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最新七上人教文言文(诫子书、狼、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知识汇总

最新七上人教文言文(诫子书、狼、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知识汇总

《诫子书》知识点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5、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7、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知识点1、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目似瞑,意睱甚。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四个情节:故事的发生——屠夫遇狼。

发展——惧狼、御狼。

高潮和结局——杀狼。

6、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道理: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人教版七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汇编《诫子书》、《狼》、

人教版七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汇编《诫子书》、《狼》、

人教版七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汇编《诫子书》、《狼》、《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七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汇编《诫子书》一、文学常识:1.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淫慢励精...险躁遂成穷庐....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2.静以修身.3.非淡泊无以明志..4.非宁静无以致远....5.非志无以成学.6.险躁则不能治性..7.非学无以广才.8.淫慢则不能励精...9.年与时驰.10.意与日去.11.将复何及.12.诫子书..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学①夫学须静也.②非志无以成学.之①学而时习之.②君子之行.1以①静以修身.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非志无以成学.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④非志无以成学.五、朗读停顿: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六、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篇文言文背诵材料整理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篇文言文背诵材料整理

文言文材料整理(一)诫子书【词句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之:结构助词,的行:操守、品德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君子的行为操守,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志:立志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励精: 振奋精神。

励,振奋险躁: 轻薄浮躁。

险,轻薄治性: 修养性情。

治,修养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去:离开,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何:怎么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相关问题】1.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⑴“静”指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⑵“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⑶“静”是学习的前提。

“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⑷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⑴“静”,“静以修身”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夫学须静也”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

《诫子书》《狼》比较阅读《诫子书》比较阅读篇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日:“泯然⑧众人矣。

”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注:①[隶耕]耕田为业。

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就]完成。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⑥[利]认为有利可图。

⑦[扳]通“攀”,牵。

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二、[甲] 言家事(诸葛亮)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及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文需熟读背诵。

一、全文展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三)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也”表示判断)(六)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诫子书》知识梳理及阅读巩固

《诫子书》知识梳理及阅读巩固

诫子书一、文学与文化知识1.书:古文体,书信,如《与朱元思书》。

类例:表,记,序,铭,说等2.诸葛亮: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故事: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对联: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二、名句积累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诫子书》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课内外阅读巩固(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

《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第一篇:《诫子书》重点文言知识小结小测内容归纳一、解释重点字词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4、险躁:轻薄浮躁。

5、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6、广才: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振奋精神。

9、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10、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11、诫:告诫,劝勉。

12、书:书信。

13、淫慢:放纵懈怠。

二、句子翻译(句子默写)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

如果不能集中精神,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到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三、填空《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四、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第二篇:诫子书《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

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诫子书》配乐朗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视频资料【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诸葛亮相关资料【评价任务】朗读要求:有停顿2’,声音洪亮2’,有韵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

《狼》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

久之。

(2)代词,它。

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

(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

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