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系统知识PPT

合集下载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02
参与脂肪代谢。
无机盐
03
维持胆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7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1 2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盐可将大块的脂肪乳化成微小的脂肪颗粒,增 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和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汁中的胆盐可帮助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
维持胆固醇溶解状态
3
胆汁中的卵磷脂可将胆固醇包裹起来,形成水溶 性复合物,防止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从而 避免胆结石的形成。
解毒功能
转化和排泄体内的有毒物质,保护 机体免受损害。
免疫功能
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 ,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25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约占胆汁总量的97%。
胆盐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024/1/25
26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2024/1/25
卵磷脂
01
降低胆汁表面张力,防止胆汁中胆固醇析出。
胆固醇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 课件
2024/1/25
1
目录
2024/1/25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与食管的生理功能 • 胃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 肝脏与胆囊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防治
2
01
消化系统概述
2024/1/25
3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5
2024/1/25
28
常见肝脏与胆囊疾病及预防措施
肝炎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卫生等。
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病变,预防措 施包括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

消化系统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消化系统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8
2、粘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比较大
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又称梅 氏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部分,分别有 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 功能:有联系粘膜与肌层的作用。
9
3、肌层 ①组成: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为
骨骼肌; 其余均为平滑肌。 ②排列:内环行、外环行两层。两层之
空肠
回肠
左上腹(上2/5) 右下腹(下3/5)
较粗
较细
较厚
较薄
较红
淡红
高而密
低而疏
孤立
孤立、集合
1—2级
3—4级
56
肠腺(李氏隐窝) 属单管腺: 组成: 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 帕内特细胞 亲银细胞
57
吸收细胞 特点:矮柱
状细胞,顶 端具较短的 纹状缘。腺 上皮和肠柱 状上皮细胞 在腺体开口 处移行。
25
(二)、咽
咽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脊柱前方,
上方附于颅底, 下方在第6颈椎 下缘移行为食管。 咽属肌性管道。
26
分部 形态结构
交通
鼻咽 咽鼓管咽口 咽鼓 经鼻后孔 鼻腔 管 鼓室、咽鼓管 圆枕、咽隐窝
口咽 腭舌弓、腭咽弓、 经咽峡 口腔 腭扁桃体
喉咽 梨状隐窝
经喉口 喉腔、向 下通食管
27
88
胆小管
是两个相邻肝细胞之间细胞膜凹陷形成 的微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互相吻合 成网,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
当胆道阻塞时,发生阻塞性黄疸。
89
门管区
出入肝门的三个主要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 管),外包结缔组织,总称肝门管。
90
门管区
91
3、肝的血液循环
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成为 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门静脉带来 富有营养物质的血液输入肝内,供肝细 胞加工和贮存,是肝的功能血管。肝动 脉带来富有氧的血液,供肝组织的营养, 是肝的营养血管。两者的血液由小叶边 缘流入肝血窦汇膈,再由肝血窦流入中 央静脉,然后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 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功能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消化食物并吸收经胃初步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氨基 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
胃与小肠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04
分泌功能
胃和小肠都能分泌消化酶和胃 酸,帮助分解食物,促进消化

运动功能
胃和小肠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 来搅拌和推进食物,使其与消 化酶充分混合,促进消化。
大肠
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废物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过程
机械消化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 的蠕动,将食物破碎成 小块,以便于进一步的
消化和吸收。
化学消化
通过酶的作用将食物分 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 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

吸收
食物经过分解后,营养 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或 淋巴系统,供给全身组
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代谢、分泌胆汁等功能,同时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
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后壁 1~2腰椎体平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
VS
功能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 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结构
肛门是消化道末端开口,位于会阴部,由括约肌控制排便。
功能
肛门的主要功能是排便。
大肠与肛门的生理作用
排便
大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肛门共同作用,将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形成粪 便排出体外。
维持水分平衡
大肠通过吸收水分,帮助 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生理学消化吸收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吸收ppt课件
(2)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CCK-PZ,胃动素 -:促胰液素,抑胃肽,胰高血糖素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gastric empty)
(二)胃排空
1.胃排空的机制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四、小肠运动
㈠小肠运动的类型(图) ㈡小肠运动的调节 ㈢回盲瓣(回盲括约肌)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神经分泌
返回
第二节 机械性消化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的意义 (二)吞咽反射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一)胃运动 1.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蠕动(peristalsis)
紧张性收缩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2、胃运动的调节
(1)外来神经 迷走神经→Ach+M受体 紧张 交感神经→NE+β2受体 舒张
胃腺 胃底腺 主细胞→酶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幽门腺
上一页 下一页
5-3 化学性消化
二、胃液
㈡胃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
1.盐酸
(1)盐酸的生成
(2)盐酸的作用
2.胃蛋白酶原
3.黏液
(1)可溶性粘液
(2)不溶性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图)
4.内因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化学性消化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非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3.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血管
上一页 下一页
5- 1
三 、 胃 肠 激 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1、一形)态、特胃征肠(道开内放分型泌细细胞胞图,闭合型细胞) 2、分泌方式(内分泌图、旁分泌图 、神经分泌图 )

《生理学之消化系统》课件

《生理学之消化系统》课件
《生理学之消化系统》 PPT课件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养分以 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本课件将带领你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功能。
消化系统概述
组成
消化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包括口腔、食道、 胃、小肠和大肠等。
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 吸收其中的养分,并排出不需要的废物。
解剖结构概览
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是学习其功能的重要 基础。
消化过程的分步
消化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步 骤。
口腔和咽喉
口腔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是消化过程的起点,它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 腺。
咽喉的结构和功能
咽喉连接口腔和食道,同时也是呼吸和消化过程的 协调点。
食道和胃
1
食道的结构和功能
食道是将食物从咽喉传输到胃的管道,
小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小肠黏膜通过细微结构增加吸收表面积,以便 更高效地吸收养分。
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黏膜通过细胞摄取和扩散将养分吸收进血 液循环。
大肠和Hale Waihona Puke 化系统的调节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储存废弃物,同时也与肠 道菌群有着重要关系。
消化系统的神经和荷尔蒙调节
消化过程受到神经和荷尔蒙的复杂调节,确保其正 常运作。
消化系统疾病和治疗
常见疾病表现
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包 括胃痛、腹泻、便秘和消化 不良等。
大肠菌群的重要性
大肠中存在大量有益细菌, 它们对消化系统的健康起着 重要作用。
常见治疗方法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 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改 变饮食习惯等。
结束语
消化系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需关注饮食习惯,并遵循消化系统健康 的建议与常识。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消化系统PPT课件
作用:混合、推进,有助于食物吸收、 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进食后才出现,与基本电节律有关。
十二指肠11次/分,回肠8次/分
蠕动: 0.5~2cm/s 小肠近端蠕动速度大于远端 作用:将食糜向前推进一步
蠕动冲: 2~25cm/s 是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 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进末端,以至大肠
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
分为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
1 - 3 L/d,pH 7.6,等渗 成分:肠激酶,脱落细胞中有寡糖酶和肽 酶 作用:中和、稀释 调节:局部机械和化学刺激、促胃液素、促 胰液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均促进分泌
小肠的运动
移行性复合波起源于胃,可扩布至回肠。
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2.胃期:占分泌量60%,酸度高,胃蛋白酶 原比头期少
迷走神经
食物化学刺激
扩张
壁内神经丛 G细胞 促胃液素
3.肠期:占分泌量10%,由体液机制调节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盐酸:
盐酸--------- G细胞 促胃液素↓ 盐酸↓
D细胞 生长抑素↑ 迷走-迷走反射、球抑胃素、肠抑胃素 脂肪 高张溶液:肠胃反射
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是一种行进快、传播远的蠕动。 始于横结肠,将肠内容物推降结肠,以至 乙状结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排便
产生便意
粪 刺激直肠 盆神经 骶髓排 便 肠壁感受器 腹下神经 便中枢
大脑 皮质
盆神经传出
阴部神经传出↓
降结肠、乙状结肠、 肛门外括约肌舒张 膈肌
粘膜下层 粘膜下神经丛
环肌层 壁内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纵肌层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系统生理学课件

消化系统生理学课件
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液由小肠腺分泌,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和消化酶等。
小肠液的成分
小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底物进 行消化。
2024/1/26
21
小肠的运动与吸收
小肠的运动
小肠通过蠕动和摆动等运动形式,将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推动食物向大肠方向移动。
13
食管的感觉与运动神经调节
食管的感觉神经
食管神经调节的生理意义
感受食物的味道、温度和质地等刺激 。
维持食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保障食物 的顺利输送和消化。
食管的运动神经
控制食管的蠕动和排空,以及食管下 括约肌的收缩和松弛。
2024/1/26
14
2024/1/26
PART 04
胃生理学
15
胃的结构与功能
具有自主节律性收缩的特点, 能够推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前
进和混合。
消化液
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解不 同种类的食物,如淀粉酶分解 淀粉、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等。
肝脏和胰腺
分泌胆汁和胰液,分别通过胆 管和胰管进入消化道,参与脂
肪的消化和吸收。
2024/1/26
6
2024/1/26
PART 02
口腔生理学
7
口腔的结构与功能
要点二
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 粪便。
2024/1/26
24
大肠液的分泌与成分
大肠液分泌
大肠黏膜层内的杯状细胞可分泌少量碱 性黏液,具有润滑作用,有助于粪便的 排出。
VS
大肠液成分
大肠液中含有多种酶类,如淀粉酶、蛋白 酶和脂肪酶等,这些酶类对食物残渣进行 最后的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消化系统知识ppt课件-2024鲜版

生理学消化系统知识ppt课件-2024鲜版

19
肝脏结构与功能
2024/3/28
肝脏位置与形态
位于腹腔右上部,呈红褐色,质软而脆。
肝小叶结构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等组 成。
肝脏功能
参与蛋白质、脂肪、糖等物质的代谢;具有解毒、储存营养物质、 分泌胆汁等功能。
20
胆汁分泌及成分
胆汁分泌
肝细胞合成胆汁,通过胆小管、小叶间胆管等输 送到胆囊储存。
食物刺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 作用。
胃酸分泌的异常
胃酸分泌过多可导致胃溃疡、十二指 肠溃疡等疾病;胃酸分泌过少则影响 食物消化。
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
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调节胃腺分 泌;促胃液素、缩胆囊素等胃肠激素 对胃酸分泌也有调节作用。
2024/3/28
13
小肠运动及吸收过程
01 02
小肠运动
生理学消化系统知识ppt课件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消化系统概述 • 口腔与食管生理 • 胃与小肠生理 • 大肠与直肠生理 • 肝脏与胆囊生理 • 胰腺生理 •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
01
消化系统概述
Chapter
2024/3/28
3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3/28
消化道
直肠感受器
直肠内存在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 受器,对粪便刺激敏感。
排便反射
当粪便进入直肠时,刺激感受器 引发排便反射,包括肛门内括约
肌舒张和腹部肌肉收缩等。
神经调节
排便反射受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节,保持排便过程的协
调与平衡。
2024/3/28
18
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反射弧: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延髓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胃窦、十二指肠
迷走神经兴奋、蛋白产物
胆囊收缩素 I 细胞 十二指肠、空肠 脂肪酸、蛋白产物
促胰液素 S 细胞 十二指肠、空肠 盐酸、蛋白产物
①促胃酸、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②增强胆囊、胃窦运动; ③促进胃粘膜生长,胰岛素释放
①促胆囊收缩、胆汁排放; ②促胰酶分泌,胰外组织生长; ③加强胃肠运动。
①促胰液和胆汁的水,HCO3-↑ ②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
① Cajal细胞; ② Na-K泵的周期性。 ⑶ 意义:基本电节律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
机制: 去极相:慢Ca2+内流+Na+内流(少); 复极相:K+神经支配 对 胃 肠 作 用
交感神经
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外来神经 副交感神经 兴奋胃肠运动和分泌
肽能神经
舒张平滑肌,加强小肠运动和胰腺分泌
+ + + ++ + ++ + + -
⑵ 调节其他激素分泌:抑胃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⑶ 营养作用:
胃肠激素促进消化道的代谢和生长作用
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慢波)-动作电位-收缩
1)静息电位(RP)
⑴ 数值:-50 ~ -60 mV;
⑵ 形成机制:K+平衡电位+钠泵;
⑶ 影响因素: RP水平
上移
内在神经
肌间神经丛 控制消化道运动
(壁内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参与腺体分泌、吸收、控制局部血流
胃 肠 道 外 来 神 经 支 配
图6-2 胃肠壁内神经丛
二、口腔内消化
㈠ 化学性消化——唾液
1.唾液性质:无色,无味,中性; 2.唾液成分:
无机物:Na+、K+、Cl—、Ca2+、HCO3—、硫酸氢盐等
4)胃肠激素细胞的名称、分布、分泌产物
5)生理作用
6)脑-肠肽: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共有的肽类激素。
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 降压素等。
胃肠激素细胞的名称、分布、分泌产物 (P171, 表6-1,表6-3)
激素名称 分泌细胞
分布
促释放物
主要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 (胃泌素)
G 细胞
消 化 生 理 学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器官 二、口腔内消化 三、胃内消化 四、小肠内消化 五、大肠内消化 六、吸收
复习思考题
一、消化器官
㈠ 组成: 消化器官=消化道+消化腺
㈡ 生理功能
1.消化
2.吸收 3.外分泌 4.内分泌(胃肠激素)
㈢ 消化道生理特性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具有自动节律性运动; 3)具有紧张性; 4)具有伸展性; 5)对电刺激不敏感,
抑制胃泌素、促胰液素、胃酸、胰液 分泌,抑制胃肠运动
5)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⑴ 调节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胃酸 胃运动
胰液
胰HCO3胰酶
胆汁
肝胆汁 胆囊收缩
小肠
小肠液 小肠运动
食管-胃括约肌
胃泌素
++ + + ++ + + + + +
胰泌素 (促胰液素)
- - ++ + + + + - -
胆囊收缩素
有机物:粘蛋白、淀粉酶、溶菌酶、舌脂酶、免疫球蛋白A(Ig A)、乳铁蛋白、血型物
3.唾液生理作用
1) 湿润和溶解食物 2) 清洁保护口腔 3) 分解(消化)淀粉成麦芽糖 4)抗菌
4.唾液分泌调节 1)非条件反射弧: 2)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杯弓蛇影
㈡ 机械性消化
1.咀嚼:反射性活动
2.吞咽:
1)分三期: ⑴ 口腔→咽; ⑵ 咽→食管; ⑶ 食管→胃。
大肠腺 →大肠液→ 大肠 ↓
直肠 ↓
胆胰 汁液 ↑↑ 肝胰
肛门
1、消化
1)定义:在消化道食物分解成为小分子的过程。 →糖→葡萄糖
混合食物 →脂肪→脂肪酸+甘油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2)消化方式 ⑴ 机械性消化:消化道依靠肌肉舒缩把食物分解成为小分子的过程 ⑵ 化学性消化:消化道依靠消化酶把食物分解成为小分子的过程
对牵张、温度、 化学刺激敏感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3. 胃肠血流特点
㈣ 胃肠道神经支配
1)血流量与局部组织活动水平呈正相关 2)肠绒毛血流具有逆流交换机制 3)胃肠血流受外来神经控制
口腔← 唾液←唾液腺 ↓


食管

胃腺→胃液 → 胃← 胃肠激素


小肠腺 →小肠液→ 小肠 (十二指肠) ↓ ↑↑
因素 机制
机械牵张 迷走神经㈩
Ach 乙酰胆碱
↓ 钠泵↓
↓ RP幅值↓ (水平上移)
↓ 去极化
↓ 兴奋性↑
↓ 肌张力↑
下移
交感神经㈩ 肾上腺素
NA 肾上腺素、NA
↓ 钠泵↑
↓ RP幅值↑ (水平下移)
↓ 超极化
↓ 兴奋性↓
↓ 肌张力↓
影响胃肠平滑肌RP水平的因素
2)基本电节律(慢波)
⑴ 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产生节律性自发性去极化 ⑵ 产生机制:
4)保护消化道,防止损伤。
4.内分泌(胃肠激素)
1)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包括:
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
2)胃肠内分泌细胞特点
⑴ 形态学:基底颗粒细胞和锥型细胞 ⑵ 生化学:
APUD细胞即具有摄取胺前体,脱羧生成肽或活性胺的细胞
3)胃肠激素作用方式:
⑴ 远距分泌;⑵ 旁分泌;⑶ 神经分泌
抑胃肽
K细胞
十二指肠、空肠 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①刺激胰岛素分泌 ②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
排空
促胃动素
M0细胞 肠嗜铬细胞
胃、小肠、结肠
迷走神经、盐酸、脂肪
刺激胃、小肠
血管活性肠 肽
D1细胞
生长抑素
D细胞
胃、肠、胰 胰,胃,小肠
盐酸、脂肪、高渗盐水 盐酸(为主)
①促进小肠液、胰液分泌 ②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
2、吸收
1)定义:消化后的小分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吸收方式
⑴ 主动吸收:离子泵; ⑵ 被动吸收:过滤、扩散、渗透、易化。
消化液的成分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分泌量 (L/d)
1.0-1.5 1.5-2.5
1.0-2.0
0.8-1.0
pH
6.6-7.1 0.9-1.5 7.8-8.4 6.8-7.4
主要成分
淀粉酶、粘液 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HCO3-、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
(原)、糜蛋白酶(原) 胆盐、胆固醇、胆色素
小肠液 1.0-3.0 7.6-8.0
粘液、肠激酶
大肠液 0.6-0.8 8.3-8.4
粘液、 HCO3-
消化液的生理作用:
1)稀释食物与血浆等渗,有利吸收; 2)提供最适pH,提高消化酶活性; 3)分解食物,有利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