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合集下载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2.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运动前后的呼吸变化,分析运动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设计一道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以及生活中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呼吸加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简要回顾细胞呼吸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教案新部编本3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③了解人体内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②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讨的内容。

作用。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0分钟学生自学教材第23-24页,观察教材中的呼吸系统示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1、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2、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3、注意咽、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设问1: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

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为什么平时用鼻呼吸时,没有这种现象?师生交流:用鼻呼吸时,可以从鼻毛、鼻腔内黏膜、黏膜下毛细血管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解释。

这也是在寒冷的冬季不小心吸了口冷气,会感觉到肺部的刺痛,而用鼻呼吸不会有感觉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尝试。

首先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能否同时进行?(尝试吞咽和呼吸。

结论是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设问2:有的同学在吃饭时喜欢大声说笑,爸爸妈妈对此是什么态度?易发生什么状况?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师生交流: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参考教案1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参考教案1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互换教学目标:一、知识: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利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一、能力:培育学生观看,动手能力教学重点: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教学难点:说出呼吸运动的进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式:实验探讨法,引导探讨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师: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如何排出去的?肺什么缘故能够扩张和收缩?人体细胞是怎么取得氧气的?这些问题确实是咱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师:呼吸是通过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呢?生:呼吸系统。

活动:师生深吸气师:请同窗们接着试探。

咱们适才深吸了一口气,那么外界气体都通过哪些器官才抵达咱们体内呢?生:讨论、交流、试探、表达师:(总结)通过适才同窗之间的交流,咱们明白: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份组成,其中呼吸道又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份组成的。

师:呼吸道和肺在呼吸进程中别离起如何的作用呢?生:呼吸道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内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要紧器官,是完成气体互换的重要场所。

师:什么缘故这么说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在适才的深吸气中,外界气体是通过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咱们的肺内的,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反向排出,因此说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师:咱们先来熟悉肺,请看讲义54页图10—13 肺的结构示用意生:观看,试探肺的位置、结构和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互换的特点。

师生交流: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结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互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肺泡外面包绕着丰硕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单层细胞组成。

(教师板书: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师:下面咱们再来做个尝试。

第一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可否同时进行?生:尝试吞咽和呼吸。

(结论是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师:有的同窗在用饭时喜爱高声说笑,爸爸妈妈对此是什么态度?易发生什么状况?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生:爸爸妈妈不让高声谈笑,我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呛着了,引发猛烈地咳嗽。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吸气、呼气。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压力差、扩散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模型或图示,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并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 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结合模型或图示,讲解吸气、呼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实验操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临床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学博物馆,增加对呼吸系统的直观认识。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制作呼吸系统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人体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实验安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指出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呼吸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还较为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提问:“生物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呼吸与细胞有什么关系?”
-通过回顾,激发学生对呼吸系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使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介绍各个部分的功能。
-详细讲解肺的结构,如肺泡、肺泡壁、毛细血管等,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如气体的扩散、浓度梯度等。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安排简单的气体扩散实验,如使用红、蓝两色水模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让学生直观感受气体交换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讨论运动后呼吸加快、高海拔地区的氧气浓度等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影响因素。
4.采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分享知识。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巨野县教研室田慕华一、教材分析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不但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还要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而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

呼吸运动是实现肺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前提。

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学习人体交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明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演示实验,能够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能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关于呼吸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和呼吸相关的生活常识,对其组成和功能有了一定的帮助。

由于学生对引起呼吸运动的呼吸肌的分布和功能缺乏知识基础,而且呼吸运动的过程又较为复杂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策略下,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多媒体展示歌曲:大雾版《北京北京》,学生欣赏,从而把学生带进难以呼吸的雾霾天气,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欣赏歌曲明确本节学习目标通过歌曲,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引出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任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引领学生阅读教材P24第一自然段及相应插图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引领学生认识其结构出示关于肺的相关视频出示肺及肺泡结构图,引导学生总结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看书思考学案上相关问题学生观察,说出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学生观看学生观察、说出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视频使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任务二:肺泡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带领学生做体验活动解读实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验出示相关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学生体验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分组模拟实验,并完成学案学生仔细观看,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亲身体会,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三、归纳总结,畅谈收获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学习的方法四、达标检测,巩固提升学案展示学生独立完成展示答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五、知识延伸,课下探究设计可行方案,独立或合作完成把课堂合作与交流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合作与交流七、教学反思1、收获:课堂理论源自于生活,带领学生细心品味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乐趣所在。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参考教案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参考教案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说出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尝试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

技能目标:
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数学中圆的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2.教师准备:肺泡的结构模型。

3.FLASH:(1)呼吸道的清扫作用;(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氧气分子的呼吸系统之旅。

4.视频文件:(1)肺的结构;(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过程:。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教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呼吸系统、肺部和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b.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并理解其重要性。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和健康的关注,提高保护呼吸系统的意识。

2.教学重点:a.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血液中的交换过程。

c.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a.授课法:通过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b.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气体交换过程。

c.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释气体交换的意义和影响。

4.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b.呈现: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c.解释: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入氧气、肺部吸收氧气、血液运输氧气至全身细胞,以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回肺部并呼出等。

d.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气体交换的过程,如通过吸氧管吸入氧气并观察体内的变化。

e.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氧气对细胞的作用、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f.总结: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

g.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体交换的应用,如高原地区的气体交换问题、长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

5.教学资源:a.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实验器材:吸氧管、氧气罐等。

c.教学课件:配合讲解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6.教学评价:a.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b.提问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c.检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能力。

7.教学延伸:a.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气体交换的研究项目,如观察不同运动强度下气体交换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
2
1
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指导:出示肺泡模型
①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②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
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
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特点:
(2)面积大
(环形皱襞与
小肠绒毛,
200平方米,
大大增加了
吸收面积)
(3)丰富(小
肠绒毛里有
丰富的毛细
血管)
(4)薄(小肠
绒毛的壁,
只有一层上
皮细胞组
成)
讲,有
利于找
到所有
“物质
交换”
器官的
共同特
点,为
学习
“毛细
血管”
的特点
奠定基
础,并
初步形
成“器
官的形
态结构
与功能
相适
应”的
生物学
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测量
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骨、胸骨下降,
胸腔缩小。

亲自测量,进一
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来自于骨骼肌
的收缩和舒张
[来
源:Www.zk5u.c
om]
中.考.资.源.网
基础。

通过学
生亲自
体验亲
自测量
亲眼观
察亲笔
记录
先感性
体验,
再科学
测量,
层层设
疑,环
环相
扣,引
导学生
的思维
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
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一)
各小组用自制的“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与胸骨的运动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来源:中.考.资.
源.网WWW.ZK5U.C
OM]
小组讨论后回
答:
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上

胸腔容积变
大。

肋间肌舒张则
相反。

步步深
入。

使用教
材中的
演示实
验和自
制的模
型等直
观教
具,把
抽象
“肋间
肌、膈
肌的舒
缩与骨
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下拉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然后逐渐松开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小组讨论后回

膈肌收缩
肺容积变大
膈肌舒张则相
反。

骼的运
动关
系”的
知识具
体化、
形象
化,巧
妙的化
解难
点。

[来
源:Ww
w.zk5u.
com]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况: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

C类
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

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

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

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

出生后,肺学生讨论
资.源.

“我是
小法
官”的
题目,
增加了
生物的
趣味
性,同
时渗透
生活中
内才进入空气。

的问题
可以用
专业的
知识来
解决,
学好生
物很重
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最成功之处在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从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呼
吸运动;到手按在胸骨肋骨处感知呼吸运动;再到测定胸围差的实验验证呼吸运动;最后到演示实验解释呼吸运动,从感性认识到逐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创新之处: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和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是课本上没有的,用时不多,但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可以让学生体验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抽象,突破了难点。

建议:
对于“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如果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享受实践的快乐,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