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部编版)完美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8张ppt)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 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 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悍然 ——蛮横的样子。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 21日17时-
-安庆
-22日22时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 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课文拓展积累
课文拓展积累
“金陵”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 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 得。《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 始皇) 厌东南王气, 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 :“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 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诡称在山中 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 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的 计谋。不过,“埋金之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并不可 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第【1】篇〗说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说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说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参考答案](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讲知识: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 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 公开课教学课件
三层 (汤恩伯认为南京——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初读感知
3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九九江江
安庆
芜湖
江江阴阴
再读探究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 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 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 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初读感知
2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相信你一定能概括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初读感知
一层 (20日夜起——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 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二层 (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 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初读感知
1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消息二则—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统 初中语文 编 版 八年级上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 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 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 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 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 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 的统治中心南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势不可当”多形容来势迅猛。 造 句: 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
3 课文浅析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学写消息。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 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 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金陵”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传金陵的名 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景定建康志》 记载:“父老言秦( 始皇) 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 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 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 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 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的计谋。 不过,“埋金之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并不可信。
本文的结语部分说“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消息的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出我军的英 勇善战;而“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 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则 通过正面叙述,表现了我军“英雄式的战斗”。
两则消息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分别刊载于1949 年4 月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 国民党军队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国民政府玩弄“和平” 阴谋。1949年4 月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限国民政府4 月20 日前 表态。4 月20 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21 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军队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4 月22 日,毛泽 东撰写了这两则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文课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之后,你有怎样的感 觉呢?是的,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你们知道人民 英雄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吗?今 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的镜头,一起来瞻仰雄伟庄严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核心素养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 生动的特点。
3.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 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 情况。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 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 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 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 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 的战略重要意义。
课文分析
1、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2、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 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 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 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7、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8、“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 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25张PPT)

1.根据上节所学内容,找出本则消息的新闻要素。
何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
长江战线
何事: 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军民为党打反倒动蒋派介拒石绝,签解订放和全平中协国定而,发人起民的解渡放江
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彰显了我国不畏强敌、维护世界和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以中国智 慧贡献抗疫力量。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 开幕式上提出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科学 评议全球抗疫需要,凝聚世界抗疫共识,反映人类发展的切实 需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全球战“疫”刻不容缓,构 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当其时。 (1)一句话概括新闻报道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找出本文的议论句(评价事件,发 表见解),看看它属于新闻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效果?
1.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
中、西两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即抵抗都很微弱;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将东路军的激战放
在最后写,可使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也体现了
纪念章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 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 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 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寓 意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

[+初++中语文]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 题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人民 解放军 百万大 军横渡 长江》
1949 西起九
年4月 江(不
20日 含), 渡江
夜至 22日
东至江 阴的长

战役
下午 前线
人民 解放 军百 万大

国民 冲破 党反 敌阵, 动派 横渡 拒签 长江 和平 协定
二、研读课文,体会详略
1.读导语,思考:导语从哪些方面总领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湘 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 法家。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论文, 《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等诗词。
创作背景
1984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 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1949年4月,国共双 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4月20日前表态。4月 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 发动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 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 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新闻稿均是毛泽东于4月22 日撰写的,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读写新闻,提升应用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 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这种观点正确,因为消 息报道用事实说话,字里 行间带有感情,就不能做 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应在 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隅,角落。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解词
锐不可当:锋利无边,不可抵挡。
业已: 已经 绥靖: 安抚、平定
多音字
dāng 当权 当
dàng 当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
要比较详细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导语:第1句、第2句)
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什么?
(主体:第3句到第17句.)
安安庆 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
六要素:经过、结果
新闻
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在文中划出)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五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 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了解新闻的结构
•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 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 容的高度概括。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这则新闻开头,小体字部分有什么 作用?
小体字部分属于新闻的 “电 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 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 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 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 说东路军,文势也涌起高潮。
是实数。既交待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 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消息)
1、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特 点: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文章主体分为几个层次,写出各层内容?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 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 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 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 二、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 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根据第4题结合课文思考:要迅速了解新闻 的主要内容,看什么?
注意:
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 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 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 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检查预习
1、请给下面褐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è ) 芜湖( wú ) 荻港( dí )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 ) 绥靖( suí )( jìng )
温故知新
•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 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
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3.准确性:语言简明扼要。
什么是消息:
又称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 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 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 价值的事实。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 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 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 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题目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百万”是实数 ,还是虚数?有什么作用?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 容的两句话。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导文语。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 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 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上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
• 何人?(Who?) • 何时?(When?) • 何地?(Where?) • 何因?(Why?) • 何事?(What?) • 如何?(How?)
sài 塞外 塞 sāi 瓶塞
sè 敷衍塞责
学习目标
•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阅 读新闻的方法。
•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 三、了解渡江战役,接受革命教育。
历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 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 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 浩荡荡的渡江行动。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 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 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 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 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 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高屋建瓴( líng )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锐不可当(dāng) 杜聿明( yù )
读一读
生字、生词
芜湖 wú 阻遏 è 宋希濂 lián
荻港 dí 阌乡 wén 杜聿明 yù
溃退 kuì绥靖区 suí ìng督战 dū锐不可当 dāng
要塞 sài 鄂豫区 è yù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