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合集下载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2 3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2 — 0 0 1 3 — 0 2
失眠, 表 现 为不 易入 睡 , 或 睡 中反 复 苏 醒 , 或 早 醒 不 能 够再 现肝 郁 化 火 的证 型 , 子病 及 母 故 又 可 引 起 心 火 炽盛 , 火为热邪,
药 出版社 , 1 9 9 9 , 8 : 1 1 2 .


【 4 降 刘坤. 吴鞠通医学全书・ 吴鞠通案『 M 1 . 第1 版. 北京: 中国中医
药 出版 社 , 1 9 9 9 , 8 : 3 4 4 .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许 平 刘 岩
关 键词 : 疏 肝健 脾安 神法 ; 失 眠

l 3
细, 二两 ) 、 龟板( 炙, 四两 ) 、 枸杞子( 四两 ) 、 当归( 炒黑 , 四两 ) 、 肉
苁蓉 ( 六两 ) 、 小茴香( 炒黑 , 四两 ) 、 鹿 角胶 ( 六两 ) 、 沙苑蒺藜( 二 两) 、 补骨脂( 四两 ) 、 人参( 力 绵者 以九 制洋 参 代之 , 人 参 用二 两 , 洋 参用 四两 ) 、 杜仲( 二两 ) 。 上 味极 细末 , 炼 蜜为 丸 , 小 痦 子大 , 每服 二 钱渐加 至 三钱 。 大 便溏 者 加莲 子 、 芡实 、 牡蛎 各 四两 , 以蒺 藜 、 洋 参熬 膏法 丸 。 淋 带 者 加桑 螵蛸 、 菟 丝子 各 四两 。瘕 久聚 少腹 痛者 , 去补 骨 、 蒺藜 、 杜仲 , 加 肉桂 、 丁香 各二 两 。 吴鞠 通 的 以上 医案 , 体 现 了他诊 治 月经病 重 视奇 经八 脉 的思 想, 为后世 月 经病 从奇 经八 脉论 治树 立 了榜样 。

浅谈安神补脑液用于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安神补脑液用于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浅谈安神补脑液用于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失眠成为了许多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对失眠进行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是使用安神补脑液。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对安神补脑液用于治疗失眠进行探讨。

首先,安神补脑液在治疗失眠中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失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紊乱有关,如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失衡、脑电活动异常等。

安神补脑液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恢复睡眠的规律性。

同时,安神补脑液还含有一定的镇静成分,可以通过激活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进而产生镇静、安神的效果。

接着,我们来看看安神补脑液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在一项以200名失眠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中,使用安神补脑液治疗的患者中约有80%的人表示在使用后的一周内明显改善了睡眠质量。

他们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并且醒来后感觉清爽、精力充沛。

此外,研究还发现经过三个月的安神补脑液治疗后,约有60%的患者彻底摆脱了失眠的困扰,不再需要依赖药物入睡。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安神补脑液在治疗失眠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楚地了解安神补脑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安神补脑液对于轻度失眠的疗效最好,对于严重失眠的疗效可能不够显著。

此外,安神补脑液不适用于患有肝功能损害、心脏疾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定人群。

因此,在使用安神补脑液时,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患者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规定剂量使用。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安神补脑液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根据临床观察,安神补脑液的副作用很少,主要表现为口干、乏力等轻度不适。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安神补脑液,因此在使用之前应该先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我们要明确指出,安神补脑液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在治疗失眠中的地位是辅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该结合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睡前放松、改善睡眠环境等,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摘要: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潜阳宁神汤的课题试验中发现,患者对此方有着不同的疗效反应,据此推测,失眠不仅仅只是阴虚阳亢,遂查阅经典,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得出失眠普遍存在的诱发因,包括情志损伤,阴阳不交,阳虚心悸,饮食伤脾论,风邪乘心,胸膈郁热多种可能诱发因,而在辩证论治上也有不同,用药更是千差万别。

于是总结概括失眠的病因病机及部分治疗方法,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失眠成因;中医;治疗失眠经笔者研究查找,认为失眠的普遍成因有5种,分诉如下:1.情志损伤类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身心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外在环境的过于强烈的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气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大惊大喜伤心,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和调控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故能导致失眠。

《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说明不仅仅喜乐过度可伤心,而且思虑,盛怒,恐惧,大惊等情志太过都能伤及心神,从而导致失眠。

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但总归是平复心神,使心发挥其藏神的作用,从而解决失眠问题。

2.阴阳不交类《内经》[2]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心阴不得心阳养护,则变为心阴虚,心阳不得心阴制约,则心阳亢盛,阴阳失调,故失眠。

《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精神的正常离不开阳气的维护。

里面又提到更严重的可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症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症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症效果
中医对于治疗平时出现的抑郁症和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食疗的方式中成药,针灸,按摩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来起到治愈的作用,主要因为用药非常方便,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欢迎,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常见的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症的5种常见方法以及了解。

1、藿香正气丸(水)
不要怀疑这是一种中医治失眠抑郁症的中成药。

它芳香化湿,解表和中,内伤湿滞之失眠症者均可运用。

2、补中益气丸(片)
这种中医治失眠抑郁症的中成药,主要用于缓解失眠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如神疲乏力,舌体胖,舌边有齿印,脉象弱等。

通过益气升阳,调整脾胃,使卧得安。

3、五子衍宗丸
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则导致失眠。

五子衍宗丸有滋肾填精作用,治疗肾阴不足导致心肾不交之失眠症。

是治疗失眠兼有补肾功效的一方中医治失眠抑郁症的中成药。

4、控涎丹(子龙丸)
这种中医治失眠抑郁症的中成药,对痰滞、水饮内停等所导致的失眠,进行祛痰逐饮,有显著的疗效。

5、礞石滚痰丸
饮食不节,湿热生痰,痰扰心神而致失眠,可用礞石滚痰丸治疗。

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中医治失眠抑郁症的中成药效果较好。

中医治失眠抑郁症因为用药绿色、安全,并传承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治病兼调养的施治原则,是抑郁症治疗的特色疗法,目前已走出国门,致力于为不同肤色的失眠抑郁症患者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抑郁症的常见方法,一般非常的安全,而且可以根除各种疾病,对于不同程度的失眠和不同状况的失眠有着很好的治愈目的,完全的达到根除病情的功效,同时对于安神起到
不错的功效。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摘要:现代临床对于失眠症治疗有易引发依赖性等局限性,中医治疗失眠症有其辨病与辩证结合的优势。

笔者通过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的统计分析,从辩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中医治疗失眠症的规律进行探讨,发现从气血上对失眠症进行辩证、论治有利于系统理解、诊治该病。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治法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0-01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主要是服用失眠药,心理疗法等,易引发依赖性、撤药综合症等异常精神状态。

中医学中失眠症属不寐范畴,治法用药多样,具一定疗效。

近现代名医医案治疗失眠症在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有一定规律,笔者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1 研究资料近现代名医临床研究文献共20篇,文献来源于各已出版的医案及cbm文献数据库。

2 研究方法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献。

②患者类型:诊断有失眠症者,当前主要病症为失眠,排除其他疾病。

③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中成药治疗无方药或病例者。

②疗程中联合西医用药者。

③以中医外治法或针灸治疗为主者。

2.2 分析方法。

经排除后纳入文献20篇,用频数表、excel软件予数据统计。

3 结果3.1 失眠症辨证分型统计。

20个处方中,辨证分型可归为5种:血虚型(肝血虚型、心脾两虚型)、痰热型、血瘀型、心肾不交型、肺失宣降型。

血虚型最多见,占总医案数45%;其次为痰热型与心肾不交型,分别占20%及15%,其他包括血瘀型、肺失宣降型、肝阳上逆型。

其中部分病例是气血兼病,医家辩其为肝郁血瘀、血虚兼痰热等,为方便统计,笔者根据患者初诊主要症状及所用方药将复杂分型分类。

(如表1)。

失眠症治法上,众医家在安神的前提下,大多从血气论治。

养血法最多见,多养血与降逆合治;清热化痰法居其次,化痰外注意理气、和胃气;于血瘀者,活血化瘀之余,也会气血同治,予理气治疗;对于心肾不交等则涉及多种治法。

【精选】治疗失眠多梦的中药药方大全

【精选】治疗失眠多梦的中药药方大全

治疗失眠药方医家治疗失眠症药方1 (1)方:养阴镇静丸药物:当归100g,生地50g,茯苓100g,玄参75g,麦冬75g,柏子仁25g,丹参75g,五味子63g,党参100g,桔梗50g,夜交藤50g,珍珠母125g,远志50g,朱砂12.5g。

功效:养阴清热,宁心镇静。

主治:失眠。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100g药粉加蜂蜜11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

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0丸为一疗程。

疗效:田凤兰等运用该法治疗失眠症患者100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2%。

(2)方:丹枣散药物:丹参、炒枣仁各等分。

功效:养心活血,宁心安神。

主治:失眠症。

用法:上两味药共为细末,每服10g,每日2次,第2次临睡前半小时服下。

10天为一疗程,病情较轻者1~2疗程,病程较重者可2~4个疗程。

疗效:黄玉桂曾运用以上方法,配随证1~2味中药煎剂送服上药,共治58例,结果总有效率达88%。

(3)方:活血眠通汤药物:三棱10g,莪术10g,柴胡10g,炙甘草10g,白芍10g,白术10g,酸枣仁12g,当归15g,丹参15g,茯苓18g,夜交藤24g,珍珠母30g。

功效:舒肝宁心,活血安神。

主治:顽固性失眠症,证属气滞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3周。

疗效:舒盛良运用该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112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

(4)方:活血安神方药物:丹参20~45g,三棱20~45g,香附10~25g,木香10~25g,当归10~25g,栀子10~20g。

功效:活血化瘀,清心利气。

主治:瘀血型失眠。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谢勇运用该方随证加味,其中治疗失眠伴神经官能症者120例,总有效率达75%;治疗失眠伴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总有效率为65%。

(5)方:脑灵汤药物:当归450g,白芍450g,黄芪450g,怀牛膝450g,酸枣仁600g,茯苓600g,丹参75 0g,首乌750g,远志300g,石菖蒲300g。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不寐中医学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标签:不寐;中医护理;调治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多梦不眠;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疼,烦躁,焦虑等症状。

很多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得不到合理治疗,从而引起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等负面影响。

1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①肝火扰心证:各种情志过激,郁而化火,引发不寐。

②痰热扰心证: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引发不寐。

③胃气失和证:食滞不化,脘腹痞满不得卧,遂成不寐。

④瘀血内阻证:心火内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⑤心脾两虚证:劳倦思虑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引起不寐。

⑥心胆气虚证:因受到惊吓,心神不安,而致夜寐不宁。

2 不寐症状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2.1多梦不寐①情志调护,保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解决思想负担,耐心地进行心理护理。

畅情志,惊者平之,郁者乐之。

②生活起居有常,注意调养,加强锻炼,可做气功或太极拳调畅气血,调节阴阳平衡。

③穴位按摩,睡前劳宫对涌泉穴搓揉100下。

④失眠贴穴位贴敷。

贴压心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⑤耳穴压豆。

取穴:心、神门、皮质下、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发表时间:2017-07-17T14:53:34.7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作者:毛发明[导读]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中心卫生院 262100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2基本方加减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

如黎凯教授[5]以安神益眠汤治疗失眠,安神益眠汤基本方:柴胡 15g,郁金15g,党参25g,白术20g,山药20g,柏子仁25g,酸枣仁30g,山茱萸 15g,远志20g,茯神20g,百合25g,生龙牡各40g,珍珠母40g,琥珀粉 15g(另),桃仁 lOg。

姚景明等以赭石龙牡汤治疗失眠,基本方:生赭石30g,生龙牡各30g,白芍12g,菊花10g,炒枣仁15g,当归10g,远志10g,山茱萸 10g,茯神10g,朱砂0.5g,(冲服)水煎服。

兼见心血不足者加阿胶,柏子仁;兼见心脾两虚者加人参,黄芪,自术;肾阴不足明显者加女贞子,龟版胶。

谈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失眠60例,基本方:桂枝6 g、炙甘草12 g、牡蛎 30 g、龙骨3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有效率为90%。

姚杰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虚证不寐7 2 例,基本方: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生甘草、当归、炒酸枣仁、夜交藤、琥珀、远志。

心脾两虚者加生黄芪、白芍、茯苓、山药、薏苡仁等;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龟板、知母、磁石等;心肾不交者加柏子仁、生地黄、玄参、五味子等;心胆气虚者加石菖蒲、茯神、党参等。

有效率为90%。

3针刺和耳穴疗法
3.1针刺治疗
刘晓娟以健脑安神针刺法为主治疗失眠症78例,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配穴取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感以酸麻胀为度,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

总有效率为89.7%。

史玲等以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症4O例,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

总有效率为95%。

任斌用电针治疗失眠76例,第1组: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

第2组:阴郄、大棱、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2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4.7%。

傅晓蓉用针刺相应的脏腑经络之原穴、背俞穴治疗不寐症3 2例。

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基础方。

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胃不和则不眠者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肝俞、太冲;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除肝火上扰用泻法外,其余多用平补平泻法及补法,痊愈1 8 例,好转12 例。

李晓艳用头针治疗失眠35例取穴:神庭、四神聪、头临泣。

总有效率为94.29%。

3.2耳穴治疗
卫彦等观察了耳穴贴压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将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穴:主穴:内分泌、神门、心、皮质下、缘中、交感。

配穴(辨证加减):①心脾两虚:脾、小肠;②心肾不交:肝、肾;③心虚胆怯:肝、胆;④痰火扰心:脾、大肠;⑤肝郁气滞:肝、三焦。

对照组:舒乐安定lmg,每晚睡前口服,连续服用28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多的优势,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但是,目前的中医治疗失眠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报道仅限于经验总结,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研究,在科研设计上欠严谨;临床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目前相关的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开展的较少,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理研究尚不深入。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基础实验研究,多开展一些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盲法临床研究,尽早研制出疗效确切、使用简单的新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失眠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观祥.翁柠.刘福友. 刘福友教授治疗失眠症的经验[J]. 四川中医。

[3]苏泓,王翘楚.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J].中医药通报。

[4]王晓惠.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O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