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传奇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19题。

国商张謇阅读答案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

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

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

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

中国士大夫阶层历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

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

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

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

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3)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3)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节选)丰子恺①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

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

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

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

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

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牌气,上音乐课必早到。

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②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

但他不立刻责备,比及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

”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

比及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个后他微微一鞠躬,暗示“你出去罢”。

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

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的老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老师最有权威,由于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③李先生在留学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

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题

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题

2010—2011哈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丰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

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

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

“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

”(卡尔•雅斯贝斯)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

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

“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

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

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艾略特)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善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善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善盟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

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

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

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

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选自《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答案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选自《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答案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选自《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答案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5~9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

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君若欲无礼,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

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

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

晏子曰:“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

”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

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

夫乐,何必夫故哉?”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

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

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

君奚轻变夫故哉?”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是体 现其 艺术精神 的艺术 品 , 即, 其 传奇 人生成 为 了他工 程 最浩 大的“ 艺术创 作 ” 。虽然 , 出家 后李 叔 同严守 戒 律 的持


祖籍浙江省嘉兴府 的李 叔同 1 8 8 0年 出生 于天津一 个封 建大家庭 。李 叔 同在 传 统文 化环 境 中生长 、 成人 。传统 文
貌似断裂 的人生 的绳 索。世俗 与超 凡的 两个层 面被统 一装
忘祖 国, 1 9 1 2年 回杭 州一师任教 , 其 后六年 间皈依 中华传 统
文化 , 甚 至带有 保 守主义 立场 。由此看来 , 出家前 的李 叔 同
置在其艺术化人生 中, 如果说世俗的前半 生 已取得一 定的艺
术成 就 , 那么, 其 晚 年之 风范 , 在 于将 艺术 与佛 家 的庄严 结 缘, 以其静穆 的美感 留下对佛与美之 关系 的艺术 化表达 。丰
‘ 艺术家 ’ 。还有 一种 人 , ‘ 人 生欲 ’ 很强, 脚 力很 大 , 对二 层
成一家 。他 的人生本应 是走 向繁华与热 闹的 , 然 而巅峰 时期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他选择 了佛 家道路 , 从此古寺深灯 。令人惋惜 的是他开创 的许多艺术事业也 因此 中断 , 在世人期 待他带来 更多艺术创 造 的时候却将后半 生投身于佛学。尽管 如此 , 李 叔 同的转 向
已达到一定艺术境界 : 在不断开拓新视野 的过程 中重新认识
了本 民族文化之精 粹 , 对传 统艺术 心仪 颇久 , 与 此 同时他还

子恺在《 我与弘一法 师》 中将生活分 作三 层 : 物 质层 、 精神 层
与灵魂层 , 并 明言 所谓灵 魂生 活 即指宗教 生活 。也 许 , 李 叔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文言文阅读答案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文言文阅读答案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文言文阅读答案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20~23题。

张起岩,字梦臣。

其先章丘人。

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

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

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

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

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

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

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

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

”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

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

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

转燕南廉访使。

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

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

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

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

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

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

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注:①倒剌沙,人名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李叔同的传奇人人生阅读课件

李叔同的传奇人人生阅读课件

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 岁 第一阶段是从 岁到26岁(1894-1905) 岁到 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 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智慧的十年。 开发智慧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 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 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
人物传记阅读和答题方法
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 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 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 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 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 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 神的目的。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 在佛24年。观其一生,半为艺术, 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 道德文章,高山仰止。赵朴初先生评价
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 耀天心。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大师语录: •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 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 养天下万世
• 探究题答题思路可概括为: 首先: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 或“我赞同 其次: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 ①②③ ”,分点罗列理由。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人生第二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 人生第二阶段 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 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 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 艺术创作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艺术作品,无 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 作于此时。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 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 进的一个阶段。 进的一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

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

“二十文章惊海内”;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

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

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

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
家。

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

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

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

其中就有《金缕曲·将之日本,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

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

”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

C.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D.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

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2)文中夏丐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

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①音乐方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②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③在戏剧的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④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⑤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3)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

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4)赞同作者的观点。

李叔同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

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

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束,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富创新意识,如他以敏悦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慕画帖的状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