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1.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上述定义进行分解,就会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如下图所示。

上述定义属于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形态层面;而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使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即学习方式层面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1.2: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1)研究类,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等。

从组织形式来看,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三种:

(1)小组合作研究(4~6人组成课题组);

(2)个人独立研究(开放式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

1.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即以问题或项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来完成,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研究特性。

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研究的主题必须具有实践性,即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人类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实践的飞跃)后,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

1.4: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异同

研究性学习

2.6:开题报告和评审活动

小组实施方案确定以后,需要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组)和全班同学陈述本小组的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这些小组需要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课题开题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如下图所示。

课题研究方案评审表如下图所示。

研究性学习

2.7:课题实施活动

课程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要的各项信息。

(1)了解当前课题所需要信息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主题的背景,开阔研究视野,为自主实施探究做好准备。

(2)采集、处理、分析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出版物(包括印刷品、影视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等)获得,二是通过调查访问获得。

各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既分工负责各自的任务,又相互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

研究性学习

2.8:评价、总结、反思活动

1.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研究报告中,要包含课题题目、研究报告摘要、正文(引言和论点的说明和总结)、参考资料等。

2.进行结题与答辩

各研究小组在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之后,需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回答、评语五个部分组成。答辩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的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3.评定成绩、总结、反思

评定课题研究的成绩,评价包括指导教师的评价、小组长评价、组员相互评价等,各项评价最后综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研究的成绩。课题实施后,还要总结和反思课题实施过程及结果。

研究性学习

3.4:实施阶段的问题和对策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监控课题的进展,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快捷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课题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等。

另外,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实施阶段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如下所列。

1.研究“一时热”,过程中不能坚持

针对学生不能长期坚持的对策有三:一是真正将过程性评价做到位,明确告诉学生,要“结题”,过程中必须努力,从评价上给学生一个导向;二是加强指导教师对课题指导的监督,要求各课题组定期提交阶段研究报告,并经常与课题组保持沟通,了解课题的最新进展情况;三是不断激励,在检查学生进度的同时,要巧妙地对学生已做的工作进行肯定,鼓励其继续下一步的研究。

2.工作“走形式”,研究不到位

遇到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一方面要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不允许有任何不严谨或虚假的结论,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的指导,把课题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3.组长“挑大梁”,团队合作差

出现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首先做好组长的工作,弄清楚问题具体出在哪个环节,并向他讲清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避免其盲目单干的情况;其次要帮助组长理清小组内部各成员的关系,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最后要检查小组的分工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个组员的责任,让所有组员都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

4.遇到挫折就退缩,不能迎难而上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加强公共策略指导,教会他们必要的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技巧,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和设计;同时尽量为学生的研究创设外部条件,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5.研究方法“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研究技巧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常用的研究方法的培训,举办培训讲座,并做好课题研究的跟踪和答疑,指导学生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规范学生的研究步骤。

研究性学习

3.5:结题阶段的指导策略

在结题阶段,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地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1.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题目、研究报告摘要、正文、参考资料等。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和曲线图等方式处理数据和表达观点,有条件的还可通过摄影、摄像、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报告更生动。最终的报告形式,可以是Word文档、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可以用课题的主题网站来呈现。

2.研究报告的设计原则

要告诉学生,研究报告不是写日记,记流水账,一定要把握“中心突出,简洁明了”的原则。要让学生明确,这个报告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所做的工作表述清楚,并让读者很快地明了其所做的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结论是什么。

3.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1)科学实验类型

科学实验类型的研究报告,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报告。在这一类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下面的几项内容。

●实验目的是什么?

●实验材料是什么?

●实验过程如何?

●由实验得到哪些数据?

●这些数据是如何处理的?

●由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什么结论?

●有待要讨论的其他问题等。

(2)读书报告类型

中学生的读书报告类型的研究报告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学生们感兴趣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去查找资料,汇编成文,并在其中谈一些自己的体会。这也是一种研究,只是采用的方法不是实验验证的方法罢了。读书报告的形式不应被严格限定,但必须注意,报告内容必须和题目贴切,内容的阐述必须围绕题目而进行,每大段之间最好加一个标题,不同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标题之下,使读者能一目了然。

(3)社会调查研究类型

社会调查的范围很广,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这一类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下面的几项内容。

●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时间;

●样本的情况;

●调查的内容;

●调查表的分析;

●分析结果;

●结论。

(4)设计类型

设计类型的研究多种多样,其研究的程度也各有差异;该类型研究报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求有同一的格式。但一般应包含下面这些内容。

●设计目的;

●设计内容;

●设计的指导思想;

●设计的成品描述,等等。

4.答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形成研究报告后,要进行课题的研究陈述,展示小组的作品。但经常会出现下面所列举的情况。

(1)展示内容空洞;

(2)课件制作重形式,轻内容;

(3)不能正确评价自我;

(4)不会欣赏别人的成果;

(5)缺乏答辩技巧;

(6)缺少团队意识;

(7)忽视结题后的反思工作。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指导教师在答辩前要教授学生必备的答辩和陈述技巧,让学生抓住小组研究中最主要的工作进行陈述,重点突出他们原创的内容和研究中的闪光点。

5.评定成绩

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给每个学生以较公平的评价。特别是要将评定结果对学生有所说明,评语要详细、公正;同时,注意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