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育)三、四章练习题.doc

组织行为学(教育)三、四章练习题.doc
组织行为学(教育)三、四章练习题.doc

组织行为学(教育)第三章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挫折后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撕衣咬手等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攻击B冷漠C回归D幻想

人在遭受挫折后会口觉不口觉地做出各种反应,以适应情况的变化,这就是挫折的心理防卫。防卫行为的效果有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教材屮介绍了16种防卫行为的表现,大家可能一下记不住、不好理解,我们知道儿种典型的表现就可以了。

(1)升华。升华是人遭受挫折后最具建设性的防卫行为。是将人们遭受挫折后痛苦、失败、愤怒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美好、安静、有良好修养的心境中。如逆境中的作家往往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2)合理化。合理化是为自己遭受挫折的行为寻找借口,进行辩护,使之合理,内心感到平衡。当然这种辩解在旁观者看来是不合逻辑和不切合实际的。女山阿Q被人打了,说是儿子打了老子。我们常说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3)回归。人在遭受挫折后有可能做岀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退化到“小孩般”的幼稚动作这就是回归。比如:成年人又哭又闹。其它的防卫行为请大家看看教材。

2.如果教师A认为和教师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釆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收入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56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彤响,所谓相对报酬就是自己与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两种,一种是和周围从事相近工作的人进行比较,一种是和自己过去工作的付出以及所得的报酬相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认为是合理、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如果比较的结果相反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自己的投入。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人是追求公平的,而是否公平,是通过和自己和他人比较得到的,在管理中管理者把握公平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是否公平是个人的感觉带有主观性,管理者要正确引导,帮助人们比较客观地进行比较,纠正偏差。

3.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

A固定比例强化B可变比例强化

强化的方式一般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类。间断强化乂可分为固定比例强化、可变

比例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和可变间隔的强化。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属于可变间隔强化。

4.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B内部、不稳定、可控b

C内部、稳定、不可控D外部、稳定、不可控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后由罗斯等人加以发展。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某一事件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就是对某一事件分析它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2)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3)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进行预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将人们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以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

成功与失败必因因素

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看: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上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和机遇则是不稳定的。从可控性上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任务难度和机遇是个人不可控的因素。

归因理论在于激发人的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不同的归因对行为的持续与矫止有不同的影响。当成功归因于内因时,可导致满意与自豪,归因于外因时可导致意外惊喜; 当失败归因于内因时,可能导致自责、内疚,归因于外因时,则可导致埋怨、不满。将成功归因于稳定性的原因吋可导致积极持续的行为,归因于不稳定性原因可导致消极或积极行为;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可导致积极的行为。

5.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 E高X V高二M高

B. E中X V中二M 中

C?E低X V低二M低D. E零X V高二M中

期望理论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激励方式,是由弗鲁姆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的努力行为与所获得的最终结果Z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激励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一目标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一日标的可能吋,人们才会付出努力。决定个体的努力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效价,指个人对目标需要的强度,也就是某一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二是期望值,指个人对努力后所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估计。

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个体行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

期望理论是一个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激励理论,它可以帮助管理者考察个体动机出现的思想过程,这一理论说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不只是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还有个体的信念、知觉和对目标的判断估计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激励过程?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由动机直接支配的,而动机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是由于人们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不满足感,需要也是积极性的源泉。如,某人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自己的学识不够,产生了想再学习的需要。这时,他看到了电大的招生通知,就产生了学习的动机。于是就有了去报名、去学习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所需要的目标——去学习、提高白己的学历和学识水平。动机是连接需要与目标之间的桥梁,只有当需要同能够满足它的对象即目标“相遇''吋,需要的潜在作用才变成现实作用,才能指导和调节人的活动,才具有实际有效的动力意义。

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满足紧张消除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这一层需要没有满足时,对其它任何事物就会缺乏兴趣。学校管理者应该明白,如杲教师还在为生理需求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解决了教师基本的生理需要后,教师才更会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教师来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退休福利等等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交往需要:包括对爱情、友谊、以及社会归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屮,这一层次是与

前两层次不同的是属中等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杲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如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吋,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是教师有明确的归屈感,同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

尊重需耍: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口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插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尊重的需要,不仅要给与教师充分的尊重,而且要给予每个教师恰当的工作评价,使教师的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

自我实现需求:按照马斯洛的原话:“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它是一种终极状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价值在于他不仅注意到人的生物性,更关注人的社会性,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使管理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事业。正如马斯洛本人所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患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弗洛伊德对人的描述显然是不恰当的。他剔除了人的理想、可以实现的希望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上帝般的品质……他为我们提供了心理的病态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则必须把健康的另一半补上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如何提高组织效能,激励大家的积极性提供丰富的思想基础和思考空间。

3.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

双因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管理活动中的激励,可分为两大类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使人产生满意感,主要指工作成效、工作认可、责任心、晋升与成长等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能使职工产生工作满意感,从而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的积极性。

保健因素使人消除不满意感,主要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女口:工作环境、条件,行政管理、工资、人际关系等,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挫伤其积极性。

这两种激励因素是独立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彫响人的积极性和行为。对于保健因素有个生动的举例。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学校管理提供了许多启示。

(1)要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给教师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委以重任使教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适时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产生成就感并得到满足。

(2)注意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工作外部环境和条件,消除不满情绪。同时,要在保 健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激励因素。

(3 )要使工资和奖金成为一种激励因素,必须与部门及教师的工作成效联系起来。“平 均主义”是不能激励教师积极性的。

4. 对一个行为的归因对以后的同一行为有什么影响?

个人根据不同的归因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因此,不同的归因对同一行为会产生不 同的影响。

维纳提击,对行为归因的内部一外部维度和稳定一不稳定维度的属性,彫响着人们对行 为者今后行为的期待。如下表所示:

//稳定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

(失败) \不稳定因素 维纳进一步指出,对第一个行为的归因决定或影响对下一个行为即第二个行为的期待。 而这个期待又决定或影响对第二个行为的归因。

5. 根据教师需要的特点,在管理中怎样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解决与满足教师的需要,是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1) 尽可能及时地、准确地掌握教师需要的动向,正确对待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满足教师的需耍是一个学校保证正常工作的基础。不了解教师需要的动向,不能合理而 又恰当地满足教师的需要,则教师的需要层次会停留在远离教育、教学工作的焦点Z 外,其 积极性就会受挫。对合理的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方面要对教师讲清楚,取得教师的谅解; 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使这些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2) 注意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并为教师多种需耍满足提供诱因

尽管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职业的原因使教师的需要表现出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作为教师 个体的需要还是存在差异的。例如,青年教师、屮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需要不同,城市和农 村教师需要不同,个性不同的教师需要也不同。

将成功归因于

(失败)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 可期望成功(失败) 不期望成功(失败)

可期望将来成功(失败)

不会期望将来成功(失败)

(3)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

成长理论提出了“挫折一倒退”、“满足-上升"的应用机制,我们在管理小要十分注意。“挫折一倒退"指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少,对低层次的需要也就越多。“满足-上升"指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对较高层次的需要往往会更强烈。对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激励教师很有启示作用。学校管理者要尽量满足教师高层次的追求,不要是教师产生“挫折一倒退''的现象。学会应用“满足■■上升'魁L制,关注教师与生存相关的一切低层次的需要,并尽力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其得到满足,这会促使教师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4)正确调节教师需要

学校管理者在恰当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应做好教师需要调节工作,以保证教师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这里应使教师明确并处理好四个需要的关系,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耍的关系、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的关系、眼前需要和氏远需要的关系。

6.怎样认识教师的心理冲突?

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教师的职业特征有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就需要与成功的对能性的冲突

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使教师有强烈的成就需要,而教师的这一成就又是以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德才上的成长作标志的。然而教师工作的特点,乂要造成教师在成功可能性上的某些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与成就需要的经常冲突。

(2)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

教师身负培养下一代的社会使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坚守岗位, 努力工作的巨大力量。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其责任感会不时地受到工作疏离感的干扰,产生离职改行的念头,所谓工作疏离感就是指对工作疏远的心理感受,它一般在以下情况下产生:

工作本身不能成为目标对象,它只是达到外加目的的屮介手段。例如,当教师只是为了谋生,养家活口。对工作成就的获得和工作坏境的改善有“无力感雹对工作感觉不到有直接的、切实的个体意义。例如,觉得自己在无奈地“哄孩子”,天天上课缺乏新鲜感;缺乏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自尊需要是教师心理的重要特点,但是它却常常遇到和自卑感的冲突。

教师自卑感的产生有工作坏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本身的原因。尤其是教师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他们的工作、成就、社会地位,受到的尊敬,都高于自己。这种情况有的会产生成就感;有的就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自卑感,越在初级学校工作的教师越是这样。

我们一方面要呼吁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大力提高教师对教

育事业崇高意义的认识,发扬献身精神以消除教师的自卑感。

(4)多种的角色和角色期待的冲突

很少一种职业会像教师那样担任如此众多的角色,教师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成人楷模、纪律的执行者、知心朋友和心理医生。这使教师处于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的焦点。这些角色和角色期待彼此之间必然地会有矛盾和冲突,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要求承担如此众多的角色而且耍符合期待,是难免出现挫折的。例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学校要求教师执行纪律,而家长希望老师再给自己的孩子一次机会。教师的两种角色冲突。这是困扰教师心理冲突的又一个方面。

(5)理想化和现实感的冲突

由于教师工作的任务主要在接受并传播历史上和现实中理想的、正面的、真善美的东西, 他所接受和传播的是“理应如何"的东西。教师工作的对象又是天真纯洁的青少年,容易按“理应如何”来对待。因此就造成教师按理想来希望和要求现实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

他为什么又不走了?

B校长调到某农村中学已经三个月了。一天,教初三化学课的A老师來到办公室,郑重地说:“校长,这是我的请调报告。我大学毕业后就來到这所学校。这里条件差,没奖金, 福利又薄。我结婚四年了,至今还没有房子,孩子也无法入托,实在困难。校长,请您给我安排个简单的工作,我边干边办调动

B校长听了先是心头一惊,转而深情并恳切地说:“小A啊,你能把心里话说给我听我很感动。’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你还年轻,大有前途,我同意你调动。我来这所学校时间不长,可我了解你。五年来你工作勤勤恳恳。自从你教初三化学课以来,教学提高很快, 学生很爱听你的课°只是经费短缺,学校欠老师们的太多,伤了老师们的心,才迫使有些老师调走。在我任期的五年里,如果不把学校面貌改变,我就白动下台?调动的事你尽管办, 初三的课你照样教。你这个人我知道,不让你上课,你会不舒服!”

自打这次谈话以后,小A老师和B校长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他有什么话都愿意与B校长讲;B校长也时常和小A拉个家常里短。事情正像B校长预料的那样,小A老师虽然在跑调动,但从不缺课,而且初三的复习还抓得特别紧。一次,A老师向B校长反映:学校没有围墙不好管理,不仅玻璃长被打碎,而且常有些不三不四的人进校骚扰;值班室的被子又脏又破;学校油印机坏了,出复习题都没法印。

轮到小A老师值班了。晚上他來到值班室,一下子愣住了。室内干干净净,床上一床新被子,桌上一瓶热开水。这一夜,他感到心情非常舒畅。第二天一早炊事员来喊他去吃早饭。

不久,教研组长告诉小A,学校新买了一台速印机,以后有材料,一律送到打印事,由专人负责。

中考后,学校放了暑假。估计考试成绩快下来了,小A在家怎么也呆不住了,便来到了学

校。只见后勤人员正在建围墙,B校长也在其中忙着。见到小A, B校反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才接到县招办的电话,今年我们学校打了翻身仗,有35名学生考上了重点高屮。你做出了贡献,就是调走了功绩也记在全县父老乡亲的心里。午后,你和我一起到县里去取成绩单,顺便争取一下调动早些办好,一开学就能到新单位报到……”B校长还没说完,小A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他有些内疚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想调动了。”B校长听了一拳打在小A的肩上:“太好啦,那我们就一起干吧!"

要求是:分析小A老师最初为什么要调走?后来为什么又不走了?

教师小A原來想走,是因为许多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校长用一系列的事实让他看到了他的需耍不仅被校长重视,而且可以得到满足的,校长对教师的需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同时通过这个案例也看到我们的教师真正重视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在这些实际困难得到解决后,小A老师看到了自己教学成就被认可,也就不想调走了。

组织行为学(教育)第四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我们这里说的群体是指小型群体。群体一般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正是群体是指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如我们的学校的各行政部门、教学系部及教研室等。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有共同的兴趣、情感相投,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2.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成绩。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所谓同质群体是指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度比较接近的人组成的群体。异质群体则是在以上方面都不同。这道题应选择A同质群体。如果从事比较复杂的工作或需要更多创造性工作的时候,异质群体要优于同质群体。

3.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O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如何对待组织中的冲突,教材中介绍了两维空I'可模式。所谓两维空间模式是指以合作(满足他人的利益)和武断(满足自己的利益)为横、纵坐标來进行分析。在这个模式里可以有五种解决冲突的方式,B|J:强制(竞争)、合作、妥协、回避和克制。

以上这题所说的情况,我们应选择妥协,当然还应有另一些条件,就是时间有限、必须采取权宜之计,或者在竞争和合作都不能成功的时候可以选择妥协。

4.教师和家长是()关系。

A.合作

B.竞争

C.对立

D.各自独立

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互相理解、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这样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教研室团体凝聚力的主要來源与基础是教研组长的()。

A.事业心责任心

B.治学态度教育水平

C.组织能力

D.出以公心民主作风

管理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研组长,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有良好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等。但教研室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团队来说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教研组长的出以公心和民主作风是凝聚力的主要來源和基础。

这道题应选择D.出以公心民主作风。

二、问答题

1.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育性

首先,实现教育目标是学校里的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构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唯一基础就是实现教育目标。而学校里的其他关系,如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教师之I'可的关系,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都是在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來的,也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说,实现教育目标是学校里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其二,学校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的手段

教育活动是通过人际沟通、人际互动实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媒介,有效的教育教学是以有效的师生关系为条件的。

学校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其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新世纪四大教育FI标,即耍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屮“做人”与“共处"都包含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内容。教育是示范性的,因此,教会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莫过于学校里成人的榜样。

(2)道德规范性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比较社会其他群体或组织来说,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相对纯洁。这是由学校组织的特点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地方,而且大量的受教育者是天真纯洁的青少年。这使学校的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的道徳水准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3)丰富性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比任何其他行业组织群体都更丰富。因为,第一,学校是一个准社会, 是社会的缩影,基木具备了各种社会角色,各种人际关系都有体现。第二,学校里开展各种活动,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现才能,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使人际交往的内容异常丰富。

2.师生关系刈?学生发展有那些方面的影响?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影响着教育和教学的效果,而且是学生最直接的日常生活坏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这道题很重要,教材中用了较多的篇幅,但是内容比较宽泛,一般出题不会这样笼统的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只简单的梳理一下: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每天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不同的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不同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彫响学习效果。举例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在不适当的教师权威的威胁下,学生时时提心吊胆,情绪惶恐不安或漠然,思维混乱,记忆受干扰, 想象力无法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的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有调查表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成绩。

(2)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彫响

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屮,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尤其正在成g的中小学生,他们对白己还没有稳定的、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是社会权威,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他人,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学生总是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学生总想从教

师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例如:“他认为我聪明吗? ^他认为我学习努力吗?杠他喜欢我吗?”等等。教师的欣赏往往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唤醒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意识,而被教师否定往往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3)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安全重要、爱和归属的重要和尊重的需要等, 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渐渐形成一些好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心理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形成社会性水平更高的一些品质,如助人、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崇高的理想等。而在不良的师生关系屮,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个人的需要层次不能提高而停留在低水平上,或形成不正常的需要满足方式。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不良性格。如缺乏被爱的需要满足,造成学生孤独、冷漠、自卑、退缩或冷酷、嫉妒、攻击等;缺乏安全感造成学生自私、不信任、多疑、贪婪等;缺乏尊重造成学生自卑、自弃、不尊重他人、攻击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很难向高水平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且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学生今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在这方面的影响作用比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作用更为重要。事实上,师生关系就是一部最生动直接的道德教科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在性格上有相关。

(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条件。调查表明,与正常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往往较差。

对于屮小学生来说,教师是社会权威人物,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学生透过师生关系认识自己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周围世界。进而认识社会和人生,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师爱的温暖,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口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他们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与此同时,学生感到学校是一个可以带来快乐的环境。于是他们喜欢教师,喜欢学校生活,进而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安定、愉快、轻松的环境培养出学生的各种良好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去、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学生受到教师的冷淡、歧视、怀疑,他们感到白己是没有价值的,感到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不公正。

不良的师生关系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雹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儿童如果家庭环境不好会造成心理创伤,但是,如果他上学后有幸遇到一位好的教师,那么,他的心理创伤可能得到医治而变得健康。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说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3.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吋,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吋效率高。

由于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 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社会阻抑作用:与社会助长作用相反,当个人和别人一起做一项工作时,做得又慢又差, 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低。这种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阻抑作用。

产生社会阻抑作用的原因是:他人在场的外在刺激分散与干扰了个体对活动的精力集屮;被他人评价意识过强也可能产生焦虑,从而涣散了精神。

4.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教师的人际关系中主要包括:师生关系,这是学校环境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然后就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校行政领导的关系。

5.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群体规范是由全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使大家共同期望的行为标准。

(1)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内的成员是根据规范来互相认同的。因此,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化、越特征化,成员间的关系也越紧密,整个群体也越集中。反之,一个群体的规范标准化程度越低,整个群体就越松散。

(2)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作为行为参照的标准,赋予个体言语、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从而直接制约着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判断、态度和行为。群体规范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用以作为衡量成员言行的标准。

(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种多数人的意见,要求成员行为趋于一致,它约束人的行为,就是为了把人的行为限制在一个中等水平上。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是通过舆论发挥出来的。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或事件的共同意见。当群体屮岀现某一超常行为或特殊事件时,人们根据当时本群体的规范对这些行为或事件作出内容一致的判断或评论。这种判断或评论是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使个体感到巨大的压力,是规范力量的显示。群体规范指示了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指出了相应的行为目标。也就是告诉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4)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它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此群体规范具有矫正功能。

针对群体规范的这种限制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在发挥群体规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关系密切的一小伙

数学组的小王,外语组的小陈和物理组的小沈是三位青年教师。他们大学毕业后,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教工集体宿舍。在工作上他们更多地是把教师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职业, 工作耍求不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应付得过去”,上课只要“摆平"算数。因此,他们不时地交流经验,用最简便、最省力的方法去“摆平教学”和“摆平学生”。在业余时间,他们过于亲密的交往引起学校中一些人的议论。有人好心相告,“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人怀疑他们有什么不正当的活动。吋间一长,也引起领导班子的注意。后来由于发生了一件事,终于摆上了正式议事日程。

一天,小王通过熟人关系弄来三张外国歌唱家访华咅乐会的门票。可是恰恰这天晚上要开全校教工大会。怎么办呢?为了听音乐会向领导请假,说不出口,放弃音乐会又不甘心。于是,三人合计了一下,就分别借故向各自的教研组长请假走了。

自然,这一切没有瞒过支部书记老陈。在一次研究政治思想工作的会上,他提出了这件事。教导主任老蒋接过话头说:“这三个人的问题早就该讨论了。现在的青年教师也真难弄。没有50年代那种认真备课、虚心求教的好风气。教导处帮他们安排了青老挂钩,可他们FI 空一切,甚至还嘲笑老教师对学生'婆婆妈妈',是18世纪的手工业方式。你批评他们也好, 表扬他们也好,似乎刀枪不入。他们这次的行动,可以说是欺骗组织,这怎么能当好教师呢?" 总务主任老黄也说:“这三人住在一个房间里,据说经常叽哩呱啦讲外语;一会儿笑,一会儿闹;有时一起冲洗照片,搞得很晚。简直是乌烟瘴气。支部应尽早注意这些情况,不要让他们搞成小集团。”

会场顿时热闹起来,纷纷诉说了这三人平时的表现,形成了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听音只会事件。同时对他们的业务工作要从严要求,通过经常的听课检查监督,使他们把心思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另一种认为,他们交往不算反常,儿个合得來的人在一起活动,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特别是在教师之间相互联系比较淡漠的情况之下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口然的。当然他们这次行动是错误的,支部应提高适当的方式进行帮助教育,引导他们关心集体。

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1)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2)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

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耍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

集团”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doc

1. 2. 3. 考试题型 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后的括号内)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1分,共6分)6个题共12分。在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题号填入题 6个题 共18分。在备选答案中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 6个题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案例选择题(每个小题 4分,共16分。根据每个案例讲述的内容,对题后所列的每道选择题,按题屮具体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4个题简答题(每小题 9分,共36分。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 3个题案例分析(每小问 6分,共12分。根据题后指定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來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个题 考试说明1.木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hl 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新编组织行 为学》文字教材范伟I 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杳对基木知识的识 记能力,乂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的覆盖而理应尽町能广一些,但耍突出课程学习重点。 3.试港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屮,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人致为: 了解10%左右,一般掌握40%左右,重点掌握50%左右。试卷耍合理安排题F1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 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 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4. 5. 6.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 (统设必修本科) 20% o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屮,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三、复习重点 笫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核要求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A)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 .霍桑试验 C、1914 “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 优异的人属于( )。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 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 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 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 A 、强制 B 、开诚合作 C、妥协 D .回避 7.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提出的。 A 、勒温 B .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 .豪斯和沙特尔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 A 、社会功能 B 、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成员人数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 A 、人际关系 B .协作愿望 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10.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 A 、工作再设计 B 、.目标管理 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15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 个或2 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 、个体 B .群体 C、组织 D .集体

1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

练习 一、填空题 1.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和()的科学。 2.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和韦伯等。 3.麦格雷戈的()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理论认为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 4.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的概念,用以表示他对知觉的一种新观点。 5.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类,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需要和()需要。 6.当人产生某种优势需要又未得到满足是,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 7. 群体规范有支柱的功能、评价准则的功能、()功能和()功能。 8.罗杰斯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三个条件是()、()和()。 9.领导权力可以细分为五类,其中,()、()和合法权属于职权,模范权和专长权属于权威。 10.先入为主是对人知觉的()效应。 11.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锻炼系统思考能力、追求自我超越、()、建立共同远景目标、()。 12.关于学校的组织系统,可分为学校行政系统、()、学校后勤保障系统三部分。 13.勒温提出组织变革经历“()、改变、冻结”三阶段的理论。 二、选择题 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2.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属于哪种人性假设。()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3.根据职业教师的生命周期理论,阶段是个人能否稳定在教师职业上的关键期。 A.实习教师 B.新教师 C.专业化教师 D.专家型教师 4.挫折后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撕衣咬手等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 攻击 B. 冷漠 C. 回归 D. 幻想 5.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 A. 固定比例强化 B. 可变比例强化 C. 可变间距的强化 D. 固定间距强化 6.组织正式文件中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编制的、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哪类?() A. 非正式群体 B. 正式群体 C. 小群体 D. 参照群体 7.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A. 合作 B. 竞争 C. 对立 D. 没有关系 8.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时,哪种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成绩?() A. 同质群体 B. 异质群体 C. 混合群体 D. 简单群体 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A. 命令式 B. 说服式 C. 参与式 D. 授权式 10.首先对领导风格进行研究的人是()。 A 勒温 B 马斯洛 C 卡曼 D 亚当斯 11.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写到,“我校教师墙壁上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每个教室都布置有美术作品的复制品。这些作品随着情况(季节、教育谈话的内容等等)的变换而更换”,这主要反映了帕夫雷什中学的()。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个案研究法 2.气质 3.群体 4.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4.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o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D )。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7.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 型?( D )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8.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D )。 A.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9.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C )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2020年新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名师精品资料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练习 1.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2.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3.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4.工作绩效的评价越高,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连续承诺的水平就越高。 5.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6.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简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二个阶段强调高度分工。 7.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 8.高成就需要者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9.领导效能是由领导者决定的。 10.行为与动机是一对一的关系。 11.工作设计的理念由最初的工作专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工作丰富化。 12.气质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13.越是没有本领和威望的领导者,越是爱用奖惩。 14.每个人只有一种气质类型。 辨析题参考答案: 1. 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解答: 错误。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变的潜能。它有三方面的特点:①学习是通过练习而发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②我们无法看到学习本身,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③学习的效果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变化。因此,仅仅是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不能叫发生了学习,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的变化或使人具有行为变化的潜能,因此该判断是错误的。 2. 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解答: 错误。 单一整体评估法,只要求个体回答一个问题,直接询问总体满意程度。综合评价法是由大量工作要素组合而成,询问员工对于工作中的每一项关键要素的感受,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来评估这些要素,数据累加起来就得到工作满意度的总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同样有效。因此,该判断错误。 3. 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解答: 错误。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 ?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 ?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 ?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 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个阶段: ?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 ?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 ?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 ?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 ?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 ?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 二、工业心理学兴起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

组织行为学二历年真题

阿《组织行为学》历年真题 第1 章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一、单选题 1、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C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组织行为学 D. 市场营销学 2、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所进行的研究是( B )。 A.工作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应用性研究 D.描述性研究 3、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设有控制组并对研究条件方面进行最大程度控制的研究方法是( C )。 A.案例研究 B.现场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文献研究 4、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C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组织行为学 D. 市场营销学 5、以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过程为目的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称为 ( A )。 A.描述性研究 B.预测性研究 C.归纳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人是( A )。 A.泰罗 B.赫兹伯格 C.莉莲·吉尔布雷斯 D.马科思·韦伯 7、在生产管理中,创制了运用线条图来对产品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人是( B )。 A.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B.亨利·甘特 C.泰罗 D.亨利·福特 8、组织理论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近代组织理论的理论依据是 ( C )。 A.马科斯·韦伯的理论 B.亨利·法约尔的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9、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C )。 A.法约尔 B.泰罗 C.马科思·韦伯 D.亨利·甘特 10、法约尔没有提出的理论或观点是(B)。A.经营六职能B.行政管理理论C.14 条管理原则 D.管理五要素理论 11、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这项设计的提出者是( B )。A.厄威克 B.法约尔 C.明茨伯格 D.韦伯 12、斯隆对现代管理的最大贡献是( C )。 A.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B.首先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 C.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D.进行了工时和 动作研究 13、只讲具体的人、物和案例,缺乏理论概括的理论派别是( A )。 A.经验主义管理学派 B.经理角色理论 C.古典管理理论 D.社会系统理论 14、按照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B )。 A.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B.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C.决策方面的角色 D.其他角色 15、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提出者是(B)。A.亨利·甘特B.马克思·韦伯C.玛丽·福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教育)组织行为学 实施细则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和实用性是它的学科性质。综合性体现在这要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解释人在学校组织中的行为。两重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实用性是指(教育)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二)课程任务 (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阐述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一)教材及辅助教材 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是这一门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组织中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律。两本文字教材相辅相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 (二)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资源包括中央电大资源和省电大自建资源,共分文本资源和音像教学资源两类。文本资源有各章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考试大纲、自测自检题库、往届试卷、作业练习等、模拟试题、中央电大直播课堂脚本等;音像教学资源有中央电大辅导、期末复习的直播课堂以及省电大直播课堂。 1、文本资源 中央电大网上辅导分为“专题研究、案例库、试题透析、热身练习、新书推介、分章辅导”等板块。 A、专题研究 主要围绕本课程的重点专题,介绍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推荐研究的精品文章,提示继续做深入研究的着眼点。 B、案例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教育组织行为学.doc

教育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导论 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 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 ★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 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 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 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范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 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第一章 1、试述组织及其分类? 答: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3页) 组织的分类: ⑴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4页) ①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型维持组织等四种类型。 ②艾桑尼人员分类说:组织可分为: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正规组织三种类型。 ③布劳的实惠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等四种类型。 ⑵国内学术界对组织的分类有以下观点:(5页) ①按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②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7页)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 ⑴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⑵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⑶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8页)。 3、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3页) 答: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⑴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⑵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⑶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⑷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⑸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⑹对未来的预见性。 4、试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1页) 答: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⑴观察法;⑵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⑶实验法;⑷测验法;⑸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1、什么叫个性?主要的个性理论有哪些? 答: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1页) 主要的个性理论有:个性的特质理论、个性的类型理论、个性的成熟与发展理论、社会学习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第1套

组织行为学往届考试试题 全国2012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把组织看作是一个( ) A.封闭的社会组织 B.无机的社会组织 C.静态的社会组织 D.开放的、有机的社会组织 2.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或说明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案例研究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所谓的“态度对象”是指态度的(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稳定性 D.间接性 4.创造性行为是指人的创造性能力、创造性需要和动机与所处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函数,这是创造性行为的( ) A.有用性 B.自创性 C适应性 D.主动性 5.根据霍兰德的观点,适合于从事涉及人际间的活动的职业的人,其个性定向是( )

A.现实操作型 B.管理型 C.常规型 D.社会型 6.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是( ) A.利益型群体 B.任务型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友谊型群体 7.群体规范能起到界定群体成员行为范围的作用,这是群体规范的(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是( ) 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 ) A.社会惰化效应 B.责任分摊效应 C.群体促进效应 D.群体转移效应 10.希望与他人来往、结交,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这种需求是( ) A.包容需求 B.控制需求 C.感情需求 D.交往需求 11.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冲突( ) A.有害无益 B.有利无害 C.保持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D.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2.以下不属于领导的功能的是( )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C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D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C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C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B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B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D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C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D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C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授权式领导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新编XXXX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201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行为科学的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有以下特点:1)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2)多学科交叉 3)人本主义倾向 4)绩效导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体、群体和组织。 3、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其“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4、亨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管理理论的形成。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提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6、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程序要公开;收集资料要客观;观察与实现条件要可控;分析方法要系统;所得结论要能再现;对未来要能预见。(就像写论文)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l 观察法按照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l调查法调查法常用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程序;对调查结果进行提炼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常用的调查法包括: 访谈法:访谈与一般谈话的区别在于,访谈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它的针对性很强。而一般的谈话多为非正式的,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较强。 电话调查法:优点是经济实惠、不受空间的限制缺点是真实性容易遭到质疑 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报刊杂志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问卷调查等等。 按照问题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型问卷(论述题)、封闭型问卷和混合型问卷(考试题)。实验法:根据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测验法:量表 个案研究法: 8、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 X理论假定人性丑恶: l 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逃避责任。 l 一般人都宁愿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但求生活安宁 l 要使一般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出力,必须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 Y理论假定人性本善 l 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而对另外的一些人来说,工作可能是一种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 l 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是促使人朝向组织目标去努力的唯一方法。 l 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l 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等现象,乃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非先天的本性。 l 一般人都具有以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创造性解决组织中各种问题的潜能。 l 在现在的产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仅被利用了一部分。 9、摩尔斯的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或是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0、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l 经济人假设: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l 社会人假设:在梅约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l 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 l 复杂人的假设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 11、对人性假设理论的比较:“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与“性善论”有类似之处;“经济人”、“X理论”的假设与“性恶论”比较接近。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f(S·P)=f(P·E)=f(S·E)=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理论理论理论 D.超Y理论 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斯 C.莫里诺 D.阿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