2 则 以 佐 证 。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 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一、风湿热痹岳美中医案: 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
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
(《岳美中医案集》1 978:84)按语: 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赵明锐医案: 任某,男,54岁。
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
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
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
关节痛的中医经方症治

关节痛的中医经方症治中医诊断:四肢关节疼痛是指病人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
《内经》称“肢节痛”、“骨痛”。
《金匮要略》称为“历节病”。
四肢关节痛多因风寒湿热等淫邪外袭,闭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
常见于各种痹病。
【常见证候】风痹:四肢关节走注疼痛,痛无定处,而以腕、肘、膝、踝等处为多见,关节屈伸不便,或可兼见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属行痹。
寒痹:肢体关节冷痛,痛处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肤颜色不红,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可减,舌苔白,脉弦紧,属痛痹。
湿痹:关节酸楚疼痛,重着不移,可肌肤麻木不仁,肢体活动沉重,苔白腻,脉濡缓,属着痹。
热痹:四肢关节疼痛,局部红肿,有时灼热,疼痛难忍,日久失治则肌肉顽硬,骨节变形,致成残废。
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
气血亏虚:肢体关节酸痛,劳累后加重,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眩晕,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脉弱或细。
肝肾阳虚:四肢筋骨拘急,酸痛,头晕目眩,爪甲枯脆,腰膝酸软,耳鸣,失聪,齿摇发脱,阳痿遗精,兼两足浮肿无力,便溏尿清,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尺脉弦细沉弱。
气虚血瘀:除气血亏虚症状外,兼见肢体关节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或关节变形,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疗:一、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五篇)【组成】桂枝12g 白芍10g 甘草6g 麻黄6g 白术15g 知母12g 防风12g 附子10g 生姜15g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煎服方法】水浸20分,煎30分,约取汁600毫升,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加减】1. 风盛者,倍麻黄。
2. 寒盛者,倍附子或改为川乌。
3.湿盛者,倍白术。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完整版PPT课件)

参枣茶
• 参枣茶:党参15g,大枣30g,洗净后加清水适量,煎汤代 茶饮。每日1剂。适于气血不足者。
海马酒
海马酒:海马1对,洗净后浸泡于250g白酒中,封固,15日后饮用。
每次20ml,日服2次,适于阳虚患者。
04
单味中药
取红三七(鲜)10g切片
01
02
03
04
取红三七(鲜)10g切片,水 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
治法:祛风散寒,利温通络。
寒湿痹阻证
01 02 03 04
方药:蠲痹汤加减。
加减:痛甚加威灵仙、防己;风偏胜者加防风,重用秦艽;寒胜者加 附子、细辛、干姜,或改用乌头汤温经散寒止痛。
湿邪偏盛者加防己、苍术、薏苡仁、天南星,或改用薏苡仁汤除湿散 寒止痛;下肢症状重者加牛膝、萆薢。
关节屈伸不利明显者,可重用川芎,加地龙、木瓜、桃仁。
其他分型
蒋位在等将本病辨证为3型:湿流关节型 、风寒入络型、肝肾不足型。
因本病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缓慢,恢复也缓慢,需长期 坚持服药,故多以丸、散、药酒为常用 剂型。
孟紫强认为本病的施治原则是:益脾健 胃,强肝补肾,荣营固卫,祛风散寒除 湿,补血和血,疏通气血。
王永炎将本病分为三种证型:邪阻经络 、痰瘀痹阻、肝肾亏损。
中医治疗大骨节病完整版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2
目 录
• 辨证分型治疗 • 专方治疗 • 饮食疗法 • 单味中药 • 外治疗法
01
辨证分型治疗
肝肾亏虚证
• 主症:身材矮小,四肢及指、趾短粗,关节粗大僵硬,不可屈 伸,四肢肌肉萎缩,关节疼痛,遇劳增剧,歇息痛减,伴有腰 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自汗,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细涩 。
祛湿健骨的中药方

祛湿健骨的中药方湿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它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湿气的形成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湿气过重会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疲劳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风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
中药方是中医治疗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祛湿健骨的中药方。
祛湿方1. 茯苓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祛湿方,它由茯苓、桂枝、甘草组成。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甘草则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湿重体弱、四肢沉重、腰膝酸软、舌苔白腻等症状。
2. 陈皮苓桂茯苓汤陈皮苓桂茯苓汤是一种温中祛湿的方子,它由陈皮、茯苓、桂枝、白术组成。
陈皮能燥湿化痰、行气止痛,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益气,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止泻。
这个方子适用于湿重脾虚、四肢沉重、腰膝酸软、口干口渴等症状。
健骨方1.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一种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子,它由当归、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当归能活血补血、调经止痛,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芍药能活血止痛、调经止痉,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大枣能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寒湿痹痛、关节疼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2. 防风通圣丸防风通圣丸是一种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方子,它由防风、桂枝、川芎、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防风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桂枝能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川芎能活血通经、止痛散寒,白芍能活血止痛、调经止痉,生姜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大枣能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增强其功效。
这个方子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关节疼痛等症状。
总之,中药方是中医治疗湿气和骨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中药方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使用。
同时,中药方的疗效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期望一次就见效。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湿气和骨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身体。
中医调理关节减轻关节疼痛

中医调理关节减轻关节疼痛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中医学认为,关节疼痛是由于气滞、湿困、血瘀等因素导致的。
在中医的治疗中,调理关节疼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按摩、针灸、中药调理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方法,帮助减轻关节疼痛。
一、中医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方法,起到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1. 推拿按摩:采用手掌、指腹、指关节等部位的压迫、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关节周围的穴位,有助于促进关节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
2. 拔罐疗法:用火燃烧罐内的氧气使之产生负压效应,贴附于患者皮肤表面,刺激皮肤和经络,舒筋活血,改善关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3. 刮痧疗法:利用刮痧板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刮拭,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
二、中医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调理阴阳平衡。
对于关节疼痛的缓解也有较好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常用的几种针灸调理方法:1. 寻常穴位针灸:通过针刺影响关节周围的穴位,调整脉络气血的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2. 穴位注射法:将中药注射液或草药浸泡液注射到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改变局部气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3. 耳穴针灸: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改善关节疼痛。
三、中医中药调理中医药调理关节疼痛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中药的治疗适用于各种关节疼痛,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医中药调理方法:1. 细辛附子汤:由细辛、附子等中草药组成,有良好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2. 防己地黄丸:由防己、地黄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 玉屏风散:由穿山甲、防风等中草药组成,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作用,对关节疼痛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四肢关节疼痛
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痹症分为很多种,中医把痹症分为如下几类:
(1)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便,多见于上肢、肩、背。
(2)痛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扎,逢寒则加剧,得热则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
(3)著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
(4)热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于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等症状。
(5)顽痹:症见痹症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剧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
关节或红肿疼痛,兼见发热而渴,尿短赤;或关节冰凉,遇气交之变、寒冷季节而痛剧,得热而安。
(6)气血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
面黄少华,心跳乏力,短气,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阳虚痹:症见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弯腰驮背,腰膝酸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
(8)阴虚痹:症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往往在运动时加剧;形疲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或持续低烧,日晡潮热,腰酸膝软无力,关节或见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
口干心烦。
中医治疗痹症: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行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
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痛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
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著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
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
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
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
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
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
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
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
常用方剂有二陈汤。
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
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
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
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
或夜间定时痛者。
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
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
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
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
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
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
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
脉细,舌质淡。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
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
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针灸治疗
1、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
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法。
2、处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