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变与发展机理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港口发展趋势及路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港口发展趋势及路径作者:付爱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3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港口发展趋势及路径付爱伟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宏观经济运行到一些具体的行业领域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港口发展更是如此,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蕴含这重大机遇,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的港口业的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港口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港口发展的趋势及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港口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01前言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整个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和机遇期,但我国港口业却逐渐陷入持续低迷的困境,在未来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也在显著增加。
那么,我国的港口业发展现状究竟如何?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港口的发展又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港口发展的趋势及路径有哪些?这些问题是本文重点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一、我国港口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庞大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全球海运贸易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贸易总量由2002年的61.20亿t增长到2014年的99.76亿t。
在此期间,我国港口业务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货物吞吐量从33.00亿t增长到124.52亿t,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83%。
如果按照基本的装卸、仓储和综合物流费用收益测算,我国港口业的产业规模至少在五千亿元人民币以上。
目前,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我国分别有8个和7个港口跻身前10位。
2.地域发展不均衡港口发展依托的核心资源是岸线,然而优质的岸线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
且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特别是低成本运输要求的深水岸线,往往分布在一些海湾地区。
因此导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港口规模一般较大,如上海、香港、深圳、宁波-舟山港等均为大型港口,并形成了五大港口群:即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和珠三角港口群。
港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港口

谈谈港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才能保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0年前港口建设目标将主要围绕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个运输系统进行,以建设大型、深水、高效的专业化码头为重点“五型港口”(人本型、生态型、节约型、高效型、现代物流型)建设应成为发展趋势,是港口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港口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建设低碳型港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港口事业发展的路径;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带动这些地区经济逐渐繁荣,要求水路运输与铁路、公路运输进行充分衔接。
从理念上认识到生态型港口的重要性,把生态型港口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设计要求。
如港口如何与海洋动物、周边植被和谐相处等。
水规院充分考虑了港口建设对周边水资源、周边居民的影响等,取得好的效果。
节约型港口,是资源稀缺和需求不断增加产生的必然要求。
宋海良说,港口岸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稀缺度更高的资源。
尤其是一些地方港口、非公用码头,要尽力避免港口建设粗放,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同时,如今港口建设都向深海发展,深海岸线资源照样很有限,加上向深海发展投资巨大,也需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深海岸线资源利用率问题。
高效型港口,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港口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追求的永恒主题。
宋海良认为,现在要注意的是,高效要与人本型、生态型等建设理念协调统一,通过技术升级、手段替代、管理升级等方式获得高效目标,但绝不能为了高效而牺牲人的舒适性、牺牲环境。
现代物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
宋海良告诉记者,港口原来仅承担的装卸功能已逐步丰富起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实现纵深一体化,纵向是实现服务和功能的全面延伸,而横向则是体系性延伸。
现代物流型为什么能实现?因为如今港口从硬件、软件,从理念到管控,已经具备向现代物流型转变的条件。
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可通过网络和信息化形成平台,把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港口传统物流特性长出“翅膀”,这个“翅膀”就是信息化,它助我们走向现代化。
中国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区域性港口经营一体化

经济纵横中国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王嘉琪臧添(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技术、产品不断革新给港口发展带来的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各行各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港口功能、能力以及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港口功能不断转换和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及航运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大幅下降,我国港口行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港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港口作为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的行业,受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早在2003年,交通运输部就已经提出“沿海港口要加快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港口的群体优势”,为我国港口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港口发展现状2000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2858个,其中沿海泊位3700个,内河泊位29158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784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332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12.8%。
2005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5242个,其中沿海泊位4298个,内河泊位30944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034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577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54亿吨,比上年增长16.4%。
2010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1634个,其中沿海泊位5453个,内河泊位26181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903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32亿吨,比上年增长16.7%。
2015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1259个,其中沿海泊位5899个,内河泊位25360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221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1173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7.50亿吨,比上年增长2.4%。
进入21世纪后,港口行业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特别是沿海港口飞速发展,码头规模逐年增大。
港口代际划分与发展趋势展望

目录概要
目录
引言
港口代际的递进及其演化规律 第四代港口 第五代港口 结论与发展趋势展望
2
引言
• 港口代际划分
•
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 新产品的引进以及新技术和新知识的
传播、敏捷生产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 行业龙头的转换、产品差异化、市场
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港口功能不断转换和升级而出现的。
第五代 港口
第五代港口提出的意义
三是从实践意义来看,第五代港口的 提出意味着世界港口的战略规划、设计、 运营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总结 发展趋势 展望
对港口代际的几点认识 现代港口发展趋势
37
1
对港口代际的几点认识
• 港口代际的演进 并非阶梯式发展
• 港口代际 的演进具 有多样性
• 港口代际 的递进并 非所有港 口的发展 方向
货物装卸、仓储
服务于临港工业
与物流为主的现 代物流业结合
以全球主航道为 主的干线班轮化 运输 联合功能
水水、水陆换装
原材料及产品的 无缝直接进出海 通道 现代物流等服务 业
具有上下游业务 关系的港航或港 际联盟 子母连接式
腹地型港口
大型专业化货主 码头 区域服务型港口
非属地或连锁型 码头 子母联营
1 港口代际的递进及其本质特征
。
第五代 港口
联营合作子母港
(4)活动范围:海港(母港)的各个港区、海港周边 产业区、经济腹地的国际陆港、海港的支线港口、海 港设在内陆的港区较为合适 (5)组织特性:一是沿海港区、内陆港区、支线港口 形成联营合作子母港;二是海港集团总公司与设在内 陆的分公司共同经营,海港集团总公司与支线港和经 济腹地的国际陆港合作经营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彭大勇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4(014)00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快,中国港口的发展也快速猛烈.港口是一种经济活动,融合汇聚了各个行业,核心是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以临港的工业为支撑,利用城市载体、腹地依托、运输动脉,利用和控制一切港口资源,与周围城市联通形成了一个港城体系.体系内部结构多元化,十分复杂.因此,港口研究一直是各界学者的热点.而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和体系的长期演变规律,也向来是研究热点.本文就对中国的港口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系统解析,研究探讨中国港口的基本发展机理.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彭大勇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海军工程指挥部,山东青岛266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51
【相关文献】
1.中国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时空分布(1994-2013):格局和演化 [J], 陈昆仑;唐婉珍;李军;丁镭
2.中国服务业500强总部分布格局及演化 [J], 常媛媛;刘雨晨;王含笑
3.中国淡水渔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机理 [J], 芮旸;李炬霖;唐蓓佩;马恩朴;张健
4.港口产业集群发展影响机理及动态演化研究 [J], 梁文丽;徐伟
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港口腹地时空演变机理--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为例 [J], 邓剑虹;徐传谌;周维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港口空间格局演化的成因及趋势分析

我 国港 口空 间格 局演化 分析
在 对 中 国沿 海 港 口体 系格 局 的 研 究 中 ,曹 有 挥 等 学 者 采 用 赫 希 曼 一 芬 达 尔 指 数得 出 了总 体 上 的 集 中化 趋 势 ,并 探 讨 了港 口体 赫 系 集 中化 的 动 力 机 制 ,即 转 型 经 济 的促 进 作 用 、政 府 行 为 的 调 控 作 用 和 中 心 枢纽 港 的极 化 作 用 等 。 为 了在 定 量 上 对 环 渤 海 区 域 集 装 箱 港 口体 系空 间 结 构 的 变 动 方 向 与强 度 进 行 精 确 的 测 度 ,本 文 采 用 西方 学 者 常 用 的 基 尼 系 数
内河港 口 集装箱吞吐量的H 指数 I
0 5 3 2
nl7 7
0I8 1
n3 11
0时 ,表 明 港 口体 系 内 每 个 港 口 的吞 吐 量 均 相 等 ,此 时港 口体 系
空 间 结 构趋 于绝 对 均 衡 ( 散) 分 。 另 一 反 映 港 口体 系货 物分 布 的 指 标 是 赫 希 曼 一 芬 达 尔 指 数 , 赫 其计算公式是:
050 6
.
O1 1 .5 07 2 .2
I
1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 H 指数 I
0l5 o 0l4 ( )
Ol2 6
n H】 【 n 9 04
O1 印
n 噜1 n 7 84
n1 6 4
n 7 03 n ∞ 0
n4 l0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一、引言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和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我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我国港口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战略。
二、我国港口发展现状1. 总体概况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众多港口,其中包括大型港口、沿海港口、内河港口等。
这些港口分布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港口规模我国港口规模庞大,其中一些港口已经成为世界级大港。
例如,上海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它的年吞吐量超过40万标准箱。
同时,天津港、宁波港、深圳港等也是我国的重要港口。
3. 港口设施我国港口设施逐步完善,包括码头、堆场、仓库、装卸设备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4. 港口运营我国港口运营模式多样化,包括国有港口、民营港口等。
这些港口通过与航运公司、物流企业等的合作,提供综合性的港口服务,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港口发展战略1. 提升港口竞争力为了提升我国港口的竞争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港口的装卸能力和效率。
- 推动港口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服务。
- 加强港口与内陆交通的衔接,提高货物运输的便捷性。
2. 发展港口产业我国港口不仅仅是货物流通的场所,还可以发展相关的产业。
例如,可以在港口周边建设物流园区、加工区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3. 推动港口绿色发展港口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推广清洁能源在港口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加强港口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港口运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4. 加强港口国际合作我国港口与国际港口的合作对于提升港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港口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港口业的发展。
四、结论我国港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港口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我国港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贸易和经济的繁荣。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FLF独具内容摘要本文是在考虑国民经济和水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港口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做的探讨.当今世界经济技术贸易不断变化发展,港口的功能,作用与布局对一个沿海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沿海国家的港口是一个很大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步伐,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变化,适应其发展要求,争取某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确保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富强国家,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规划建设港口,正确地分析港口所处的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战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在各种方案中作出明智的抉择.港口发展战略探讨第一章战略和港口发展战略概述“战略”最早产生于战争.在希腊问中,”strategos”一词的含义是指将军指挥军队的科学和艺术.我国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便是集中反映我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代表作.战略是战争与谋划的结合,是为达到战争目的而采取的措施策略,不仅是为达到目的和谋求生存的方法,更是一种内涵深刻的艺术.随着人们艺术的发展,”战略”一词逐渐与争持,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经济发展战略.岁着渗透到生活之中,其内涵也有可很大的发展.战略的概念广泛传播与应用是在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史的(企业战略论)发表之后,他认为”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这条主线决定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计划从事的经营业务的基本性质”.美国学者H.塔威尔在(企业的生存战略)一书中认为:”战略是一种谋求生产的方针,它为公司的未来确定了道路,并紧紧与风险相联系”.我国的学者对战略的定义一般可归结为:”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为求得生产和发展而作业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战略涉及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行动等四个主要的问题.所以,战略是对未来所定制懂得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及有原则的系统的谋划.由于战略管理面临的对象多种多样,因而战略描述企业竞争谋划的竞争战略,体现企业财务谋划的财务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内容而是不同的,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战略依据,战略知道思想,展览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等.通过对战略定义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战略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实用性以及主客观两重性.企业要指定出合理科学地发展战略,笔削对战略的这些特征要有所了解.这样指定的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促使企业和谐状态发展,企业才能由弱变强,由强变大. 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实体,是水陆运输的枢纽和中转环节,其规模大小和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该港口所在城市或经济腹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样道理,一个沿海国的港口对其所在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止管重要的作用.根据对战略概念的延伸,港口发展战略便是对港口发展现状及国际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后,所制定的关于港口在一定时期内的规划开发建设及发展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针,它需要全面系统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因素和条件,才能做正确地判断和抉择,涉及范围广,包括知道思想方针及目标选择措施指定实施步骤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综合处理协调各因素间的关系,统筹全局和整体.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港口的核心竞争力,根本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档次低的现状,保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战略的思想方法,市场的竞争观念早已被运用于指导港口的发展与规划建设.港口的规模越大,越应重视战略研究和管理.当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港口必须从战略角度调整发展方向或重新配量资源.因此,港口企业应该从新的活动中研究港口的发展战略,重视战略研究与管理对港口发展的意义.首先,战略研究与管理可以促使港口关注未来的发展.不断审查重大决策对港口为了营运产生的影响,把握港口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其次,战略研究与管理可以推动港口重视资源的合理分配,并将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使港口得意最充分地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第三,战略研究与管理可以推动港口优化组织,改进决策方法,使港口日常管理建设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并增强港口的调节,沟通与控制的职能,推进管理的效率与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战略研究与管理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为了,因袭,需要对捉拿了形式经营不断地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第二章我国港口的基本情况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了解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2, No.8 Aug., 2007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王成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长时间序列的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 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考察港口体系的长期演变规律, 有助于对目前港口体系发展阶段的判断, 并为未来优化提 供科学支撑。基于国内外港口体系研究现状的评述, 本文从内河和沿海两个方面, 对秦汉时 期以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 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 唐 至 南 宋 、 元 朝 至 明 中 叶 、 明 中 叶 至 鸦 片 战 争 、 鸦 片 战 争 至 1949 年 和 1949 年 至 今 等 六 个 阶 段, 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并且, 本文从产业布局、政治经济空间关系、大宗物资运 输、国际贸易、外来势力和现代交通等多角度出发, 深入分析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演化的基 本机理。同时, 本文从空间格局演化轨迹、首要港口变迁、驱动机制、港口体系开放性、港 口区位和发展阶段等角度, 系统总结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基本发展规律。 关键词: 中国; 港口分布格局; 历史演化; 发展机理
E-mail: cjwang@igsnrr.ac.cn 809-820 页
分布格局的演化过程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 中国已开凿部分运河, 以鸿沟为主形成中原水运网, 内河运输开始萌
芽。秦时, 开灵渠, 疏治济、汝、淮、泗等水系[14]; 汉朝整治黄河、长江, 形成长安或洛 阳至江南、番禺和成都至番禺及长江四大航道。该时期, 北方以洛阳为中心, 南方以长 江干支流为主形成运网, 洛阳、定陶、长安、江陵、夏口、豫章 (南昌)、襄阳和建业、 寿春、京口、临淄等港口开始发展, 其中洛阳和定陶为枢纽港。① 洛阳: 先秦时港口开 始形成, 秦汉时为发展阶段。西汉时, 洛阳年转运数百万石漕粮至长安; 东汉时, 洛阳 是全国漕运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② 定陶和开封: 前者位 “天下之中”, 关东水运经泗、 济、菏、邗沟等水系以定陶为中转港, 转运京都物资; 后者是鸿沟、黄淮平原水网的交 汇枢纽, 港口开始发展。③ 长安: 为秦汉时的重要港口, 关东和江淮漕粮经黄河、渭河 运送长安, 但因三门峡通航条件很差, 部分漕粮在两侧设中转仓进行倒仓, 因此长安港 的规模小于洛阳。④ 江陵: 居长江中游, 为长江物资转运枢纽。⑤ 其他港口: 苏州居太 湖之滨, 为吴国水运枢纽; 杭州因江南运河而成为越国水运枢纽; 临淄连接济水和淄水 而水运发达; 雎阳 (商丘) 居鸿沟中心, 寿春居淮河南北水运中心,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 均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6355026;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2005038112] 作者简介: 王成金 (1975-), 男, 汉, 山东沂水人, 博士后, 主要从事交通地理研究。
春秋战国时, 中国海运开始发展, 形成山东—江浙航线; 秦时, 已形成沿海和山东 通日朝的航线; 汉时, 开辟了中国和罗马的海上航线[15]。该时期, 海港逐步发展, 番禺、 碣石、琅玡 (胶南)、芝罘、黄 (龙口)、句章 (宁波)、会稽 (绍兴) 等港较为重要, 其中番 禺为沿海最大港和华南枢纽。① 番禺: 居珠江口, 自商周便为港市, 战国时已有远洋联
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版图不同, 这影响着港口体系的构成; 本文按目前中国版图, 研究各时期的港口分布, 包括河流、运河、湖泊和海洋等港口形式。各时段的研究方法 不同, 古代港口研究, 主要参考和综述文献进行定性分析; 近现代港口研究以数据分析 为主, 不但探讨其布局, 并可分析规模结构。
收稿日期: 2006-12-08; 修订日期: 2007-03-29 基 金 项 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635026);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2005038112) [Foundation: National
1 引言
港口运输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组分,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重要意义。港口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影响了城市与区域甚至全国的空间结构, 国内外学 者均对港口研究给予充分关注。国外研究较早, 并取得了重要理论突破; 20 世纪 60 年代 初, Taaffe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海港体系的演化模式, 注重港口间的陆向联系, 但忽视了水 上联系[1]。基于 Taaffe 理论, Rimmer 以新西兰为例建立了港口体系演化理论 , 开始关注 港口的水上联系。70 年代始, 学者们关注集装箱港研究, 重点是港口 体 系 的 形 成 演 化 , 尤其以 Hayuth 理论为代表, 深刻影响了世界港口的地理研究 ; [2-4] 此外, 港口分异和枢纽 港的演化模式也是研究重点[5, 6]。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历史悠久, 从秦汉开始, 中国港口就 有重要的地位和战略意义。50 年代初, 黄盛璋就中国海港的演化进行了细致研究, 但忽 视 了 河 港 的 考 察[7]; 此 后 , 中 国 学 者 关 注 港 口 地 域 组 合 和 区 域 港 群 的 空 间 结 构 和 功 能 优 化 。 [8-10] 90 年 代 末 , 中 国 加 强 集 装 箱 港 的 研 究 , 重 点 是 布 局 演 化 、 经 典 理 论 和 中 国 实 证[11-13]。综上所述, 国内外对港口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主要分析港口功能分化而产生的枢 纽港和喂给港等, 未能对港口布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剖析。本文以秦汉时期为起点, 对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进行研究, 揭示其发展机理, 归纳其发展规律, 为中国港口体 系发展阶段和演化趋势的判断与优化提供相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