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教案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71becc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9.png)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品交换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商品交换的概念和意义2.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3. 商品消费的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4. 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5. 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商品交换的具体操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消费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商品交换和消费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商品交换与消费》相关章节。
2. PPT课件:制作商品交换与消费相关内容的PPT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交换实例,如市场买菜,引发学生对商品交换的思考,引入新课。
2. 讲解商品交换的概念、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结合PPT课件,讲解商品交换的基本概念,阐述商品交换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如自愿、等价、公平)和方式(如物物交换、货币交换)。
3. 分析消费的概念、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讲解消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消费不仅仅是购买商品,还包括使用、处置等过程。
分析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如个人需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社会舆论等。
4. 讲解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者保护:介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如知情权、选择权、安全权等),讲解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学生的消费者保护意识。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294c88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a.png)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让学生了解消费的概念和类型。
4. 让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2.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3. 消费的概念和类型4. 合理消费的重要性5. 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商品交换的起源、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合理消费和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交换的起源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消费的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合理消费的概念。
4. 重要概念:讲解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5. 提高消费素质:讲解提高消费素质的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源、意义、基本原则和方式,消费的类型,以及合理消费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模拟:设定商品交换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商品交换的过程。
3.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消费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消费观念的认知。
第1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课题
1.1商品及商品的基本属性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
2.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观念、开放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3)关系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学生讨论并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指明重难点
作业
1.什么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1.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3)关系
教学重点
难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为例分析: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水面下70米,长年水温12摄氏度,天然清纯,味道甘洌,富含多种矿物质,经过十三道工序加工成可口的农夫山泉天然千岛湖水、采集来的千岛湖水、经过加工后的农夫山泉三种水有何不同?分别以自然物品、劳动产品、商品来命名。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识记: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2、能力目标:理解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三、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游戏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四、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你参加过我校的跳蚤市场吗?联系教材P2—3思考:(1)同学们在跳蚤市场上买、卖的是什么?(2)设想你将加入到这一市场,你会买(或者卖)什么?想想你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3)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是如何产生的?讲授新课1、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1)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P2师:在这里我们要从两方面了解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是通过人类劳动产生的。
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不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出来的不是商品思考:某菜农有400千克大白菜,其中200千克卖掉了,100千克烂掉了,100千克留自家食用。
请说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为什么?举例说明:P3过春节时,姑姑给小忠买了一套衣服,奶奶送来了自家养的鸡和种植的大米;爸爸在饭店请大家吃年夜饭。
这里的衣服、鸡、大米、年夜饭都是商品吗?为什么?2、商品的基本属性多媒体展示:这些表面上各不相同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商品具有什么属性?(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联系教材P3“走进生活”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吗?商品、其它自然界物品、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如何?思考:两种不同的商品如何进行等价交换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人类的劳动(体力和脑力)(2)比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如:一把斧头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交换是等价的呢?师:这就由商品的价值量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来衡量,一把斧头能够和一袋20千克的大米交换,说明它们所包含的人类劳动量相同,也就是价值量相同。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https://img.taocdn.com/s3/m/802edcb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0.png)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教案第一章:商品与交换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理解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商品的定义和特征:使用价值、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交换的概念和意义: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品和交换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案例。
1.4 教学活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举例说明商品的特征。
讲解:讲解商品的定义和特征,解释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交换案例,让学生理解交换的意义。
第二章:货币的产生与职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职能。
2.2 教学内容:货币的产生过程: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案例分析法:分析货币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4 教学活动: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商品与交换,引出货币的产生。
讲解: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和职能。
案例分析:分析货币职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让学生理解货币的重要性。
第三章:价格与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让学生理解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3.2 教学内容: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决定价格。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4 教学活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讲解: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释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价值决定价格的原理。
第四章:市场与竞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市场的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理解竞争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教案一——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创境激趣:介绍案例(金钱的的故事) 引思明理:请同学们谈谈对金钱的看法;你如何评价救人先谈钱、一切向“钱”看的行为?
一.正确对待金钱 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生: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第 7 页中 “案例”内容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发言总结出的关于商品、货币、货币的职能的正确认识。 师:对学生代表交流的情况给予肯定,并再次带领学生归纳知识要点。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 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存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五种职能。 2、从纸币到信用卡 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纸币的发行既不是越多越 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当我们遭遇纸币时应当如何处理?)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主动起来回 答以上问题。 师:同学们能否归纳一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归纳总结的 情况。 3、要做金钱的主人 生: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活动在线”谈谈对金钱的理解,谈谈如何去做金钱的主人。 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点去正确做金钱的主人:
价格下降
扩大生产 供过于求
2
3、树立创新、质量、效率意识 生:认真阅读课文“活动在线”,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在上述事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创新、效率的重要性。
(一) 教 学 步 骤 及 师 生 活 动
第 3 课时 创境激趣: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 17 页(2011 中国汽车消费者购车关注要素),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引思明理: 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哪些因素呢?影响我们的消费因素又有哪些呢?怎样 才能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呢?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教案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储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储藏起来。
(4)支付手段
清偿债务,交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
(5)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货币。
回顾商品的概念、基本属性以及货币的发展历程、职能。
掌握商品的概念和货币的职能。
学生思考:在很久很久以前,用什么换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1、概念1、货币的发展历程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
2、基本条件货币{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职能
(2)社会分工(1)价值尺度
3、基本属性(2)流通手段
(1)使用价值(3)储藏手段
(2)价值(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学生思考:货币有什么用?
学生思考:一辆350元的自行车和一辆500元的自行车,哪辆价值更大?
学生思考:用不了的钱怎么处理?
学生思考:在世界市场上人们进行交易用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对金钱的看法?
金钱应该如何获得?
根据老师节奏,积极回顾。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馈
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二、货币
(2)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如物美价廉、物有所值。
稳定情绪,预习新课
学生思考:昨天外出时买了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这个子是否是商品?
学生思考:课本P2图中有哪些商品。
学生思考: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所以现在我们有的哪些东西在古代是没有的?
讲授法,举例法。
黑板,多媒体。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优秀教案

教师总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情境3:价值规律的作用
材料一:今年1至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4%,粮食价格、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低迷,产量逐年下降,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所引起的。
(2)中学毕业,同学之间免不了互赠纪念品。以前,互赠照片、贺卡、钢笔、笔记本等,而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小强同学压力很大,但很无奈:“别人都这样,而我不这样,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这种消费心理是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影响人们消费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求同心理
2、求异心理
3、求名心理
材料二:前几年,龙眼供不应求,价格很高,农民竞相种植龙眼。这两年龙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今年甚至卖到0.5元,部分农民砍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教师提问: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为什么不一致?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商品的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品的价值还有商品的供求关系。
情境2:商品的价值
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者,都生产布,当时绝大部分都织布机,甲、乙、丙用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用10小时,乙用12小时,丙用了8小时,丁用20小时。
教师提问:谁生产的布匹的价值量大?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社会分工使不同的劳动者生产不同的商品,商品属于不同所有的所有者是商品的交换成为可能。
板书设计:商品的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基本属性
板书设计: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作为商品,它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凡是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知识
三、导入新课
四、讲授内容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本单元讲述了商品交换和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个人的收入和理财等经济现象。经济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基础。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故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
课堂设问: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一同产生的吗?
分析问题: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交换频繁,出现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出现了。由此得出:货币的产生比商品要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2)货币的本质
课堂设问: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
1、商品和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
课堂设问:前面我们讲述了图中的商品及其买卖的方式,那么商品的含义是什么呢?
分析问题:首先,图中的商品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其次,这些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通过交换就不是商品。
板书设计: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课堂设问:既然劳动产品要通过交换才能是商品,那么商品的交换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课堂设问:既然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那么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为什么能交换呢?
分析问题:我们就要寻找商品的共同点,即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就是商品的价值。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就有价值。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表现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才具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就不具有价值。
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NO.2
授课题目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授课形式
7-3月1日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认知: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理解科学消费的原则。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课堂设问: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那么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分析问题:既然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那么货币能够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少,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少的职能,这种职能叫做价值尺度。同时,当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课堂设问:我们问什么要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
分析问题:粮食可以充饥、房屋可以居住、衣服可以御寒等,这些商品是不是可以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呢?
板书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课堂设问:根据什上面的定义,凡是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那么有使用价值的的物品是不是商品呢?
分析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产品,如处于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河流等,它们都等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另一种是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如自种自吃的蔬菜、大米等,也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们没有进行交换,因此不是商品。得出如下结论:凡是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的物品未必都是商品。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数不尽的商品,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不同的消费选择,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呢?首先我们从商品讲起。
一、商品和货币
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P2的四组图片
课堂设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几组图片中有哪些商品呢?这些商品的买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生互动:理发服务、项链、蔬菜、服装、鞋子(正在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上述五样);这些商品展示的商品买卖方式,从支付方式来说有现金交易、刷卡交易、购买大件耐用品的贷款消费;从买卖的渠道来说有直接的钱货交易,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或邮购等。
分析问题: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金银也是一般等价物,表明金银也是一种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课堂设问:看看货币的演变图,说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其他商品的区别:
分析问题:任何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同时期的其他商品相比,都是当时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人们都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区换成这种商品,所以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时,人们追求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关注货币能不能换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所以可以用纸币来代替货币。纸币是由国家法定发行的货币符号。
运用:能识别商品,正确对待货币,能分析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用科学的消费观引领自己的消费行为;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基本内容
一、商品和货币;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三、消费和消费观。
重 点
难 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的消费观。
主要教学
媒 体
教材,教参,教案,教学板书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关于电子货币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教研室审查意见
课后分析
通过讲授、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规律以及消费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对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效率意识、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NO.”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