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技术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留存,是农业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遗产的丰富多样性和博大精深,包括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文化、农耕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农业节庆文化、农耕文化、农村建筑风格等几个方面。
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是指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的劳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方法。
这包括了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植物培育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其中,耕作技术是古代农民使用的最多的一项技术。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通过犁耕和手工耕作的方法种植农作物,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土地肥沃程度、气候适应性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的技术方法。
灌溉技术也是古代农民非常擅长的一项技术。
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灌溉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灌溉工程,包括了井渠灌溉、重力灌溉、水力灌溉等多种形式。
这些技术方法至今仍然为农民所使用。
另外,植物培育技术和畜牧养殖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
这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二、农业节庆文化农业节庆文化是中国农民在农历的各种传统节日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文化。
中国的农历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农历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农民们会举行祭祀活动、表演民俗舞蹈、举行游园祈福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是农民们对自然界的感恩和祈福,也是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希望和期盼。
这些活动构成了中国农业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民在种植和耕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文化传统。
这包括了农作物种植、种植习俗、农耕信仰和农民歌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趋’) 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氾胜之书》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
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
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小农经济 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 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 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 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 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 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 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
4.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
激化、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统治。 (3)措施:
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③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 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 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 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3.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
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
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 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 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 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 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农业相关非遗项目

农业相关非遗项目
农业相关的非遗项目通常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传统农业技艺、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非遗项目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古老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些农业相关的非遗项目的例子:
1.水稻文化与技艺:许多地区的水稻种植和加工过程被列为非遗
项目。
这包括种植、收割、脱粒等各个阶段的技艺和传统。
2.传统农具制作:传统的农具,如犁、锄头、耙等,其制作技艺
常常被视为非遗。
这涉及到对木材的选择、雕刻、组装等传统
手工艺技术。
3.茶文化: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和制作过程也被列为非遗项目。
这包括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和泡茶的技艺。
4.传统农业节庆:一些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如丰收节、播种节
等,往往涉及到特定的传统仪式、舞蹈和歌曲。
5.传统养蚕技艺:蚕桑业是古老的农业活动,养蚕、丝绸的生产
过程以及相关的传统技艺被认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6.灌溉系统:一些地区古老的灌溉系统,如中国的古老水利工程
或印度的井灌系统,被认为是非遗项目,反映了古老的农业智
慧。
7.传统农田建设:保留传统耕地、田埂、水渠等传统的农田建设
方式,有助于传承农业文化。
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智慧,通过
非遗保护,有助于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
农学中的传统农业技术改进

农学中的传统农业技术改进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传统农业技术是农民长期积累和实践的结果,但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着很多挑战。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保护环境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我们需要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农学中的传统农业技术改进,包括土壤改良、种植方式创新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壤改良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对农业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农业中存在土壤退化、养分流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有机肥料的应用:传统农业中多使用化学肥料,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
有机肥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2. 绿肥的种植:绿肥是指为了改善土壤质量而种植的农作物。
通过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虫害等。
3. 合理耕作制度的实施: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养分,如轮作、间作、深翻耕等。
二、种植方式创新种植方式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环节,传统农业中存在着单一种植、大面积耕种等问题,需要进行创新。
种植方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种植结构调整:传统农业中多以粮食作物为主,但单一种植容易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入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多样化的农作物,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
2.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可以实现农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3. 生态农业的推广: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业模式。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的技术比较与分析

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的技术比较与分析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在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许多技术的差异和优劣之处。
本文将对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的技术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土壤与施肥在传统农业中,土壤和施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农业一般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施用有机肥料和畜牧粪便来滋养土壤。
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但是长期使用会带来土壤贫化和施肥不当的问题。
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土壤改良和施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现代农业通过土壤测试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和微生物肥料,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和健康。
同时,现代农业也引入了新型的施肥方式,如定量施肥和喷洒施肥,提高了施肥效率。
二、种子与播种传统农业中,农民多采用保存自家种子或者购买当地种植的种子。
这样的方式虽然经济实惠,但是种子的品质和抗病能力有限,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而现代农业则提倡选用优质种子和杂交种子,这些种子在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上都有很大优势。
同时,现代农业还使用先进的播种机械和技术,实现了精准播种和密植,提高了作物的单产和品质。
三、病虫害防治传统农业中,农民通常采用化学农药和农药喷洒的方式来防治病虫害。
这种方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现代农业采取了更加安全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例如利用生物防控技术、有机杀虫剂和光生物技术等方法,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安全。
四、灌溉与水资源利用在传统农业中,灌溉方式主要为地面灌溉和人工灌水,存在浪费水资源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采用了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型灌溉等,节约了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灌溉效率。
五、收获与种收在传统农业中,收割和种收多采用人工收割和传统的收获方式,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
而现代农业引入了农业机械和自动化设备,如收割机、插秧机等,提高了收获和种收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中国传统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技术是指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各种技术和工艺,主要包括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医学、纺织业等。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技术的简介:
1. 农业技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包括水稻种植、养殖、灌溉、农具制造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水稻种植技术,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并发展出了多种栽培方法和稻田管理技术。
2. 制造业技术:中国传统制造业技术包括陶瓷制造、铁器制造、丝织技术、造纸术等。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造技术非常发达,如青花瓷、汝窑等享有盛誉;同时,中国也是造纸术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
3. 建筑业技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木结构建筑、砖瓦建筑、园林建筑等。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独特,如寺庙、宫殿等建筑都采用了复杂的榫卯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4. 医学技术:中国传统医学技术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国古代的中药学非常发达,通过对各种植物、动物等自然物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草药,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5. 纺织业技术:中国传统纺织业技术主要包括丝织技术、棉织技术、织锦技术等。
中国古代丝织技术非常著名,丝绸被誉为“中国的国
宝”,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养蚕丝织。
这些传统技术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技术发展。
至今,这些传统技术仍然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得到保留和发扬。
创新与传统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

创新与传统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
传统农业技术在新时代得到了现代创新的推动,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并探讨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方面。
在传统农业中,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
农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还体现在农业科技方面。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
例如,温室种植技术的现代创新有效解决了季节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限制。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农民可以在不受季节限制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农作物种植。
此外,基因改良技术也成为了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基因改良,农作物耐病性、抗虫性和适应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有效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优质性。
另外,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还体现在农业管理方面。
传统农业中,农民主要通过经验和传统的方法进行农作物的管理和农田的管理。
然而,现代创新将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传统农业中。
例如,现代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土壤的条件、气候的变化和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进行精准的农业管理和决策。
此外,传统农业的互联网+也促进了农业管理的现代化。
通过在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农民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能够与市场直接对接,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交易。
最后,传统农业技术的现代创新还带来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传统农业技术往往伴随着土地耕作和资源利用的过度,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传统农业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比较研究

传统农业技术与先进技术的比较研究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开始迎来了变革和进步。
在过去,农业技术主要以传统农业技术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先进技术也逐渐开始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不同之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传统农业技术是指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和大规模生产基地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是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食品需求。
它的特点是传承于家族,或者是以经验传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农业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农业生产。
而缺点则是农业生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人力投入较大,果实大小、形状难以掌控,产量低等。
而现代农业技术则利用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机械设备,以高效、精准的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在现代化的农场中实施。
现代农业技术的优点在于其高效、稳定的生产模式,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使得它的产量更为可观。
同时,现代农业技术还能够提供更大的定量信息和个性化管理。
当然,它的缺点就是成本昂贵,技术过程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而且对自然资源利用不足引起了更多质疑。
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比较,能够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缺点。
例如对于大规模高产的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技术比传统农业技术更具备优势,后者需要更多人工投入,效率不高;而传统农业技术在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对自然资源的安排和利用更为谨慎。
明智的选择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然而,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如何在现代农业中注重环境、生态和健康,是进一步发展先进农业技术的关键。
因此,让传统和现代的农业技术取得更好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需要规范农业生产,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管理,同时,还需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使农业生产向更为可持续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新改进农具,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6.重视选育和繁殖良种,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7.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8.因地制宜农牧(或农林牧)结合,走可持续发 展的生态农业道路
9.以“三才”理论为核心的农学理论
不违农时
4.中药材生产系统(2处) 甘肃岷县当归种植系统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俗称“岷归”的岷县当归为三年生(1年萃取种子,1年育 苗,成苗遴选后种回地里,又是1年。),对土地要求较高,需要5 年一轮流,种植在从未种过当归的土地中,同时要考虑土壤地 下病虫害是否严重、酸碱度是否适宜等因素。
5.农业复合生产模式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多种传统复合 农业模式,如平原地区的稻-猪、稻-渔、稻-菇、草-鹅-稻 、桑基鱼塘草-渔等模式,丘陵地区的甘薯-猪-菜模式,北 方的“四位一体”(猪-沼-菜)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实 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保持了农业资源的充分 利用和清洁生产。
一、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传承 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旱作农业系统代表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四、南方水田农业系统代表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五、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特点 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传承 →创新
审时相物的农事历法 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择精取华的育种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 巧夺天工的传统农具 →农业装备设施技术 浩瀚丰富的古代农书
3.经济林木栽培系统——其他经济林木(14处) 北京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 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江苏泰兴银杏栽培系统 宁夏中宁枸杞种植系统 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 山东枣庄古枣林
3.经济林木栽培系统——其他经济林木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陕西佳县古枣园 四川江油辛夷花传统栽培体系 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2处) 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7.农业设施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传统农业设施建设,基本任务 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 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 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 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7.农业设施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8.其他农业遗产 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 四川美姑苦荞栽培系统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三、旱作农业系统代表 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经济林木栽培系统——果树栽培(7处) 吉林延边苹果梨栽培系统 四川苍溪雪梨栽培系统 浙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 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 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 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
经济林木栽培系统——茶叶生产(9处)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湖北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典型的农业复合生产模式:
(1)农林复合型模式 (2)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 (3)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模式 (4)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型模式 (5)作物秸秆及备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型模式 (6)生物质产业模式 (7)农业企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8)生态农业园区模式
(6处)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地可使肥 又可使瘠
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1.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18世纪中叶,以动力机械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2.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高产良种和化学肥料应用为标 志。 20世纪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的“绿色革命” 3.第三次农业科技革命(新农业科技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等在农 业中的应用为标志。
6.农业旱作系统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 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 在相 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农业研究重点在水浇地,而相对 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灌溉的增产效 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 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现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旱地增 产技术的改进。
(7处) 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 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3.经济林木栽培系统 经济林木是指以生产干鲜果品(苹果、梨、桃等鲜果 和核桃、枣、香榧、板栗、银杏等干果),食用油料( 油茶),饮料,调味料(花椒),香料(丁香),工业 原料(毛竹),药材(栀子)和木材(杨树)等为主要 目的林木,它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的种植制度, 即形成了一套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种植制 度
2.形成精耕细作,因地、因时、因物耕作,以及 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一整套耕作技术体系。
内蒙古敖汉 旱作农业系统
浙江青田 稻田-鱼共生系统
3.重视积制肥料,合理施肥,培养地力,用养结 合,保持土壤肥料常新常壮
1.水稻生产系统 水稻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 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 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 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 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 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 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
感谢聆听
(7处)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 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 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云南广南八宝稻作生态系统
2.梯田生产系统 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 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 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 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四、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代表 传统稻鱼鸭共生农业生产模式—贵州从江侗乡稻 鱼鸭系统
五、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特点 我国传统农业科技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 点。这是对中国传统农法精华的高度概括,不 仅指单项技术措施,而且指综合的技术体系: 一方面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另一方 面又以“三才”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
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部公布三批共62处农业遗产 2013.5公布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9处) 2014.5公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处) 2015.10公布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3处)
农业遗产类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类型 水稻 梯田 经济林木 中药材 复合生产模式 旱作系统 农业设施 其他 数量 7 7 30 2 6 2 2 6 其中果树栽培7处 茶 9处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