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糖尿病用药指南

糖尿病用药指南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可能减轻体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作用更快、更短,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常见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6、 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 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水平,发挥降糖作用,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中性。
7、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 GLP-1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8、 SGLT-2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还有一定的减重和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也有益处。
二、药物的选择选择糖尿病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合并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1、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且体重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
直击餐后更快更强更安全

a模型1: 根据年龄、性别和随机分组进行校正. b模型2: 根据模型1和AIR (对SI)或SI (根据AIR, 校正的AIR和DI)进行校正. c模型 3: 根据模型2和基线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校正. d模型4: 根据模型3和BMI进行校正. AIR=急性胰岛素反应; DI=处置指数; FSIGT =多样本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S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SI -adjusted AIR=AIR根据SI回归分析进 行校正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第一时相(早时相)胰岛素分 泌缺陷决定了IGT向T2DM的进展。
AIR在NC组>初发组>SU有效组>SU 继发失效组
40例正常对照,101例T2DM (初发组35例,SU有效组32 例,SU继发失效组34例)。 进行精氨酸刺激试验测定AIR, 校正胰岛素抵抗(HOMA-IR) 后,AIR在NC组>初发组>SU有 效组>SU继发失效组。
累积发生率(%)
N=71
N=107
随访时间(年)
N=108 N=72 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Bunt JC,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7; 23: 304-310.
在IR基础上,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 陷决定了IGT向T2DM的进展
胰岛素 分泌不足
第一时相(早时相) 胰岛素分泌缺陷
2. 波动性高糖可较恒定性高糖更进一步促进HUVEC凋亡。在波动性 高糖培养环境中,Bcl-2检测不到,而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
这些结果提示血糖波动比稳定高糖更容易损伤内皮细胞
Risso A,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Nov;281(5):E924-30
低血糖及降糖药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降糖药分类介绍二、如何应用口服降糖药三、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四类:(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奇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2)双胍类:格华止、二甲双胍(3)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各种药物的作用环节(1)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2)双胍类:抑制脂肪组织分解,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抑制肝糖产生,主要降低空腹血糖,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3)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4)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糖苷酶,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低血糖诱发因素:进餐延迟、体力活动加剧、药物剂量过大、年老体弱,长效制剂用量偏大(对成年人的一般剂量对老年人即可过量)可发生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
低血糖一般不严重,进食大多可缓解。
磺脲类药物的服药时间:饭前30分钟服药。
餐时血糖调节剂的代表药物: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1)瑞格列奈适应症:用于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片可与二甲双胍合同,与各自单独使用相比,二者合用对控制血糖有协同作用。
低血糖,通常较轻微,通过给予碳水化合物较易纠正,若较严重,可输入葡萄糖;瑞格列奈(诺和龙)的服用方法:饭前30分钟服药。
2)那格列奈(唐力)的适应症:可以单独用于经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也可用于使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但不能替代二甲双胍;那格列奈不适用于对磺脲类降糖药治疗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病人。
餐前服药,如果在进餐的时候不能进餐则不能服药。
双胍类药物分类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适应症2型糖尿病单独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尤其适合肥胖、血胰岛素水平偏高者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适用磺脲类药物不能获得血糖满意控制的可联合应用;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或2型糖尿病继发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判断标准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1)1型糖尿病病因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症状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不明显或仅有部分病患表现,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
检查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的检查采样一般是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如下:1.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
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
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
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常为阳性。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
但是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尿糖也可呈阴性。
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可稳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新型口服降糖药-那格列奈

那格列奈口服后在小肠被全面而迅速地吸收。口服给药后,血药水平与药物剂量成比例地迅速而短暂地升高,大约1h后达到血浆浓度高峰,其t1/2β约为1.3 h.那格列奈与血浆蛋白(主要是清蛋白)广泛结合(在男性>98%),而不依赖于浓度(范围0.1~50?L-1),其进入血细胞的量很少。再次口服给药后,全血中的含量与血浆含量之比小于0.7。那格列奈主要通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C29是那格列奈代谢主要的催化剂,其次是CYP3A4,其代谢产物活性多比那格列奈低3~6倍,只有少量异丙醇代谢产物具有活性,强度与那格列奈相当[9]。在人体那格列奈主要经肾脏清除,大部分随尿排泄,约10%在粪便中排泄,24 h内可完全清除。没有证据显示,重复给药存在体内蓄积或组织残留。那格列奈与华法林warfarin,CYP3A4与CYP2C9的一种底物)、双氯芬酸(diclofenac, CYP2C9的一种底物)或地高辛(digoxin)的药动学无临床相关效应,与这些药物合用时,这些药物无需调整剂量。下列药物对那格列奈的蛋白结合率无影响:呋塞米、普奈洛尔、卡托普利、尼卡地平、普伐他汀、苯妥英钠、阿司匹林、格列苯脲、甲磺丁脲、二甲双胍等。
2药效学
那格列奈是促胰岛素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它的降血糖机制与瑞格列奈、磺脲类相似,但三者与胰岛β细胞的结合部位不同,那格列奈与胰腺β细胞上的ATP敏感性K+通道耦联受体相互作用,抑制K+从β细胞外流,导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开放电压依赖的Ca2+通道,使Ca2+内流,刺激胰岛素释放[2]。那格列奈的胰岛素促泌作用具有葡萄糖敏感性,在空腹状态下服用,那格列奈仅仅使血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发生较轻微的变化。在进餐前服用那格列奈,可以快速促进胰岛素分泌,有效地控制餐时血糖升高。同时,那格列奈又是一种“快开-快闭”,即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胰岛素促泌剂。其“快开”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模式与食物引起的生理性初相胰岛素分泌相似,可以有效地增强初相胰岛素分泌,从而控制餐时血糖增高,而它的“快闭”作用不会同时导致基础或第2相胰岛素分泌的升高,能够预防高胰岛血症,并减少低血糖倾向[3~5],还防止了对β细胞的过度刺激,起到了保护B细胞的功能。因此,那格列奈的“快开-陕闭”作用和对葡萄糖敏感的特点使胰岛素只在需要的时候适量分泌[6~8]。
八大类口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

八大类口服降糖药优缺点比较但是常吃的药有哪些好和不好的地方,相信就不是每个糖友都清楚的事情了。
我们就来聊聊八大类口服降糖药的优劣之处吧!一、磺脲类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瑞易宁、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没有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等。
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
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用短效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二、格列奈类主要有诺和龙、唐力,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可与其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患者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需多次服药,使用不当会引起低血糖。
三、二甲双胍类优点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效降低血糖,此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比较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价格便宜,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可达20%;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拜唐苹、卡博平和倍欣,降低餐后血糖,非常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患者,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优点降糖效果肯定,肝肾等全身不良反应少,不增加体重或能减轻体重,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具有糖耐量减低治疗适应证的降糖药。
缺点主要为部分患者初用时有胃肠道不良反应(排气增多、胀气),胃肠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注意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可引起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使用葡萄糖治疗,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阿卡波糖胶囊剂与进口片剂的临床疗效比较

制糖苷酶,就能促使糖的吸收减少,降低 血糖升高的可能。而α-糖苷酶抑制剂恰 恰能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延缓和减少 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最终平稳降低餐后血 糖,临床上目前应用的药物主要有阿卡波 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尤以阿卡波 糖最常用,阿卡波糖为口服降血糖药,其 降糖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 争,而与α-葡萄糖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来 抑制酶的活性,延缓了碳水化合物的降 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慢,降低餐 后血糖的升高。
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给予国产阿卡波糖胶囊剂,对照组给予进口阿卡波糖片剂,观察2组降糖
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FBG、2hPBG、HbAlc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同一时期2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显著
差异(P>0.05);观察组的腹胀、腹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排期增加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种降糖
参考文献 [1] 陈平,李蓬秋,吕月婵,等.阿卡波糖胶囊
剂与进口片剂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临 床药学杂志,2004,l3(2):102~103.
【收稿日期】2011-12-19
中国卫生产业·第八卷·第一期·上 83
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2组间比较 采用配对资料的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c2检 验,设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糖相关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FBG(11.12±2.57)vs ( 7 . 0 9 ± 1 . 2 8 ) 、2 h P B G ( 1 6 . 4 6 ± 3 . 7 6 ) v s ( 1 1 . 3 5 ± 2 . 4 2 ) 、HbAlc(9.93±1.97) vs(7.16±1.12)及对照组的 FBG(11.26±2.35)vs(7.18±1.27)、 2hPBG(16.97±3.09)vs(11.74±2.76)、 HbAlc(9.48±1.34)vs(7.22±1.25)均有 显著改善(P <0.05);而同一时期两组治疗 后的FBG(7.09±1.28)vs(7.18±1.27)、 2hPBG(11.35±2.42)vs(11.74±2.76)、 HbAlc(7.16±1.12)vs(7.22±1.25)均无 显著差异(P >0.05)。 2.2 2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在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随 机 、 盲 分 为 两 组 . 行 为 期 l 双 进 2周 临床 观察 , 别 比较 空 腹 血 糖 ( P 、 后 2小 时 血 糖 ( h P 、 化 分 F G) 餐 2 F G) 糖 血 红 蛋 白( Al ) 不 良反 应 。 果 治疗 后 4周 、2周相 比 , 组 空 腹 血 糖 水 平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 00 ) Hb c 、 结 l 两 . 。治疗 4周 、2周 5 1 相 比, 后 2 餐 h血 糖 ( h P 水 平 均 显 著 低 于 治 疗 前 ( 00 ) 两 组 问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义 ( > . ) 治 疗 1 2 F G) . , 0 尸 00 。 5 2周 后 相 比 , 两组 患 者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 Al ) 显 著 低 于 治 疗 前 ( = .o , 组 问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意 义 ( < . ) 那格 列 奈组 患 者未 出现 明显 Hb c 均 P 0 )两 o P O0 。 5
【 键词】 初发 关
老年
2型糖 尿 病
那格列奈
阿 卡 波 糖
Clni la i ca pplc ton at gi d nd c bo e ono he ap i n w l ag ia i ofn e lni e a a ar s m t r y n e y di nos d y di be e elt n he e d r y e t pe2 a t sm lius i t l e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每餐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阿 卡 波 糖 50~100 mg,可 使 餐 后 血 糖 降 低 20%~25%,效 果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1),空 腹 血 糖 降 低 约 10%,单 独 应 用 阿 卡 波 糖 不 引 起 低 血 糖 [16-17]。
那格列奈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具有葡萄糖敏感性,在空腹情 况下服用,那格列奈只胰岛素分泌,有效地 抑制餐时血糖升高。
钱茜[9]对那格列奈进行临床试验发现,在餐 前 15 min 口 服 那 格列奈,每天 3 次,不进餐不服药,连续 12 周,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2.3%,治疗 12 周后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 下降。
阿卡波糖属于可逆的、竞争性的 α-糖 苷 酶 抑 制 剂 ,在 小 肠 刷 状缘与 α-糖苷酶产生竞争性结 合,可以导致消 化 道 中 多 糖 、寡 糖 或双糖的水解,使来自食物的葡萄糖降解和吸收入血的速度延缓, 引起餐后血糖的平均值降低。这种抑制是可逆性的,因为阿卡波 糖只能推迟复杂碳水化合物中糖的降解,而不能阻断糖的吸收, 在上段未被吸收的多糖,被肠内的细菌转化成短链脂肪酸而被吸 收,所 以并不会导致能量的丢失[14]。
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比较
严赛峰(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关键词】 糖尿病,2 型/药物疗法; 降血糖药/治疗应用; 三糖类/治疗应用; 那格列奈; 阿卡波糖 文章编号: 1009-5519(2012)21-3277-03 中图法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3278·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11月15日 第28卷第21期 J Mod Med Health,November 15,2012,Vol.28,No.21
后血糖,不会导致基础胰岛素分泌或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升高, 从而抑制餐后胰升糖素的释放及由之引起的内源性餐后高血糖 尿 ,使 餐 时 及 总 体 血 糖 获 得 更 好 的 控 制[11]。其 快 速 刺 激 胰 岛 素 分 泌的方式与食物引起的生理性初时相胰岛素分泌相似,可以快速 地增强初时相胰岛素分泌,从而控制餐时血糖增高,而它的短效 作用防止了对胰岛 β 细胞的过度刺激,保护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 不会使第 2 相胰岛素分泌过度升高,可以预防高胰岛素血症,并减 少 低 血 糖 发 生 的 危 险 [12]。 1.2 阿 卡 波 糖 阿 卡 波 糖 是 1984 年 由 德 国 拜 耳 公 司 研 发 , 于 1994 年投入中国市场。是从放 线 菌培 养 液 中 分离 得 到 的 具有 α糖苷酶抑制作用的伪寡糖类[13],它是由 一分子环已六醇和一分 子 氨 基 糖 (4,6-二 脱 氢 -4-氨 基 -D-葡 萄 糖 )组 成 的 活 性 中 心 。
ishifa 公 司 共 同 开 发 ,是 继 瑞 格 列 奈 (repaglinide)之 后 的 “第 二 个 餐时血糖调节剂”,于 1999 年 12 月 获 得美 国 食 品 和药 品 管 理局 (FDA)批准进入临床[5]。那格列奈属于 D-苯丙氨酸衍生物 ,为非磺 酰脲类降血糖药[6],其作用 机 制 是 通 过 与 胰 岛 β 细 胞 上 磺 酰 脲 受 体 相 结 合 ,阻 滞 胰 岛 细 胞 三 磷 腺 苷 (ATP)敏 感 钾 通 道 开 放 ,引 起 细胞膜去极化,电压依赖的 Ca2+通道开放,造 成 Ca2+内 流 ,导 致 钾 通道开放,促进胰岛素快速而短暂的糖依赖性的释放,是一种目 前常用的餐时 血糖调节剂[7-8]。
近几十年来,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尤其是在老年 人 群 中 发 病 率 很 高 ,从 20 年 代 的 1%到 2008 年 的 9.7%,居 全 球 之冠,而且中年患者也逐步增多[1]。2 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主要 有 两个:胰岛素抵抗和 β 细胞功能缺陷。除极少数综合征患者外, 人体一般只有出现了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 才会发生 2 型糖尿 病。因此,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是引发 2 型糖尿病的根本 原因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改变之一是胰岛素早期分泌相对 减弱甚至消失,以及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延迟,从而导致餐后血糖 的升高和相应的代谢紊乱[2-3]。2 型糖尿病患 者血糖的全面控制应 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两方面,每天餐后和餐时血糖状态约占 15~ 18 h,控 制 餐 后 血 糖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要 ,而 餐 后 高 血 糖 与 心 血 管 并 发症的关系更加密切[4]。因此,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早期 分泌相和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状态,是治疗其餐后高血糖以及 预防慢性并发症的手段之一。
在那 格 列奈 的 3 期临 床 试验 研 究中[10],对 其 进行 了 12 h 的 监 测,在餐前 10 min 服用那格列奈,可以快速恢复 2 型 糖 尿 病 患 者 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时相,使进餐后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在下一 餐前又恢复到餐前或用安慰剂的胰岛素水平。
这是因为那格列奈是优先刺激初相胰岛素分泌,降低早期餐
由于餐后血糖的降低,从而间接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 加 胰 岛 素 的 敏 感 性 、降 低 血 脂 和 改 善 胃 肠 道 的 功 能[18],这 对 降 低 高血糖的不良反应,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由 于 中 国 人 的 主 食 以 淀 粉 为 主 ,饮 食 中 含 糖 量 也 比 国 外 高 , 初发的老年人中普遍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目前控制餐后血糖疗 效较好的口服药物主要有快速胰岛素促分 泌 剂 如 那 格 列 奈 和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两类。
1 药理作用
1.1 那格列奈 那格列奈是由日本味之 素 、山 之 内 Rousel-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