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论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析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
本文将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以及中央处理器等核心组成部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对于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和深入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指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主要部件之间的组织和联系方式。
常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和哈佛体系结构。
其中,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最为常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组成。
三、指令系统指令系统是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用于指导计算机执行各种程序。
指令系统包括指令的格式、指令的种类、指令的寻址方式等内容。
常见的指令系统包括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和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四、运算器运算器是计算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运算器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寄存器(ACC)等部件。
通过ALU的计算和ACC的存储,计算机能够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操作。
五、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的部件,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中进行数据读写的主要存储器,而辅助存储器则用于长期存储和备份数据。
常见的主存储器包括内部存储器和高速缓存存储器。
六、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
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两部分。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计算机,例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则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给用户,例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七、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里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知识。
本文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计算机组成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能和功能。
2. 数字逻辑: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数字电路的设计、实现和优化。
数字逻辑的主要应用包括算术逻辑运算、存储器设计和控制器设计等。
3. 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它定义了计算机的指令集和指令执行方式。
指令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指令的种类、格式、操作数的寻址方式等因素。
4. 存储器系统:存储器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存储器系统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部分,它们的设计和管理对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很大影响。
5. 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交互的途径,它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通信设备等。
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设备的种类、数据传输方式、数据格式等因素。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
性能优化都非常有帮助。
计算机组成原理-(完整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完整版前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原理和关系。
它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也是理解其他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必备基础。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涉及的各个方面,从处理器到内存,再到输入输出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层,详细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计算机硬件组成处理器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它是计算机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
处理器的任务是执行指令,它通过解码指令,再根据指令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处理器包括控制单元和算术逻辑单元两部分。
控制单元是处理器的主控制中心,它决定了处理器要执行的操作,以及操作的顺序。
由于处理器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它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多个操作。
算术逻辑单元(ALU)则用于执行运算操作,例如加减乘除、位移等。
ALU从寄存器中读取数据,并根据指令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操作。
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中的数据和指令。
存储器被分为两种类型:内存和外存。
内存是指计算机中直接可访问的存储,例如DRAM。
它是用于临时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
内存的访问速度非常快,但只能存储有限的数据量。
外存则是指计算机中不直接可访问的存储,例如硬盘。
它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虽然外存的访问速度相对较慢,但它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和程序。
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是与计算机交互的途径,例如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
输入设备用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输出设备则用于从计算机中输出数据。
计算机系统架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经典架构,它由储存器、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程序存储在内存中,并通过控制单元来控制执行。
该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通用性,适用于大多数计算机系统。
哈佛体系结构哈佛体系结构是一种采用不同存储器分别用于程序和数据存储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原则。
它是我们理解计算机运行原理、设计和优化计算机系统的基础。
本文将从计算机的五大基本部件、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概述。
一、计算机的五大基本部件计算机是由五大基本部件构成的,分别是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
输入设备用于将人类的指令、数据等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好的数据和结果输出给人类用户,如显示器、打印机等;运算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进行运算和逻辑判断;控制器负责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系统中各个组件的工作;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数据等信息。
二、计算机的运行原理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主要包括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计算机通过控制器从存储器中获取指令,并根据指令的要求进行运算和处理。
计算机采用时钟信号来同步各个部件的工作,保证计算机系统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三、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接口,它规定了计算机硬件所提供的功能和性能,以及软件如何利用硬件资源进行运算和处理。
常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和哈佛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器中,由一个运算器对其进行读写操作;而哈佛体系结构则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器中,由分别对应的运算器进行读写操作。
四、计算机的运算方式计算机的运算方式包括时序逻辑运算和并行逻辑运算。
时序逻辑运算是指计算机按照指令的顺序逐个执行,并根据指令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运算和处理。
而并行逻辑运算则是指计算机同时执行多个指令,加快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并行逻辑运算可分为指令级并行、数据级并行和线程级并行等。
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
首先是计算机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使得计算机系统越来越轻巧和便携;其次是计算机的高性能和高效能,使得计算机在处理大数据和复杂计算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还有就是计算机的智能化和人机交互性的提升,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需求。
专升本计算机试题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升本计算机试题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专升本计算机试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习中,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其相关知识对于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义、主要组成部分、工作原理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义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之一。
计算机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输入单元、输出单元、中央处理器(CPU)、控制单元和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计算机各个功能部件的物理结构和工作方式,通过深入理解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维护和优化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输入单元、输出单元、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
1. 输入单元:输入单元负责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内部数据格式。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入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将外部输入转化为内部二进制编码。
2. 输出单元:输出单元负责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人类可读的形式,并输出到外部设备。
输出单元的常见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输出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将计算机内部数据转化为外部可读形式。
3. 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而控制器负责控制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
4. 存储器: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数据存储部分。
它用于存储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
根据存储介质的不同,存储器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等各种类型。
三、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指令的执行流程和数据的处理流程。
1. 指令的执行流程:计算机中的指令是由二进制编码表示的。
指令的执行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取指令、解码指令、执行指令和访存写回四个阶段。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析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
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对于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性能以及解决计算机系统中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重要性1.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对于学习计算机领域的其他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新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运行效率。
3.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故障诊断和问题解决。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
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过程等。
3. 计算机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寄存器、高速缓存、内存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4. 指令的解析和执行:指令格式、地址寻址方式、指令周期等。
三、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步骤1. 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程等方式,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通过搭建计算机原型、进行实验等方式,亲自操作和体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际应用。
3. 深入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的论文、专著等方式,深入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前沿问题和最新进展。
4. 实际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优化计算机系统性能、解决计算机系统中的故障等。
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解决计算机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希望通过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家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详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详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详细阐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各个方面。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其中,中央处理器负责执行各种计算和控制操作,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于接收外部信号,输出设备用于显示计算结果或向外部发送信号。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关键技术1. 计算机指令系统计算机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它由指令集、寻址方式和指令执行流程等构成。
指令集是计算机能够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有不同的指令集。
寻址方式是指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如何找到指令所需的操作数和结果存放的位置。
指令执行流程是指计算机按照指令顺序执行,逐条完成计算任务。
2. 计算机运算方法计算机运算方法包括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算术运算是对数据进行数字计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
逻辑运算是对数据进行判断和比较,包括与、或、非和异或等。
计算机通过算术运算单元(ALU)和逻辑运算单元(ALU)来实现这些运算。
3. 计算机存储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主存储器是计算机能够直接访问的存储空间,通常采用随机存储器(RAM)或只读存储器(ROM)。
辅助存储器是主存储器之外的存储设备,例如硬盘、光盘和磁带等。
4. 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常见的有键盘、鼠标和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显示或输出到外部,常见的有显示器、打印机和音响等。
5. 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用于协调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件,包括指令控制、时序控制和数据传输控制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的规则和原则上。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石,为我们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研究和设计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计算机的实体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而软件则是运行在计算机上的程序和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的就是硬件和软件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的规则和原则。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冯·Neumann体系结构。
冯·Neumann体系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存储程序概念的计算机结构,它将指令和数据统一存放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取指令、执行指令的循环过程实现程序运行。
这一结构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设计原理,也被称为“存储程序计算机”。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中,还包括了指令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中央处理器等方面的内容。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规则和规范,它包括了指令的格式、操作码、寻址方式等。
存储系统是计算机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的设备,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它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通信设备。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CU),它负责执行指令、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工作。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中,还涉及到计算机的性能评测和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方法。
性能评测是用于衡量计算机性能的指标,包括执行时间、吞吐量等。
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处理器速度、增加存储容量、改进存储器层次结构、优化指令系统、并行处理等。
总之,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石,通过研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我们设计和研究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论述院系:信息管理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本综述论文主要讲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硬件的组织与结构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学习这门课程所了解的一些相关知识。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于计算机教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基本要求是使我们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组织与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学习计算机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计算机的方法、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各种技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数据挖掘自动化技术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讨论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
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1)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性作的概述,并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2)系统总线,介绍了三种总线结构及接口的概念,总线控制的三种方式和通信的两种方式;(3)存储系统,主要介绍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寻址方式、与CPU的互连的方法,以及存储系统的多级结构;(4)输入输出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重点介绍中断处理方式以及DMA方式;(5)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介绍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四则运算、逻辑运算及运算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指令系统,介绍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的分析以及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7)CPU的结构和功能,CPU控制机器完成一条指令的全过程,中断技术在提高整机系统效能方面的作用(8)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指令周期的概念及时序产生器的原理及其控制方式。
2.计算机系统2.1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性能的好坏。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经过了多次的发展由最初的一级层次结构发展到了如今的多层次结构。
2.2计算机结构典型的计算机组成由冯·诺依曼计算机演变而来,该计算机由五大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并以运算器为中心结构。
现代计算机可认为有三大部分组成:CPU、I/O设备、主存储器,并以存储器为系统中心。
2.3计算机指标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机器字长(指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存储容量(包括贮存容量和辅存容量)、运算速度。
3.互联网金融时代3.1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
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3.2 互联网金融特点互联网金融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
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
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
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
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其中技术实现所需的数据,几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
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
3.3 互联网金融市场价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包括融资金额、期限和风险收益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
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
2011年全国银行和券商的利润约1.1万亿元,税收约5000亿元,员工薪酬1万亿元。
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中国涌现了P2P等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出现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这样的研究机构,同时也可以看到很多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悄然出现。
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
不再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金融脱媒)的行为。
4.数据挖掘概述4.1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
数据挖掘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它主要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高度自动化地分析企业的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帮助决策者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4.2 数据挖掘的功能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
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功能。
4.2.1 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市场预测问题,数据挖掘使用过去有关促销的数据来寻找未来投资中回报最大的用户,其它可预测的问题包括预报破产以及认定对指定事件最可能作出反应的群体。
4.2.2 关联分析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
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
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
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
有时并不知道数据库中数据的关联函数,即使知道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
4.2.3 聚类数据库中的记录可被化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即聚类。
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
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80年代初,Mchalski提出了概念聚类技术牞其要点是,在划分对象时不仅考虑对象之间的距离,还要求划分出的类具有某种内涵描述,从而避免了传统技术的某些片面性。
4.2.4 概念描述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
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
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描述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
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4.2.5 偏差检测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
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
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
5.自动化技术5.1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其中又以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最大。
5.2 自动化在工业上带来的影响5.2.1工业自动化多以自动设备取代高危险、单调性、高频率的人力行为,如取热铸件、每隔几分钟取料、组装线。
透过自动化的设备导入,协助解决人资调涨、技术断层、品质稳定的状况。
自动化为固定模式的概念,在导入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如下:5.2.2 标准化作业:自动化为一切由计算、规划、输入电脑设定,控制重复作业所构成的功能,将每一项生产步骤统一制度化才能接着由人去规划、计算。
5.2.2 风险性评估:对于生产过程中间可能会有的风险,如:金属加工所生铁屑、压铸、成型要夹取未去毛编的铝块‥考验的是规划商的技术与经验,风险评估将大大影响这套产品最后所生成效益,最好让规划自动化设备厂商与机械制造厂商间多评估,以避免生产状况影响自动化运作。
5.2.3 效能评估:一般来说,规划商会以人力与时间作为依据,预估可节省之效益,因自动化设备如机械手臂Robot一组高至百万,或门型机械手Gantry robot价格平近但仍不斐,若效益未达,则不建议导入。
5.3 自动化技术的未来趋势自动化应用领域可分为:办公自动化,机械自动化,信息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污水处理自动化等等,应用十分广泛。
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更广泛地与各地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及控制论结合,从物理活动的自动化向着信息活动的自动化发展,比如利用计算机来自动设计,而不只是辅助设计。
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将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6.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论文,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有了进一步认识。
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自从踏入21世纪以来可谓发展神速,可以预见将来必将出现新的电脑体系、功能与知识,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今所学的的知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