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合集下载

新四军八路军编制

新四军八路军编制

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战斗序列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洛川会议时改组)书记(俗称主席):毛泽东副书记(俗称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任弼时、叶剑英、张浩、徐向前军委参谋长:肖劲光军委秘书长:杨尚昆中共北方局军事部部长:朱瑞中共南方局军事部部长:叶剑英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尹林平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聂鸿钧中共闽粤边特区委军事部部长:谭震林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张爱萍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彭雪枫[军委总参谋部:部长:聂鹤亭第一局局长:何长工第二局局长:曾希林、罗舜初(不久)第三局局长:王诤(副局长朱道松)第四局局长:宋裕和、陈奇涵(不久)卫生部部长:姬鹏飞副官处处长:徐曰文供给部部长:张元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叶季壮副部长:张令彬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副部长:苏井观军委供给部部长:易秀湘二、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王稼祥(后,1938年8月底)总政副主任:邓小平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1938年8月底)总部秘书长:舒同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总供给部部长:张元寿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总部特务团团长:韦杰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由“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校长:罗瑞卿教育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张际春训练部部长:陈伯钧第一大队大队长:苏振华第一大队政治委员:胡耀邦第二大队大队长:冯达飞第二大队政治委员:方正平第三大队大队长:王赤军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何长工第四大队大队长:韦国清第四大队政治委员:徐德操四、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八路军分会(1937年8月29日成立)书记:朱德副书记:彭德怀常委兼秘书长:任弼时委员: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张浩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由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七十四师改编)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侦察科科长:苏静管理科科长:石新安师政训处宣传部部长:肖向荣锄奸部部长:朱涤新民运部部长:潘振武师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师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第三四三旅(由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四师改编)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孙毅、陈士榘(不久)政训处主任:六八五团团长:黄永胜副团长:邓华政训处主任: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第三四四旅(由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七十五师、七十八师改编)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卢绍武(不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政训处主任: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田守尧政训处主任:刘震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师教导队炮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骑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辎重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师留守处主任:陈先瑞六、八路军第一二零师(由红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一、二师、赤水警卫营、前总直属队等改编)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师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唐健伯第二科科长:郭辉勉第三科科长:刘忠第四科科长:杜世兴军法处处长:黄新远师政训处总务处处长:金如柏组织部部长:朱明宣传部部长:张平化敌工部部长:吴西民运部部长:罗贵波师供给处处长:陈希云副处长:赵熔师军医处处长:刘运生副处长:蒋耀德第三五八旅(由红二方面军四师、六师及红二十八军改编)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副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参谋长:喻楚杰政训处主任:黄延卿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晋南第三五九旅(由红二方面军六军、三十二军及前总特务团改编)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训处主任:七一七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道生七一八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帅荣(不久)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师教导团(由红二十七军大部改编)团长:彭绍辉副团长:苏启胜师炮兵营(由红二十七军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红军赤水警卫营改编)师特务营(由红独立一师改编)师工兵营(由红独立二师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一团改编)师留守处主任:贺晋年副主任:王兆相七、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和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十五军团一部改编)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师参谋处处长:李达师供给处处长:周玉成副处长:徐林主任:赖勤师卫生处处长:钱信忠主任:陆加汉师军法处处长:丁武选师锄奸部部长:邱积成师留守处主任:阎红彦副主任:甘渭汉师教导团(由编余干部和西路军归队干部组成)团长:张贤约政治处主任:袁鸿化第三八五旅(由红四方面军四军改编)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政训处主任:苏精诚第七六九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改编)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训处主任:丁先国第七七零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改编)团长:张才千副团长:曾广泰、胡奇才(不久)参谋长:袁渊政训处主任:肖元礼第三八六旅(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改编)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第七七一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改编)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刘金轩、黄新友(不久)政训处主任:黄振堂第七七二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改编)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师炮兵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一、二团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三、四团一部改编)师特务营(由红二十九军改编)师工兵营(由红三十军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三团改编)八、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9月组建)主任兼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政训处主任:莫文骅绥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奇涵政训处主任:郭洪涛(兼)九、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参谋长:谭希林政训处主任:吕振球十、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驻西安办事处代表:林伯渠,主任伍云甫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朱瑞(兼)驻第二战区联络处主任:王世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李涛、李克农(不久,兼)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兼)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兼),处长周怡驻成都办事处主任:罗世文(兼)驻广州办事处代表:张云逸,主任广云英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湘办事处代表兼主任:徐特立驻湘通信处主任:王凌波驻洛阳办事处处长:袁晓轩(不久叛变)驻兰州办事处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家伦驻乌鲁木齐办事处主任:邓发一、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1938年12月成立)书记:项英副书记:陈毅(一说未担任此职务)委员:项英、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陈毅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奉中共中央及国民党政府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国民革命军编制表

第1军(1、78、167师)曾为整1师,辖1、78、167旅6个团;167旅部及1个团为一野歼灭,军部、1、78师及5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2军(9、76、预2师)曾为整9师,辖9、76、预2旅6个团;军部、9、76师、预2旅1个团为二野歼灭,预2旅旅部及1个团被三野歼灭,1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3军(7、32师)辖5个团;在晋察冀地区与解放军作战时全军覆没。

第4军(59、90、102师)曾为整4师,辖59、90、102旅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5军(45、96、200师)曾为整5师,辖45、96、200旅9个团;45师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45、96、200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6军(201、202、204师)曾为整202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2旅,整205师1旅共辖8个团(后整202师改37军);军部、202、204师师部及7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7军(171、172师)曾为整7师,辖171、172旅6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8军(荣1、103、166师)曾为整8师,辖42、103、166、新3旅9个团;103师师部及1个团为二野歼灭,军部、荣1、166师师部及8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9军(203、205、206师)曾为整206师师部及1、2旅,整203师1旅,整205师2旅共辖8个团;203师师部及2个团为一野歼灭,整206师2个团为二野歼灭,整206师师部、1、2旅旅部及2个团与解放军第一、二野战军作战时全军覆没,205师师部及2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0军(3、20、新1师)曾为整3师,辖3、20、新1旅6个团;为二野歼灭。

第11军(168、暂9、骑8师)曾为整18师,辖168、暂9、骑10旅6个团;为一野歼灭。

第12军(111、112、新36师)曾为整12师,辖111、112、新36旅(以实际人数折算成6个团),辖6个团;为三野歼灭。

第13军(4、54、89师)辖9个团;为四野歼灭。

第14军(10、83、85师)曾为整10师,辖10、83、85旅6个团;军部、10、85师师部及4个团为二野歼灭。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琪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哲政治部主任张平化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远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讯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副主任宋任穷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飙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从中国⼯农⾰命军到中国⼯农红军1927年8⽉1⽇,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在江西南昌举⾏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地领导武装⽃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第⼆⽅⾯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9⽇,⽑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和⾰命⼠兵举⾏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部队编成“中国⼯农⾰命军第⼀军第⼀师”。

这是我党第⼀次公开打出“⼯农⾰命军”的旗帜。

1928年4⽉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同⽑泽东同志领导的⼯农⾰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农⾰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25⽇,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农⾰命军⼀律改称“中国⼯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起,各⾰命根据地的⼯农⾰命军及其他⼯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1936年7⽉,红军⼜先后编成了红⼀、红四、红⼆⽅⾯军。

1933年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农红军到⼋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将红军主⼒部队改名为国民⾰命第⼋路军,简称“⼋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五、第⼀⼆0、第⼀⼆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

同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路军改为国民⾰命军第⼗⼋集团军,属第⼆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共产党开拔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国民党行动
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飞机的空军。
共产党部署方针政策
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第二军
第2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 第4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辖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 。 第5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辖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 。 第6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辖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 。 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辖余泽篯、李蕴珩两个团。 炮兵团长谢慕韩。 第2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新四军

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军队。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建军。

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实质不受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共军事力量。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1931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随后,经国民政府与中共中央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兼政委,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

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

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全军共约1.03万人。

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新四军同八路军一样,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为“N4A”三字(即为新四军的英文缩写),背面是部队番号及佩戴者姓名,两军均为灰色军服。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三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

国民党军各个时期战斗序列国民革命军(简称革命军、国军)是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后创设的一支主力重要军队,也是中华民国在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为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将领和军官均由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创设的黄埔军校所加以培养训练。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是主要的武装力量。

1928年北伐完成后中国统一,国民政府定于一尊,国民革命军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并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对内对外之战争。

至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

北伐创建国民革命军(8个军)国民革命军未成立前,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倚靠南方军阀作为武力基础,但是在六一六事变后孙中山决定重新建立一批效忠于中国国民党思想的军事武力。

为此,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

面对这批非我族类的军队,当时盘据在广东省的各路军阀皆想尽方法欲加以排除,然而在1925年2月由黄埔军校培育出之军官团发动之东征成功击溃陈炯明为首的粤系军阀势力,国民党军系势力自此站稳脚步逐渐扩充。

1925年7月,护法政府于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其军事最高领导组织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由黄埔军校训练的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

“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

初期的国民革命军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虽然黄埔军校提供了一定军力让国民政府控制广州,但这几千人守省有余,要打垮其它军阀仍差距甚远,为了弥补军力差距国民政府不断以纳降改编的方式吸收各地的军事武力。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合组为第六军,军长程潜。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琪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哲政治部主任张平化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远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讯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副主任宋任穷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飙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

第四军辖有第十、十一、十二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

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

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

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五军建制的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初,广东统一以后,第十师调驻钦廉,第十一师调驻高雷,第十二师留驻琼崖,从事地方绥靖和积极准备北伐工作。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

陈可钰以第四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十师、张发奎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四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十一师、徐景唐第十三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四军。

前方第四军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

不久,第四军扩编成两个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

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政变之前,留守广州的李济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蒋介石联合,参与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开的反共秘密会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4月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

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

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十一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

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月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二十军)的共产党员遣散。

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贺龙、叶挺以及蔡廷锴等部,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

张发奎开始是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所部进占南昌。

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

张发奎将部队交黄琪翔率领,自己经上海转道先去香港。

9月中旬,张发奎部已悄悄回到广东,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第八路军总指挥的李济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张发奎到广州主持军政。

张发奎回到广州后,表面上声称拥护李济深,实际上,与李济深及广西省主席兼第八路军副总指挥黄绍竑明争暗斗,并与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及李济深的基本部队薛岳、黄镇球两师进行秘密勾结,以驱逐桂系出广东为名(李济深是广西苍梧人),暗中进行倒李、黄的活动。

再说蔡廷锴率第十师参加南昌起义后,感到和共产党信仰不同,于是率部离开南昌开往赣东。

不久,蒋光鼐、陈铭枢应邀回到部队,恢复第十一军,重建第二十四师,陈铭枢仍任第十一军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蔡廷锴仍任第十师师长。

这时,广东的李济深正受到张发奎胁迫,便电邀第十一军开回广东。

于是,第十一军从福建往广东回师。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江西失败后,在贺龙、朱德、叶挺等率领下亦南下广东,进驻潮梅一带地区。

李济深急调薛岳师,协同陈济棠、徐景唐两师,在汤坑与起义军展开激战。

交战双方多属原第四军的部队,此时已为各自的阶级在战场上撕杀。

在汤坑之战中,开始起义军取得胜利,几乎全歼薛岳部,后叶挺部营长欧震叛变革命,阵前倒戈,被薛岳等抓住时机,与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协同下进行反攻,起义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11月底,汪精卫从上海到达广州,召集陈公博、张发奎、黄琪翔等开会,决定另立政府,与桂系控制的南京特别委员会对抗(此时蒋介石已下野),但遭到李济深的反对。

李济深,字任潮,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县。

早年就读于广东武备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后入保定军官学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李济深南下上海,加入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北伐军。

广东北伐军遣散后,返北京就读于陆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后兼军事编辑局编修。

1920年应邓铿之邀回粤,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总参谋长等。

李济深是广西人,是桂系的老大哥,因此不同意与李宗仁、白崇禧对抗。

第四军的将领虽支持张发奎、汪精卫的主张,但又感到李济深是粤军的元老,多年的老上司,不愿与之兵戎相见,所以,张发奎等欲要举事,唯有先设计将李济深骗离广州。

11月,从日本回到上海的蒋介石,以及南京的谭延闿、孙科等均致电汪精卫赴上海,召开四中全会预备会,共商国是。

张发奎与汪精卫便以此电邀,骗李济深随行。

与此同时,张发奎带电邀黄绍竑从南宁到广州,说是商讨政局。

李、黄均不知是计。

11月16日,张发奎、黄琪翔用兵舰将汪精卫、李济深送离广州。

当天晚上,张发奎、黄琪翔即发动了反对李济深、黄绍竑的所谓“护党运动”的政变。

李济深的留守部队被包围缴械,黄绍竑寓所和其他军政机关被包围,黄绍竑化装逃离广州。

驻粤桂军其后亦退回广西。

17日,张发奎等宣言反对南京特委会,发表谴责桂系新军阀的声明。

19日,广东政治分会任张发奎为临时军委会主席,陈公博代理广东省政府主席、黄琪翔为广州卫戍司令。

接着,张发奎集结大军于东江、西江、北江,准备与李济深、黄绍竑的部队作战。

这事,史称“广州事变”,也称“张黄事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