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水均衡方程式计算题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六套卷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一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30 分)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和(3 分)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和(3 分)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和。

(3 分)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和。

(3 分)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带中,局部之上,岩层空隙之中的水。

(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作用。

(3 分)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

(2 分)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和。

(2 分)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和的补给。

(5 分)10.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和。

(2 分)二.是非判断题(每题 3 分,共15 分)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

()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4.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 D. A 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

A 水文因素,B 气象因素,C 地质因素,D 人类活动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20 分)4.1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 ”表示地下分水线)。

(5 分)观1甲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粘性土图4-14.2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

水文地质学水化学分析计算题

水文地质学水化学分析计算题

计算其毫克当量百分数(通常将阴阳离子毫克当量总数各
作为100%来计):
• 某阴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

该离子毫克当量/升 =×100%
阴离子毫克当量总数/ 升
• 例如,水中Cl-为0.83 meq/l,则其毫克当量百分数为:

0 . 83

38 . 05
×100%=2.18%
• 式中,38.05为水阴离子毫克当量总量/升。
形成的。水中主要含HCO3-并且含较多Na+,这一型水多半是低矿化度的硬度 小、水质好。
• 第Ⅱ型水:HCO3-<Ca2++Mg2+<HCO3-+SO42-,硬度大于碱度。 • 从成因上讲,本型水与各种沉积岩有关,主要是混合水。大多属低矿化度和
中矿化度的河水。湖水和地下水属于这一类型(有SO42-硬度)。 • 第Ⅲ型水:HCO3-+SO42-<Ca2++Mg2+或者为Cl->Na+。从成因上讲,这型水
也是混合水,由于离子交换使水的成分激烈地变化。
• 成因是天然水中的Na+ 被土壤底泥或含水层中的Ca2+或Mg2+所交换。大洋水、 海水、海湾水,残留水和许多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水属于此种类型(有氯化物 硬度)。
• 第Ⅳ型水:HCO3-=0,即本型水为酸性水。在重碳酸类水中不包 • 括此型,只有硫酸盐与氯化物类水中的Ca2+组与Mg2+组中才有这一型水。天
• 用同样的方法换算其他粒子,换算结果见表
• (2)计算分析误差 • 分析误差用下式计算:
• е= k a ×100% k a
• 式中∑k:阳离子总含量,meq/l; • 式中∑a:阳离子总含量,meq/l。 • 将表的分析数据代入上式,则得:

水文学计算题答案

水文学计算题答案

水文学计算题答案【篇一:水文学习题集与答案】txt>《水文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环能学院市政工程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12目录第一章绪论........................................................................................................ . (1)第二章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试 (5)第三章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18)第四章年径流及洪、枯径流 (33)第五章降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0)第六章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 (54)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 水文现象是指(地球上的水受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永无休止的运动形式)。

2.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存在)(分布)(循环)(物理化学性质)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预测、预报各水文现象变化情势的一门水利学科。

3. 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有(降水)、(蒸发)、(渗流)和(径流)。

4. 按水文循环的规模和过程不同,水文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自然界中,海陆之间的水文循环称(大循环),海洋或陆面局部的水循环称(小循环)。

6. 工程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依据的一门科学。

工程水文学的内容,根据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基本可分为两个方面(水文分析与计算)和(水文预报)。

7. 水资源是水文循环使陆地一定区域内平均每年产生的淡水量,通常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描述。

8. 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二个方面,它们是(成因规律)和(统计规律)。

根据水文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水文计算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成因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

9. 水文现象具有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二、选择题1. 水文现象的发生[ d ]。

水文学原理计算题

水文学原理计算题

1、某平原流域,流域面积F=360km 2,其中水面面积为75.6 km 2,从有关水文手册中查得该流域的多年流域平均降水量P=1115.0mm ,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E 陆=750.0mm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 水=1040.0mm ,试求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为多少?解:(1)水面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为:75.60.21360= (2)计算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0.2110.210.2110400.79750810.9E E E mm=+-=⨯+⨯=水陆()(2)计算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由水量平衡原理1115.0810.9304.1R P E mm =-=-=2、某流域设有甲、乙、丙、丁4个雨量站(如下图),测得1996年5月一次降雨的各站降雨量如下表。

试在下图上绘制出泰森多边形,标出各雨量站代表的面积,并在下表中计算该次降雨的流域平均降雨量。

某流域1996年5月一次降雨流域平均雨量计算表解:某流域1996年5月一次降雨流域平均雨量计算表此次降雨的流域平均雨量为27.2mm。

=1400 mm,多年3、某闭合流域面积为A=1000 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x平均流量Q=20m3/s,问该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多少?若在流域出口修一水库,=2000 由此增加的水面面积为100 km2,当地蒸发器观测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值Z0器mm,蒸发器折算系数为0.8,问建库后该流域的径流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建库后是多少?出库的多年平均流量Q解: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69.28mm.建库后该流域的径流量是减少的。

建库后出库的多年平均流量Q=17.3658 m3/s。

4、下表是我国四条河流流域的水量平衡情况,通过分析计算并说明我国降水、蒸发、径流在地区上的分布特点。

式中:R——多年平均径流量;P——多年平均降水量;E——多年平均蒸发量。

多年平均径流系数:RPα=(2分)南向西北递减。

(4分)5已知某流域的1h10mm地面单位线如表1所列。

水量平衡方程

水量平衡方程
WUHEE
水面蒸发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每日8时观测一次, 得日蒸发量; 月蒸发量 年蒸发量
折算系数:K=E池/E器
WUHEE
2. 间接计算法
利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间接推算蒸发量:
水汽输送法、热量平衡法、彭曼法、水量平 衡法、经验公式法等。
彭曼水面蒸发公式:
E
1
r
降水的形成与分类
(一)降水的形成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三因素
(二)降水的分类 1. 对流雨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
WUHEE
地形雨
WUHEE
锋面雨
WUHEE
气旋雨 (1)温带气旋雨
WUHEE
(2)热带气旋雨
WUHEE
影响我国降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空槽 锋面气旋 低涡 切变线 静止锋 锋区与降雨 副热带高压 热带风暴(台风)
WUHEE
散发或蒸腾: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由植物 的茎叶散逸到大气的过程。
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 陆面蒸发
流域总蒸发或流域蒸散发
WUHEE
植物散发
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充分供水、不充分供水两种情况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 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 大蒸发率。
WUHபைடு நூலகம்E
(三)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WUHEE
三、下渗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1. 渗湿阶段
分子力作用,土壤颗粒吸收成薄膜水。
非饱
和水
2. 渗漏阶段

毛管力、重力作用,水分向下运动,水分逐渐饱和。
3. 渗透阶段

水资源平衡分析例题

水资源平衡分析例题
水资源平衡分析例题
1. 通过引水工程干渠引水到项目区的支渠,设计流量均为0.5m3/S,供水
时间为28天。
W=8.64 QT=0.5×28×8.64=120.96万立方米。
式中W——河流可供水量(万m3);Q——在设计保证率下的供水流量
( m3/s);T——引水时间,以天计算;86400——单位换算系数,表示一天的
3196.04 2050.15 1866.53 1399.90 1595.40 50 63 20.14 60 75 15.38 65 81 15.12 60 75 10.50 40 50 7.98
3. 项目区有新建囤水田44口,平均蓄水深约计为29.17hm2 Q囤=S×H
=29.17×10000×0.8/10000
=23.33万m3
式中:Q囤—囤水田供水量;S—用于灌溉的囤水田面积;H—囤水田水深。
4. 本次规划新建蓄水池19口,容积为100m3,复蓄水系数取2.0
秒数。
2. 山坪塘蓄水深为2.0-3.0m,经本次整治后,山坪塘水深取平均水深
2.5m,有效利用率取85%,复蓄水系数取1.5。项目区内现有山坪塘15座,
蓄水水面总面积约为4.09 hm2。 Q塘=S×H*85%*1.5
=4.09×10000×2.5×1.5×85%/10000
=13.04万m3
式中:Q塘—坑塘供水量;S—用于灌溉的山坪塘面积;H—山坪塘水深。
Q蓄=V×n×α =19×100×2/10000
=0.38万m3
式中:Q蓄—蓄水池供水量;V—蓄水池容量 ;n—蓄水池口数;α —复蓄水系 数。
表3.3.3-4 项目区作物需水量计算表 作物名称 种植面积 (亩) 净灌溉定额 (亩/m3) 毛灌溉定额 (亩/m3) 需水量 (万m3) 水稻 1818.32 290 363 66.01 小麦 油菜 玉米 红薯 花生 合计 —— —— —— 135.11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九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九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九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一、名词解释1.地下水动态:在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2.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

4.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5.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6.负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支出大于收入,表现为地下水的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减少。

二、填空1.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

2.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3.降水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影响潜水的补给,从而使潜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

4.气温、湿度、风速等影响着潜水的蒸发,使潜水水量变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

5.潜水动态受季节影响明显,雨季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潜水位上升,旱季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潜水位下降。

6.潜水动态可分为蒸发型、径流型及弱径流型三种类型。

三、判断题1.地下水位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水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2.潜水位的真变化是指并不反映潜水水量增减的潜水位变化。

(×)3.天然状态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或盆地,地下水径流微弱,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动态常为蒸发型动态。

(√)4.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时,随着远离河流,水位变幅增大。

(×)5.当潜水的储存量变化相同时,给水度愈小,水位变幅便愈大。

(√)6.河水引起潜水位变动时,含水层的透水性愈好,厚度愈大,含水层的给水度愈小,则波及范围愈远。

(√)四、简答题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哪几类?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含水层(含水系统)的信息输入,如降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人工开采或补给地下水,地应力对地下水的影响等;另一类则是变换输入信息的因素,主要涉及赋存地下水的地质地形条件。

高中地理 水量平衡公式在近年高考中体现

高中地理 水量平衡公式在近年高考中体现

水量平衡公式在近年高考中体现一、水量平衡公式分析:水量平衡方程式可由水量的收支情况来制定:系统中输入的水(I)与输出的水(O)之差就是该系统内的蓄水量(△S),其通式为:I-O=±△S 对于流域系统,其水量平衡方程式为:P-R-E=±△S式中流域蓄水量 (△S)为降水量(P)减去径流量(R)和蒸发量(E)之差。

由于流域多年平均蓄水量趋近于0,即△S 0外流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P=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R+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E即:P=R+E由于内流区域: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R=0则多年平均降水量P=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E即:P=E二、咸水湖与淡水湖的形成原因:内流区域形成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量常小于蒸发量,地形较封闭,水流不畅,也没有多余的水分通过径流入海。

外流区域多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区,降水量多大于蒸发量,多余的水分通过径流出海。

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外流区域,西北内陆地区多形成外流区域,东部两块内流区为A鄂尔多斯内流区与B乌裕尔河内流区,形成原因是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地形较封闭,也没有多余的水分通过径流入海。

中国内外流区域分布图[2017•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3题。

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图1),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一个水文年为均衡期,经观测计算,求得均衡方程式各 项数值(单位为mm 水柱)为: • 31.0=22.7+255.5+77.0+9.2-313.4-20.0 • 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 (1)潜水表现为正均衡,一年中潜水位上升620mm,增加 潜水储存量31mm(μ =0.05)。长此以往,潜水蒸发量 将不断增加,会产生土壤盐渍化。 • (2)破坏原有地下水均衡,导致潜水位抬升的主要因素 是灌溉水入渗,其中灌渠水入渗量占水量总收入的70%, 田面入渗水量占21%。 • (3)现有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年排水量为20mm)太低, 不能有效地防止潜水位抬升。 • (4)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或减 少灌水入渗(衬砌渠道、控制灌水量),或加大排水能力, 或两者兼施,以消除每年31mm 的潜水储存量增加值。
水文地质学水均衡方程式计算题
• 水均衡方程式 • 陆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某一地区天然状态下总的水均衡。 • 其收入项(A)一般包括:大气降水量(X)、地表水流入 量(Y1 )、地下水流入量(W1)、水汽凝结量(Z1)。 • 支出项(B)一般为:地表水流出量(Y2 )、地下水流出 量(W2 )、蒸发量(Z 2 )。均衡期水的储存量变化为Δ ω 则 水 • 均衡方程式为: • A−B=Δ ω (8—1) • 即: (X+Y1+W1+Z1)−(Y2 +W2 +Z2)=Δ ω (8—2) • 或: X−(Y2−Y1)−(W2−W1)−(Z2−Z1)=Δ ω (8—3)
• 某水源地开采区为正方形,边长为15Km,区域面 积为225 K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mm,降水入 渗系数为0.2,开采区西部和北部约180 Km2的地 区,地下水位埋深2-3m,蒸发强度为 0.00008 m3 / (m2•d),其它区无蒸发,南部和西部为补给边 界,其单宽流量分别为5 m3 / (m•d)和10 m3 / (m•d),北部和东部为隔水边界,水源地开采量为 每天700000 m3,进行均衡计算,确定该水源地是 正均衡还是负均衡。
• 水储量变化Δ ω 中包括:地表水变化量(V ),包气带水 变化量(m),潜水变化量(μ Δ h )及承压水变化量 (μ eΔ h c );此中,μ 为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或饱和差, Δ h为均衡期潜水位变化值(上升用正号,下降用负号); μ e 为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Δ hc 为承压水测压水 位变化值。据此,水均衡方程式可写成: • X−(Y2−Y1)−(W2−W1)−(Z2−Z1) =V+m+μ Δ h+μ eΔ h c (8—4) • 潜水的收入项( A )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X f ),地表 水入渗补给量(Y f ),凝结水补给量(Z c ),上游断面 潜水流入量(W u1 ),下伏承压含水层越流补给潜水水量 (Q t ,如潜水向承压水越流排泄则列入支出项)。支出项 ( Z )包括:潜水蒸发量(Z u ,包括土面蒸发及叶面蒸 发),潜水以泉或泄流形式排泄量(Q d ),下游断面潜水 流出量(W u2 )。
均衡期始末潜水储存量变化为μ Δ h (图)。则: A−B=μ Δ h (8-5) μ Δ h= (X f + Y f + Z c + W u1 + Q t )−(Z + Q d + W u2 )(8-6)
u
• 此为潜水均衡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一定条件下,某些均衡 项可取消。例如,通常凝结水补给很少, Z c 可忽略不 计;地下径流微弱的平原区,可认为W u1 、W u2 趋近于 零;无越流的情况下, Q t 不存在;地形切割微弱,径 流排泄不发育, Q d 可从方程中排除;去除以上各项后, 方程式简化为: • μ Δ h= X f + Y f −Z u (8—7) • 多年均衡条件下,μ Δ h = 0 ,则得: • X f + Y f = Z u (8—8) • 此即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平原潜水均衡方程式。此式表示渗 入补给潜水的水量全部消耗于蒸发。 • 典型的湿润山区潜水均衡方程式为: • X f + Y f = Q d (8—9) • 即入渗补给的水量全部以径流形式排泄。
• 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可以帮助我 们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预测 其水量水质变化趋势,并据此提出调控地下水动 态使之朝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措施。 • 为了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克雷洛夫 (М .М .К р ы л о в )对苏联中亚某灌区进行 了潜水均衡研究,得出该区潜水均衡方程式为: • μ Δ h=X f +f1+f2 +Q t−Z u−Q r(8—10) • 式中: f1 、f2 ——分别为灌渠水及田面灌水 入渗补给潜水的水量; • Q t ——下伏承压含水层越流补给潜水的水量; • Q r ——通过排水沟排走的潜水水量; •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