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其实文言文并不算很难,只要稍作准备就很容易了,小偏整理了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

·哲理探究·
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 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 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 界。
·哲理探究·
在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 饭疏食,饮水
实: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① 可 以 为 师 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字词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生字新词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贰
字词解析
·字词解析·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②吾十有五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词类活用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吾日三省吾身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字词解析·
③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②[夺]改变。
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⑪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 “匹夫不可夺志”,反应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 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 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 向”。
数数你知道的古人年龄别称
称谓 襁褓 孩提 垂髫(总角) 豆蔻 及笄(jí jī) 加冠(弱冠) 而立之年
年龄 未满周岁
2-3岁 幼儿 女子13岁 女子15岁 男子20岁 30岁
称谓 不惑之年 知命(半百)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期颐之年
年龄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90岁 100岁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 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愤慨,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 “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 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域。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重点词语解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 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愠(yùn)]生气,愤慨。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 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 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 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 饭疏食,饮水
实: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① 可 以 为 师 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字词解析·
一词多义
“乐”
不亦乐乎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肆
哲理探究
·哲理探究·
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 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 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 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 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 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
谢谢观看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重点段落翻译
·疏通文意·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 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仁在其中矣 其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zēng
每天
检讨 wèi
谋划,商量办 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心,尽心
我 泛指多次
自己 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真诚,诚实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会为一
第四章
复习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做,成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表承接
可以
凭借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 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课文探究
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4、5、7、9、10、12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
2、3、6、8、11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12章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

看谁填的对
(1)怎样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 说 _____学__而_不__思__则__罔__,_思__而__不__学__则_殆_________。 (2) 不义之财孔子怎样看。 ____不__义__而__富__且_贵___,__于_我__如__浮__云__________。 (3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 有__朋__自__远_方__来___,_不__亦_乐__乎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 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4)孔子认为读书与求学的态度是 _知__之__者__不_如__好__之__者__,_好__之_者__不__如__乐__之_者______。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请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三方面有关的句子。
《论语》包含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论语》包含的思想内容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为 可以为师矣。 做,当作(wéi)
吾日三省吾身
三
三人行
多次 几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得到,懂得。
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重点字词: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得到 可:可以 为:做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第六、七章。
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别人 能忍受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代词,他的 也! ”
文句翻译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 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 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 颜回!”
选择 优点,好的方面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文句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 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改正。”
学习最后三章。
河,河流
流逝
子在 川 上曰:“逝 者 如
这,指河水 舍弃
斯 夫,不 舍 昼夜。”
放在句尾表示感叹、议论。 无实在意义。
《 《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
按时
不也是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指孔子
复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朋友,志同道 合的人
吗
了解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文句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 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我)不也 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 语》。 2.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4.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 的深刻哲理,对照反省自己。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 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 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 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 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 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 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 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 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这篇课文。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子 曰:“知 之 者 不
如
……的人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文句翻译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 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 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习第八、九章。
吃饭 粗粮
子曰:“饭 疏食 饮 水,
胳膊
冷水。“汤”,热水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 完成学案“课时反馈”部 分。
预习新课。
文句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 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 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齐读、试背全文。 重点词总结。
1、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 快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古今异义:
时:按时
三:多次水:冷水可来自:可以凭借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 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
贤哉,回为真也正!有一道箪德、食有,理一想的瓢君饮子,,在不会陋为巷, 人不人况堪一 下定 都其物 义要 不而质忧高有 能获享度,志 改得受赞气变回的而扬、自也富奔颜品己贵波回不格的,忙安改。心就碌贫在志其像。乐任,虚并乐道何应幻且、。时该的认淡候 坚贤浮为泊、 定哉云不名任 信一凭,利何 念样道、回情 、。也! 三军矢可志不夺渝帅不。与也世,俗匹同流夫合不污可的夺高贵志品也质。。
虚指,泛指多次 人称代词,我
自己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èi,替,给
每天 自我检查,反省
为 人谋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
真诚,诚实 尽心竭力 复习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文句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给人家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 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 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4、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也——
焉——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作者介绍 孔 子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 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 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 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 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 “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 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 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 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
子曰间:“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
有志于做学问 站立,站的住。能独立做事情。
而 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迷惑,疑惑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比如:上天的旨
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 生的道义和职责等 。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越过,超过
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小组讨论,然后请 用不同的符号标示 出三方面有关的句 子。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学习矣了。以后一定要花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修饰)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7)曲肱而枕之
(表承接)
(8)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大声齐背课文。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 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交流的乐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是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知识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 庸》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 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通行 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宰相赵普赞曰:
可 以 为 师 矣。”
wéi ,做,当 了
文句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它) 做老师了 。”
但,可是 就
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
迷惑,即感到迷 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文句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开动脑 筋,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而)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5、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矩。”
能随心所欲。 从:顺,随
规矩,规范
文句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 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 随心所欲,不会越过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