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现状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失眠症是指人们在正常休息时间内无法入睡、入睡困难、易醒或者睡眠质量差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失眠症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的理论,失眠症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脾虚不运型、肾阴亏虚型和痰湿扰动型。
1. 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胸闷、咽干、呼吸不畅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黄。
脉象多为弦滑。
2. 心火亢盛型:患者表现为易激动、心烦、口渴、舌尖红、口苦等症状。
舌苔多为少苔或苔黄。
脉象多为数。
3. 脾虚不运型: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或苔白。
脉象多为弱。
4. 肾阴亏虚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舌苔多为薄白。
脉象多为细数。
5. 痰湿扰动型:患者表现为痰多、口苦、胸闷等症状。
舌苔多为黄腻或厚腻。
脉象多为滑。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在中医治疗失眠症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然后采用针灸、中药、按摩、调理饮食等综合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心神门、神庭等。
2. 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失眠症有独特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医生可以开具适当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柴胡泻肝汤;对于心火亢盛型的失眠症,可以使用安神定志汤等。
3.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02·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申屠之渊 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金华 322100摘 要:目的:探究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为探究失眠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同时据研究来看,符合实验入组标准,同时对患者使用调理脾胃法进行治疗,并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来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以探究调理脾胃法在其中的临床效果。
结果:在使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前,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方面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数据间存在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失眠症患者使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情况。
关键词:调理脾胃法 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临床效果引言如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使得失眠症发病率在逐年提升。
在失眠症的影响下,患者睡眠质量会严重下降,入睡后多梦,在夜间极易醒,且醒后再次入睡困难,次日患者因睡眠质量较差会使得整日无精打采。
据临床分析来看,导致失眠症的原因较多,从中医角度来看,失眠症属于“少寐”、“不得眠”等,主要是因工作生活压力大使得患者心神不安,且在以上等因素的影响下多数患者也存在有饮食不规律的问题[1]。
在中医领域中,对于失眠症患者可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即通过首先规范饮食,进而实现规范睡眠、缓解患者心神、益气补虚等治疗方针。
本次实验中,探讨了对失眠症患者使用调理脾胃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中包括有74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经中医临床诊断,患者存在有入睡困难、易醒、醒后入睡困难等症状,且在日常生活中伴随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状,脉象虚弱无力,舌苔淡且薄,符合中医对失眠症的诊断标准。
同时,经西医临床检查,患者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未合并有精神障碍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其他系统性疾病等。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现状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现状摘要:失眠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增加,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通过整理近几年蒙医药辩证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了蒙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及蒙医药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失眠症的临床辩证诊治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蒙医药;失眠症;治疗;研究现状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症状,目前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疑难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对失眠症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其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使得其在失眠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主要总结了蒙医辩证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失眠症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1.蒙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蒙医学认为失眠症属于“赫依”病范畴,主要是由于赫依偏盛,与琪素相搏,至心肾、主脉、白脉,并使其功能紊乱所致。
虽主因为赫依,由赫依、琪素相搏而起,病程中易合并希拉,呈聚合症状。
蒙医学将失眠症根据体素分为赫依、希拉、宝如偏盛型,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心源性、肾源性和白脉性等六种类型。
治疗原则为抑赫依,平赫依、琪素相搏,宁心安神等辨证论治。
治疗失眠症主要方剂有苏格木勒-3味汤,石菖蒲-5味散。
赫依偏盛型给予沉香-35味散,槟榔-13味丸;希拉偏盛型给予伊赫哈日-12味散;宝如偏盛型给予调元大补汤;心源性失眠给予顺气安神丸,白檀香-3味汤;肾源性失眠给予诃子-18味散,三红汤,苏格木勒-10味丸,槟榔-7味丸;白脉性失眠给予嘎日迪-13味丸,珍宝丸治疗。
2.蒙医药临床研究现状2.1药物治疗白香辉选取80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安神补心六味丸、绍沙-7,顺气安神丸及沉香-35味散,对照组给予舒眠片治疗,疗程为21天。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困扰。
归脾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具有独特的治疗原理。
本文通过分析相关临床研究,评价了归脾汤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研究发现,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并且安全性较高,但其在治疗失眠症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归脾汤的疗效和拓展其应用范围,为失眠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失眠症,归脾汤,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安全性,有效性,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失眠症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影响着大量人群的生活质量。
失眠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严重的失眠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各有利弊,且并不总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归脾汤作为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药方,据说对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
其具体的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失眠症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在当下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失眠症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常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出现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旨在通过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评价,探讨其在改善失眠症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参考依据。
通过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更为客观的数据支持。
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

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主要由药物、躯体疾病、心理因素以及环境改变等引起,失眠虽不能直接威胁生命,却可以诱发多种疾病,影响疾病预后。
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治( 口服给药) 相对而言的治疗方法,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失眠上己经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接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 艾灸法吴月[1]将182 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取T5 至L2 双侧的夹脊穴灸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 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 81% ,P <0. 05,且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说明艾灸夹脊穴治疗失眠,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单保敏[2]采用灸法,以百会穴为主穴,辨证论治选取配穴,治疗后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均得到明显改善; 贺静等[3]通过艾灸双侧涌泉穴配合优质护理大大降低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焦虑感,提高睡眠质量; 佘广玉等[4]将治疗组温和灸神门、三阴交两对穴位,对照组睡前口服舒乐安定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5% ,优于西药对照组的75% ,且安全性更高; 康梦如等[5]将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督脉隔姜灸治疗,治疗后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明显延长; 谭媛等[6]在治疗阳虚失眠方面采用扶阳火艾灸疗法,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扶阳火艾灸疗法具有较好的温阳安神作用。
2 耳穴压籽法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失眠症状,郑会娟[7]采用耳穴压籽法,取神门、皮质下、心、脾、肾穴以王不留行籽压之,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心理疏导,治疗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进行评价,证实耳穴埋豆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具有良好的疗效; 曾洋洋等[8]纳入冠心病失眠患者76 例,实验组取耳穴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结果显示耳穴压豆对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效果更好。
《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失眠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健康问题。
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其中肝郁脾虚型失眠症尤为常见。
针对此类失眠症,中医治疗以调和肝脾、安神定志为主要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年龄范围为XX-XX岁,男女比例适当。
所有患者均经过中医辨证确诊为肝郁脾虚型失眠症。
2. 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治疗周期为X个月,共治疗X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
3. 评估指标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失眠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X个月的治疗,XX例患者的失眠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XX%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XX%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占XX%。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睡眠质量变化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为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增加、觉醒次数减少等。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表明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得到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口干等不良反应,但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经调整药物剂量或给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
四、讨论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调和肝脾、安神定志,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本方还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整体调理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虽然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但经及时处理后均得到缓解,未影响治疗进程。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正文:1.引言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可以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在失眠症护理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2.失眠症的概述2.1 定义和病因失眠症是指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一系列睡眠障碍症状的综合表现。
其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2.2 临床表现失眠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易醒以及早醒等。
对于不同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白天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中医护理的原则3.1 个体化护理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因此,中医护理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制定。
3.2 调整作息中医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因此,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包括早睡早起、饭后适度休息、避免熬夜等。
3.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
例如,适度进食某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3.4 心理疏导失眠症往往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干扰,中医护理中重视心理疏导和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
可以采用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
4.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4.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失眠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阳气和阴气的平衡,改善失眠症状。
4.2 草药疗法中医常用的草药疗法在失眠症的护理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菊花、安神草等,具有安神、镇静的效果。
4.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5.其他辅助护理措施除了中医疗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护理措施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音乐疗法、香薰疗法、瑜伽等,都对失眠症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

失眠症的中医护理失眠症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频繁醒来或早醒等症状持续存在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疾病。
而中医护理失眠症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流通,恢复身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人恢复自然良好的睡眠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失眠症的方法。
首先,在中医理论中,失眠症主要与心脾不和、肝阳不足、心火上炎等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症的首要方法就是调理心脾、清热降火、以及滋养肝脏阳气。
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有很多,常用的有柴胡、白芍、茯苓等,可以组成药方进行调理。
其中,柴胡可以舒肝气、解郁消症,白芍可以养血安神,茯苓可以健脾益气、安神定志。
此外,中药还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加减,比如对于心火太旺的人,可以加减龙胆草、栀子等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草药,对于肝阳不足的人,可以加减熟地、枸杞等具有滋补肝脏的草药。
中医还强调养生,提倡合理的生活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均衡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C的食物,如瘦肉、禽蛋、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中医认为温热的食物可以有助于睡眠,如山药、鸽肉、柿子等。
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法之一、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促进身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心俞、脾俞等。
此外,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背部、手臂等部位,可以放松身体,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具体的按摩手法有推、揉、拿、按等。
另外,中医还注重情志调摄。
因为中医认为,情志不舒畅可以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引发失眠症。
所以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
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如听音乐、绘画、阅读等,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失眠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养生调摄、针灸、按摩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从调理心脾、清热降火、滋养肝脏等角度,恢复身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现状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失眠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整夜不眠,并可反复数年不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一般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但由于此类药物具有诸多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以及损害肝、肾功能等,因此不宜长期服用。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和优势。
1 药物疗法 1.1 单味药治疗 马明和[1]重用半夏(将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煎30 min,取汁300 ml徐徐咽下)治疗失眠症取得显著效果。张学华[2]应用单味半夏治疗失眠症也取得了良好疗效。
1.2 成药治疗 张红等[3]采用舒眠胶囊(柴胡、白芍、酸枣仁、合欢皮、僵蚕、蝉蜕等)治疗失眠症151例,总有效率92.7%。姜寅光等[4]应用更年宁心胶囊治疗老年功能性失眠40例,总有效率92.5%。谢洪[5]选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失眠症30例,取得一定疗效。田金英等[6]采用益脑胶囊(人参、党参、灵芝、龟板、鳖甲、麦门冬、茯苓、龙骨、远志、五味子、石菖蒲)治疗失眠125例,总有效率93%。
1.3 单方治疗 李燕[7]自拟珍珠母眠安汤(珍珠母、酸枣仁、白芍、丹参、郁金、五味子、甘草、黄连)治疗失眠,总有效率91.4%。任向毅[8]自拟养血清肝安神汤(党参、生白术、茯神、炙甘草、龙眼肉、全当归、黄芩、炒栀子、青龙齿、炒枣仁、远志、香附等)治疗失眠,有效率95%。张志峰[9]自拟清心安神饮(黄连、川芎、莲子心、赤芍、当归、远志、猪茯苓、生牡蛎、生龙骨、滋石、珍珠母、合欢皮、夜交藤)治疗失眠实证,总有效率为90%。刘荣东[10]自拟安神方(琥珀末、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生龙齿、生牡蛎、刺五加、山茱萸、茯神)治疗慢性重度失眠,总有效率91.1%。于晨媛[11]拟解郁安神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酸枣仁、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治疗顽固性失眠,总有效率91%。
1.4 单方加减治疗 刘正森[12]应用自拟方(珍珠母、钩藤、丹参、赤芍、夜交藤、合欢皮、茯神、枣仁、炙甘草、龙牡)治疗失眠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减龙牡,加石决明、菊花;心火偏旺、胃失和降者,加淮小麦、鲜竹叶。李登国等[13]运用中医“清、镇、潜、补”法立方治疗失眠症。“清、镇、潜”法基本方为:黄连、栀子、淡竹叶、琥珀、珍珠母。“补”法中心肝血虚者,加菌灵芝、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当归以养血宁心安神;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健脾安神;阴虚火旺者,加熟地、麦冬、龟板、阿胶以滋阴补肾安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少加肉桂以交通心肾、安神。
1.5 传统名方治疗 传统名方疗效肯定,组成精简。程茜[14]按照功效特点将传统名方分为7类:泻火清热类,包括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栀子豉汤;滋阴清热类,包括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朱砂安神丸、百合地黄汤、生脉饮;温振阳气类,包括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小建中汤;利水渗湿类,包括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五苓散、猪苓汤;补虚类,包括酸枣仁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汤、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疏肝理气类,包括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化痰消积类,包括温胆汤、半夏秫米汤、保和丸、涤痰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吴茱萸汤。王联庆等[15]根据失眠症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总结了10种治法,分别选用不同传统名方。疏肝泄热法,适用于肝郁化火型,方剂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炒枣仁、夜交藤、白芍、茯苓、生地、龙骨、牡蛎、丹皮、栀子、柴胡、当归、黄芩、知母、香附、甘草);化痰清热法,适用于痰热内扰型,方剂选用温胆汤加减(珍珠母、莱菔子、茯苓、神曲、半夏、陈皮、枳实、竹茹、黄连、栀子、甘草);疏肝和胃法,方剂选用疏肝和胃丸加减(夜交藤、合欢皮、茯苓、白芍、延胡、川楝子、郁金、柴胡、当归、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竹茹、枳壳、藿香);解郁养血法,适用于肝郁血虚型,方剂选用逍遥散加减(白术、合欢皮、白芍、制首乌、茯苓、柏子仁、炒枣仁、当归、柴胡、远志、菖蒲、五味子);健脾养心法,适用于心脾两虚型,方剂选用归脾汤加减(夜交藤、炒枣仁、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熟地、柏子仁、茯神、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五味子、炙甘草);滋阴降火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型,方剂选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炒枣仁、牡蛎、柏子仁、沙参、麦冬、生地、白芍、石决明、枸杞子、川楝子、黄芩、当归、知母、川芎、茯神、甘草);益气镇惊法,适用于心胆气虚型,方剂选用安神定志丸加减(炒枣仁、龙齿、茯苓、生地、远志、当归、黄连、知母、川芎、人参、菖蒲);滋肾固精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型,方剂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山药、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菟丝子、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远志、五味子);补肾壮阳法,适用于肾阳不足型,方剂选用益肾壮阳汤(川断、菟丝子、益智仁、熟地、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五味子、菖蒲、远志、肉苁蓉、肉桂);交通心肾法,适用于心肾不交型,方剂选用交泰丸加味(炒枣仁、麦冬、生地、柏子仁、茯苓、当归、山萸肉、丹皮、栀子、黄连、肉桂)。石磊[16]将顽固性失眠分为气郁化火型和气滞血瘀型,分别选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
1.6 辨证施治 傅澄洲等[17]运用中医药辨治失眠症,收效颇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治以益气养血安神,方选人参归脾汤加减;津亏肠燥、腑气不通、浊气内扰者,治以通腑降浊、和胃安神,自拟通腑安神汤(生地、当归、川军、瓜蒌仁、栀子、麻仁、柏子仁、夜交藤、茯神、神曲)治疗;气机郁滞、心神受扰者,治以调肝畅志、理气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肝肾不足、气化失司者,治以温补肝肾、固泉安神,自拟固泉安神汤(黄芪、桂枝、桑蛸、乌药、山药、狗脊、芡实、茯神、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治疗;脾肾虚寒、肠滑失禁、脑失所养者,治以涩肠固脱、养脏安神,方选真人养脏汤加减;年迈体弱、营卫迟滞、风内躁动者,治以养血熄风安神,自拟养血熄风安神汤(生地、当归、川芎、酸枣仁、木贼、荆芥、蝉蜕、夜交藤、茯神、乌梅、地肤子、合欢皮)治疗;阳气虚衰、神失所养、阴阳失合者,治以扶阳益阴安神,方选茯苓四逆汤加减;痰瘀化热、虚实夹杂、热扰心神者,治以化痰清热安神,方选温胆汤加减。郭雅明[18]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失眠55例疗效满意。肝郁化火型,治宜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痰热内扰型,治宜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药以温胆汤加味治疗;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用黄连阿胶汤;心脾两虚型,治宜补养心脾、益气生血,方用归脾汤;心胆气虚型,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邱德群[19]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将失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由痰热引起,多见于青壮年,治疗以清热化痰为基本法,同时顾及疏肝、健脾,药用胆南星、黄芩、栀子、半夏、竹茹、龙骨、牡蛎;另一种为阴虚火旺,多见于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药用黄连、阿胶、生地、白芍、朱砂、酸枣仁、远志、茯神。黎壮伟等[20]总结出中医辨证治疗失眠5种方法。疏肝理气、镇心安神法,方选逍遥散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龙骨、牡蛎、磁石等;清心化痰、和中安神法,方用温胆汤加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法,方用归脾汤加沙参、麦冬等;交通心肾、养阴安神法,方用酸枣仁汤和黄连阿胶汤加减。谢张伟[21]对近200名失眠学生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满意。以心阳亢盛、心胆气虚和心脾两虚为主要证型。前者治宜益气镇惊、潜阳安神,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后者治宜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施毅[22]总结了失眠症中医辨证施治体会。常用治法方药:心脾两虚者,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代表方黄连阿胶汤;心肾不交者,治宜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代表方交泰丸;肝郁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代表方酸枣仁汤;心虚胆怯者,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痰热泪内扰者,治宜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代表方清火涤痰汤;胃气不和者,治宜和胃化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李小波等[23]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失眠症60例,疗效满意。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泻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内扰型,治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选温胆汤加味;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安神,方用二至丸加味;心脾两虚型,治以补养心脾,方选归脾汤加减。
2 针刺和耳穴疗法 2.1 针刺治疗 苏卫东等[24]取三阴交穴用烧山火手法治疗98例失眠症,总有效率为92.9%。曹银娥[25]取安眠1、安眠2直刺1~2寸,捻转得气为度,留针20 min~30 min,治疗失眠症38例,总有效率100%。李小军[26]印堂滞针法治疗顽固性失眠98例。主穴选用印堂用滞针法。虚证加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实证加肝俞、丰隆、行间。用常规针刺手法。总有效率91.8%。黄应飞[27]针刺风池穴,得气留针5 min~20 min,治疗85例失眠症,有效率100%。傅晓蓉[28]用针刺相应的脏腑经络之原穴、背俞穴治疗不寐症32例。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基础方。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胃不和则不眠者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肝俞、太冲;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除肝火上扰用泻法外,其余多用平补平泻法及补法,并各选两对主穴通以脉冲电流。痊愈18例,好转12例。饶忠东等[29]用丝竹空透刺率谷穴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丝竹空透刺率谷穴,常规手法针刺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总有效率98%。
2.2 耳穴治疗 伍晓萍[30]观察发现耳压对失眠、嗜睡有双向调节作用。取耳穴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为主穴,辨证取配穴,耳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40例,总有效率85%。罗志平等[31]取耳穴心、神门、脑、枕、肾为主穴,肝郁化火配肝区,心胆气虚配内分泌区。治疗失眠367例,总有效率93.5%。刘丽萍[32]在耳根敏感点点刺,出血如绿豆大,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刺一侧,两侧交替进行,5~7次为1疗程。治疗54例,总有效率88.9%。卢文[33]取耳穴神门、心、皮质下、交感、神经衰弱区、垂前为主穴,辨证取配穴,分耳压王不留行籽组,耳压磁珠组。耳压磁珠组疗效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组。
3 推拿按摩疗法
李红印[34]用特殊按摩手法治疗顽固性失眠32例。上午取阳经穴百会、大椎、风府、命门、四神聪诸穴,下午取阴经穴神门、太溪、三阴交、太冲、涌泉诸穴,均采用点揉推按法,7 d为1疗程。经1~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3.8%。李培宏[35]推拿治疗药物依赖性失眠症46例。取百会、头维、印堂、神庭、率谷、四神聪、肩井、神门为主穴,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取配穴。用一指弹、开天门、分法、拿五经、扫散法、推桥弓、滚法、点法,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