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沾化县牛家湾井的故事

合集下载

马 家 井 的 传 说

马 家 井 的 传 说

马家井的传说在皂李村西北300多米处的官道旁,有一口甜水井,井水清爽甘甜。

夏天清凉解署,一些人在中午挑一担井板凉水回家止渴解署,当他们喝上一瓢井板凉水那真是透心凉,清爽痛快极了。

用此井水泡茶清香纯正,做饭蒸米既熟的快又香甜可口。

井中水位旱天不落,雨天不涨,始终保持平衡。

自古至今,每天清晨和傍晚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水桶的吱柚吱柚的响声与人们的欢声笑语编织在一起,如同悦耳动听的乐曲。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皂李村祖祖辈辈都喝着这口井的水,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这方热土上。

这口水井就是四乡闻名的——马家井。

明景泰年间,在皂户李村西边住着一户马姓人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虽说有吃有穿,但让一家人最犯愁的就是喝咸水。

这里原来是退海之地,土地盐碱,井水咸涩。

用水洗脸干吧,洗衣服皱吧,泡茶苦吧,做饭涩吧。

人们只有下雨接点雨水,下雪化点雪水才能喝上点甜水。

村里人也挖过好几眼井,但都是咸水。

有一年,四季无雨无雪遭遇天旱,地里颗粒无收,井水干涸,吃水如油,人们连咸水也喝不上了。

一天夜里,马老汉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空出现一朵祥云,从云中莲花坐上走下一位慈祥银发老婆婆,左手托着玉净瓶,右手拿着绿柳枝和善地对马老汉说:“你们要想走出苦海,喝上甜水,就要按我说的去做。

随后嘱咐马老汉:要喝甜水往北行,官道路傍骨节草,天上飞着吉祥鸟,七星捧月在土中,苦干七七四十九,深挖三丈六尺六”。

说完登上祥云高飞而去。

马老汉醒来一想,这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显灵了,给我们送来了甜水,他把梦说给全家人听,全家老幼听后又惊又喜。

马老汉又说:“我琢磨着咱按观音菩萨说的去选好井位,打口甜水井,即便能喝上甜水,也能浇园灌田。

”第二天,马老汉带着三个儿子按着观音菩萨说的方向,来到了庄北的官道路旁,只见官道西侧长着一棵茂盛的大榆树,树上有几只喜鹊在喳喳的欢唱。

在树的南边有一片葱绿的骨节草随风摇动,看到这些马老汉高兴地说:“根据观音菩萨的指点,咱就把井的位置选在大榆树南边,长骨节草最多的地方,我看这里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地方有灵气,准能打出甜水来”。

中国民间故事-神井

中国民间故事-神井

中国民间故事-神井1、卖井川南有个无名小镇,相传有位放牧人,实在口渴难忍,便俯下身子,手捧路边沟里的水饮用,发觉水很咸,小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

后来,当地商人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自己土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方,就会有卤水自然喷薄而出。

数年后,小镇成了繁荣的大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大财,以至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

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手里倒盐,卖到北方,不如自己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自己也才好站稳脚跟,显示势力。

一天晚上,周继发和唐大财喝酒,无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

唐大财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经营着五十多口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手里进货。

唐大财当时一听,心里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老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手头银两紧张,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行,我就只好卖井了。

”周继发一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大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唐大财带着周继发,一口井一口井地查验。

每到一口井时,唐大财叫忙碌的工人,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人提取深井卤水,让周继发当场品尝。

周继发一一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

就这样,周继发和唐大财签了契约,买下了牛市坝一带的十口盐井。

2、神井周继发哪里会晓得,唐大财卖的这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他提前就做了手脚,把含盐高的卤水悄悄注入到井里,待周继发来验货时,又制造出盐场工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周继发自然上了套。

唐大财怕周继发发现上当后,带人找他生事,所以卖井后,吩咐好家丁,就出去游山玩水了。

一月后,唐大财玩够了,回来了。

不料,管家急匆匆上来禀报:周继发买下废井后,按照北方人做事严谨的习惯,首先在盐井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外面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然后才开工取卤。

按唐大财在盐井做的手脚,卤水最多只能开采五天,可奇怪的是,周继发的十口井,不但没停工,反而出盐量越来越多!打探的人去过多次,亲眼所见白花花的盐巴,不断从盐场运出。

滨州抗日英雄刘竹溪

滨州抗日英雄刘竹溪

滨州抗日英雄刘竹溪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殊的课,由我来为大家讲一讲真实的革命战争故事。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红兵,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

我们党史研究室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党史教育、国史教育,引导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在2014年9月印刷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滨州历史中小学生简明读本》一书,同学们可能都看到了。

通过收集到的反馈意见,我们感受到广大师生对滨州历史的热爱之情和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滨州地方党史的热切之心。

因此,党史研究室与关工委组织了这次“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党史故事进校园活动。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各种战争场面,打鬼子、抓汉奸,埋地雷、拼刺刀,敌后游击战、阻击战、遭遇战、攻坚战,出入青纱帐,等等。

看似很遥远的事情,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我们这个地方的一位抗日英雄的真实故事。

我们滨州这个地方在解放前叫渤海区,是在1944年初,由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大致在黄河以南)和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大致在黄河以北)合并而成的,滨州市是当时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山东5个抗日根据地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战略区,也一直是山东战场、华东战场的大粮仓、大后方。

渤海区到底有多大呢?最大时有5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滨州现在9600平方公里)先后有50多个县(市、区)曾隶属于渤海区。

其范围涉及现在的滨州、德州、济南、淄博、潍坊、东营和河北省沧州7个市。

占当时山东全省127个县的35%,面积也是占了整个山东省的三分之一还多。

在渤海平原上,很早就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1927年5月,山东党建立了1个市委、5个地方执行委员会。

其中5个地执委全都在渤海地区。

如果说济南是山东党组织的诞生地,那么渤海区则是哺育山东党组织成长、壮大、发展的摇篮。

老井的故事

老井的故事

“金风簌簌敲梧井,画屏耿耿摇灯影。

屋角日华明,树头乌鹊惊。

年光流水去,青镜催迟暮。

便欲泛仙槎,迢迢河汉赊。

”离开故乡已经四十多年了。

繁忙工作之余,假日双休之际,夜深人静之时,常常想起生我养我的故乡,尤其令我梦绕魂牵的是故乡的那口老井。

1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晋北的一个小村庄。

打我记事起,饮用的就是那口老井的水。

这口井位于村西北石胖大伯家街门东侧。

据上辈人讲,这口井是清朝道光年间,由优廪生石崇华的爷爷主持、村里人集资一百两银子打下的。

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井深十几丈,井口用石头砌成圆形;上方是用两根枣木棒作架支撑的榆木辘轳,直径九寸许,长约一尺五寸,外端安一根铁转把;井绳比大拇指还要粗,一头固定在辘轳上,另一头连着铁链用来拴水桶,井绳要在辘轳上排满三层,才能把水从井底提上来。

打井的事情本人没见过,但井水不旺、需掏井的情况我小时还是见过的。

一般都是由村里的正田大叔掏,别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就见正田大叔头戴柳条帽,身穿胶皮水裤,被绳子吊着慢慢绞入井中。

到达井底后,开始用洋镐刨,后用铁锹将井中堵住泉眼的泥沙铲到箩筐里,再由井上的人一圈一圈地绞上来倒掉。

由于井太深了,井口一块小石头掉下去,那个重力加速度,都可以将人的脑袋打个稀巴烂,所以掏井是个很危险的事。

正田大叔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曾经在修神山水库的时候,在激流中奋不顾身救起一名落水女孩。

后来,女孩父母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答应长大以后,把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

所以村里有什么危险的营生都是由他来做。

掏井的事儿不用说也非他莫属。

照明工具是两面镜子,一人拿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井口,井口那个拿镜子的人再将光线折射到井下,掏井人就是凭借这点点光线来工作的。

十几丈深的井下,阴暗湿潮,一下去就得干四五个小时,随时有塌方和被水淹的危险,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有的井里泉眼不旺,隔几年就得掏一掏;有的井下泉眼很旺,好长时间也不需要掏泥沙。

像我们吃水的这眼井,地下泉眼就很旺,多少年也未曾掏过。

关于滨州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滨州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滨州的神话故事有哪些滨州,位于中国山东省的北部,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以英雄、仙人或神灵为主角,讲述了滨州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一、娲皇补天相传,古代的大洪水吞噬了人间。

为了保护人类,娲皇创造了精灵山,并指示众神帮助人们建造了大堤。

然而,大堤被大水冲毁后,娲皇决定亲自补天。

经过九年的艰苦努力,她用巨石和木材筑起了九座巨山,成功抵挡了天塌下来的危机,使人类得以重获新生。

这个故事象征着滨州人民的团结合作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牛郎织女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天上的织女牛郎会在鹊桥相会。

在滨州,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

相传,鄄城县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生性善良的兄妹,姐姐名叫王娣,弟弟叫王灿。

两兄妹是村庄里最好的织工,他们每天都坚持努力工作。

一天,王娣突然发现一个年轻的牛郎站在田野上。

牛郎告诉她,他是天上的织女的弟弟,因为犯了错被父亲赶了下来。

王娣心地善良,决定帮助牛郎。

她告诉牛郎每天去田里帮忙,以换取他的劳动力。

牛郎答应了。

日复一日,牛郎来到田野,帮助王娣。

慢慢地,他们彼此相爱了。

然而,天上的织女的父亲发现了这一切。

他生气,把他的女儿抓回天上,并用河水隔绝了天地之间的联系。

王娣和牛郎伤心地度过了许多年,但他们从未忘记对方。

最终,他们变成了星星,被安排在天上的一条河流上。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他们有机会在鹊桥上相会。

这个故事讲述了滨州人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和忠诚的精神。

三、海神的宫殿据说,在黄海边的滨州,有一座神奇的海神宫殿。

它是由海神建造的,用珍贵的珊瑚、贝壳和宝石装饰。

这个宫殿巨大而美丽,拥有无尽的财富。

传说中,为了保护宫殿免受人类的破坏,海神向人们禁止靠近。

然而,世上总有一些勇敢的人想进一步探索这个宫殿。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试图闯入宫殿。

然而,每个人都无法突破海神设下的屏障,甚至有些人因此而丧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财富和力量应该被尊重而不是妄图去争夺。

它也展示了滨州人民的智慧和对神圣的敬畏。

井事

井事

想得远。

”三天后,汪总派车来拉鱼。

韩大坤说:“经全家商量,不能卖鱼王!”汪总电话里说:“那不成,订金已收,不能反悔!”韩小坤说:“愿意赔偿一万元。

”汪总气得要打官司,终因没有立字据,口说无凭,官司难打赢,只能作罢。

韩小坤、韩大坤把太平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后,打出了“要看大鱼王,就到太平村”的宣传口号。

经过运作,来太平村的游客日益增多,有些游客就是为了来看一看大鱼王的。

再后来,电视台来拍摄了大鱼王,等于免费做了广告。

韩小坤又请资深摄影家拍摄了大鱼王的照片,放大后制作了宣传板,放置在村口,来太平村旅游的,未进村就看到了大鱼王照片。

大鱼王的名声越发大了。

井事◎严泽村里来了几个“知青”,是汤劳模用牛车接来的。

他们讲一口长沙话,一听就是大地方来的。

没过几天,“知青”们就说,水不能喝。

村里人都笑,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我们世世代代这样喝哩。

“知青”们也不说什么了,准备打口井。

找来找去却找不到地方。

是村里人不肯。

也是,谁愿意把井打到自家地盘上呢?汤劳模知道了,就跑过去说:“打到我门口去!”打了好些天,井成了,村民都来看稀奇。

井水好清好亮的,打一桶上来,有人忍不住就去喝,一仰脖子,瓢就空了,抹抹嘴,直说:“沁甜的咧。

”男女老少都争着尝。

过后,大家便纷纷担水桶来了。

汤劳模是老单身,专给村里放牛,大名没几个人记得了,因他出工积极,就喊他汤劳模。

汤劳模会讲古,“知青”们乐于听,他们很快成了忘年交。

不到一年,上面来了红头文件,“知青”都要回城了。

走时,他们笑着说:“井就拜托您了。

”是对汤劳模说的。

汤劳模便成了看井人。

有天早晨,不知谁家媳妇去打水,被井里一只泡得鼓鼓的老鼠吓得弃了水桶。

洗菜的闻声走了,来担水的打回转了,井台上只剩下汤劳模。

汤劳模捞走老鼠,但还是没人来打水,明白原因后,他想,都这样的话,好好的一口井不就废了吗?记起“知青”对他说过的话,汤劳模就从家里取来水桶,打了水一担接一担地挑了往远处去倒掉,直至井里的水快要见底。

井塘古村,清泉声里的青州故事

井塘古村,清泉声里的青州故事

井塘古村,清泉声里的青州故事青州,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而井塘古村,则是青州市内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在这座古老的村落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清泉声里的青州故事,就在这里悄然传承着。

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境内,距离青州市区仅五公里左右。

这里有着清澈见底的小溪,古朴的石板路,还有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走进井塘古村,仿佛就像是一次时光穿越,一切都仿佛停留在了几百年前的样子。

在井塘古村的古井边,留下了无数个古老的故事。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古井旁边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年,这里是村里人们取水的地方,一位少年郎和村里的一个女孩情投意合,每天都会来到古井边取水,携手而行。

后来少年郎外出闯荡江湖,一去不返。

女孩守望多年,最终泪尽而亡。

据说每年的这一天,夜晚古井边还会传来两个年轻人的低语声,仿佛在述说当年的爱情故事。

井塘古村中,还有一处名为“解放桥”的古迹。

这座石拱桥是古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

相传,这座桥是当地一位大老板为了方便村民过河而捐资修建的。

而桥的名字则来源于当年解放军经过青州时,曾在此休整,因而得名。

在井塘古村中,还有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名为“玉蝶巷”。

这条小巷两旁是充满岁月痕迹的古建筑,屋檐下挂着斑驳的木鱼。

巷子的尽头有一座庙宇,名为“福佑庙”,据说建于南宋时期。

每逢节日,村里的老人便会在这里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

井塘古村的居民多为世代相传的农家子弟,他们依然保持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艺。

这里的手工艺品尤为有名,如青州风筝、剪纸、泥人张等,都是当地居民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

走在井塘古村的青石板路上,能听到古老的清泉声。

这清泉就在村子的尽头,水质清澈见底。

据说,这口泉水自古以来就一直供应着整个古村的水源,村民们称之为“甘泉”。

甘泉水源头的一处小瀑布更是被誉为“七彩瀑”,每当阳光照射在瀑布上,便会呈现出七彩斑斓的色彩,美不胜收。

走进井塘古村,便能感受到古老的岁月流淌着的气息,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牛家庄的传说

牛家庄的传说

牛家庄的传说
牛家村-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牛家村
位于北纬36.500、东经117.123,锦绣川水库以西1.25公里,锦绣川北岸,东邻艾家村,西为团瓢,北为后沟。

距离济南市区仅20公里,紧邻风景区红叶谷、金象山、孤山和齐鲁第一大佛。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

原称牛王庄,以"牛王"神话故事而得名。

后沿称牛家庄。

明崇祯《历城县志》有"锦绣川路:牛家庄"的记载。

锦绣川岸边的牛家庄,原来叫牛王庄。

传说,村里有个放牛的,他喂养着全村大小九十九头成了一百头。

为了把这些牛喂养好,他经常赶着牛上山放牧。

由于爱牛如子,细心照料,牛长得都是膘肥体壮,村民们都夸他是个好牛官。

每当放牛归来,他都是数了又数,生怕丢了牛。

有一次,放牛回来,在村边一个水湾饮牛时,他数着九十九头牛成了一百头。

可是,等他把每头牛挨家挨户送回时,谁家也不多也不少。

一连好几次都是这样,引起他的好奇,想弄个究竟。

这天,他在放牛前把每头牛的尾巴上都系上一布条作记号。

当又来到湾边饮牛时,他就细心查看,结果发现一头牛的尾巴上没有记号,再仔细一看,好象其他牛
都听它的,老是跟着它走。

他看准这头,刚要动手逮它,只见金光一闪,高叫一声就不见了。

由此,村得名牛王庄,以后又称牛家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沾化县牛家湾井的故事
(作者:牛梅鹏)
历史的指针定格在公元2012年11月底,地点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黄升镇前皂村,牛家湾井的故事已经由来已久,笔者在长期从事齐鲁地区牛氏文化的探考中,对前辈保留完整的这座古井早已非常敬仰。

今天,得以成行,好好探究这座古井给本地宗亲带来的福祉和繁荣。

牛家湾井建于1405年,井的旁边就是一块二亩地左右的水湾,由于水质甘冽,吸引方圆十数里的群众前来取水,据该村老人讲,在1994年村中通自来水之前,连十几里路以外的王家庄科村磨豆腐的还前来取水,由于水质好,磨出的豆腐特别好吃。

(作者与古井的碑刻合影)
还有本地宗亲听老人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队准备袭击驻古城日军的八路军曾在古井边的老柳树旁修整,并亲眼看到群众帮八路军每人灌了一军用水壶井水,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在这口古井的历程中刻画的深刻而生动。

这口井几百年来一代代被牛氏后人修缮,上一次修缮还是二十年前,在原先的古青砖上面衬砌上了石块,比原先更有了实用性,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修村中公路时,为了道路取直,把牛家湾中间垫平,使10亩水面的牛家湾剩下现在的2亩左右,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井周围逐渐盖起房屋,由于宅基地高出古井一米多,日积月累,古井逐渐填满淤泥,逐渐被人忘却。

今年以来,牛氏后人成立牛氏家族研究会,遍寻资料查找了该古井的来历,为纪念古井对牛氏家族繁衍生息的贡献,于今年自发捐资二万元对牛家湾垃圾彻底清理和古井进行修缮保护,把古井中的淤泥一桶桶掏出一直到古井底部,并在古井上部轴了三层红砖,现在古井
形成了三层红砖,两层石头和下部有修缮痕迹的古砖形式,总高度大约8米,水深2米。

并立一石碑介绍了古井来历。

石碑正面记载:“据考证牛家湾井由前皂村牛氏祖先于1405年(永乐5年)兴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百年来牛家湾井水养育了牛氏家族的子子孙孙,为纪念祖先的功德,传承牛氏家族的文化,牛市家族全体人员于2012年1月重新兴修世代传承,立碑为铭。

2012年3月”。

该村村委会主任牛金利宗亲介绍说“现在古井保护还是初步进展,下一步要把古井四周环境彻底清洁干净,并把古井中的水保持干净,达到古时饮用标准。


牛氏宗亲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本地宗亲为保护古井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使这口古井的精神传承和保护了下来,我们衷心祝愿这座古井能够长久保存,进一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传承,作为牛氏宗族的历史载体永远传承千秋万代!
(2012年11月29日作者:牛梅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