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能源学院研究所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考研拟录取名

2015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考研拟录取名单【- 考研信息】出国留学网考研频道讯:2015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考研拟录取名单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院(系)代码与名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考试方式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录取学科学位类别奖学金等级录取校区备注杜明杰统考403238.35641.3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赵方舟统考408232.8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崔秋雯统考401238.57639.5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廖彭伟统考379234.57613.5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李艳统考250.83611.8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潘哲飞统考362249.67611.6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本部True陈阿龙统考368241.37609.3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车苗苗统考372234.03606.0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于文浩统考351254.17605.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陶船斯嘉统考348256.17604.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范淑佩统考365236.25601.2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邢栋统考356596.1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巩香红统考371224.25595.2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True钱潇如统考347244.17591.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李兴朔33925159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华志伟统考332252.58584.58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等本部True李思琪统考358225.17583.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梁浩统考354228.67582.6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二等本部True周倩楠统考337245.33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李阳统考358 224.25 582.25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刘奇统考363 219.08 582.08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唐晓雷统考231.31575.31动力工程工程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黄涛统考361209.67570.67动力工程工程本部True苏彦麟统考329 241.17 570.17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统考323 246.75 569.75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吕东辉统考347 221.5 568.5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刘佳宁统考326242.23568.23动力工程工程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朱文堃统考353 214.83 567.83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陈奇祥统考358567.42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True姜帅统考325242567动力工程工程二等True卢炳潇统考332230.2562.2动力工程工程一等(优秀生源奖学金)本部True王伟业332 229.42 561.42 动力工程工程二等本部。
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简介我们的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提供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可行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所将团结一切可以帮助推动创新和变革的资源,包括科研人员、学生、政府机构和产业界合作伙伴。
我们致力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的价值。
我们的研究所拥有多个研究中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
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努力解决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研究所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我们重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关注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应用性。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中体现出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们的研究所拥有一流的设施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我们的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以支持各种科研活动。
我们也积极投入到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与国内外的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我们的研究所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研人才。
我们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发展机会和支持。
我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
我们的研究所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
我们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与政府部门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专业咨询。
我们的研究所将不断努力,以高质量的研究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将继续与各方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哈工大2016秋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REQUIREMENTS OF MASTER TRAINING PROGRAMMES研究生院2016-09前言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和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3年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定位、保证质量,学校组织各硕士学位授权点对我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全校25个一级学科开展了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培养方案。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是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的;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是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围制定的。
新的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保留了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强研究生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了培育国际一流课程体系,在部分一级学科还特别增设了一批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合作共建的课程。
新修订培养方案覆盖全校38个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16个专业学位领域,总共64套。
共设置课程1766门,其中学位课675门,选修课717门,专题与实践课307门,含实验课程326门、补修课67门。
新修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聚了我校各院(系)、各学科专家和研究生导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经验。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将更为有效地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化、科学化。
本方案为2014年修订版本,供2014年9月以后入学研究生使用。
实验室简介能源与环境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能源与环境研究实验室实验室简介:能源与环境研究实验室能源与环境研究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科研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减少环境污染并改善生态环境。
本实验室由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组成,他们在能源与环境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先进的实验设施以及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领域我们的实验室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开展了多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转换与储存、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
1. 可再生能源利用我们致力于研究各类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我们开发了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同时,我们研究了风力发电的新型装置和系统,以提高风能的捕捉效率。
在水能方面,我们开展了水力发电技术的研究,推动了效率的提升。
2. 能源转换与储存我们研究了多种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储存能力。
我们开发了高效的燃料电池技术,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转换。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新型的能量储存技术,如超级电容器和磁性储能材料等。
3. 环境污染控制我们研究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旨在减少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排放。
我们开发了高效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空气净化器和废气处理装置等。
同时,我们研究水体污染治理的新方法,并开展了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4. 生态系统保护我们研究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保护和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等。
我们开展了多项生态环境评估研究,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新途径。
二、实验设施为了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源与环境研究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设施。
我们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配备了高精度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实验室还配置了大型的样品处理设备、实验台和实验台板等,以满足各种研究需求。
哈工大校友及哈工大介绍

哈工大校友及哈工大介绍政界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兆国政治局委员王勇国资委主任万钢科技部部长卢展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姜大明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子,山东省省长叶选平叶剑英元帅长子,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志军江苏省委书记栗战书贵州省委书记张春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蒋耀平商务部副部长冯健身甘肃省副省长宋恩华河北省副省长杨永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贾连朝河南省副省长齐骥建设部副部长王东华黑龙江省副省长刘琦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沈根荣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黄清渠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刘亦铭台盟中央副主席李昌原中纪委书记陈焕友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忠德原文化部部长兼中宣副部长刘文甲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洪普洲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李春城成都市委书记任显文中纪委信访室处长孙怀山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孙峰广州政协副主席阎海旺原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孙运璿台湾行政前院院长,台湾经济腾飞之父李钟玉朝鲜政务院前总理奥尔默特以色列前总理宋梓韩国前副总理宋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中国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铁农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邹家华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科技胡世祥载人航天实际总负责人刘竹生神州飞船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尚志神州六号总指挥张柏楠神州六号总设计师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栾恩杰探月工程总指挥李静海中科院副院长李明树中科院软件所所长高文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朱芝松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军界李继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胡世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胡永柱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吴年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谋长赵树义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戚庆伦二炮副总参谋长董庆福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刘庆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高校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欧进萍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王晓锋南京理工大学校长方滨兴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王祖温大连海事大学校长李培元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崔锐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姚郁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王琳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张英杰云南民族大学校长张毅刚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孙伟民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顾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民嘉原台湾工学院校长罗云平原台湾成功大学校长黄文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杨士勤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管惟炎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物华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范绪箕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万钢原同济大学校长赵鹏大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傅恒志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黄树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陆钟武原东北大学校长郝水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吴中福原重庆大学校长翁祖泽原湖南大学校长姜奎华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武哲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企业界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许达哲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孙勤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吕华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凌文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苏树林中石化总经理、党组书记牛锡明交通银行行长罗熹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庞秀生中国建设银行CFO竺延风原一汽集团总经理、董事长耿昭杰原一汽集团总经理、董事长曲大庄国家核电副总经理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徐民筑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副总经理徐民筑张懿宸中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熊焰北京产权交易所所长修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孔庆平中建总公司副总经理胡慧中建总公司CFO张思民深圳市总商会会长,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首席研究员、研究部部长安玉杰大连泛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举泛华集团总裁、党委书记冯涛上海联创风险投资公司总裁张剑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学院院长胡亮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高文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明树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晓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程旭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1、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校友饶芳权2、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陈善本教授3、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校友蔡伟民教授4、上海交大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校友刘正兴5、“汉芯一号”系统结构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校友付宇卓博士6、上海交大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校友蔡珣7、上海交大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校友赵辉8、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兆华(1914—)9、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校友罗永浩10、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校友翁一武博士11、当年全国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曹珍富曹珍富教授简介12、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校友徐洲13、上海交大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饶柱石校友14、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赵言正校友15、连夺中国机器人竞赛冠军--校友陈卫东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陈卫东博士16、上海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室主任陆鑫达校友17、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校友刘兴钊教授18、1999年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王跃林校友19。
哈工大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简介(新)

/ Tel: 0451-86413611
永磁无刷电机
水冷感应电机
自冷感应电机
正交圆柱结构三自由度电机
正交圆柱结构两自由度电机
自动弱磁永磁同步电机
混合磁路多边耦合电机系统
串联磁路结构双定子电机
大功率交流伺服舵机
电磁致热器
无焰食品加热器
静电电动机
感应电机控制器
5、反传统观念电磁装置
6、生态环境电磁学
联系方式:0451-86413624
cskee@
王铁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生态环境电工学
2、电动车电驱动系统技术
3、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联系方式:0451-86402089
tch_wang@
崔淑梅 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红星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1、电机驱动及其控制技术
2、电动车通讯及其控制策略
3、工程控制及仿真软件开发技术
4、直线推进及弹射技术
联系方式:0451-86416048
whx0422@
/ Tel: 0451-86413611
裴宇龙 讲师,工学博士
联系方式:0451-86413611-8402 zhang_qianfan@
柴凤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1、新型电驱动用电机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2、电动车辆电传动系统用电机及其相关技术
3、复杂条件综合物理场研究
4、环境电磁学
联系方式:0451-86403480
chaifeng@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
通讯控制器
步进电机测试系统
超级电容管理单元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
/ Tel: 0451-864136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简介 中英对照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于192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
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首批确定为全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1998年5月又被国家确定为按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9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八所大学结盟,被称作“C9”联盟。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这也是中国首个名校联盟。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was founded in 1920. Up to now, HIThas become a research-dependent and open university withlong history and powerfulfaculty. In 1954, HIT was designated to be one of the first six national key universities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1995, HIT joinedthe Project 211 in the first group of the Project. In May 1998, HIT waslisted to be one of the top nine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be developed to be world-class and celebrated universities. In 2009, HIT co-founded the C9 league, the firstleague of celebrated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other famous member universitiesincluding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Nanji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nin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eague are enhancing each other with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alents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为一校三区,即校本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深圳市)、哈工大威海校区(山东省威海市)。
哈工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

哈工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哈工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一、引言在现代社会,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我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该领域也拥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研究资源。
本文将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展开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深度文章。
二、哈工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的基本概况1. 资格要求在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学位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本科和硕士学历背景。
通常情况下,申请博士研究生需要有机械、热能、动力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并且在硕士阶段有较为突出的学术表现。
2. 课程学习和研究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需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并且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验。
需要完成博士论文,并在相关领域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3. 综合考核博士研究生在完成相关学分和研究工作后,需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和学术资格考核,展示出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能力。
三、深入探讨哈工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毕业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攻读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
他们需要通过深入的文献调研和研究实践,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
2. 创新能力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需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创新性的工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3. 学术交流能力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讨论和国际交流,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总结与展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能源与动力工程博士学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和交流能力。
学生在满足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要求后,需要通过综合考核来展示他们在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能力。
为了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不断拓展视野和提升学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时间:2010-06-01 10:07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67次能源与环境工程中心是2003年7月在学院管理体制改革中新组建的科研教学机构。
中心具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士生导师、教学带头人各1人),教师的博士化率高达78%,1/2的教师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紧紧围绕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工作积累, 中心在能源高校洁净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稳定的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两相流机理及应用研究;2.固体物(煤、生物质、有机垃圾)中有机成分高效、低污染热解气化技术;3.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和各种有机废液的低污染处理技术;4.综合利用再生能源和自然循环的热泵技术;5.新式热力系统及不可逆热力学的研究。
中心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每年承担着10门研究生课程和13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研究 生的培养工作。
在读研究生29人,其中硕士生23人, 博士生6人。
2003年中心科研经费155.15万 元,论文10篇。
中心现有实验室、办公室面积900多平方米。
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94次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 于1994年成立,主要从事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与自动 化成套技术、设备研究与工程应用。
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业过程控制的研究和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方面,取得多项有创新性、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的科 研成果。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1、大系统理论研究;2、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3、系统工程与优化;4、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研究所现有专兼职人员10名,正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6名。
成立以来已完成研究课题20余项,累计经费4000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研究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多专业跨学科,思维活跃、 工程能力强;有先进的设备和较好的研究环境、有处于学科先沿的研究项目及工程课题,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可在动力工程及机械、一般力学与基础(机电系统动力 学与控制)两个学科的3个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已培养和招收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所长王庆超教授(博 导),省级中青年专家。
主持完成重大工程课题多项。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篇, 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9名。
先进动力控制与可靠性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73次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动力控制与可靠性研究所 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哈工大动力工程控制与仿真研究所。
研究所现有教师14名,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4名,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3名。
兼职博士生导师是MIREA大学等离子物理实验室主任A.I. Bugrova, 兼职教授有大连理工大学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晓刚教授和航天三院史新兴研究员;在研究所客座工作的副教授有闫国军博士,江滨浩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航 空、宇航和民用动力相关的控制、建模、实验技术和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期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等离子体推进器理论和实验研究、涡轮发动机控制与仿真、 冲压发动机控制、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控制和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振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电磁轴承转子系统设计和流固耦合振 动问题等。
实验室建有汽轮机组轴系模拟试验台、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试验台、自动平衡试验台、全尺寸航空发动机实验台、高速滚动轴承实验台及振 动测试系统,等离子发动机大型真空实验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台。
近十年来,研究所 共完成国家“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863项目及国防预研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6项,申请专利8项。
国内首次研制出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 测故障诊断系统,现有35套系统应用于十五个电厂、化工厂及航空发动机试车台。
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 第二代等离子发动机样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近十年发表 在国内外刊物的论文近300篇,其中被EI、SCI收录38篇。
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4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42次研究所现有教师8名,其中正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1名。
所属工程热物理学科,1984年和1993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航天热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
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方向为:热辐射特性与传 输,太阳能多光谱利用,微尺度传热,目标与环境红外特性,空间光学系统杂光分析,航空航天器热分析。
目前,该所承担了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973子课题、863、国防预研基金、总 装预研、航天创新基金等十余项课题的研究。
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近10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90余篇。
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他引200余篇次,其中SCI他引90余篇次,国外专著他引26篇次。
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完成了“资源一号”卫 星多光谱扫描仪、CCD相机的杂光分析;“前哨一号”星敏感器遮光 罩的优化设计;88式坦克的红外热像理论建模;地地战术弹再入段红外特性理论建模。
目前正在进 行:“风云三号”卫星和“资源二号”卫星的杂光分析;弹道导弹主动段喷焰红外光谱特性研究。
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研究所每年投入大量 资金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条件,为学生配置高性能计算机二十余台,拥有先进的红外辐射特性实验系统。
燃烧工程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36次燃烧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现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
所属热能工程学科,1981年和1990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目前,该所拥有 博士生指导教师5名、硕士生指导教师9名,是热能工程学科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同时也为“航天热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
燃烧工程研究所近年开发的“‘风包粉’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其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全国至少20000MW机组上成功应用,每年可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 益数亿元,该项目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一步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究所目前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达1650万元。
其中,我所承担的国家863能源技术领域重点项目“超细化煤粉再燃低NOX燃烧技术研究”总经费650万元。
研究所拥有配备先进测量设备的实验室近800平方米;高性能计算服务器数台,三维激光多普勒粒子分析仪一套。
该所历来重视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习和科研条件,为学生配置高性能计算机数十台, 并建有功能完善的局域网。
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清洁能源利用、 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化工过程及控制等学科,传统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本领域极大的发展前景。
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74次研究所为动力机械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研究方向为叶轮机械通流部分气 动热力学及飞行器动力装置设计。
现有教师1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6人,博导5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0人。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形成投资近2100万元,拥有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研究手段逐渐更新和完 善。
叶轮机械实验室于2000年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自60年代初,研究所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弯扭叶片三 维理论及其三维设计方法研究。
弯扭叶片被国内外同行称为第三代叶片,已成为叶轮机械设计的“制高点技术”,这一代新型叶片是王仲奇院士与原苏联的费里鲍夫 教授于共同提出的,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
在弯扭叶片研究领域内,研究所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弯扭叶片全三维设计体系,而且将弯扭叶片成功地应用于液体火箭 /航空/巡航导弹发动机、舰用汽轮机及国产全部5种类型的大型汽轮机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近5年来,研究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I检索50余篇,同行引用70余次。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还获得国家教 委、航天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在弯扭叶片研究方向上科研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研究所时间:2010-06-01 10:06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89次1.研究所简介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哈工大水力机械专业,创建1955年,属国内同类专业中最早。
近年来拓宽为包括流体力学、叶片式流体机械﹑容积式液压传动﹑液力传动、微尺 度流体力学与湍流控制以及其他有关动力传输与控制的“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
流体机械及控制工程研究所现有博导1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流体力学、水力机械、液力液压、自动控制及计算开发等专业人员配置相当。
“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已 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并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及省部级多项教学成果奖。
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科研项目研发及工程应用开发实力,并多年从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液力液压及流体机 械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在同行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 研究方向(1)流体机械水力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叶片泵、水轮机及风机设计与开发,三维流场计算,性能分析及预测;(2)液力调速与驱动技术应用研究: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大功率负载调控系统,导叶可调式液力变矩器调速驱动 系统,变矩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大惯性回转设备启动液力配套技术,风力发电系统液力变速与传动装置;(3)液压元件及控制系统研究:新型高性能液压元件,电液伺服单元控制技术,液压直驱控制系统;(4)添加剂湍流减阻流动与换热:添加剂湍流减阻机理,粘弹性流体强化换热,添加剂水循环节能技术;(5)粘弹性流体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粘弹性流体微通道流动控制及换热,弹性湍流及为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6)粘弹性非牛顿流体力学:弹性湍流发生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实验与数值模拟湍流理论基础研究;(7)复杂流体气液两相流:弹性湍流发生机理及应用研究,基于实验与数值模拟湍流理论基础研究。
3. 实验设备:水泵性能试验台调速型液力偶合器风机综合性能试验台液力加载试验台100kW数字直流调速 液力试验台微尺度流动控制试验台液压直驱控制试验台添加剂减阻节能试验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衰减(强迫)试验台超空泡流动发生试验台Taylor-Couette流动试验台自由表面旋转弹性湍流研究所链接:/研究所地址:动力楼J416、J417、J418、J419、J421、J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