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合集下载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7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希望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自己查找资料,根据课后题目理解课文内容;对同一题材的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这一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对我成长的影响?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教学难点:对小说、音乐、电影的比较感悟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作者作品资料,并对课文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活动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预期效果一、教师播放音乐《送别》一个人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快乐还是忧伤,到若干年后回首都会发现是自己脑海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专注地听联想吸引注意二、检查预习请同学来说说林海音和《城南旧事》自己介绍能够说得比较具体三、朗读请挑一段较受感动的语段来读。

接二连三积极举手激发动机,主动介绍,大胆表现。

四、重点问题讨论(问题根据文章重点和学生疑问确定)1. 爸爸是个好爸爸吗?2. 对我成长的影响?3.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具体含义?4. 文章哪一部分是插叙,作用?小结:小说之美积极讨论通过活动,学生自己将问题基本解决五、《送别》歌曲赏析小结:音乐之美专注地听动情地唱谈谈体会通过对歌曲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六、电影片段欣赏与文章中的小音子像吗?有什么不同?小结:电影之美饶有兴味地观看七嘴八舌地谈论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深化(再播放音乐)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了小音子的童年生活,感受了文章里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感情基调。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优秀5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爸爸的花儿落了》。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3、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父母对你说:“快长大,别再象小孩子一样了!”你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吗?可是你们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长大吗?(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是一篇有关长大的故事。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英。

你们了解作者和这篇小说吗?(介绍作者和小说梗概)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本文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爸爸所种的夹竹桃的垂落)这个标题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文中1-2、35-37、54-67三个部分,告诉我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与毕业典礼有关,分别写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和毕业典礼后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在毕业典礼前,“我”望着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七年级下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教用)

七年级下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教用)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4、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C)
迟到了,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A.因为 然而 因为 B.虽然 所以 由于
C.虽然 但是 因为 D.因为 但是 由于
5、“硬着头皮”是口语,根据文中的意思,换成四字短语。
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顽强勇敢)
二、阅读课文5’
三、完成自学,作者作品介绍15’
四、阅读课文我,完成阅读训练18’
五、总结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5’
二、听写词语5’
三、完成阅读题15’
四、指导阅读感知10’
五、启发学生感受7’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教案及阅读答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教案及阅读答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教案及阅读答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原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对家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教学准备:1. 准备原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

2.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二、阅读原文(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原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讨论和分析(15分钟)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主人公对家庭和亲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c. 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什么?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

2. 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和亲情,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之情。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对家庭的态度和行为,制定珍惜家庭的计划。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作文。

2. 组织学生参观家庭博物馆,了解家庭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讨论和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分享了家庭的亲情故事,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珍惜。

六、深入分析文本主题(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原文中对于“爸爸的花儿”这一元素的描写,探讨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思考并讨论: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家庭的何种变迁?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象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进一步阐述文本主题:家庭的变迁、亲情的珍贵以及成长的代价。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3、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说学情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某片段的理解。

四、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教学难点: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文体感悟】第一课时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14),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

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教案

《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2.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曾经为自己犯错误而受到父母的批评或教育,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让学生灵活运用生字词。

4. 精讲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理解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会感恩。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父母”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生字词,并在口语表达中运用。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爸爸的花儿落了》。

2. 生字词卡片。

3. 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八、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城南旧事》》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城南旧事》》导学案

《城南旧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等级:资料卡一: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于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

3岁随父母返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老北京的城南居住,但是英子只有5岁。

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资料卡二:《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她从1957年开始陆续写下了一个个小故事,1960年集结出版,取名《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种说不出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城南旧事》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

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

”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授课类型:新授课出品人:张富华审核人:史卫民使用时间:
2011.3.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走近作者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
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散文集《窗》、《两地》,短篇小说集《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每一部分都做得气气派派,有声有色,别人梦寐以求的殊荣对她是家常便饭;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热情爽朗的"最理想的女主人"著名诗人余光中是这样评价她的:文坛推崇,友情丰收,而且家庭幸福,亲情洋溢.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成功的女作家,她是怎样在童年的告别声中长大的.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

3、《城南旧事》
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4、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
插叙。

常见方式有三种:(1)联想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

)(2)转述式(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

)(3)直述式(不借助文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入事件的方式。


5、伏笔:
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做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朗读课文,标注段落及字词。

要求:1、用“①、②……”的形式在每一个段落前标出课文的段序;
2、用“——”标出生字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掌握;
二、问题导学:
1.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2.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3.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5、“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5、“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五、课上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dǎn( )子 lí( )歌徘huái( )
zhà( )栏花pǔ( ) 玉zān( )花 pú( )公英
2、填空。

①《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 _,_______作家。

②全文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通读全文,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引申的含义?“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深情又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5、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写下你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题目自拟。

3.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严格要求“我”打“我”,逼“我”上学,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他亲自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爸爸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是的。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1)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
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
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3)当我进了家门,看到旁边的垂落的夹竹桃和落下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都在暗示爸爸的去世,以花喻人,人去花落。

新课标第一网
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这是爸爸长期对我严格要求教育的结果。

如爸爸说过:“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汇款。

爸爸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

你最大。

”爸爸叮嘱我“闯练,闯练”。

所以我能意识“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五、
1、通读全文,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引申的含义?“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深情又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
3、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1.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2.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
3.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
1.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

一(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在毕业典礼上想起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二(13-31)“我”回忆起过去因为懒惰而受到爸爸惩罚的事。

2. 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

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欢花了。

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想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又想起过去爸爸让我单独去汇钱的事。

3.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