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的起源
1、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亡后,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图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
3、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相思之苦得以寄托,从此重振朝纲。
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扩展资料:
1、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2、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摘要】皮影艺术源自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现代皮影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海外也有相应发展。
数字化时代对皮影艺术带来新挑战。
尽管如此,皮影艺术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应重视和传承皮影艺术,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皮影艺术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精神财富。
对皮影艺术的重视与传承,将推动其持续发展,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沉淀。
【关键词】皮影艺术、历史、发展、起源、传播、古代中国、发展历程、现代表现形式、海外发展、数字化时代、生命力、发展方向、重视、传承。
1. 引言1.1 皮影艺术的定义皮影艺术是一种利用透明皮质制作成各种人物、动物和景物形象,并将其悬挂在灯光下投影于幕布上的表演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通过灯光和手工操作,使得皮影在幕布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影像,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定义可以说是一种结合了工艺技术和表演艺术的独特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魅力,还有一种神秘和抽象的美感。
通过手法和灯光调度,艺术家们能够将皮影的形象进行变换、衍化和延伸,呈现出富有层次感和色彩感的视觉效果。
皮影艺术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工艺技术和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技艺和创造力,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情节。
在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之下,皮影艺术的传统魅力仍然具有吸引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皮影艺术的起源皮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据历史记载,最早的皮影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东汉时期。
当时的皮影表演以民间艺人为主,他们利用兽皮或丝绢等材料制作人物和动物的剪影,并通过灯光背景的投射,使得这些剪影显得栩栩如生。
在起源阶段,皮影艺术主要是在庙会、民间婚丧嫁娶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展示,被视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人们将皮影视为神奇娱乐的方式,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传播知识和智慧。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剧形式,以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在幕布上,再配以声音、音乐等元素,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皮影戏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承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商代,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皮影戏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经常在庙会、集市等场合上演,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皮影戏逐渐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艺术形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皮影戏艺人和剧团,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现状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皮影戏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皮影戏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
其次,由于传承人口老龄化和传统技艺的复杂性,传承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
再次,现代娱乐产业的竞争激烈,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难以在市场中立足,皮影戏也不例外。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困境,皮影戏的传承工作并没有停滞不前。
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成立了专门的皮影戏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培训计划,推动皮影戏的传承工作。
此外,一些传统皮影戏剧团也积极探索创新,将皮影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三、发展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皮影戏的发展前景仍然可观。
首先,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吸引国内外观众的关注。
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皮影戏的传统技艺和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皮影戏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戏曲形式之一,以皮影为媒介,通过光影映射展现剧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包括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方式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二、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最早的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张制作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使用羊皮或牛皮,再后来又采用了薄如蝉翼的牛皮,使得影像更加清晰。
皮影戏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三、艺术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皮影戏通过光影的变化来展现剧情,配以声音效果和音乐伴奏,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2. 精湛的技艺: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都需要高超的技艺。
制作皮影需要精细的刻画和剪裁,演员则需要灵巧的手法和准确的配音,以及丰富的表演经验。
3. 丰富的题材和故事:皮影戏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体验。
四、传承方式1. 师徒传承:皮影戏的传承一直以师徒制为主要方式。
老一辈的皮影戏艺人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学徒,通过实践和学习来传承皮影戏的艺术。
2. 学校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培养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供专业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皮影戏演员和制作人员。
3. 传统节日和演出:皮影戏在一些传统节日和演出中得到广泛展示,这不仅能够吸引观众,也为年轻的演员提供了表演的机会,促进了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五、现代发展1. 创新表演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皮影戏也在不断创新。
一些皮影戏团体开始尝试在舞台上使用投影技术,使得皮影戏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2. 文化旅游推广:为了宣传和推广皮影戏,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将皮影戏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培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3.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皮影戏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
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文章主要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各流派的独自特色,和当代皮影的发展现状.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历史发展.1.引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2.皮影戏的概述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3.皮影戏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
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4.皮影戏的造型4.1原生态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
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包括其起源、特点、传承方式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起源与特点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它以用羊皮或者牛皮制作的人物形象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动态的影像。
皮影戏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表演形式:皮影戏以影像投射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控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声音,讲述故事情节。
2. 多样的题材内容:皮影戏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多种题材内容,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3. 精湛的艺术技巧:皮影戏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控制技巧和声音表演能力,才干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三、传承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传承基地:各地政府和文化机构设立了皮影戏传承基地,提供场地和设备,培养年轻的皮影戏演员。
2. 传统学院教育:一些高等学府设立了传统文化学院,开设皮影戏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材。
3. 传师弟子制度:一些老一辈的皮影戏艺术家通过传师弟子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人。
4. 文化节庆活动:各地举办皮影戏文化节、比赛等活动,提高人们对皮影戏的认知和兴趣。
四、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皮影戏在现代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现代发展的方向和成果:1. 创新剧本和表演形式:现代皮影戏在剧本创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引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得皮影戏更加生动有趣。
2. 结合现代科技:一些皮影戏团体开始尝试将现代科技与皮影戏相结合,如利用投影技术进行影像呈现,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3.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皮影戏开始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戏剧形式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皮影戏的传播和发展。
五、皮影戏的意义与价值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皮影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承和发展,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皮影戏历史起源

皮影戏历史起源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皮影戏不断汲取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起源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些学者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当时人们将图腾、神祇和英雄的形象刻在皮革上,用于祭祀、巫术等宗教活动。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开始将图腾和人物形象制作在纸、绸缎等材料上,用于表演戏曲、传说故事等文艺节目。
二、发展历程皮影戏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唐、宋、元、明等朝代,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皮影戏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皮影戏班子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家。
三、文化内涵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首先,皮影戏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人们相信鬼神和灵魂的存在,皮影戏中的各种形象和场景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神祇、祖先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源头之一。
它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戏曲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都是由皮影戏所借鉴和发扬的。
此外,皮影戏还具有民间文化传承的功能。
很多皮影戏所表演的内容都是民间传说故事、传统戏曲脚本等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特色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其制作工艺。
皮影戏中的人物、场景、道具等都是用皮革或纸张等材料制作而成,其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制作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次是其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是在夜晚将灯光点燃,将影棚搭建好,将皮影戏中的各种形象悬挂在影棚上,通过灯光照射和表演者的操纵,呈现出一种虚幻而神秘的氛围。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一、概述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一种以影子为媒介的表演艺术,皮影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详细探讨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从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现状分析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传说中,皮影戏最早是由一位名叫王蒙的医生创造的。
他利用兽皮制作出了各种形状的人物和动物,然后将其放在光源后面,通过影子的变化来进行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
三、技艺传承1. 传统技艺皮影戏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
师傅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徒弟才干逐渐掌握皮影戏的表演技巧。
这种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虽然保留了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但也存在着传承难度大、时间成本高等问题。
2. 现代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皮影戏,现代社会采用了多种方式。
首先,成立了许多皮影戏艺术团体和学校,他们致力于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和才干。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相、网络等,将皮影戏的表演录制下来,供后人学习和欣赏。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节日和活动,如皮影戏比赛、展览等,为皮影戏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现状分析1. 传承困境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的皮影戏在一些地方面临着传承困境。
一方面,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缺乏对皮影戏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一些老年师傅因为年龄的增长和传承难度的提高,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导致皮影戏的传承浮现断层。
2. 发展机遇然而,随着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皮影戏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开始注重对皮影戏的保护和扶持,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积极参预到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五、发展策略1. 教育培训加强对皮影戏的教育培训,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预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
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文章主要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各流派的独自特色,和当代皮影的发展现状.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历史发展.1. 引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2.皮影戏的概述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3.皮影戏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
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4.皮影戏的造型4.1原生态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
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
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贴近幕布熟练地操纵皮人活动,并有说唱、乐队伴之,有声有色地表演剧情故事。
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爱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4.2 数字化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
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
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
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
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4.3艺术风格4.3.1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4.3.2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4.3.3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而成,经人操纵做机械性动态表演。
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3.4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
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鸟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车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想协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5. 皮影戏的表演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
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
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
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
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
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
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
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6. 皮影戏的传承6.1皮影戏的渊源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
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
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
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
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称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6.2皮影戏的未来发展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
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这一些特殊场合可以看见(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以及一些演绎着历史的戏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
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装裱用于展览与装饰。
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
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1]皮影戏历史.华县皮影网.2011,(01) .[2]贾平京.试论皮影戏传承保护的措施与策略.2008,(11).[3]康保成.中山大学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2008,(10) .[4]皮影艺术保护发展政策.华县皮影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