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
解读摄影大师布列松作品

布列松认为:
世界凡事都有
其决定性瞬间,
他决定以决定
性瞬间的摄影
风格捕捉平凡
人生的瞬间,用极短Fra bibliotek时间抓住事物的表
《 积
象和内涵,并 使其成为永恒。
水 的 路
面
》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
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
责任,每个摄影师都
应深具尊严感,都应
意识到:无论一幅摄
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
技术多么到位,如果
它远离了爱,远离了
一、乾净的画面,避免复杂的背景。
二、凸显主体,不要贪多。画面中主体大一点,背景小一些或 模糊些。
三、看起来舒服的画面就是好照片
四、发挥创意。例如,有时:逆光可营造透明的感觉;闪光可 弥补光线之不足 ,或消除强弱对比太大的不协调。
五、充分利用不同镜头的特性。
六、养成多观察的习惯,把握拍摄的时机。经常拍照,做不同 的尝试,经验的 累积有助技术的提昇。
七、多接触好作品、好艺术品,增进艺术品味。
八、没什么是不能入镜的。
对人类的理解,远离
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 成功的作品。布列松
柏 林 墙
的立意是高远的,但
边
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
》
是微小的。
《柏林墙边》
轧金子(1949,上海)
《纽约》
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美 国 模 范 监 狱 所 见
(1975)
拍好照片的要诀-----------
布列松
(1908 -2004) 法国人
世界著名的人 文摄影家, “决定性瞬间” 理论的创立者 与实践者。被 誉为"现代新闻 摄影之父"
布列松摄影作品浅析

布列松摄影作品浅析专业班级:新闻学1001班学号:20100012104姓名:王文娟布列松摄影作品浅析"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生于1908年8月22日卒于2004年8月3日,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一生偏爱黑白摄影,喜爱 Leika135 相机与 50mm 标准镜头。
反对对照片裁剪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
他同时也是知名的马格兰摄影通讯(Magnum Photos)社创办者。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他逝世后,称他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20世纪最着名的摄影师之一,他被誉为是纪实摄影和街头摄影的创始人之一,是现代摄影史上的传奇人物。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精湛的技术著称,而他的摄影思想更是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对摄影艺术的贡献以及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一、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布列松提出了“抓拍”的概念,即用相机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认为,摄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摄影师要能够准确地捕捉那一瞬间的情感和情绪,并将其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布列松在拍摄时通常使用35mm相机,并将其设置为最大光圈和最快快门速度,以便能够更好地捕捉瞬间的生活。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全世界摄影师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还提倡“构图”的概念,即摄影作品的构图要有秩序、平衡和谐。
他强调构图是摄影艺术的灵魂和核心,是摄影师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在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艺术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对整个摄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抓拍方式和精湛的构图而著称,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学习。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艺术风格成为了现代摄影艺术的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楷模。
他的影响不仅在摄影界,也深入到了艺术界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摄影艺术的宝贵遗产。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还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以其真实、生动、深刻的特点而著称,为后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为后人了解历史、感受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参考。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学术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文化财富。
学者们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和摄影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之成为了摄影学科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对象。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大师之一,他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瞬间和情感,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力。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师,成为了他们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本文将对布列松的摄影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原则。
一、抓住瞬间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擅长抓住瞬间的能力。
他用相机捕捉了许多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些瞬间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一刻的真实和震撼。
布列松所追求的并不是静态的美,而是通过瞬间捕捉到的真实生活。
他说过:“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
”他相信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摄影师的任务就是把握住这些可能性,将它们转化成艺术作品。
二、构图和构图布列松的构图技巧非常出色,他擅长利用画面的线条和形状来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称与不对称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这些元素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构图之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布列松还非常注重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他善于利用线条的延伸和形状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这些技巧使得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三、情感和人文关怀布列松的摄影作品除了技术上的精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将摄影视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不仅仅关注事物本身的形式美,更关注事物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人物,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记录和观察,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那些被忽略和被遗忘的瞬间呈现给世人。
四、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并不局限于表现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观察和反思现实世界。
布列松的这张照片好在哪儿?

布列松的这张照⽚好在哪⼉?
此⽚拍摄于⼆⼗世纪五⼗年代,题⽬为《巴黎穆费塔街》(Rue Mouffetard, Paris)。
在布列松的职业⽣涯中,该⽚的题材意义其实并不⼤。
这张照⽚好就好在它运⽤⼩男孩的表情展⽰了⼀个⼤时代的微妙变化,所以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在这张照⽚中,⼩男孩怀抱着两⼤瓶红酒雄赳赳⽓昂昂地向拍摄者的⽅向⾛来,他后⾯的⼩⼥孩已经发现了摄影师。
⼩男孩的脸上带着⼀点点好似胜利归来的得意神情。
布列松通过穆费塔街上⼩男孩的表情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个信息——⼆战结束了,法国乃⾄欧洲进⼊了承平时代,⼈们的⽣活正在变好。
从拍摄技巧的⾓度来说,虽然这张照⽚上⼩男孩的⾯部有⼀点点模糊,但是在相机没有⾃动对焦功能的年代,抓拍⼀个迎⾯⾛来的⼈是需要较⾼的抓拍技巧的。
这个真实的瞬间也就成了五⼗年代的定格。
坚持抓拍,从不摆布也是布列松贯彻终⽣的信条。
提到布列松的抓拍,就不能不说“决定性瞬间”。
17世纪的雷茨(Retz)主教曾在⽂章中写
道:“世间万物皆有其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偶然读到这句话后便将其记住,并从其具体语境中抽离出来。
如今,这⼀概念被每⼀位从事纪实摄影的⼈熟知。
有意思的是,照⽚发表后,⼩男孩被他的⽗亲责打了⼀顿。
原来,这个孩⼦是偷偷地为邻居跑腿买酒,赚零花钱呢!⼏⼗年后,当他五⼗岁⽣⽇时,布列松将这张照⽚签名后送给了他。
经历过岁⽉,当他再看到这张照⽚时,回忆⼜会怎样⼀触即发呢。
知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知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有关知名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介绍,分享给你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年少时学习绘画,1930年开始加入摄影创作,并游历各地,作品也开始在报纸、杂志、书籍上陆续发表,偏爱黑白摄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
他同时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
他的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生平:1908年8月2日生于巴黎附近,家中从事纺织品编织业。
在他21岁的时候,已全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反叛性”,并从霍特那里学到了构思和给画的技巧,并顺利地服完了兵役。
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后,他开始寻觅那种只有更广泛的世界才能提供给他的教育。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时间,有一架布朗尼照相机。
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
不久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为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
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布勒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
当时,22岁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
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
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
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佳作欣赏

1.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埃尔西德兹。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
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
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
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
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
”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
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安塞尔·亚当斯――《月升》的创作体会这张照片的拍摄--它无疑是我的最受人们欢迎的一张照片--可以说是机遇和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
我当时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象;当按下快门时,似乎已经有了满意的预感。
当时我们乘车沿着离埃斯派诺拉不远的公路行驶,我向左边看了一眼,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景色--一幅无法估量的照片!我几乎把汽车开进沟里,然后急急忙忙地架好我的8x10相机。
我一面急忙调整镜头,一面高声叫我的同伴把器材从车上取下来。
我对好了我所希望的清晰影象,然而当安好雷登15滤镜(绿色)和暗盒后背之后,却找不到测光表。
当时的形势是十分紧迫的:低垂的太阳已经移近挂在西边天际的云彩的边缘,阴影不久就会使地上的白十字架模糊不清。
我当时无法知道被摄体的亮度值,我承认,我当时曾想到用括弧曝光法进行几次曝光,这时我突然记起月亮的亮度--250烛光/每平方英尺。
利用曝光公式,我把这个亮度值列入七区,因此60烛光/每平方英尺就落在5区,使用曝光因数为3的滤镜,大约要用f32,时间为一秒钟。
我不知道前景的亮度多少,但是我希望它会勉强处于曝光范围之内。
我并不寄希望于侥幸;我标出对底片进行水浴显影。
这将是对区域系统的一次很好的试验。
由于当我按下快门时认识到我拍到一张不寻常的需要复制底片的照片,因此我迅速翻转暗盒,但是我拉出插版时,阳光已经从白十字架上消失了;我晚了几秒种!这张唯一的底片就突然变得十分珍贵了。
摄影进阶必看:大师经典摄影作品赏析

摄影进阶必看:⼤师经典摄影作品赏析如果你是⼀位纪实摄影爱好者,下⾯这组照⽚中的⼤多数想必你会觉得眼熟。
有意⽆意间,您很可能就模仿了哪位⼤师的风格。
⼤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师,绝不是因为⼀两张照⽚拍得好⽽已。
能够在摄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师,通常都是某种风格的开创者,有着⾃⼰个性鲜明的摄影语⾔并对⼀个时代产⽣深远的影响。
经常听到有爱好者指着⼀些经典作品说:“这有什么难拍的,很多⼈都能拍出来。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那是因为后⼈恰好是站在⼤师的肩膀上进⾏拍摄。
今天你看亚当斯的作品可能觉得缺乏新意,但那也从另⼀⾓度证明了亚当斯和他的F64⼩组对风光摄影的影响。
如果你想在摄影这⼀领域有所开拓,那么了解摄影史,了解⼤师们的摄影语⾔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你落了前⼈窠⾅还沾沾⾃喜,那就有些可悲了。
《铁路边的商店》—— 阿拉巴州的⼀座铁路边的普通商店,再现了美国30年代乡村富有的⼀⾯!《裸奔者》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英⼥皇伊丽莎⽩在内聚集在看台上,这个体形优美的裸跑者澳⼤利亚会计师⽶歇尔.奥.布瑞恩跑过球场来到看台前,这尴尬的场⾯让⼥王差点晕倒!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创造⼒与勇⽓。
《撤退》——这是在撤退中的美国的海军⼠兵,邓肯别具匠⼼,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直不错。
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估了⾃⼰的实⼒,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
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母亲的(此乃程⼦⽂邹邹的翻译,英⽂原⽂为shit)!我们打错了⽅向...”《温斯顿.丘吉尔》——1941年1⽉27⽇,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个⼩隔间拍摄⼏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
然⽽,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优素福-卡什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什⾛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拿开,丘吉尔吃了⼀惊,他被卡什的举动激怒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列松摄影作品赏析“借最好的一刹那,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
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1949年,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毛泽东的军队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他于1947年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总部,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
“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
他的电影作品还有《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
布列松部分经典作品:1.布列松1932年才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这是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映。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2.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3.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4.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5.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6.柏林墙边(1963)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7.下面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
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布勒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是名符其实的.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抓拍究竟在摄影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这些名作当中可以体会到.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真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 8.玛丽莲梦露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9.轧金子(1949,上海)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10.门里门外(1949,北京)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11.柏林墙边(1962)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
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
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12.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13.北京(1958)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
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
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14.纽约(1961)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
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
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15.雕塑家贾柯米蒂(1961)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
这张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
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16.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
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
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mm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mm或90mm等镜头拍摄。
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1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文中指出:“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
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
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
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
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
在摄影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
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
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摄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体运动时瞬间出现的线条所形成的。
我们配合着运动而进行拍摄,仿佛运动本身就是按照着自己的预定方式展露着的生命似的。
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有特别的时刻,当这一瞬间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
摄影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一瞬间,将其中的平衡状态把稳,并凝结动态的进行。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