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作品风格

合集下载

洪湖水浪打浪舞蹈串词

洪湖水浪打浪舞蹈串词

洪湖水浪打浪舞蹈串词洪湖水浪打浪歌曲激励着新一代去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明天而奋斗,下面大家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吧!简析《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作品风格歌词既属于是诗歌,也属语言。

《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开口发音度较大的江阳韵既适宜于抒发豪迈万丈的情感,又富有音乐的美感。

从诗歌中分化出来后,情感依然是歌词的基本属性。

歌词的内容通过缜密的结构形式表现,段落和句式的有效组织和精心安排是歌词表达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

上片歌词既简洁又明了,生动而又形象,深邃的意蕴能给人以无穷的丰富的想象。

阳光雨露,鲜美荷花,渔船与勤劳的人们,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美景出现在眼前。

渔民们挨着水居住,白天辛勤的劳作,晚上看着白天的收获个个满心欢喜。

在这天成的洪湖,“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物产丰富的洪湖,菱藕盛多,又因其好的气候条件,水稻产量也很好。

而且洪湖地区野鸭如云一般,多得数不清,野鸭的羽毛可以采集起来制成羽毛扇,据说这种羽毛扇至今都是全国知名的传统纯手工艺品。

以上的生活条件说明了洪湖给予人们的是富足的生活,歌词中说到“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后六句,点明了歌曲的具有革命性,也表明了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洪湖水浪打浪》这首作品是湖北人民极为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湖北民歌中的象征。

与当时的歌剧相比较,《洪湖赤卫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民间音乐戏剧化、个性化,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音乐风格。

因此,《洪湖水浪打浪》也成为湖北民歌与革命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首歌词运用了衬词,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对歌词的节奏变化、旋律变化、情绪表达和地域风格的体现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洪湖水浪打浪》中衬词的使用极具地方特色。

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不仅文化具有特色,当地音乐也具有非常独特的色调,既有南方民歌的优美流畅,又兼有北方民歌的高亢明亮。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说明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说明

《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为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是剧中人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

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

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

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民歌的象征。

二、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宽广舒展的节奏和婉转起伏、流畅动听的旋律,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拖腔,体验拖腔在歌曲各个乐段中的运用。

3、能准确区分歌曲三个乐段,尝试用柔和而连贯的声音歌唱,感受旋律的美,体验拖腔的韵味。

三、教学重点体验旋律的跌宕起伏,了解歌曲表现的意境,体验并表现音乐的美四、教学难点体验拖腔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歌声表现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①出示一幅波光粼粼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画面。

②让学生用线条表现看到的画面。

③用音符表现画面,展示旋律线条。

④音配画,体验二者的相似点和高度融合感。

2、讲授环节:①初听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思考两个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你能划分一下歌曲的段落吗?②师生讨论。

分段细听:聆听第一乐段:①先聆听唱,再随琴唱词,体验舒展的节奏和婉转起伏的旋律所营造的舟行碧波的意境。

②通过第4乐句的对比聆听,引导学生认识拖腔,感受拖腔独特的韵味和重要性。

聆听第二乐段:①聆听并思考两个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拖腔有没有出现?②随琴唱一唱拖腔部分的歌词,体验一下拖腔的韵味。

聆听第三乐段:①聆听并思考几个问题:这一乐段的旋律和前面哪一乐段相似?这一乐段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拖腔有没有出现?②随琴完整歌唱,体验歌曲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情感。

③歌曲主题听辨:分别欣赏由钢琴、古筝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片段,辨别是歌曲中的哪一个乐段,检测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能力。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

《洪湖水浪打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为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是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

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

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

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征。

二、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宽广舒展的节奏和婉转起伏、流畅动听的旋律,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拖腔,体验拖腔在歌曲各个乐段中的运用。

3、能准确区分歌曲三个乐段,尝试用柔和而连贯的声音歌唱,感受旋律的美,体验拖腔的韵味。

三、教学重点体验旋律的跌宕起伏,了解歌曲表现的意境,体验并表现音乐的美四、教学难点体验拖腔的韵味并用自己的歌声表现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电子琴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①出示一幅波光粼粼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画面。

②让学生用线条表现看到的画面。

③用音符表现画面,展示旋律线条。

④音配画,体验二者的相似点和高度融合感。

2、讲授环节:①初听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思考两个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你能划分一下歌曲的段落吗?②师生讨论。

分段细听:聆听第一乐段:①先聆听范唱,再随琴唱词,体验舒展的节奏和婉转起伏的旋律所营造的舟行碧波的意境。

②通过第4乐句的对比聆听,引导学生认识拖腔,感受拖腔独特的韵味和重要性。

聆听第二乐段:①聆听并思考两个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拖腔有没有出现?②随琴唱一唱拖腔部分的歌词,体验一下拖腔的韵味。

聆听第三乐段:①聆听并思考几个问题:这一乐段的旋律和前面哪一乐段相似?这一乐段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拖腔有没有出现?②随琴完整歌唱,体验歌曲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情感。

③歌曲主题听辨:分别欣赏由钢琴、古筝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片段,辨别是歌曲中的哪一个乐段,检测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能力。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
3
唱歌
洪湖水,浪打浪
——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导入
同学们看过歌剧吗?对歌剧有多少了解?
歌剧
歌剧是以音乐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
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 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有多种样式和体裁。 歌剧音乐 歌剧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 其中,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和合唱;器乐部分 通常包括序洪湖赤卫队》剧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湘鄂西工农红军为扩 大苏区,与彭占魁的地主武装白吉会展开了英勇
斗争。赤卫队支书韩英为保存革命力量,牵制敌
人,说服队长刘闯,撤退进入洪湖。彭占魁利用 叛徒,暗地搜湖。韩英为掩护群众被捕,在敌人 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地下党员张副官设计救韩 英脱险,自己壮烈牺牲。韩英返回洪湖,惩除叛
重点练习倚音、波音的唱法。 ●倚音:要唱得短而轻。 ●波音:要唱得轻巧。
唱一唱下面两个乐句,谈一谈装饰音在歌曲表现 中的作用。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学唱歌谱。注意: ●唱准倚音与波音。 ●分析旋律线的特点,想一想旋律线与乐曲情绪 的表现有何关系。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填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 唱准装饰音。
《洪湖水,浪打浪》中的人物形象——韩英
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作曲家调动了多样化的音乐 手段,对韩英这一歌剧形象做了具体、多维的刻画。在《洪 湖水,浪打浪》一曲中,音乐以优美的旋律营造出洪湖的魅 力与富庶,刻画了韩英作为洪湖儿女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由 衷赞美。甜美、亮丽的歌唱与洪湖风光融为一体,呈现出一 派诗情画意,这时的韩英完全是一个性格清纯、妩媚动人的 少女。 这种优美抒情不仅集中表现了洪湖人民对家乡、对革命、 对党的深厚感情,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典型地表现了韩英作为 党的基层干部,一位从渔家女儿成长为成熟、干练的干部,对 家乡、对革命、对党的深厚而细致的感情,也就是说,《洪湖 水,浪打浪》这支歌把湖区人民革命生活的特点和韩英的英雄 形象统一起来了。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

, 又称花音。起作用一般是用来丰富曲调,给曲 子增加色彩,使乐曲更加有特色。常用的装饰 音有倚音、颤音、廻音、波音、滑音等多种。 在我国民间音乐演唱(奏)中,有大量装饰音 存在;西方音乐的某些时期,装饰音曾是旋律 风格的重要特征。
“洪湖水,浪打浪”是歌剧《洪 湖赤卫队》主题曲,全曲为三段式结 构,前奏有双簧管和弦奏出,描绘洪 湖秀丽的自然风光。
歌曲旋律明快绮丽、亲切动听,富有浓郁的 襄河民歌色彩。 全曲为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是“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的复乐段, 结构严谨、婉转流畅; 第二段是对比段,采用二重唱形式; 第三段是第一段地再现,并有所扩展,最后 再采用重唱“合尾”格式,表达了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信心。

浅析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征

浅析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征

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浅析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征樊姝琳摘 要:湖北民歌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笔者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中国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不仅描写了洪湖的优美风光,还深刻的表现了当地人民顽强、拼搏的爱国精神。

本文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地方特色、音乐形式、演唱特点等四大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湖北经典红歌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洪湖水,浪打浪》;地方特色;音乐形式;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樊姝琳(1998-),女,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引 言《洪湖赤卫队》是湖北人民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把民间音乐个性话、戏剧化,使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展现出了湖北民歌与革命歌曲的完美结合。

《洪湖水,浪打浪》不例外是一首红色民歌,而红色民歌就是湖北人民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结合中国国情而创作的革命歌曲,具有独特的湖北民歌风味,是湖北民歌的代表。

该曲是由词曲作者张敬安、欧阳谦叔通过自身革命,以党和人民为背景创作的一首极具灵性的革命歌曲,把激情的故事、英勇的人物搬上舞台,使《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更具有打动人心的优美旋律。

一、《洪湖水,浪打浪》的创作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当属《洪湖水,浪打浪》,它作为红色歌曲的代表作之一,被传唱至今,仍有众多人的喜爱,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歌曲。

《洪湖水浪打浪》创作于1958年,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被改为同名电影后《洪湖水浪打浪》被作为电影主题曲,使其广为流传。

此曲运用了通韵的押韵方式,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洪湖美景,第二部分则更注重于情感表达,独具湖南民歌特色,它象征着中国人民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成为湖北民歌的代表。

洪湖是一片革命热土,是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地,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历史与光荣传奇,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英雄赞歌。

音乐《洪湖水浪打浪》赏析教学课件

音乐《洪湖水浪打浪》赏析教学课件
剧情:1935年除夕,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外出躲债 回家过年的杨白劳,抢走其女喜儿到黄家抵债。喜儿在 黄家受尽虐待,逃进深山。三年的煎熬使她成了“白毛 女”。1938年八路军解救出了喜儿,喜儿获得新生。
欣赏选段一《北风吹》
●演唱形式是什么?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 创作而成的。请同学们听老师哼唱,感受音乐素材。
欣赏选段二《扎红头绳》
●演唱形式是什么?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中国歌剧的特点:
中国 歌剧 特点
中国歌剧的剧 本:采用民间 故事改编
中国歌剧的音 乐:采用民间 音乐的音调写 成
但是仍然借用了西方歌剧结构,配器手法,中西结合。
感谢聆听
聆听音乐,体会韩英怀着怎样的心情演唱歌曲? 想一想: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倚音
波音
观察 聆听 感受
倚音 延长音
三连音
波音
感受旋律特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作品介绍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其剧情根据 民间传说改编,采用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 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结构创作 而成。
音乐精品资料内容完整
主讲人:
时间:
《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 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 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 多种样情讲述的是在土地战争革命时期,洪湖根据 地的一支赤卫队在韩英,刘闯的带领下和反动派 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洪湖水,浪打 浪》是赤卫队打完胜仗后的一首独立性的插曲。 曲调婉转优美,表达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 美。

试析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色

试析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的艺术特色
( 一)文学语 言的运用 《 洪 湖水 , 浪打 浪 》是 张敬 安根据 洪
湖 当地 民歌 “ 襄 河 谣 ” 改 编 而 成 。 歌 词 的
荣 的景象和人们的愉悦 的革命情绪 。歌 曲的
三 个 段 落 结 尾 都 使 用 了 同样 的 长 音 ,三 个 段
任 何一 首 好 的音乐 作 品 ,无论 从它 的 基础创作过程到最终的完成,从每一个音符 到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作 曲家最深切的情 感,演唱者对此 要进 行充分的理解感受和挖
畅 。 歌 曲 的第 二 段 是 二 重 唱 , 一 共 四个 乐
好 。对于节奏重音 的处理不加任何修饰 。就
让 它 自然 地 唱 出 , 既 符 合 歌 词 和 感 情 需 要 , 又 体 现 了本 身 的 艺 术 特 点 。

创作 背景及作 者简 介
在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争 时 期 , 洪 湖 是 湘 、鄂 两 革 命 根 据 地 和 中 国工 农 红 军 红 二 方 面 军 的诞 生 地 。为 了纪 念 这 段 充 满 传 奇 的 革
掘 。歌 唱 的 初衷 在 于 情感 的表 达 ,演 唱 者若 需 要 达 到 更 高 的演 唱 水准 ,还 需要 大量 吸取
落之间又用 了相同的间奏,使歌 曲既各有特
点,又得到统一。
内容 极 具文 学特 色 ,充满 诗歌 的韵 味 。这
首歌 曲的歌 词结 构形 式表现 的十分 缜密 ,
与革 命 音 乐 的 完美 结合 。

调悠扬轻快 ,描绘 了洪湖 的 自然景观 ,水波
( 四) 细微处的强调与重音
王 玉 珍 对 于 切 分 音 节 奏 的 把 握 尤 其
荡漾 ,同时也象征 了主人公 的心理情绪 。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洪湖水浪打浪》音乐作品风格
【摘要】《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经典湖北民歌之一。

创作时间于1958年,梅少山等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

它的歌词内容精湛,不但写出了洪湖自然优美的风光,还回忆出了一片往昔峥嵘岁月的景象。

歌词的整体写作融合了湖北民歌中较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与民间习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词作。

【关键词】洪湖水、作品、民歌、经典
【赏析】:这首作品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中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变成电影的《洪湖赤卫队》后成为这场电影的主题曲,作品改编之后,得到了很大范围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得知。

整首歌词的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两个片段。

上片重表达洪湖美景,下片重表达感恩之情,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歌词既属于是诗歌,也属语言。

《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开口发音度较大的江阳韵既适宜于抒发豪迈万丈的情感,又富有音乐的美感。

从诗歌中分化出来后,情感依然是歌词的基本属性。

歌词的内容通过缜密的结构形式表现,段落和句式的有效组织和精心安排是歌词表达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

上片歌词既简洁又明了,生动而又形象,深邃的意蕴能给人以无穷的丰富的想象。

阳光雨露,鲜美荷花,渔船与勤劳的人们,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美景出现在眼前。

渔民们挨着水居住,白天辛勤的劳作,晚上看着白天的收获个个满心欢喜。

在这天成的洪湖,“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物产丰富的洪湖,菱藕盛多,又因其好的气候条件,水稻产量也很好。

而且洪湖地区野鸭如云一般,多得数不清,野鸭的羽毛可以采集起来制成羽毛扇,据说这种羽毛扇至今都是全国知名的传统纯手工艺品。

以上的生活条件说明了洪湖给予人们的是富足的生活,歌词中说到“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后六句,点明了歌曲的具有革命性,也表明了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洪湖水浪打浪》这首作品是湖北人民极为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湖北民歌中的象征。

与当时的歌剧相比较,《洪湖赤卫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民间音乐戏剧化、个性化,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音乐风格。

因此,《洪湖水浪打浪》也成为湖北民歌与革命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首歌词运用了衬词,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对歌词的节奏变化、旋律变化、情绪表达和地域风格的体现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洪湖水浪打浪》中衬词的使用极具地方特色。

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不仅文化具有特色,当地音乐也具有非常独特的色调,既有南方民歌的优美流畅,又兼有北方民歌的高亢明亮。

从民歌一路发展来看,荆楚民歌是由《楚辞》经汉代乐府的相和歌、南朝乐府的西曲再到宋代及以后的竹枝词,形成了多彩丰富、完整的楚歌体系。

自古荆楚民间就有“无歌不插禾”之说,许多民歌都是当地特有的农业生产、生活民俗的反应,继承了“楚歌”中浪漫主义的音乐性格和乐观的音乐禀赋。

早在屈原借用“楚声”的民歌形式作成《楚辞》之时,楚地民歌已经打破了古诗语言字数与句式的诸多限制,每句可长可短,并在句头或句中加上衬字以丰富歌曲的韵律和节奏,增加歌
词的内容含量,是以形成穿插体的民歌形式。

《楚辞》中“兮”字所体现的体式因素,是穿插体民歌体式流行的重要渊源。

作为体现楚文化特色的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不仅反映了楚地的诸多民俗与艺术风情,也沿袭了《楚辞》中的骚体形式,句子参差不齐,朗朗上口。

歌词中运用的衬词,如:“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歌词都非常的口语化、生活化,营造的是一种自然而绵延的情感氛围,是一种生活真是的写照,一种美;与此同时,衬词也改变了正词中原有的平仄,形成句中和句尾的回环韵律,使得歌词既悦耳清新又活泼整齐,既有自由豪放的酣畅淋漓,又有如水般的柔美绵长;加上音乐上中出现的“拖腔”,结合婉转多彩的旋律,使人深深感受到歌唱者所代表的革命者对家乡的爱,爱得深沉,爱得真切。

这首民歌的地域特征所描写体现在:民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民情的一面镜子。

湖北属于荆楚之地,历史以来都善于诗歌。

宋代《乐府诗集》中著名的“西曲”即出自于“荆、郧、樊、邓”,说为“荆楚四声”,可见“九头鸟”善歌古来有名。

荆楚民歌中大都是反映人们农业生产民俗的歌曲。

洪湖地区自古就有种田、打鱼、出湖唱歌的习俗,民歌形式有渔歌、田歌、号子等十来种,歌曲内容十分丰富。

如湖北通志便载有大量的荆楚田歌,其中就有与洪湖接壤的沔阳的《薅草歌》,其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

《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取自洪湖渔歌之一的《襄河谣》(襄河是汉江的别称)。

《洪湖赤卫队》中的音乐主要来自于湖北天门、沔阳和潜江一带收集的民间音乐。

《洪湖赤卫队》创作组的主要负责人张敬安搜集到这段民谣后,很快被其中优美的旋律打动,改其悲伤凄惶的情绪,成为一种悠扬又委婉的行腔,正适宜新中国成立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洪湖人们的歌唱心情与内心的写照。

洪湖现是中国湖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洪湖水域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绿荷红莲成为其天然的形象代言人。

“人人都说天堂好,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就是其百姓们生活真实的写照。

轻舟荡漾,渔帆点点,清晨的阳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如同金子般灿烂。

湖中荷叶弥漫,荷塘深处阵阵欢声笑语,一派安乐祥和的乡土生活情景。

渔船划向于湖中,进入莲荷的海洋,阵阵荷香沁人心脾,令人思绪怡扬,神清气爽。

新的渔歌便从渔船上传了出来,成为湖中人们劳作时最好的抒情之曲。

洪湖是一片革命的热土,这里曾经是全国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贺龙同志曾在这里利用河湖港汊的地形优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根据。

”利用水域优势开展革命斗争,这是洪湖革命根据地区别于其他根据地的特点。

《洪湖赤卫队》反映的就是这段革命历程。

其中塑造的革命英雄韩英,已经成为一代革命者的精神楷模。

《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韩英唱出的对家乡深情的赞美与依恋,也有革命胜利带来一种充满希望、喜悦、幸福的感觉。

高歌一曲洪湖水,悠悠几代报恩情。

洪湖人民牢记历史,牢记革命,对党的充满感激之情。

曾经战火连连的英雄历程,曾经烽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在这柔美悠扬的歌曲中又尽显喜悦与忠贞。

据说当年创作组在采风收集资料时进驻洪湖西岸的沙口镇,作家们每天观看红日从洪湖湖面上冉冉升起,每日呈现一幅波光渔
帆、云蒸霞蔚的风情画。

面对洪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家们却无处下笔。

忽一日早上听见了洪湖打渔船上的渔歌:“洪湖水浪打浪,太阳出来放金光。

白天下湖来撒网,夜晚扛枪去站岗。

地主湖霸都打倒,渔民个个喜洋洋。

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救星共产党。

”创作组的作家们如获至宝,由张敬安执笔写下了《洪湖水浪打浪》歌词的前八句,欧阳谦叔改写了后六句。

在后六句歌词中,欧阳谦叔突出表现了共产党和新中国与洪湖成为鱼米之乡的因果关系,直抒胸臆地歌颂了共产党的恩情,歌词抒发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直接揭示了歌曲的革命主题,因而被人们当做一种革命的精神象征。

加上歌曲本身浓郁、优美的抒情旋律,很快被全国人民传唱不息。

因此周恩来同志曾经称赞《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

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而最初的感动依然存在,歌词中描写的记忆与画面也依旧。

如今洪湖这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翟家湾老街还常年在放映电影《红色赤卫队》。

《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在洪湖这片土地上经久不衰。

以指导老师:刘向阳
作者简介:蒲爽,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2班
参考文献:
[1]欧阳谦叔.剖析我的一首歌——《洪湖水,浪打浪》创作简析,音乐世界,1986,(7)
[2]舒丽珍.回荡在心间的旋律——访歌剧《洪湖赤卫队》作曲张敬安,当代电视,1994,(7).
[3]周锦涛.《洪湖水,浪打浪》:“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湘潮,2010,(6).
[4]夏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创作前后,传承,2010,(22).
[5]周锦涛.一曲难得的革命歌曲[J].聚焦红歌,2010,6.P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