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道子线描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吴道子在盛唐时期山水画方面推陳出新独特的用笔用墨,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

擅画道释人物,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

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唐朝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给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

唐朝在贞观以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到“开元”、“天宝”年间,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绘画的各门派中呈现出宫廷画、仕女画、山水画等题材。

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艺术,创作出了大量世俗的宗教壁画,此时吴道子是宗教人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约689年—758年),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丧父母,生活贫寒。

初学书法,后改学绘画,二十岁未满才华出众。

曾任县尉,任过小史,后召为御用画家,并改名为道玄,授以“内教博士”。

天宝年间,吴道子在唐玄宗懿召之下,漫游嘉陵,纵目远眺,一幕一景,铭记于心,高度概括,凝神挥笔,一日成作。

嘉陵江三百余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评之:“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在宗教壁画上以不同故事场景,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所画“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

1.独特的用笔用墨吴道子的作品数量大,种类变化丰富,风格独特,人物造型整体感强、面部圆润,旁见周视,意会连连。

在用笔技法上,早年工整细腻,中年以后改创顾恺之的线型技法,以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为主。

在人物画中对服饰的描绘具有迎风舞动之美,被世人称之“吴带当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用墨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道子的用笔技法海纳百家之所长,特别吸取了张僧繇的“钩戟利剑森森然”的刚健笔法,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把线条造型艺术提升一阶,形成一家风范、别具风格。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由北宋画家吴道子创作。

这幅卷轴画描绘了八十七位中国传统神仙的形象,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种福祉和美好寓意。

在这幅卷轴画中,除了神仙的形象以外,线条美也是其一大特点。

线条美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它指的是线条的造型美感,以及线条在画面中的运用方式。

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条美的表现十分出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线条美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线的变化和线的处理上。

吴道子运用了不同种类的线条,如粗细、曲直、浓淡等,根据不同的构图和物象来变化笔墨,呈现出神仙们的形象。

通过这些线条的变化,神仙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每个神仙的性格特点和神态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并且,吴道子还通过对线条的处理,巧妙地表现了神仙们的服饰、动态和神通等,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由此可见,线条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处理十分精湛,显示出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功底和审美造诣。

线条美在《八十七神仙卷》中还表现在线条的运用上。

吴道子在这幅卷轴画中,运用了丰富的线条来勾勒神仙们的形象,使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他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出神仙们所处的环境和场景,如山水、云雾等,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吴道子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构成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在整幅画面中形成了有机的结构和和谐的比例,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可以说吴道子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线条运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展现了出色的线条美。

线条美是《八十七神仙卷》这幅卷轴画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

吴道子通过对线条的处理、运用和表现力的发挥,使得这幅卷轴画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并欣赏《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条美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吴道子简介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州人。

吴道子小时候家庭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因为吴道子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

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

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

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画和大量卷轴画。

吴道子 -艺术特点吴道子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

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发展了张僧繇的简括画法,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人物画自成体系,被称为“吴家养”,对中国佛教人物画得影响深远;创作了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有豪迈自由的气势和波折起伏的变化;线条有速度,有力量,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

人称其线条是“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画用色倾向于简淡、雅致,在焦墨痕中略加点染,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首创了白描画法。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的线条表现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的线条表现

浅谈画圣xx 绘画的线条表现线条是画家的语言,是画面的骨架,也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画家对线条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鲜明特征,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周肪、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石涛,近代的吴昌硕等艺术大师都在线条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风貌。

唐代画家吴道子(约686〜760前后),被誉为画圣”他曾学习过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年末弱冠,穷丹青之妙”,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凡的创作热情,绘壁画300 余幅。

他在绘画中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具有运动感的表现,体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吴道子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曹家样”的影响。

而成为与之对的样式,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知道吴道子用笔迅疾,所描绘的线条特别的灵动和圜转,所画衣服,有一种象是被风吹动的感觉。

唐张彦远平曰:“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之法具令,几不容于谦素,笔迹磊落,随姿意于壁墙,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中国画最早就是用线造型,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之后,色彩发展了一步,线条却相对地不够突出。

到了盛唐时代,线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凌驾于色彩之上的因素,这是中国画风格上的转折点,吴道子对此是有杰出的贡献的。

傅抱石先生说:“他给中国绘画—特别唐以后的中国绘画以无比影响的是对于线的发展和提高,他认为应该把画上面的线提高到头等重要的位置,色彩应该服从线。

我们知道,六朝以来对于线的运用,虽说重视,但画家们—一例如顾恺之和阎立本,都还没有考虑到应该怎样进一步予以充实和变化。

吴道子则不同,他特别重视线的变化和力量,天才地把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独立而自由的表现手段。

他认为绘画创作,线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有机联系是传达内容、情感的主要关键。

浅谈吴道子

浅谈吴道子

浅谈吴道子12雕塑6班陆霖学号201210120611一吴道子生平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禹州市)鸿畅乡山底吴村人,幼年贫穷孤苦,但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

他是一个“幼抱神奥”早熟的画家,也是一个全才的画家,据记载他的作品有《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朝元仙仗图》等。

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

传说,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斐旻,斐旻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斐旻舞剑以壮气。

舞毕,奋笔,俄顷而就。

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

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真乃人生之幸事”。

二吴道子的画风——吴家样在绘画史上,画家的创造,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唐周昉的“周家样”。

那么何为样呢?“样”即“样子”,即楷模的意思。

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

“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

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

然而吴道子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集中表现在他既熟悉凹凸法又不为这种技法所囿,他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到中年以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

“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目录目录 (1)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释道‎人物画的特‎征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释道‎山水画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的释‎道画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对中‎国人物、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绘画‎风格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徐金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09级2班‎指导老师:李兰平文章摘要:吴道子艺术‎成就释道人‎物和山水画‎最具影响力‎。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以笔调简练、线条清晰著称。

吴道子的绘画用线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开创的笔墨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一、继承唐代画法唐代绘画注重疏密有致的线条和墨色的虚实变化,同时强调线不离墨、墨不离线的绘制原则。

吴道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提高了线条的清晰度和精确度。

比如在《秋景图》中,吴道子以细笔勾勒枯叶和枝条,成为整幅画的主线,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这种疏而不漏、密而不杂的线条表现手法在吴道子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应用。

二、巧妙运用落笔法吴道子在绘画中运用落笔法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这种技法是通过控制笔力和速度,在落笔时形成虚实相间、轻重有致的线条效果。

吴道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变化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风。

在《缘梦忆双娇》中,他运用落笔法勾勒出人物的衣纹和鬓发,形成了独特的纹理感和生动的形象塑造。

这种技法让他的画作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吴道子在绘画中运用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线条和墨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晰的画面构图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墨竹图》中,他用笔墨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竹子的变化和精神,同时笔画却异常简洁、凝重,形成了深深的艺术感染。

这种创新的绘画手法不仅展现了吴道子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吴道子的绘画用线既融合了唐代的传统笔墨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他通过落笔法和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视觉效果,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本身所产生效果,不应该强调成绘画艺术的唯一的表现目的,然而予以适当的注意也会加强艺术的感染力量
。吴道子就是结合着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纹上也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
中诸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由以上所引述的各点,可以知道吴道子在作品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和极度紧张的感情的力量。
直尺”,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记载说他作佛像,最后画圆光的时候,“转背浑墨,一笔而成”,“立笔挥扫,
势若风旋”,而引起观众的喧呼,甚至惊动了几条街道。
五、技法特点:吴道子在
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很绚烂的,所谓“浅深晕成”,
尚有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图中并未描写任何恐怖的事物,然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使人在情绪上受到震动。据说他在长安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因而屠夫和渔夫都为之改业,
怕因为杀害了生命,将来会在地狱中受制裁。这一地狱变相的画面我们知道得虽不具体,
但是从这些描写和记述中可以知道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想象能力的。
六、线纹的激壮的律动的表现: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一向以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
评论家的特别注意。他的线纹的表现或被描写为“磊落逸势”(唐·李嗣真),“笔迹遒劲”,“笔力劲怒”
(唐·段成式)或被描写为“落笔雄劲”(宋·郭若虚),“气韵雄状”,“笔迹磊落”(唐·张彦远)。
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吴道子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所特有的风格。这种线纹
有“口诀”,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口诀如何,也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能够那样自由的挥洒。
例如他画丈余的大像,可以从手臂开始,也可以从足部开始,而都能创造出很有表现力的形象,可见他的默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第6期Journal of ChiFeng College(S oc.Sci)No16 Vol126论吴道子线描艺术付光辉 王永波(内蒙古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摘 要 线作为造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由于唐代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道释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线描艺术的代表,其“吴带当风”的线条,把线描艺术提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推动和开拓了线描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影响深远。

关键词 吴家样;吴带当风;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67(2005)06-0042-02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画中,“线”一直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

中国历代画家特别注重用线,不借助任何辅助色彩,全凭线条表现神韵、传递感情。

蒋兆和先生说:“国画像浮雕”,就是说中国画向来以线来表现物体的关系、层次,不讲究三度空间,不像素描那样有立体感,属于“平面造型”。

利用线的组织、层次表现对象的形、神和质感,通过主观表现物象,最后追求高出物象的艺术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受透视规律的束缚,画面保持平面造型的统一性和装饰性。

线也是“六法”中所描绘“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

“骨法用笔”是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来的,同“气韵生动”一样同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使中国传统绘画从远古时期朦胧而神秘的粗笔绘画开始,受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的支配,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艺术个性。

东晋顾恺之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描,使画家从萌芽状态开始转向了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索。

就其发展而言,它的高峰期出现在唐朝。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经济的繁荣促使绘画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门类,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由于佛教的不断普及和统治阶级政治教化的需要,宗教艺术占据当时画坛的重要地位。

在当时,大量世俗化的宗教壁画比比皆是,寺观壁画是体现此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

宗教人物绘画在此基础上得到辉煌的发展,并成为绘画主流,很快进入艺术成熟的阶段。

吴道子是此时宗教人物领域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也是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人。

大约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初,至肃宗乾元初还在,其后就不见记载了。

幼年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

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没有学成,后改学绘画。

“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

后因擅长绘画被唐玄宗召入宫廷,改名道玄,授予“内教博士”,正式成为宫廷画家。

以宗教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是盛唐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的成就和早年就学于民间画师有关系。

由于当时民间美术发达,从事画工、画师的人很多。

吴道子先在双流县令韦嗣立举办的闻名两京的“学行”里做画工,多次跟随韦嗣立入蜀。

后在衮州瑕丘当过县尉,由于与他所学毫不相干,不久便辞职不干了。

之后,不到20岁的吴道子到了繁华的东都洛阳,放弃书法,专攻绘画。

唐代的洛阳和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汇集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和画家,上千个寺观里面色彩绚丽的壁画,就像公开的画廊,吴道子在这里饱览了前代及当代名家如张僧繇、郑法士、扬契丹、展子乾等画家的作品。

这段经历直接影响着吴道子以后创作风格的形成。

同时,吴道子也在寺院中从事壁画创作,慢慢展露艺术才华。

不久,吴道子在洛阳成名后,被爱好艺术的玄宗李隆基召入宫中,“非有诏不得画”。

入宫后的吴道子,多半在长安和洛阳,有时跟随玄宗到其它各地游览。

在此期间,吴道子曾经变三百壁,洛阳画五圣,随驾画《金桥图》,曾无粉本一日之内描绘“嘉陵江三百余里”景色,玄宗看后评论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成为画史上绘炙人口的美谈。

安史之乱后的吴道子在乾元后,就寂然无声了。

吴道子曾受过初唐大画家张孝师的影响。

张孝师的《地狱变相》笔法自创一格,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多有参考它的地方。

对吴道子影响最大的是张僧繇。

由于他的画变态多端,纵横如意,有人说他是张僧繇的后身。

张僧繇,吴中人(今江苏苏州人),是萧梁时期冠冕一代的大画家。

自创“疏体”的表现形式。

唐人在论述他时,往往与吴道子连在一起,并称“张吴”,说明两者之间画风联系的紧密性。

吴道子的弟子很多,据记载,有卢棱枷、杨庭光、张藏、翟琰等。

卢棱枷,长安人,是吴道子子弟中最有成就的,但只在晚年才勉强达到老师的水平。

杨庭光和吴道子为同一时代,善画佛像与佛经变相,也画山水杂画,很有吴的风貌,但行笔细,不如吴。

但他的画像,曾使吴道子叹服。

翟琰和张藏算吴道子子弟中的高手,吴道子每次在寺院作画,勾完人物轮廓,都让俩人上色,结果总让·24·吴道子很满意。

所以,他们合作的作品,外人难辨别踪迹。

吴道子的画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

在宗教绘画上有突出成就。

凭借充沛的精力、热情的创造力,创作作品数量惊人,付出了难以计数的辛勤劳动。

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就绘制壁画300余壁,不仅有宗教壁画,还有山水画。

他的宗教绘画数量大,种类变化也多。

仅佛教经变就多达10多种。

“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

这只是一部分,至两京之外的壁画,多不胜数。

吴道子的宗教作品,还有大量的卷轴画。

据《宣和画谱》记载,仅在宋徽宗的宫廷里就藏有93件作品。

吴道子这种旺盛的绘画热情,是历代画家中少有的。

由于在画史上名望大,“无有不知吴生善画”。

相传在兴善寺画内神时,观者喧呼,惊动坊邑。

使老百姓这样轰动,在画史上都极为罕见。

可以看出,吴道子的绘画在当时是极受人们喜欢、信赖和推崇的。

所以,摹仿的人也特别多。

明代诗人梁时观吴道子画时有句云:“真迹渺难得,摹迹遍江东。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吴道子作品三百本,全是“伪作”。

甚至有的与吴道子毫不相干的作品,也会署上“唐·吴道子”或“吴道子恭绘”字样。

吴道子在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在对宣扬佛教思想的宗教人物上确立了白描的新形式。

白描当时也称“白画”,人物造型手段以线为主,但注重强化了线的表现功能。

为突出线在画面上的艺术效果,吴道子很少或根本不着色,以追求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每次落笔之前,“必凝视良久”,再起稿,做到胸有成竹。

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之章,在书法上有功力,《画鉴》中这样描述:“贺监(之章)之意,为众工所不能及”。

吴道子在线条的风格上,早年“行笔差细”,“常摹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仿佛”,以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做标准。

到了中年,吴道子已不固守顾恺之,借助牢固的书法笔力,线条挥洒“磊落”大气,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线描法:即两头细,中间粗,富于立体感的兰叶描。

这种圆润、兼有宽扁的线条有个形象的称谓“莼菜条”,其表现力和丰富性,较一般工笔画运笔流畅、粗细相等的线条,更加强了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显得遒劲有力,轻重顿挫,在画面上呈现出迫人的动感。

能让所表现的人物在运动中表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特别是画仙女“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种迎风起舞的动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这种特点世人称“吴家祥”。

通过对“莼菜条”线描的应用,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到风格,成为后世的“白描画”的最早典范。

另外,吴道子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色彩绚烂的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的设色形式,自成面貌。

初唐的尉迟乙僧“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

”这种凹凸晕染表现形式,主要依靠物象的结构用丰富色彩晕染而成,加之铁线勾勒,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吴道子吸取这种染色法,加强线的表现功能,因形施色,创造了一种“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的淡着色法。

就是在白描的基础上,以墨色为主,加以淡色渲染,使人物结构有骨有肉,“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显示一定的结构凹凸。

在设色上,吴道子主张应“敷粉简淡,浅深晕成”,不单纯追求色彩的绚丽。

在设色浓丽的盛唐时代,简淡的傅彩,更显清丽,格外出众。

吴道子在吸收西域画风的基础上,在强调用线勾勒的同时,采用淡色晕染辅助表现,使色彩既丰富又层次分明,从而保持、发扬了我国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民族特色。

在当时的画坛上,除了密体之外,虽然已有了张僧繇创造的“疏体”表现形式,但因没有被继承,仍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密体画风所统治。

历史上的每一位大家,都善于学习优秀的传统,吴道子也不例外。

他学习张僧繇的长处,但不迷信张僧繇,善于巧变。

“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吸取其“钩戟利剑森森然”的简约概括笔法,落笔更加雄劲、气势、雄大,赋予了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发展巩固了“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疏笔的绘画地位。

“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有的作品“脱落”到只有“墨踪为之”,使后人再无法加色,这也中吴道子与众不同之处。

吴道子不仅善画道释人物,在山水画上的贡献也很大。

山水画在唐代以前,或是水不容泛,或是人大于山。

由于多次入蜀,吴道子尽享川蜀美丽的风光,启发吴道子在山水画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他一改顾恺之、展子乾等工密细巧的作风,放纵行笔,如雷电行走之迹,取得一些成就。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他这个时期“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可见,这期间的经历,关系到他一生的绘画风格。

吴道子在大同殿与李思训同画千里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累月方毕”,吴道子“一日而就”,显然,青绿山水没有这样快的速度。

他“笔不周而意周”的疏笔以及流畅的线条,与李思训工整巧密的山水画相比,更显异常突出,是水墨大写意画法的初露端倪。

这种“山水之体”是一种笔简意远的“疏体”,有“逸写”的感觉。

故有“山水之变始于吴,而成于李”之说。

后来的水墨山水画家王维“敛吴生之锋,洗李氏之习”,成为山水画南宗之祖。

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的作品,也被看作是“踪似吴生”。

所以,吴道子确立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是写意山水画的先驱,其影响不在人物画之下。

在唐代,由于绘画的发展,对于人物画的要求很严格。

比如“画马要能走,画人要开口”。

这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人物有细致的观察和自身极高的修养。

在吴道子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都是一般画家无法达到的。

民间传说吴道子画龙生烟雾,画水夜闻其声,都是生动性的体现。

另外,吴道子所画人物,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东观余论》中描写所画地狱变相,“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