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1-11课《金牌学案》答案
初一历史金牌学案答案

初一历史金牌学案答案一、原题1. 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2. 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3. 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4. 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5. 什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结果?二、答案1.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是: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使中国从分裂的小国进入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其次,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央集权,使中国从分散的小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历史时期;再次,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文化,使中国从多元文化的小国进入统一文化的历史时期;最后,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统一政治,使中国从分散的小国进入统一政治的历史时期。
3.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7世纪,中国出现了多个小国,形成了六国时代,其中有赵国、魏国、齐国、燕国、韩国和秦国。
这六国彼此竞争,互相攻击,形成了“六国争霸”的局面。
4.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
秦始皇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改革军事制度、改革税制、改革行政制度、改革法律制度、改革货币制度、改革教育制度等,以及采取强硬政策,如“灭绝六国”、“灭绝六族”、“灭绝六家”等,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
5.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结果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使中国从分裂的小国进入大一统的历史时期,使中国从分散的小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历史时期,使中国从多元文化的小国进入统一文化的历史时期,使中国从分散的小国进入统一政治的历史时期,使中国从分散的小国进入统一经济的历史。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3)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5)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8)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8)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0)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3)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5)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8)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0)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23)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25)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25)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8)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31)第16 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34)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39)第18课昌盛的文化 (42)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45)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5)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48)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51)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54)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57)【课后练兵】参考答案: (60)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课堂探究】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第1页共71页使用请双击此处删除页眉!!第2页共71页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A.直立行走B.人工取火C.使用打制石器D.过群居生活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二、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1---13课-七年级历史1---13课部分参考答案

第1课答案自主预习1、女娲造人上帝造人2、300多万古猿3、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上那蚌村生存年代最早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原始人类4、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5、群居6、北京山顶洞云南长江丁村人自主学习1、(1)北京人能够自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
但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很像猿猴。
(2)上肢因为手直接从事于劳动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①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②使用打制石器③会使用天然火④过群居生活。
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是人他们虽然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很像猿猴,但他们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会制造工具。
3、不会火的作用:①取暖照明②抵御猛兽的侵袭③用来烤熟兽肉。
技能训练1、C 2、A 3、B 4、D 5、B 6、B 7、A第2课答案自主预习1、约距今8000年前后北方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原始居民粟、黍饲养猪狗用纺轮制作麻布,会捕鱼会制造彩陶建半地穴式房屋距今七八千年南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会纺织还能驾船捕鱼会制陶器建干栏式房屋2、西安半坡浙江余姚河姆渡半坡河姆渡3、磨制石器陶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5、干栏式自主学习1、①普遍种植原始农业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得到发展④出现原始聚落2、(1)可以存放物品,特别是水和液态食物(2)说明鱼和捕鱼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明了生产力的提高。
3、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
早期人类开始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
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
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总言之,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根本原始是生产力的提高。
4、半坡原始聚落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冬冷夏热,这样的房屋便于冬天取暖。
河姆渡原始聚落是干栏式房屋,因为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这样的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
金牌练习册七上历史答案

金牌练习册七上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限制了士族的权力C. 阻碍了文化的传播D. 以上都是答案:A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失散的亲人D. 探索未知世界答案:B二、填空题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_朝。
答案:周2.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成为_______的正统思想。
答案:封建社会3.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实行了_______制度。
答案:册封三、简答题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他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为后世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请简述唐朝的开放政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使节、商人和学者来华,他们带来了异域的宗教、艺术和科技,丰富了唐朝的文化生活。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然而,到了清朝,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受到了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问题思考:(P3)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答: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课后活动:(P5)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答: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问题思考:(P8)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②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④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⑤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课后活动:(P10)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城市的出现。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1 13课学案(华师大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1 13课学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1---13课学案(华师大版)第2原始农耕化教师寄语:不为倒退打听理由,必须为进步打听方法。
学习目标:1、鼓腮以半坡完整居民为代表的北方农耕化后和以河姆渡完整居民为代表的南方农耕化后的主要特征。
2、对比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建造房屋有所不同的原因。
3、掌控完整台北盆地构成的原因。
基本线索: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原始人类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农耕化的代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原始聚落,也是以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为例介绍南北的特点的。
学习时要抓住生产力发展这条主线,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独立自主复习:(吴际顺自己)1、找一找:到第三“我国农业先民化遗址分布图”上找找: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
北方的农耕化南方的农耕化时间所处地区代表的原始居民原始农业(粮食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的家畜)完整手工业完整纺织业和捕鱼业原始制陶业完整建筑业(房屋样式)2、原始农耕时期的代表中,半坡遗址发现于___________,河姆渡遗址发现于_____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还最早种植蔬菜。
_______________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已经掌握卯榫技术。
3、南、北方的先民都已可以制作_________和_________。
4、考古学上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新石器时代”,所以说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聚落)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聚落)都生活在________时代。
5、_________建筑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发生有所鼓舞。
三、堂探究(一)独立自主自学(无能为力的问题搞上标记)1、半坡原始聚落和河姆渡原始聚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读本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1)悖论这陶器的用途存有哪些?(2)盆上刻鱼说明了什么?彩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3、完整台北盆地构成的原因就是什么?4、半坡和河姆渡原始聚落的房屋建筑各是什么特点?成因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各有什么好处?(二)合作探究(自古顺利在尝试!)小组长组织研讨自主学习中不会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将题号写在黑板上。
人教版7上历史金牌学案

人教版7上历史金牌学案导言:历史是人类思考自身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揭示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和悲惨教训。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增加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7上历史金牌学案致力于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本单元以"人类的远古生活"为主题,介绍了人类学、考古学和旧石器时代等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人类起源的重要发现和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同时,通过分析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和艺术品,学生可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掌握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重要发现。
3.分析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1.了解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重要发现。
2.分析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发展。
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学发现对于人类起源和文化发展的价值。
2.分析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通过讲解人类学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人类学家对人类起源的研究和发现,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的思考。
第二课: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通过讲解考古学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考古学家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和发现,引发学生对旧石器时代的思考。
第三课: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重要发现1.通过讲解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2.通过案例分析旧石器时代的重要发现,如北京人和旧石器艺术品,加深学生对旧石器时代的了解。
第四课: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发展1.通过分析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艺术品和遗址,引导学生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发展。
2.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展示对远古人类生活的理解和推测。
(新)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课件(含答案)

(新)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含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目标】1、说出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以及在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说出发现北京人的过程,从中体会出化石和石器是我们了解古人类的重要依据。
3、概括北京人的发现在研究古人类进化史中的重大意义。
4、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预习导学】自主学习(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_________;距今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
它们已经能够制造_______。
知道使用________。
(二)北京人的发现1、北京人遗址位于:___________。
最先于:________年被发现。
1929年:________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共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北京人距今约_________年。
(三)北京人的特征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_______,______粗大,______突出,_____扁平,_____前伸,______比现代人小。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____行走。
2、北京人使用_______的方法制作石器,他们结成_____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
会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
学会用火是___________的里程碑。
3、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是:___________。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___________的直立人遗址。
二、合作探究:1、元谋人和北京人相比有什么异同?三、达标检测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 半坡人2、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
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 )A. 云南省 B .贵州省 C.浙江省 D. 陕西省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汶口原始居民
• • • • • 1.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 2.地点: 黄河流域的山东 3.生产农具:磨制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黑陶 白陶 5.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第二课
• • • • 选择题:BCCDD BCBAB 综合题: 11.(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耒耜。 (2)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 稻;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第一课
• 12.(1)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 • (2)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 孔的技术,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 懂得爱美。 • 13.错误:小木屋、铁制镰刀、单独、水稻、 钻木取火。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 2.时间: 距今约7千年 •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 耒耜耕地 • 4.农耕作物: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 饲养家畜,猪等。 • 6.原始蓄牧业: •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 玉器;原始乐器。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元谋人
祖 国 境 内 远 古 人 类 遗 址 图
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地点: 云南元谋县 生产生 活情况: 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注:通过门齿化石和做一些粗糙的石器, 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可以证明。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时间: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第9课
• 13.(1)社会动荡不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诸侯为争斗而招贤纳士,以图发展自己 • (2)儒家对道德人格的培养:如仁。 • 孔子的教学思想,如:因材施教。孟子的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法家的依法治国,改 革图治。 • 14.
第5课
• 选择题:CACBD CCABD • 综合题:11.(1)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 母亲而铸造的,主要用来祭祀。 • (2)四羊方尊。 • (3)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 布广泛。
第5课
• 12.(1)殉葬制度。奴隶阶级。 • (2)奴隶主阶级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 13.说明西周是个奴隶社会,存在奴隶、奴 隶主的阶级差别、奴隶生活悲惨和农业、 手工业发展等。
商鞅变法
1、变法的背景
生产力发展 土地私有出现 剥削方式改变
奴隶主→封建地主 奴隶制 奴 隶→ 封建农民 2、变法的时间
公元前356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封建制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内 容 (3)军功授爵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4)建立县制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体质特征:
生产生活: 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3.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
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 录
山顶洞人
时间: 距今约三万年 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体质特征: 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4课
• 选择题:AABDB BDDCB • 综合题:11.(1)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启开始 。夏桀。原因: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 (2)禅让制;世袭制。 • (3)修建城池宫殿,建立政府机构,军队, 刑法,监狱等。 • (4)商朝,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封神演义》。
第4课
• 13.(1)末代君王暴虐无道,激起平民和奴 隶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灭亡。 • (2)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用人应唯 才是举,广纳谏言。(言之成理即可)
禅让------ 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 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被推 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禅 让 图
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第3课
• 选择题:DDDDA CBDDD • 综合题: • 11.(1)发明文字、采集草药、发明指南车、 养蚕纺织、观测天象、造船、建造房屋 • (2)反映了以黄帝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 • (3)轩辕指黄帝。从黄帝开始,黄帝被尊 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8课
• • • • • 13.(1)人荷戈,守卫的意思。 (2)一手执斧,一手抓俘虏 (3)人手持刀 (4)用弓射箭。 (5)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政治主张: “仁” “爱人” “为政以德” 创办私学
大思想家
孔 子
教育成就: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
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 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 记录。 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历法逐渐完备。
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重大的成 就。 春秋战国 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之际 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第8课
• 选择题:CCACB BCDAB • 综合题:11.(1)屈原。《离骚》 • (2)他吸收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的方言 ,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他的诗篇,成为 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被世界和平理事 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 (3)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关怀和热 爱之情。
第8课
• 12.(1)二十四节气歌。战国。 • (2)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同时,历法的逐步完善,有利于农事的 安排与发展。 • (3)有密切关系。首先,节气一般都反映 了温度的变化,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对 人们安排自己的穿着和出行有着指导作用 。(言之成理即可)
第6课
• 选择题:BDADB BDBCD • 综合题:11.(1)原因:一是周王室衰微, 无法控制诸侯;二是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 地和人口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进行兼并 战争。 • 有积极作用。因为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 目逐渐减少,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 进步。
第6课
• 11.(2)越王勾践。 • (3)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生育人口、聚集财 富,而后再用十年的时间教育训练。其实 是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 ,以洗刷耻辱。
第7课
• 13.(1)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 (2)既可以防洪,也可以灌溉。使得成都 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3)水利系统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必须 更严格地保护耕地。加强对古代文化遗产 的宣传与利用。
科目
时间
夏朝 周 春秋 (前613 年) 夏朝 商朝 战国
成
果
天 文
历 法 医 学
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经济发展 国富 兵强
商鞅变法
奖励耕战
军功授爵
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增强
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4、商鞅变法的作用 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 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各国经过变法,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 形成了
第3课
• 12.(1)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于 民,人们生存极其艰难。 • (2)大禹。大禹治水。 • (3)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艰苦卓绝 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虽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但这种 “舍小家利大家”的精神,最终造福天下, 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第3课
• 13.(1)图二、图一、图三 • (2)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 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 与群众同甘共苦。 • (3)禅让制
百 家 争 鸣
儒家
儒 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庄子 韩非 孙武 孙膑
第9课
• 选择题:ACBAB CDDBB • 综合题:11.(1)为政以德。仁。 • (2)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 • 12.(1)孟子。战国。 • (2)儒家学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3)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 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维护 生态平衡。
生产生活: 1.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 3.靠采集、渔猎为生; 4.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 5.生活的集体是氏族;
氏族: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一课
• 选择题:ACBCD CBDAA • 综合题: • 11.(1)a.生存环境恶劣,时刻面临生命危 险。b.共同劳动,过群居生活。 • (2)说明了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 会保存火种。意义:提高了原始人适应自 然环境的能力,减少了疾病,增加了营养, 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是人类进 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人文初祖——黄帝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 点:黄河流域 社会地位:部落联盟首领
主要贡献:联合炎帝部落,击败蚩尤 等部落联盟,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尝百草,创医术
仓颉造字
指南车
养蚕织布
指南盘
造
船
黄帝
建宫室
尧舜禹的“禅让” 尧
禅让
舜
禅让
禹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大教育家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 子
主要思想: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 《道德经》
学派 墨家
代表人物 墨子 孟子 荀子
主要思想
“兼爱”、“非攻”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 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爱护自然资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 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