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

试 论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 的社 会 教 育及 其 白 对 构 建农 村 和谐 社 会 的 ; 、 口
赵 燕
( 陕西教 育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1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孛 ÷ ÷ 夺 夺 夺 { 夺 夺 争 争 幸 幸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 ・ ・ 夺 夺 夺 幸 夺 夺 夺 夺 夺 ÷ } }
谐社 会提供 重要 的启示 和参考 。


陕甘宁 边区社会 教育 的总体 状况
( ) 区社会 教育 的 内容 和组织 形式 一 边 边 区 的社 会教育 从实 际出发 , 的教育 内容主要 有识 字 教 确定 育 、 治教 育 、 政 文艺 教育 、 科技 教育 , 立 了教育 与 生产 相结 合 的 确 原则 , 培养 了一大批科 技 人才 和管 理 干部 , 改 变边 区 落后 的社 对 会面貌 , 进边 区经济 的发展 和保证 抗 日战争 的胜利起 到 了重 大 促
作用 。
1社会 教育促 进 了边 区经 济 的发 展 。陕甘 宁边 区属 于黄 土 . 高 原地 区 , 自然 环境 恶劣 , 干旱 , 活在 这里 的民众 , 气候 生 由于 生 存 的需要 , 长期 与大 自然进 行抗 争 , 济 的落后 直 接影 响 到边 区 经 的生存与抗 战 的胜利 , 以恢 复和 发展 经 济生 产 , 为党 和边 区 所 成 政府 实施社 会教 育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边 区政府 采 用教 育 和生 产 劳 动相结合 的方式 , 边 区农 村 分散 的特 点 , 可能 实行 集 体 针对 尽 劳 动形式 , 民众 一 边 劳 作 , 边 学 习 , 让 一 比如 创 建 “ 回 式 的 学 巡 校 ”在 这个过 程 中 , , 开展 了广泛 的科 技 教育 形 式 , 战 中初 步形 抗 成 了以高等科 技教 育为 主 、 中等 技术 教 育为 辅 的培 养方 式 , 动 推 了边 区农业 的迅速 发展 , 高 了民众 的劳动 素养 , 教 育与 劳 动 提 将 相结合 , 教育 与社会 教 育相 结合 , 力促 进 了边 区经济 的发 学校 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三、中共的对策
(一)巩固党内团结和边区内部的团结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加强党内、边区内部团结成为中共反对国民党封锁和制造摩擦的首要任务。
思想上,通过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在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使党在思想上空前团结。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政权,团结各方面社会人士积极抗日。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党的洛川会议决定,组建一支留守部队,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安定人民生活。[4]文化上,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大学等院校,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干部人才。此外还经常组织文艺汇演,密切了党群关系,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中国论文网/5/view-5331045.htm
【关键词】国共摩擦;陕甘宁边区;表现;对策
一、陕甘宁边区的国共摩擦的表现
(一)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和破坏
抗战时期,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围剿。国民党顽固派担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势力壮大,于是对边区进行了政治破坏、经济孤立和军事封锁。
在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蒋介石选定了长期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嫡系胡宗南等人。蒋介石封锁边区,给出了他自己的借口和理由,他认为日军可能从绥远侵入陕甘地区,然后在进入四川,威胁国民党陪都重庆。[1]后来的事实证明并未如此,这只是其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封锁破坏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借口。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顽固派屡次在陕甘宁边区挑起国共摩擦,表现为对边区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对峙,扰乱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常进行。针对摩擦,中共加强了内部团结,同时采取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对策,很好地处理了冲突,维护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关 键 词 : 战 时期 ; 甘 宁 边 区 ; 会教 育 ;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抗 陕 社 马
中 图分 类 号 :2 9 K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97 (0 1 0 10 9 5 2 1 )4—04 0 0 3— 3
收 稿 日期 :0 1 3—0 2 1 —0 9
2 1 年 8月 01
第 3 第 4期 3卷
延 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 a nvri Sca Sine o ra o n nU i sy( oi cec ) Y e t l
Au 2 1 g, 0 1
Vo 3 No 4 L3 .
抗 战 时 期 知 识 发 表思 想 意 见 ” 二 是 “ 高 群 众 政 治 育 来增 强他 们 的科 学 文 化 素 质 , 服 封 建 迷 信 影 响 , ; 提 克 水平 , 给群 众 以民族 意识 , 战技 能 , 抗 动员 群众参 加 救 提 高群 众科 学 意识 。 国实 际行 动 ” …勰 。 二 、 区社 会教 育概 况 边
白 鹤
( 西北大学 哲学 与社 会学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2 ) 1 17

要 : 日战争时期 , 抗 陕甘 宁边 区政府在 中国共产 党领 导下 , 结合抗 战 需要 和陕甘 宁边 区实际 , 颁布 和 实施 了一 系列社
会教育的政 策和措施 , 而推 动 了边 区经济发展 , 从 改善 了边 区的基 本面貌 , 支援 了抗 日战 争。在 社会教 育过程 中, 现 出社会 展 教 育与抗战 、 生产 紧密联 系, 靠群众 办教 育等特点 , 些做 法和 思想对 当代推 进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不乏启 示意义。 依 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双重迫害,加之地处偏远,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凸显,弱势群体众多,亟待解决。

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政府和人民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活动,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认真分析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工作的经验,深入研究这一特殊阶段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对于丰富社会保障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支持,实现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对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2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行了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列宁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保障思想;实践基础是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和陕北苏区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

第3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进行了梳理。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为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为发展公营经济、合理税收、开发盐业、雇主支付、政府津贴、发行公债、群众捐助、节省开支、力争外援等。

第4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四部分。

其中社会救助分为灾害救助、移难民救助、教育救助、烟民赌民“二流子”救助;社会优抚包括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抚恤抗日军人、安置退伍军人、开展拥军支前运动;社会福利包括妇女福利、儿童福利、老年人福利、职工福利、特殊人才福利;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前提,是陕甘宁 边区进行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陕甘宁边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一、陕甘宁边区总体经济状况
(一)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在经历内战之后,经济遭到了 严重破坏,百废待兴。
(二)抗战中后期,首先是 1941 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拒绝支 付给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并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其次 1940 年至 1942 年的自然灾害给边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破坏;再次为了抗战和保 卫边区安全,中央调回部分军队到边区,造成非生产人员增加。以上因素 导致 1939 以后边区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金融发展状况。党和政府把金融开发列为边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的是减少高利贷对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剥削,解决财政困难、发展商业贸 易、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就开始了金融建设, 首先设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其次还建立了信用合作社,解决农村农民 资金周转的问题。边区金融机构在金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
财经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
■ 屈珂时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对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进程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主要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环境
(二)工业发展状况。抗战后,尤其是 1939 年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 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得边区的发展面临困境。边区工业建设的重点为 公营工业、私营工业、手工合作社。抗战时期边区的工业建设,解决了产 品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形成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 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问题研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问题研究

南风论坛 South Forum168南风 south wind社会内部各系统的失衡是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种失衡的出现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以及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婚姻问题,在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不例外,本文拟在对陕甘边区妇女及其婚姻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党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及其治理成效。

1 妇女及其婚姻问题1.1 旧社会遗留的旧风俗陕甘边区正式成立是在1937年,其下共有陕北、陇东等三十二个县,虽跨数省,但其管辖范围大多在陕北。

陕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限制,在边区政府正式成立之前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文化腐朽,存在着童养婚、转房婚等多种形态的婚姻买卖。

陕北地区古时婚姻并不重财,陕北地方志记载:“当地风俗有五美,其一就是婚礼旧俗不争财”。

自清光绪帝以来,当地风俗转变巨大,“诗礼素封之家不讲财,贫户先议财礼”“横山、米脂、绥德一带,按县俗,定亲先讲财礼,为数不等”。

在随后的民国初期,婚姻的买卖在陕北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并延续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出现“身价高达百多银元或20石米麦的姑娘”婚姻蜕变为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陕北的许多传唱的民歌就是对这种畸形婚姻关系的控诉,鉴于这样的情况,边区政府开始了对旧风俗的改造。

1.2 陕甘边区政府对婚俗的改造随着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37年正式成立,政府便注意到了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对社会正常发展的阻碍,着手从法律上对旧婚俗进行改造。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和《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实行婚姻制度,禁止买卖婚姻与实行童养婚。

并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原则,禁止纳妾。

”此外,在同年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还制定和表决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草案》,指出:“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以及鼓励妇女参政、培养妇女专门人才的办法。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建设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建设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日总后方的任务。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军民自力更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对边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建设,把一个地瘩民贫,经济文化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建成为“丰衣足食”的模范民主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在统筹安排、全面搞好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造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把搞好经济建设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边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党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重视经济建设未能成为全党的共识。

长征结束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有了比较和平稳定的环境,我党从思想上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摆正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全党对经济建设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

这是边区政府能够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的条件。

其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这里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痔,常年干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广种薄收的农业是边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来源。

“朝天一把籽,吃饭靠老天”是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驾驭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1939年以来,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军民生活极端贫困。

为了战胜困难,解决边区军民的生活问题,为了巩固和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打倒日本侵略者,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边区建设的中心环节。

再次,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迫使我党重视经济建设。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但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逐步地实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从1939年底到1941年初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随后又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晌,致使边区的外贸大部分停滞,外援难以接济。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

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1Vol.39No.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张丽(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的极端困难局面。

党中央向边区全体军民发起“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边区妇女们做出了积极响应。

文章通过对陕甘宁边区妇女纺织运动规模及相关数据的统计,以及对《解放日报》等一手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党中央在妇女纺织运动的具体方式及内容,论证了开展妇女纺织运动对解决边区布匹半数以上需求这一巨大成绩,以及在妇女解放运动、农业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纺织运动[中图分类号]K265.9;D4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2-0166-0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从内部来看,地瘠民贫,经济状况极为落后。

又加过去政治制度所致,在军阀蹂蹒,封建统治者剥削与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缺衣少穿,饥寒交迫,及其贫苦。

从内部讲,农村经济已呈枯竭之状,工业生产几乎没有,工业方面的一切日用品依靠外来输入。

从外部讲,日寇隔河对峙,屡图进攻,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包围,妄图困死、饿死边区军民。

这样的环境,对共产党提出了巨大考验。

一、陕甘宁边区开展妇女纺织运动的必要性1941年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面临着及其严重的困难。

一方面,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逐渐将战争的矛头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周围,在解放区进行反复的“扫荡”,并且妄图消灭延安这个抗日的中心。

另一方面,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企图以此达到消灭边区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黄正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是很困难的,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

我们主要从晚会和秧歌、舞会来看边区的日常娱乐生活。

(一)晚会和秧歌边区的晚会是有传统的,在苏维埃时期,“晚会的举行大部分都是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晚上,逢到纪念节日也必定是要举行一次晚会的。

有时为了欢迎新来苏区的人物,我们也会特地预备了几次晚会。

史沫特莱,外国新闻记者以及派拉蒙影片公司派来的那个摄影记者,都做过苏区晚会的参加者”。

而且在苏区,晚会是唯一的业余娱乐活动,很受大家欢迎,“毛泽东、朱德和博古以及其他许多苏区重要人员都是晚会的热烈参加者”。

“他们在工作时间之外,要召开生活检讨会和批评会,还要组织宣传,发动人民抗日。

此外,还被物质缺乏和食粮恐慌的气氛包围着,所以需要一种休息,需要一种娱乐。

这就是他们举行的文娱晚会。

”晚会成为苏区动员民众以及红军和机关工作人员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

抗战时期,延安的各种晚会非常富有特色,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同单位的各种晚会如期进行,如“每逢节日(如‘五一’、新年、新春……),马列学院必举行晚会,节目丰富多彩,话剧、京剧、合唱、相声……等等应有尽有,有的甚至轰动了延安”。

中央党校“每周末组织文娱晚会和舞会,每个班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组成秧歌队、合唱团,自编自演话剧、秧歌剧、快板等”。

延安各单位的礼堂、大厅,新旧剧场乃至庙宇的戏台、单位的院落都成为举行晚会的场所,“普通市民较集中的新市场有常设的剧场,偶尔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也在八路军司令部的大礼堂公演。

党政军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免费观看。

”中央大礼堂是举行晚会最多的地方,“在一些节假日,或为欢迎某位重要人物时,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肯定演戏”。

“逢到晚会,除非天下大雨,或大雪与大雪之后,山路不好走,大礼堂总是挤满了人,从来不会有一个空座位。

”所以,在延安工作过的人几乎都有周末或节日在中央大礼堂看晚会的经历。

抗战时期的延安,每逢重大事件或重要客人来都要举行晚会。

如1938年三四月间,延安市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白天开会,晚上看文艺晚会,有天晚上演出的是秦腔《升官图》、《武家坡》,陈伯达陪同毛泽东也去看戏,场面十分热闹,也来了很多群众观看演出。

1940年5月26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当天傍晚延安军民在南门外自发组织了欢迎晚会。

1945年7月,国民参政会黄炎培等5位参议员访问延安时,在民众教育馆举行了欢迎晚会,“唱欢迎歌以后,接着音乐,秧歌剧,话剧,到夜半十二时才散会”。

晚会是延安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举办十分频繁。

如1939年5月5日,王恩茂“参加马列学院的晚会,纪念‘五五’马克思诞生,热闹一晚,半夜才回来”。

次日是星期六,原定召开旧戏剧研究会成立晚会,“但因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来延安,举行欢迎晚会,故旧戏剧晚会改期明日举行。

”5月7日,王恩茂又参加了在“陕公大礼堂举行的旧戏剧研究会成立晚会”。

从王恩茂的日记来看,延安晚会举行之频繁,也说明晚会在人们娱乐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大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死气沉沉的村子因边区各种剧团下乡而变得活跃起来。

如庆环分区农村剧校1940年上半年在陇东各地演出戏剧36场次。

延安的剧团也利用农闲的冬季到边区各地巡回演出,送戏下乡。

1938年冬,民众剧团在陕北个三边等地巡回演出,演出的剧目多达10余个。

这样的巡回演出,一方面宣传了中共的抗日主张,起到了动员民众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

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根据地的文艺走上了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道路,使边区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更加活跃和丰富。

边区不同层次的剧团和宣传队纷纷走向基层,为老百姓服务。

如西北文工团1943年春节在陇东分区创作和演出的节目有《孙万福回家》、《模范城壕村》、《如此宁县》、《边区的一天》、《八路军和老百姓》、《钟专员和胡县长》、《马渠游击小组》等。

延安大学、鲁艺工作团、留政工作团、民众剧团、文工团、评剧院等团体也分赴各区进行文艺演出。

在边区,民众看戏的热情很高,不论演什么戏,在什么地方演戏,群众都很积极踊跃观看,“一听到说演戏或只要在街上贴一两张广告,就会使得全城都骚动了似的,女的男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的堆满在露天的舞台前,伸长了头颈等待看”。

可见,各种文艺演出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深受他们欢迎。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边区兴起了新秧歌运动,于是扭秧歌成为边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在延安经常从事于秧歌工作的,有鲁艺的文艺工作团,留守兵团政治部,边区文协的戏剧委员会等,在去年(指1943年——笔者注)开展秧歌运动一时期中,延安共有三十二个秧歌队,差不多每个机关都有一个。

今年春节,延安市上竟成了秧歌大会,表演了近百个剧本,其中大半是民间秧歌队出演的。

综计现在全边区共有六百个民间秧歌队,大的有二三百人,小的也有二三十人。

另据丁玲的估计,在边区人民中,每十二个人里面必有一个人是扭秧歌的。

”新秧歌运动兴起后,秧歌成为边区民众最普及的娱乐活动。

1944年春节,延安出动的秧歌队有27队之多,创作了150余种剧目(周扬:《表现新的群众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新秧歌运动的普及不仅丰富了边区民众的生活,而且在动员民众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边区人民用自己的艺术,颂扬了自己的政府、军队,歌唱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教育和改造了人民自己。

”。

通过秧歌把民众动员起来,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二)周末舞会周末交际舞会最初是延安“上层”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这种娱乐方式的引入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有直接的关系,她在抗战初期访问延安期间,看到中共领导人单调的生活,就有了教他们学习跳舞的想法。

在史沫特莱的鼓动下,交际舞成为延安中共高层业余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

曾留学欧洲的朱德非常喜欢跳舞,“他跳舞和他工作一样,孜孜不倦,似乎觉得这也是打破旧中国封建传统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的“舞姿就像散步一样”,毛对跳舞有独到的理解:“跳舞就是照着音乐走路。

他常常一边跳舞,一边和陪他跳舞的女教师或是女学生聊天,还喜欢开玩笑。

”而周恩来的“舞姿格外潇洒、优雅、娴熟、堪称‘舞会王子’,鲁艺的师生们都对之倾慕”。

关于延安高层领导人的跳舞,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延安我们也经常举办舞会,我也算是舞场中的常客了。

那时侯,不仅我喜欢跳舞,恩来、弼时也都喜欢跳呀,连朱老总也去下几盘操(形容朱德的舞步像出操的步伐一样)。

”可见,中共领袖对交际舞会的喜爱与热衷。

自从交际舞在延安兴起后,周末舞会就成为中共领袖经常性的娱乐生活。

随着交际舞会在延安的兴起,部分中共党的高级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十分热衷于跳交际舞,一些年轻的女同志则被邀请作为舞伴,交际舞会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就变得另有所图了。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补偿大多数高级将领由于军务倥偬而耽误了青春,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这样延安交际舞会的意义就不同一般,“当时延安的高级领导人,师级以上的军官中80%以上的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恋爱、结婚、成家、生子”。

这一结局也实现了创办者的最初意图。

当然,为大龄将军和革命者寻找伴侣只是延安交际舞会的一个插曲,这个插曲有了完美的结局后,交际舞会依然是周末比较高雅的娱乐生活,而且逐渐超出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普及到了延安的各个角落。

如齐肃在批评王实味的文章中说:“近来延安每逢星期六晚上,常常有跳舞晚会。

”新华社“星期六组织跳舞晚会,博古、艾思奇等同志也常来参加……跳舞时没有乐队伴奏,就借用博古同志的唱片。

”鲁艺、马列学院是青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舞会最盛行的地方。

鲁艺既有音乐系又是文艺青年最多的单位,而且女生是最受欢迎的舞伴,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交际舞会,“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和到延安的一些国际友人,也时常来鲁艺跳舞”。

马列学院在蓝家坪,那里的“周末舞会是别具特色的,校园里沙平草软,成了最好的露天舞场。

同学们在这里跳交际舞、集体舞、秧歌舞。

有音乐小组用提琴、二胡等中西乐器伴奏。

更别致的是跳舞的同志大多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有些同志的草鞋上还缀着两个鲜红耀眼的绒球”。

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余,周末舞会成为人们放松的主要生活方式。

在一些共产党人的眼里,交际舞是代表现代小资产阶级生活情调的东西,因此,交际舞在延安刚兴起就遭到了抵制,尤其是部分中共高层领导夫人对交际舞有着强烈的不满,贺子珍是反对最强烈的一位。

毛泽东说:“我那贵夫人贺子珍就对跳舞不喜欢,她尤其对我跳舞这件事很讨厌”。

随着抗日战争艰苦环境的到来,对延安交际舞会的不满从夫人们延伸到知识分子。

性格开朗的女作家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写到:“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次最卫生的交际舞。

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地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的眼睛都会望着她。

”丁玲批评的是那些在延安的“舞星”,也包括江青(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

如果说丁玲只是委婉地“捎带”地批评了热中于舞会的几个“舞星”,那么王实味批评的不仅仅是几个“舞星”,而针对的是整个延安的周末舞会,他的批评十分激烈:“在这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中,似乎不太和谐,但当前的现实——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吧,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似乎与这气象也不太和谐!”王实味的观点很快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但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和对王实味斗争的升级及对其问题性质的定性,他对交际舞会和延安其他问题的批评便上升到了政治高度,范文澜、(李)伯钊等对王实味的“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的话语进行了彻底的和无限上纲的批判。

尽管王实味遭到了上纲上线的批判,但至少说明有一部分人是反对举办周末舞会这样的业余娱乐活动的。

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基层社会的交际舞会则比较少了。

经历了“王实味风波”后,舞会仍然回到了“上层”社会,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成为整风运动后交际舞会的主要场所,舞者主要是中共高级领导干部,“每逢星期六,王家坪照例要举行舞会,江青和愉快的叶剑英是舞会的中心人物。

朱德是个跳舞能手”。

一位在延安从事机要工作的人员回忆说:“不论在杨家岭,还是枣园,中央书记处和机关举行周末舞会的时候,都是我们机要科的同志担任乐队伴奏,所以能比较多的见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在延安的上层社会中,交际舞会还有着相当的魅力,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周末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除了晚会、舞会等娱乐活动外,业余体育活动也是边区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

边区机关单位和学校因陋就简进行业余体育活动,如各机关单位很好地利用延河作为水上和冰上业余运动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