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印象_1200字高中作文
写三国演义的作文5篇_优秀作文范文_

写三国演义的作文5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人物形象个个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心惊胆战,历历在目。
故事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骄勇善战,张飞有勇无谋,尤其是赵子龙浑身是胆,让我十分敬佩。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三国演义的,欢迎阅读。
写三国演义的作文一《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
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写三国演义的作文二名著有很多,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1330年——1420xx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三国演义》表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高三作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高三作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1200字高三作文
翻开乱世的书卷,喜爱那种源自书卷的芬芳,文学的经典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熠熠发光,质朴的文字映入我的眼中,在我脑海呈现出如梦如幻的历史画面。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烽鼓不息的战争年代因为三国的美丽而精彩,三国的美丽与震撼力也源自各国在战争中所使用的智慧谋略,无论鞠躬尽瘁、谋略无双的诸葛亮,还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张飞,三国中的人物都有着空绝历史般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的核心可以用智慧二字来总结。
“繁星纵变,智慧永恒,”悉尼大学的校训在现代化的世界中迎风飘扬,智慧的源头也许能在三国的世界中找到。
归根到底,是时代造就了三国,是乱世造就了三国人物的命运,也是乱世造就了英雄。
受人生的价值,获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矣,历史的在记忆中变淡,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了痕迹,但那些乱世造就的英雄是永恒的,繁星纵变,三国的智慧永恒。
高三:刘鑫。
三国演义1200字观后感

三国演义1200字观后感三国演义1200字观后感篇1《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
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
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
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
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
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
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
感受三国1200字作文

感受三国年级:高二字数:1200字体裁:说明文读完一部洋洋大观八十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不可能像一口吞天样把感觉一下子说得清楚。
毕竟那是距今一千八九百年前的情景。
宫阙,殿宇,府衙,城池,古道,军帐,兵营,市井,村墟,栅寨……似乎都落满了大汉四百年的灰尘;皇帝,嫔妃,皇亲,国戚,元老,重臣,文官,武将,军师,都督,校尉,郡守,州牧,县尉,亭候,使者,说客,舞伎,奴婢……似乎都是一颗颗沾在一张经不起风雨的蛛网上的露珠;玉玺,印绶,兵符,令箭,笏板,竹简,车辇,熏炉,酒爵,艨艟,炮架,云梯,铁蒺藜,木鹿角,滚木,垒石,木牛流马,矛,刀,剑,戟,戈,钺,斧,锤,镖,锏,钩,鞭,盾,盔,甲……似乎都锈蚀腐朽;火烧,水淹,坑陷,奇袭战,消耗战,阵地战,游击战,伏击战,围,追,阻,截,空城,虚旗,巧诈,假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顺手牵羊,金蝉脱壳,苦肉计,连环计,离间计,美人计……战法计谋也为如今之小儿戏。
但对我却有着很深很深的诱惑魅力。
火烧战船、连营、城楼、粮库、草场、林带,被烧红的天空,焚毁的建筑,烤焦的土地;被开堤改河吞没漫淹的渡军、城中兵民;刀光剑影中飞溅的血花,滚落的头颅;满山遍野阵亡的将士、马匹的尸骨;兵荒战乱中潮水般逃难的黎民百姓……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总在我眼前浮现;桃园结义,辕门射戟,拔矢啖睛,割须弃袍,七步成诗,挂印封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单骑救主,含笑服刑,乐不思蜀……精彩绝妙的情节,每使我震撼不已;国贼吓得满朝文武心惊肉跳的一个喷嚏声,虎将吓退百万大军的大喝声,恰来倾盆大雨灭火挽救败局时的哭笑声,狂风骤雨般的马蹄声,震耳欲聋的战鼓声,骏骑腾空的嘶叫声,离弦火箭的飞鸣声,风卷旗旌的猎猎声,千军万马交锋山呼海啸般的大哗声,胜利的欢呼声,失败的哀鸣声,亡国的号啕声……老是在我耳畔响起。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庞统,荀彧,荀攸,鲁肃,陆逊,徐庶,方正,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吕布,吕蒙,许褚,张合,文丑,颜良,马超,黄盖,黄忠,魏延,姜维……钢浇铜铸天神般的英雄,貂蝉,静姝,大乔,小乔,靡、甘、孙夫人,崔夫人,马邈夫人,徐庶、王经的母亲……巾帼中的风流豪杰,最是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他们都活在了我的心里,只要一想到谁,谁就会动起来,一幕接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就在我脑海中声有色地复活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1《三国演义》集历史与伦理于一体,他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
但《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
到真正懂事时,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
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
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
这时,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我最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
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的小故事非常精彩,如《三顾茅庐》、《空城计》、《桃园三结义》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的读后感高中作文精选篇1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
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
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
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
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
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
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
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
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
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
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
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三国演义》读后感 1200字(通用2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通用2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1200字篇1《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的大作,在这里智慧、权利、财富相互交错,各路英雄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在动荡的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统一中原。
《三国演义》中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反之都蕴藏着玄机,无不展现着历史更迭的蛛丝马迹,是一部值得拜读的书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风流倜傥的曹植被逼含泪写下七步诗,汉献帝刘协自裁,曹丕登上了皇位这个宝座,曹氏家族首先建立了魏国。
位于西川以刘备为首的汉室后裔建立蜀国,他们凭借西川天险,加紧训练,意图攻取中原,直捣长安与洛阳,达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终极目标。
而世代历居江东的孙氏也凭借江东水师和能人异士占得一席之地,后称王,建吴国,至此三足鼎立。
但后来司马家族主宰魏朝,司马昭灭蜀,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后又灭东吴,天下终归司马氏,结果令人唏嘘。
书中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尤其是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主各守一方的人物故事情节描写。
在花费很长时间读完此书后,我深深感知到人才和性格的重要性。
书中有很多足智多谋的人才,想必大家第一个脱口而出的就是诸葛亮,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的神机妙算,欣赏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从书中你可以看到诸葛亮与周瑜合作的赤壁大战,大败曹操百万大军;你还可以看到他舌战群儒,与孙权一起达成孙刘同盟;你还可以看到他七擒孟获,大展军威;你当然还可以看到他七出祈山,出发时写下流芳百世的《出师表》,只为完成刘备的托付。
他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连周瑜死前都不甘的发出“既生瑜,何生亮啊”,他是多么难得的人才,试想没有他又该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我还喜欢的另一个谋士便是荀彧,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曹操后来的发展才能逐渐壮大,如日中天。
书中其它的谋士鲁肃、程昱、司马懿、凤雏、陈宫等等都为他们所效忠的主人出谋划策,取得一定得成效。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关张赵马黄也只有因为小说才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国古代乱世很多,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武将我们最为熟悉,还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
所以不必深究正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闲暇时看看三国,三国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赵云是三国武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智勇双全,个人认为,赵云是三国第一武将!当然,我的依据是《三国演义》。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人是吕布,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完全是因为一种印象。
其实这些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武艺有多高强,一次战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下面将对这些比试逐一分析,另外同赵云的.一些战役做比较,从而就可以得出赵云武艺三国第一的结论了。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同类战斗典型列举比较法” ,中学生作文《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一、与著名武将交手战斗的分析大家常说,关羽能温酒斩华雄,能斩颜良诛文丑,好像杀死了许多名将,赵云似乎没有这么有名的战役,赵云杀的绝大多数是很一般的武将。
其实,一个武将能够战胜或者杀死其它著名的武将,除了同这个武将自身的武艺有关以外,还和他的机遇有关,如果他没有机会去和那些著名武将交手,他当然不可能杀死这些名将,从而使自己成名。
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这个武将自己武艺不高的证据。
当然,赵云也有和成名武将交手的经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赵云刚出道时,演义上称“少年将军” ,曾和文丑战过五十余合,杀退文丑,而关羽也曾与文丑交战,只一刀就把文丑拿下了,有人据此说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演义中说有过这样的描写“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
”可见徐晃是打不过颜良的。
可是后来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演义中又有这样的记载,“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印象_1200字
一
有一日,我再一次看着那词,眼眶微湿。
仿佛笔下是灼人烈焰,一群惊才绝艳的人拿一生的智和勇勾勒那个时代。
纸上有跳动的两个字:三国。
壮士在斜阳下临风翘首,西风不冷,江水不寒。
有什么声音铮铮然响在骨里。
风华正茂的人以深而静的眸子看着江山如画,将凌云壮志付与扬鞭策马。
纵如今烽火已逝,纵如今铁甲蒙尘,那一刹的画面依旧鲜活如初,让后代人的笔微微颤抖,而后满腔热血灼烧,诗文词赋,为那幅长卷再添一笔色彩。
历史的风把灵魂吹到各处发芽,那么,所有的风发意气,依然在。
二
最初的感动停泊于那场盛放的桃花,灼华艳艳,刻骨铭心。
常开于深深庭院的婉丽花朵,在那一瞬间却开成英雄无声的盟誓,开成一个时代壮丽的前章。
常常想,同开的一树的花,一生也不过这么一次壮烈,那么真不如一展风华,将此身的忠义智勇一并燃尽。
于是有了刘关张结义的佳话,在风起云涌的那几十年里桀骜地闪光。
为你,可以纵马向前,可以挥刀而战。
不似太多誓言美丽而虚幻,这一诺他们用一生来践行,让桃的明艳里沁出刻骨的香。
三
那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曹操。
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为贤士对月沉吟的人也是曹操。
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曹操。
那个因民生疾苦而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也是曹操。
他应当是山石嶙峋之上傲立的苍鹰吧,我想。
湛蓝的天宇下沉静的时候,上呼者苍,下俯者莽,那姿态里应当有常人看不懂的悲凉寂寞。
但更多的时候是振翅而飞,以比惊鸿掠影更能打动人心的姿态,扶摇而上,划出他自己所要的轨迹,世人评说不顾。
此心已定,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样走出来的,才是英雄的路。
四
小时候常常听越调里的《收姜维》,却常常略去“四千岁”那个名段,惟对另一处印象颇深,觉得那里折折转转唱出的“传一令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路过那长阪坡前大战一场”让人既舒服又振奋。
只是小时候不懂诸葛一个人背负了多少,不懂羽扇纶巾那一笑里能晕出多少苍凉。
诸葛的闲逸从容宛如一塘清丽的荷,一一并举,出淤泥,濯清莲,却终是把根深深扎在地下,不曾有丝毫的懈怠。
你看它的美它的艳便罢,若问它的心,尝尝莲子,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与辛酸。
如今,西蜀关山早已隔了暮云杳渺,映阶碧草仍自顾自春色年年,但我知我自识君此日,便不会忘记你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会忘记那出师一表真名世,不会忘记你最后的告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会忘记是谁创造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的神话却终是星陨五丈原前。
梁衡先生说,“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但他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或许,一个人再强也真的只能算时势而不能造时势,但如若的精神不死,这就够了。
能抵达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灵魂深处,这样的生命,早长于天下在手、富贵荣华的一生。
如是我们不必自慰“莫将成败论三分”,历史会痛,但绝不悲哀。
五
纳兰说,历劫飞尘宁有意,孤云去住亦何心。
不如一笑,浮名安在哉。
渔女唱旧时的曲,不过抒今日的情。
我们描古人的路,亦是为了向前罢。
这江山万里,不论日后如何,放手去争才是少年的梦想。
待那时遥瞰天下、浩然忘归、此生不悔,后来的事又能如何?你已得到你所爱,这一场,不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