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合集下载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五篇篇一: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

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留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名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传世至今,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涵。

孔子指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地复习和练习,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和修养的过程。

对于智慧人来说,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会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即“不亦说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学习不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我们还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机遇中汲取智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和研讨会、交流经验等方式来不断学习。

其次,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比如,学习一门语言,需要不断地使用和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学习一项技能,也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最后,我们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孔子的这句名言对教育界也有启示。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学生在教育的熏陶下,能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主动参与学习。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不断练习,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除了个人学习和教育角度,我们还可以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人修养、提升生活质量。

例如,学习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改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学习社会礼仪和沟通技巧,提高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论语》纲领。

习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鸟在日光下飞行,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

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

学而时习之,是“順天應時”地,反复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道者,圣人行之,明道积德,因民之欲,教化万民,乘民之利,所以成圣贤。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德配天地,道法自然,仰观俯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教下以道,以其德全不危,泽被万民。

圣人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用于渔猎;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削木为弓,辟市场;黄帝发明内经,制作舟车,推算历法,艺五种,兴文字,作干支;燧人氏钻燧取火;仓颉造字;伶伦制音;嫘祖养蚕缫丝;隶首作算数。

圣人因其大能(格(格:推究)物、致(致:求得)知(物性、物理、“物”在各种潜力下平衡的能力))大德(全德、积德)对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累功),为后世长期传颂(功德无量)。

《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君子在求道成圣之路上,怀着“保和太和乃利贞”之心,上下求索,积功累德。

古代圣人之言就是积功累德的理论成果,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真理,是“十年乃字”之言,是“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之言。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世界是物质的,现实世界里,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物”的理、性、命、质,通过用、通过实践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现代人,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反复修正,改正错误,弥补缺失,最终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期间有付出的艰辛,有迷惘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学而时习之,设计师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高楼大厦、机器设备的时候,农业专家看着田野里自己培育优良的良种长成的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医生看着自己处方治愈的病人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能够使他们有满满地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满足感,自豪感,大概是古人说的“恬愉”、“不亦说乎”吧。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作者:陈祥龙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04期摘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

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

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

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

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时;说;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首章的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整个儒家教育都不无裨益。

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说:《学而篇》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1](P49)。

李建华等人也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论语》全书之首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对“学”,尤其是“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2]。

其实,不但“学”字,“时”与“说”字也在不同的阐发者那里展现出丰富的蕴义。

揭示它们的教育意蕴,对今天我们理解《论语》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对教育的一些片面理解都有所启发。

一、学文与学道:“学”作为教育基础的多重意蕴“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词汇。

杜成宪就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讨论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重“学”的现象。

他认为:“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甚至可以把传统教育思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思想”[3]。

我国最早的专业教育论著被称为《学记》,直到晚清管理教育的部门还被称为学部,这些都说明了“学”字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说,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学”为主的社会。

我们今天来重新解读古代教育场域中这个最重要的“学”字,就要熟悉前辈学者的解读,了解原典诠释的历史。

论语名句解析

论语名句解析

《论语》摘录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

乐:与说有所区别。

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yùn):恼怒,怨恨。

君子: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篇》)【注释】有:同“又”。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

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篇》)【注释】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意蕴
古人顺应天理而无私欲所以无苦而只有乐131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说法都是受宋儒解读影响站在释当然也对我们反思学而时习具有一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其中,“学”代表着古代教育的基础,体现了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而“时”则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至于“说”,则指向了教育的目的,即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从而达到教育的乐境。这一阐释启示我们,当前教育应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在此过程中,“说”字不仅代表了学习的愉悦感受,还体现了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因此,“说”字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哲理意味,展现了其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论语重难点原文与解析

论语重难点原文与解析

论语重难点原文与解析《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其内容精深,语言简练。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差异,其中一些难点原文的解析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难以统一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难点原文入手,进行解析和讨论。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著名论断。

其中的“学而”被认为是“学”的动词和“尔”的代词并列使用,意为“学习”。

而“时习之”则表示“时常学习”,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重要性。

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

这个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2. “温、良、恭、俭、让。

”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的五种“德行”。

这五个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列举出来的,每个字都代表了一种美德。

其中,“温”表示温和、温暖,“良”表示善良、优秀,“恭”表示谦虚、恭敬,“俭”表示节俭、简朴,“让”表示宽容、让步。

这五种德行被孔子视为人们应该追求和培养的品质,以达到和谐共处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3. “由,诲女知之乎!”这是《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一句警示之词。

其中的“由”是指孔子的弟子子路,这里是称呼子路的别名。

“诲女”则表示孔子对子路的教导,“知之乎”则是问子路是否能够领悟和理解这个道理。

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对子路进行训诲时,希望子路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能够实践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臧文仲九思。

”这是《论语·子罕篇》中提到的关于臧文仲的评价。

其中的“臧文仲”是指一个古代贤人的名字,“九思”则是指臧文仲思考问题的次数之多。

整句话的意思是,臧文仲思考问题非常深入和周密,能够充分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个评价也是对臧文仲智慧和思考能力的高度肯定。

通过对以上几个《论语》中的难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原文所蕴含的思想和观点都是孔子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统的注释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我在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此文时,就发现此解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此说法严重地不合常情。

起初我认为这错误起源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他将“时习”注为“按时诵习”并说明是依王肃说。

后来我发现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朱将“时”注为“时常”将全句译为“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也就是说王肃,朱熹和王力在这个错误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历史上还有古人如何讲这句话,我手头缺乏可以查考的资料。

,但我查阅了能见到的数家注解,如南怀瑾《论语别裁》,夏传才《论语讲座》,还有《论语高级读解》等等,这些作者都是学界泰斗,他们一定熟知古人所有有关此语的解读,但从他们的对此语的解读来看,一类是完全认同现行的注释即认同王肃和朱熹的传统说法。

另一类以南怀瑾先生为代表,他亦认定传统解释不合常情,他把“时习”训为按时实习,并在学习的内容上作了发挥,我认为他的注释比传统注释要高明得多,但仍不得要领。

所以我就推论孔子自己没有明确地为这句话作注,而且是自古以来,这
句话还没有得到正确解读,我自信我对此语的解读可能最合孔子心意,现在略表己见,就正于天下。

如前所述,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时就发现此解明显错误,并不是我当时有多大学问,而是觉得此解严重地不合常情。

学习,还要经常复习,怎么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如果这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我们全国读高三的同学们不都是整天快乐极了吗?可我们又为何将高三称为人间地狱呢?所以,我当时心中就象被塞了一个冰凉的石头,被埂住了。

我想,孔子如果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亦说乎!那还差不多,于情上说得过去,但这种自我炫耀又不是圣人的境界,于理上说不通。

后来我想,也许孔老夫子是圣人,本来就不合于常情,他也许就非常爱学习,尤其爱复习,并自得其乐。

但再读《论语》发现这个想法不能成立。

因为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既然未见过,就证明他自己也不是的,他也是好德不如好色,那也就是说他圣人也具有凡情,通于凡情。

那就可以肯定,他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这个意思。

因为这个意思于情于理都不能成立。

对此语的解释,关键在于“时”与“习”两个字。

“时”被释为“按时”,“以时”(以王肃为代表)还有一种释为“时常”“常常”,(以朱熹为代表)“习”被释为“复习”“温习”。

我既然不能从情理上接受这个说法,就注意寻找学术上的证据。

首先是发现“时”有“善”,“善于”的意思。

比如《黄
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一句“不时御神”。

此“时”就当训为“善于”,全句当译为“不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思意念”。

后来又发现《尚书》中《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此“时”也当训为“善”,这使我很有信心认定自己的想法,因为孔子编定了《尚书》,很可能就继承了这一用法。

最后,我查了《康熙字典》有一项注为“又《博雅》,善也”。

“习”古“習”从羽从白,原意为小鹰学飞。

应当引伸为勤于实践。

至此,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译为:学习了真理并且善于照着真理来做的人,不是很快乐吗!或者译为:明白了真理并且善于实践真理的人是多么有福啊!
为什么要这样译呢?因为孔子是一个热心求道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他的精神自白。

道就是真理。

我们人类心灵天然就有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渴望,但我们的困境是:我们难于发现真理,一旦发现了真理,我们又会同时发现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境是:我们难于遵循真理,这个困境在远古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表述。

在希伯来文化中,保罗在《圣经》《罗马书》中说:“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

”在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教导弟子们应当过禁欲、简朴的生活,而他自己的实际生活却过得很奢侈享受。

他的弟子们问他:“老师,你怎么不过你教导我们应当过的那种生活呢?”他回答说:“要是我能过我所教导的那种生活,那么世界上还会有谁比我更
幸福呢?”也就是说,他知道应当怎么过,但他做不到。

我们古人一定也有这样的困惑。

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知道了真理就应当把真理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就应当活出真理来。

小鹰学习,就是学老鹰教它飞的样子,而真理就应当是我们的指南和模范。

我们读孔子,就要注意孔子思想学说的整体架构,看他一生作何追求,他要说什么,什么是他学说的核心和总原则,即以经解经,以孔子来说明孔子。

首先,学习,并且经常复习,《论语》中有类似的意思,叫“温故而知新”。

孔子为何不说“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读古书,还要注意古人的语境。

孔子在《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我说要注意古人的语境,就是说在古人“忧”和“乐”是一对相对概念。

这从范文正公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一斑。

孔子说了“乐”,再说“忧”。

而孔子的忧,就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上面我所述的也就是保罗和塞涅卡都表达过的那个人生的深层困境。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知道了义是怎样的,但我却不能达到义的境界,我知道了我有许多的缺点,但我却不能改正,不能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忧愁啊!那么,想对应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表达了一种精神的期盼!因为我的忧愁就是明白了真理却不能行出真理,如果我
能明白真理并且善于行出真理,我该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从这一相对概念的语境中来看孔子,就能豁然开朗,就能读懂圣人的心思。

那么“传不习乎”的传统解释也该就此打住了。

我认为应当译为:我从老师或者书上接受的教导,我遵守了吗?我实行了吗?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困境?我认为这起源于人类心
灵与肉体的对立,也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人的肉体具有向下,向恶的罪性,就象肉体受地心引力一样喜欢向下,但我们人类的眼睛却喜欢仰望天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心灵具有神圣性,超越性,无论古今中外,我们人类的心灵,面对辉煌的太阳,面对黑暗而深邃的星空,面对永无休止却又有条不紊的日日夜夜和冬去春来,面对我们快得如白驹过隙,轻得如一声叹息的人生,我们人类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言,提出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如何才能活得幸福?这些问题不会随着时代
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失,它是与人类同在的,也就是说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总结,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总结,而且是人类往往会有相同的答案,但也会出现相同的困境:真理具有神圣性,超越性,我们人类心灵容易认同,但我们肉体的自然属性却容易与真理相反,比如孔子对人生真理的总结就是“天人合一,”这
落实到我们对人的关系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真理总结在耶稣那里就只有四个字即“爱人如己”,耶稣另外说过有关生命的最高真理,也是大道至简:凡要保全生命的,反而失去生命,凡为我献出生命的,将要得到生命。

这样简洁朴实的真理,我们却无法做到,由于灵和肉的对立,进而产生知和行的脱节,所以能知不能行就成为人类的普遍困境,圣经中把能知不能行的人叫作法利赛人,相当于我们语境中的伪君子,有关这个困境,耶稣有个正面教导就是:听了我的话又遵行的人,是最有福的。

孔子对这个困境的表达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我说“学而时习之”表达的是一种精神期盼,正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被称为中国的庄子,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这样表达了他的“学而时习之”:“成为一位哲学家,除了要有敏锐的思想,建立一个学派外,还要热爱智慧,按照智慧的指示,过一种简朴,独立,宽宏而真挚的生活。


读懂圣人的心思,圣人的话是大有深意的,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接下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远方的朋友来了才高兴?近处的朋友来了就不高兴吗?孔子的意思是:你做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就难得有朋友,特别是在近处难得有朋友。

因为近处的人太了解你了,尽看到你的缺点。

这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
先知在本地是不受尊重的,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作:“常人贵远而贱近”“远方的和尚会念经”那你就知音难求,所以,难得有个把朋友,就极可能产生在远方。

再接下来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又承上从正面说明了作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注定就是很孤独的。

自古圣贤皆寂寞,历来曲高和者寡,你不要希求别人理解你。

你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别人对你的误解,最好学会享受孤独,用耶稣的话说就是: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因为人少,所以你就难得找到知己,你就注定要很孤独,并要承受芸芸众生的误解,古今中外有很多名言就是对这种命运的认同和表述,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哥德借少年维特说,“遭受误解,是我们这类人的命运。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统解释割断了这几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我的解读无论是从字句训诂上讲,还是从整体义理上讲,都是更为完美的,符合古人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

”敢起孔子而问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