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珍贵图片集
解放军女兵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二)

解放军女兵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二)在前线的日子里随着前方战事的不断推进,我师遵照前指命令,沿龙州-宁明-凭祥-友谊关-浦寨,向中越边境15号界碑方向移动。
部队在开进途中,一路上全是向前线集结的坦克、炮车以及友邻部队的车辆。
坦克与汽车分道开进,整个公路尘土飞扬,后车基本看不清前车,军车一辆接一辆,绵延数公里,场面极为壮观。
因为广西地区为红粘土质,所以汽车后面的尘土都是红色的,沿途两侧近百米的树木、房屋都呈红色,我们的军装、帽子上也落满了红土,连眉毛都是红的,个个都像“红人儿”。
那些天部队几乎每天行军更换驻地,往边境地区靠拢、集结。
全国人民都把揪心的目光投向了南疆,投向剑拔弩张的边陲。
2月26日接前指命令,我师配合55军参加第二阶段攻打谅山的战斗,根据战斗任务的不同,各团陆续受命从15号界碑出境。
这些20岁上下的青涩男儿,剃光了头,给亲人留下遗言,在军旗下宣誓,心里默念着“再见吧妈妈”毅然奔赴战场。
位于广西凭祥以南的谅山,距我边境18公里,四处环山,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数座作为天然屏障,是越南北方通往河内的大门,自古就是军事要地。
我军从正面进攻凉山,只有一条公路,周边尽是山地丛林,越军的王牌军3师就固守在凉山外围的各个山头高地上,俯瞰公路,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只要我军的机械化部队通过公路就会遭到猛烈打击。
我师的主要任务:控制外围山岭高地,逐个拔点,清扫越军在谅山的所有控制点并在该地区组织防御,保障55军进攻凉山和后撤回国的侧翼安全。
师属481团、483团为军预备队,482团担任穿插到650高地,扫清该地区诸个越军控制点,拿下主峰650,截断凉山守敌退路,阻击越北增援之敌。
我军历来有传统,越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越会在重要任务来临时,担任主力打硬仗和恶仗,482团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他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特务大队,1930年8月在湖南浏阳组建,1932年扩编为红一军团3师,1937年7月,在陕西富平县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讲的就是这支部队)这支部队在我军历史上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其中大的战役有:1935年3月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6月泸定桥守卫战;1939年9月平型关战役;1941年11月黄崖洞保卫战;1948年9月辽沈战役;11月平津战役;1949年4月挥师南下,9月衡宝战役;12月广西战役;1950年2月平而关战斗;53年5月入朝参战;58年5月先后赴甘南、青南、XZ平叛;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7年12月援越抗美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三打鬼屯炮台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三打鬼屯炮台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三打鬼屯炮台在同登攻坚战中,55军163师489团3营7连加强无坐力炮3门、重机枪3挺,从玻保东北侧发起进攻,决心首先迂回夺取火车站,割裂探某阵地群和鬼屯炮台之敌的联系,然后攻占炮台。
鬼屯炮台位于同登镇西南的平顶山上,是法国人在1940年代初期用了3年时间修筑而成,因此也称为法国炮台。
这个炮台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70米,墙壁厚1.5-3米,是用钢轨、钢筋、卵石、水泥灌注而成。
炮台内部分上、中、下3层,内部通道长约350米,设有坑道、礼堂、饭厅、房间、水井、仓库,储备有大量武器、弹药、粮食等作战、生活物资,整个炮台可容纳上千人。
山顶四角筑有4个大碉堡,碉堡入口可作火炮发射阵地。
炮台顶部露出地面6米左右,上有10个透气孔,周围墙壁上有300个射击孔。
炮台外围还构筑有环形堑壕和4个永备火力点,通过交通壕和炮台四角的进出口相连接。
炮台还有地下交通壕与火车站、同登镇和探某阵地群相通。
鬼屯炮台南侧是火车站、探某阵地群,西南是339高地和巴扁越军炮阵地,北侧有2个无名高地,互相拱卫形成鼎足之势,火力交叉,彼此呼应,死死卡在同登至太原、同登至谅山、同登至高平、同登至友谊关的公路、铁路要点上。
不把这片核心据点群拿下来,也就无法南下谅山。
2月17日晚偷袭火车站的战斗,让3营尝到了鬼屯炮台的厉害。
这次受领任务再打炮台,各连干部都有了畏惧情绪,没有人敢吭气受领主攻任务。
这时营教导员并没有看出问题的严重性,没有积极地进行批评督促,提高部队的士气,而是采取了一个消极办法,就是谁先进到攻击出发位置谁就是主攻。
结果是7连先到了玻保东北侧无名高地的攻击出发位置,就由7连担任主攻。
在战前,也只进行了简短的战斗动员,并没有解决士气的问题,就开始了攻击。
19日18时20分,师炮兵群2个122榴弹炮营向火车站、鬼屯炮台急袭射击8分钟,营属82迫击炮继续延伸射击,7连利用炮火掩护迅速占领进攻出发阵地。
对越自卫反击战 回忆

对越自卫反击战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民对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回忆也逐渐淡化。
然而,对于那个年代,对于那场战争,对于那些牺牲的将士和家庭,我们却不能忘记。
在现代化建设已经有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之际,我们依然应当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那是1979年,一个寒冷的冬日。
那时正是春节,时值全国人民欢度佳节之际,却传来苍凉的战争号角。
我当时还是个很小的孩子,只知道战争是很可怕的,但是那场战争让我记忆深刻,再也无法忘却。
当时,我家在广西的一个小乡村,战争爆发的那个晚上,我被突如其来的炮响吵醒了。
从床上爬起来,我就看到整个小村庄都在响起了警报,人们互相拥抱,表情凝重。
很快,整个村庄就被尘土和炮声笼罩了。
我躲在家里,冷不丁地听到炮弹破裂的声音,心头发慌。
妈妈告诉我不要害怕,那声音只是远道而来的战争声音。
战争爆发后,我家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军营,夜幕降临之前,一队穿着迷彩服的战士来到了我们家。
他们带着一种无言的沉重,安顿下来后,就开始守护我们。
房子里跟平时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外面,战火依然在燃烧。
我们听到炮火和枪声,马路上经常有背着行李的士兵经过。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场景,比如发射火箭弹的军车,空投来往的运输机,还有像蚂蚁一样的人群,他们是前线出来的人员和物资的调度员。
时间过得很快,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
最后,中国获得了胜利,越南不得不撤回军队。
战争结束,这支小小的军队也离开了我们的家。
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荣光,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对越自卫反击战,给我带来深刻教育,让我第一次明白了战争是多么可怕。
这个教训提醒我们,保持和平和稳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素质和觉悟。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珍惜生命,反对一切的暴力和战争。
我们应该像那些牺牲的英雄们一样,为了和平和稳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啸飞鹰——昆明军区第7侦察大队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例摘录

第7侦察大队由空军空降兵第15军侦察兵组成,1985年3月末至1986年5月末参战,是两山轮战期间第2批上战场的侦察大队,下辖3个侦察中队。
同时期参战的有来自济南军区的第6侦察大队。
作战方向:1462高地——2段1号界碑,正面约63公里【猛硐】爱头西南地区伏击捕俘战斗1985年11月3日,原成都军区第七侦察大队131人,在爱头西南地区组织了一次伏击捕俘战斗。
俘敌1名(押至我境后因失血过多死亡),毙敌19名,伤敌3名,摧毁敌营房3栋,我无一伤亡。
爱头位于我小坝子区江寨当面,距国境线1.5公里。
爱头以北3公里为发隆,以南3.5公里为大丫口,分别驻有越军一个排(约20人)和公安屯(约120人)。
997高地、发隆东南无名高地各驻有一个班的兵力,且工事完备。
爱头有武装民兵30余人,其东侧无名高地为民兵哨所。
大丫口公安屯之敌常沿路去发隆联络事宜、购买物品,每次1至8人不等且比较麻痹。
针对这一情况,我侦察队决心在爱头地区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捕捉俘虏。
爱头地区山高坡陡,坡度50~70度,高差1200余米。
中越两国以大梁子河为界,大梁子河河宽约20米,水深1~1.4米,河谷植被茂密,其余地区植被稀疏。
确实查明情况。
侦察队于7月2日向小坝子、江寨派出了侦察组。
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培养了数名群众情报员、并分别组织了16次国境线附近的观察,4次低近侦察。
掌握了大丫口、发隆地区越军兵力部署、主要装备及爱头、空龙武装民兵情况,特别是对大丫口至发隆运动之敌途经的路线、人数、武器携带、警惕程度等主要情况做到了了如指掌。
9月28日、侦察组化装成边民渗入爱头西南1117高地东北侧进行了潜伏观察和照相,查明了伏击地区地形。
拟定战斗方案。
根据爱头地区的敌情、地形,侦察队制定了伏击捕俘方案:参谋赵文富带14人组成伏击组,其中王忠良带9人组织设伏,捕捉运动之敌,赵文富带4人向大丫口方向警戒,负责左翼安全。
副分队长王会显带8人组成掩护组,配置在1188高地,保障伏击组右翼安全。
永远的追思—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综合)

永远的追思—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综合)2010-06-20 15:13:49| 分类:南疆英烈|举报|字号订阅这篇同名文章列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长眠之地陵园,遗憾的是图片未能显示;只好从其它文章中陆续收集了。
谨以此图文祭奠为国捐驱的英烈。
青山处处埋忠骨——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照片记忆中是否已渐渐淡忘长眠在南疆土地上的将士……静静的纪念碑,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战争年代那一段严峻沉重的历史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碑麻栗坡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正面是临摹毛泽东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麻栗坡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背面是邓小平的题词: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县城北郊4公里处,1979年始建,1988年竣工,占地50余亩,背靠青山,面向绿水。
陵园大门建门庭上书“麻栗坡烈士陵园”7个大字。
陵园中心屹立着15.32米高的大理石烈士纪念塔,两侧大理石纪念碑简介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山脚至山顶21排墓地安葬着937名烈士遗体,每冢墓碑用大理石精雕烈士生平。
中央军委和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韦立仁李海欣郭兴科张大权谢国华张正光代付文潘相安段平韩跃奎方忠诚周忠烈付孔良刘光祥余斌15位烈士,安葬在英雄台。
麻栗坡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西北部畴阳河畔的磨山坡上,937名烈士就在这里安息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着10年中越战争中为国捐躯的937名烈士。
其中有1979年2月自卫还击战牺牲的烈士97名,1981年5月收复扣林山牺牲的烈士131名,1984年4月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牺牲的烈士632名。
其他战场牺牲的烈士77名。
麻栗坡烈士陵园在所有南疆边境线上的烈士陵园中最具盛名蒙自烈士陵园纪念碑(碑高16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邓小平题字蒙自烈士陵园安葬着430余名烈士,陵园中安葬着290余名1979年中越战争中牺牲的13军烈士(其中包括跟随13军作战的20余名误入越军包围圈全部牺牲的支前开远民兵)。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凉山战役

对越⾃卫反击战之:凉⼭战役对越⾃卫反击战之:凉⼭战役谅⼭,位于直⾯中国⼴西的越南北部,北距中越边境18公⾥,南距越南⾸都河内130公⾥。
公元1979年2⽉,谅⼭⼜陷⼊⼀⽚⾎⽕战场。
谅⼭战役结束,中国军队占领此处,再向南已是⼀马平川。
如果中国愿意,饮马河内也是指⽇可待。
越南⾸都此时已是⼀⽚混乱。
1.基本简介;谅⼭,位于直⾯中国⼴西的越南北部,北距中越边境18公⾥,南距越南⾸都河内130公⾥。
谅⼭以北,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越北⼭地;谅⼭以南,是稻⽥纵横、⽔⽹密布的北部平原。
有公路、铁路纵贯谅⼭,北可达中越边境,南则直通河内。
因此,谅⼭不仅是越北的交通枢纽,更是⾸都河内的屏障门户。
谅⼭市周围被扣马⼭、巴外⼭等⼭岭及⼀系列⾼地所环抱,地形⼗分险峻;市区则分为南北两部,以横穿⽽过的奇穷河分界。
如果要在越北⽤兵,谅⼭正是锁钥之地。
守住它,可将来敌挡在越北⼭地;拿下它,便⼀马平川,直取河内。
⾃古以来,中原王朝南取交趾,此处是必经之地,然后传檄可定。
公元1979年2⽉,谅⼭⼜陷⼊⼀⽚⾎⽕战场。
对越⾃卫还击战的⼴西战区,以拿下谅⼭为既定⽬标。
⾃2⽉17⽇开战以来,东线⼈民解放军各部队迭经苦战,穿插东溪,会攻⾼平,缠⽃同登,虽付出了重⼤牺牲,但攻坚必克,⾄2⽉25⽇,已形成威逼谅⼭之势。
2.相关背景;从整个战局来说,越军在越北的正规军加地⽅团、省队、公安屯有10万多⼈,并不算少,⽕⼒配置也很优越。
⽽越北⼭地险峻复杂,公路也不多,易于防守。
越军也熟悉解放军的穿插战略,对于以点带⾯的防御战法也应有所⼼得。
然⽽越军还是犯了极⼤的战术错误,这就是消极防守,孤⽴地靠各个战略点迟滞解放军的进攻,⽽没有及时调动机动兵团进⾏反击以填补战线漏洞。
结果在解放军的传统穿插战法之下,越军的防御体系被割裂,⼀点突破,即被合围。
各个战略⽀撑点互不相援,只好各⾃为战。
经解放军的优势兵⼒⽕⼒打击,这些⽀撑点只能是坐待⽽亡。
⽽主要⽀撑点⼀失,越军的后续部队则再次⾯临解放军的穿插分割,造成恶性循环。
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二)

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二)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二)默认分类2009-09-15 22:14 阅读3 评论0东线同登谅山方向战场地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解放军对同登攻击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高平、同登先后被攻克,让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笋大惊失色,北部重镇接连失守,谅山孤立无援,一旦谅山被攻克,河内危险。
越军连忙调兵遣将,准备死守谅山。
然而,解放军东线集团的目标就是拿下谅山。
在历史上,越南在边境作乱,中央王朝的军队只要打下谅山,越南国王就会自动投降,可见谅山的重要性。
2月27日,攻打谅山的战斗正式打响。
解放军进攻部队率先清理掉谅山周边的越军据点,到28日,谅山周边越军被消灭殆尽,谅山陷入我军重围。
3月1日,54军集中300余门大口径火炮对谅山市和周边附近越军驻地进行了30分钟的火力突袭,谅山一片硝烟滚滚,主要建筑变成废墟,而越军也使用化学武器进行还击。
解放军步兵在坦克部队提供的直瞄火力的配合下,对谅山奇穷河以北市区进行全面攻击,到2日,北市区被攻陷,随后部队打过奇穷河,彻底占领南市区。
整个谅山战役共歼敌万余人,越军308师大部被歼,整个谅山基本变成一片废墟。
163师进入谅山北市区在谅山提供直瞄火力的62式轻型坦克随着谅山被解放军攻陷,整个谅山以南的一马平川呈现在解放军面前,河内无险可守。
越南发布全国总动员令,撤离河内的人挤满了火车站,河内一片混乱。
至此,东线我军作战全面结束,虽然我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是对于越军边境一线部队给予了彻底的歼灭,占领了越南北部重镇,威逼河内。
谅山战役攻击路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东线战役打响的同时,西线部队13军率先强渡红河。
2月16日晚13军渡河部队就进入红河北岸准备偷渡,在17日凌晨7点前偷渡过4个团后被越军发现,随后偷渡变成强渡。
到中午,在13军主力全部渡过红河后,杨得志命令13军向谷珊、谷柳、保胜纵深一带发展。
到21日,完全摧毁越军纵深防御,为后续大部队继续进攻打开了道路。
人物故事-老山著名照片《死吻》背后的故事

老山著名照片《死吻》背后的故事著名战地照《死吻》1986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阵地上,已进入弥留之际的战士赵维军,对护士说:“姐姐,你们守护了我几天,我可能不行了,我死无悔唯有件遗憾,听说人生没有爱情是不圆满的,我能拥抱一下你吗?”卫生员张茹,泪如雨下,她俯下身抱紧这个刚满18岁的小战士,轻吻他的脸颊,不久,赵维军倒在张茹怀中,这一吻变成他生命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吻。
赵维军是甘肃男儿,自小就是个优秀的爱国青年,80年代,当侵略者屡次侵犯边境,挑衅中国的消息传来,赵维军毅然参军,奔赴前线,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赵维军作战勇敢,和战友们一起重创敌人,在最惨烈的老山战役中,赵维军为了掩护战友被地雷炸伤,加之感染绿脓杆菌,在抢救过程中一直高烧昏迷,昏迷的几天里,卫生员张茹,一直悉心照顾赵维军,她多希望他能好起来。
卫生员张茹,在西安入伍,因为相同的信念,她也毅然在那一年走上战场,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野战医院女子救护队里的卫生员,她工作非常出色,多次参与重大救护任务。
1986年7月24日那一天,她遇到了刚从阵地抬下来的赵维军,他被地雷炸伤的双腿已经血肉模糊,因失血过多处于半昏迷状态,那几天,阵地连日暴雨,对赵维军的手术,是在用饭桌临时搭建的手术台上进行的,周围人打着雨伞,举着手电筒为手术照明,手术环境差,药品也短缺,赵维军术后有绿脓杆菌感染,一直高烧昏迷。
张茹日夜守护,28日中午,连日昏迷的赵维军突然清醒,他问:““兰州在哪个方向?”,张茹叫大家一起把担架对着西北方向,她知道,那是赵维军的老家,望着家乡,赵维军喃喃道:“爸爸妈妈,我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我没有给你们丢脸……”,接着便是开头的对话。
多年以后,张茹再去祭扫赵维军,仍会想起抢救护理他的一幕幕场景,想起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她怀里的情景,眼泪又打湿了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