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1)

合集下载

植物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植物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植物病毒的主要特征
植物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各种植物的微小生物,其主要特征包括:
1. 微观特征
植物病毒通常是一种非细胞的病原体,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包裹着核酸的RNA
或DNA组成。

在电镜下观察,植物病毒体粒子呈不同形状,包括长杆状、球形和
螺旋状等。

2. 传播途径
植物病毒可以通过昆虫、真菌、土壤、种子、工具和植物之间的接触传播。


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它们通过叮咬感染的植物或传播病毒颗粒来传播病毒。

3. 症状表现
感染植物病毒后,植物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叶片变黄、卷曲、出现斑点、畸形、死亡等。

这是由于植物病毒破坏了植物生长发育的正常过程,影响了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代谢。

4. 病原性
植物病毒具有一定的病原性,在植物体内复制病毒颗粒并继续传播。

一些植物
病毒还可以导致植物的抗性破坏,使植物更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5. 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和控制植物病毒的传播,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植物的营养,补充充足的水分,及时清除病原植物,使用病毒抗性强的植物品种等。

植物病毒的主要特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展示出来,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农作
物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植物病毒的监测和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毒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植物有可能遭受各种各样的病害,其中植物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病原体。

植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核酸构成。

植物感染病毒后,会导致植物生长异常、叶片变色、凋谢甚至死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科学领域,主要涉及植物病原体、致病机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植物病毒相关的名词解释:
1.植物病毒:一种可以感染植物并繁殖在其中的微生物,主要由核酸
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引起植物的病害状况。

2.病毒颗粒:植物病毒的基本单位,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颗粒能够在植物体内进行复制并传播,引发病害。

3.载体昆虫:一些昆虫可以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吸食感
染植物的汁液时,会将病毒颗粒带入健康植物体内,促使病毒的传播。

4.植物宿主范围:不同的植物病毒对宿主植物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有
些病毒能够感染多种植物,而有些只能感染特定种类的植物。

5.免疫学抗病性: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植物病毒的感
染,免疫学抗病性是植物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

综上所述,植物病毒是导致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体,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病毒的特性和致病机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病毒的症状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毒的症状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毒的症状类型有哪些
植物病毒是一种破坏植物健康的微生物,能够导致植物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物病毒感染的症状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叶子变色、畸形生长、花期推迟等。

以下是常见的植物病毒症状类型:
1.叶部症状:叶部症状是很常见的表现,如叶片出现黄化、叶脉变黄、
叶片出现斑点或条纹等。

这些症状通常会导致叶片变薄、变脆,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生长异常:植物病毒也会导致植物出现生长异常的症状,如植物长
势过旺或过弱,整体生长形态不正常等。

3.花部症状:花部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毒感染表现,如花期推迟、
花朵畸形、花朵退化等。

4.果实症状:植物病毒的感染还会导致果实出现异常现象,如果实变
小、变形、质地变软等。

5.幼苗症状:植物病毒感染后的幼苗容易出现症状,如幼苗生长缓慢、
叶片畸形等。

6.根部症状:植物根部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根系腐烂、发育不良等现
象都可能是植物病毒感染导致的。

7.全株症状:植物病毒感染严重时,整株植物可能会出现全面的生理
障碍,如生长停滞、叶片脱落、枝条枯死等。

植物病毒的症状往往和病毒种类、感染程度有关。

及早识别和控制植物病毒是
保护植物健康的重要步骤。

在栽培过程中,注意观察植物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毒的危害。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是什么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是什么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是什么
植物病毒是一类专门感染植物细胞的微生物颗粒,其特征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其在植物界内的传播和致病方式。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如下:
小型微生物颗粒
植物病毒是一种微小的颗粒,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的大小通常在
20到300纳米之间,相对于其他微生物而言非常微小。

寄生生活方式
植物病毒是一种寄生生物,必须寄生在植物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它们依赖植
物细胞的生物机制来复制自身。

导致植物生理和形态异常的病原体
植物病毒被认为是导致植物生理和形态异常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它们可以引起
植物叶片、茎、果实等各个部位的病变,导致植株生长受阻或死亡。

传播方式多样
植物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昆虫、真菌、土壤、机械传播等。

其中,昆虫是植物病毒传播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极高的变异性
植物病毒具有极高的变异性,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
对抗病毒的挑战。

总的来说,植物病毒是一类寄生在植物细胞内、导致植物形态和生理异常的微
生物颗粒,具有小型微生物颗粒、寄生生活方式、导致植物生理和形态异常、传播方式多样以及极高的变异性等一般性状。

对于植物健康和农业生产来说,控制植物病毒传播至关重要。

植物病毒(1)(1)

植物病毒(1)(1)

1、病毒: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DNA或RNA核酸模板分子,包裹在蛋白属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中借助于寄主蛋白质合成体系以及物质和能量完成自我复制,并随核酸突变而发生变异。

2、钝化温度:各病毒的植物提取液,被处理10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3、稀释限点:各病毒的植物提取液,经若干倍稀释后仍能保持其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4、体外存活期:各病毒的植物提取液,在20-22℃室温下,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5、获毒饲育期:无毒蚜虫在病株上开始取食至获得传毒能力所需的时间。

6、接毒饲育期: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引起发病的时间。

7、潜育期;蚜虫获毒至能侵染健株所需的时间。

8、持久性:病毒离开病源后能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

9、循回病毒:病毒能随植物汁液吸入肠,渗透肠壁进入血淋巴,然后再进入涎腺,最后由涎腺将病毒送出口针。

10、增殖病毒:能在蚜虫体内增殖的病毒。

11、单分体病毒:单个核酸片段组成的基因组,包装或分布在单一病毒粒体内,称为单分体病毒。

12、多分体病毒:有些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是由几个不同的RNA分子组成,称多分体基因组。

分体基因组被包裹在同一病毒的不同粒子内,称多分体病毒。

13、多组分病毒:病毒的几条RNA分子包裹在同一粒子的衣壳内。

14、正链RNA:大多数植物RNA病毒颗粒中的RNA分子的极性和mRNA极性相同,这类RNA分子具有侵染性,当进入寄主细胞后可直接作为mRNA转译蛋白质。

15、负链RNA:有些单链RNA病毒称负链RNA病毒。

这类RNA分子不具有侵染性,当进入寄主细胞后,需转录产生mRNA,然后才能翻译蛋白质。

16、双义RNA:有些RNA病毒中的RNA分子上含有某些基因编码区,其互补链上则含有另外一些基因的编码区。

17、株系: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18、植物病毒的卫星:依赖于与其共同侵染寄主细胞的辅助病毒进行繁殖的核酸分子,其核酸序列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

植物病毒是什么意思
植物病毒是一种影响植物健康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很小的体积和简单的结构,但却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植物病毒通过植物的体内液体或受损的组织传播,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包括叶片变黄、变形、萎缩,果实畸形等。

植物病毒主要是通过昆虫或其他植物有害生物传播到健康植物上的。

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毒会在植物的细胞内复制,破坏其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虽然植物病毒本身不是直接致命的,但会削弱植物的免疫系统,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侵袭。

为了防治植物病毒病害,农业领域对病毒病害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控制病原体传播,以及培育抗病品种。

此外,还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病毒病害的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安全、遵守使用标准。

总的来说,植物病毒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的微生物,了解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维护植物健康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感染症状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感染症状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感染症状
植物病毒是影响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很大的损失。

植物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并在植物体内引起一系列感染症状。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常见的感染症状。

传播途径
1. 昆虫传播
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昆虫传播。

一些昆虫如蚜虫、介壳虫等在
取食感染了病毒的植物汁液后,再食用健康植物的汁液,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物。

2. 种子传播
某些植物病毒可以通过种子传播,使得幼苗在发芽生长时即被感染。

3. 接种传播
在砧木和接穗嫁接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接种传播到健康植株,引起新的感染。

4. 土壤传播
少数植物病毒可以通过土壤传播,通过土壤中的霉菌等生物或者感染了病毒的
植物残体传播给植物。

感染症状
1. 叶片变异
感染植物病毒后,植物常常表现出叶片变异的症状,表现为叶片颜色变浅,出
现花纹或斑点等变异。

2. 生长发育受限
植物病毒感染后,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株型畸形
等现象。

3. 果实畸形
在植物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植物果实常常表现为畸形,造成果实质量下降,产
量减少。

4. 萎蔫、死亡
严重感染植物病毒会导致植物出现萎蔫、死亡等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结语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感染后的症状也各异。

在农业生产中,及时识别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症状,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对防止病毒扩散,保障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为您对植物病毒的认识有所帮助。

植物病毒的特点

植物病毒的特点

植物病毒的特点
植物病毒是一种危害植物健康的病原体,其具有以下特点:
1.微小粒子:植物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粒子,通常直径
在20到300纳米之间,比细菌更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

2.核酸组成:植物病毒的核酸可以是单链RNA或双链RNA,也有一些
是单链DNA。

核酸编码着病毒的遗传信息,决定了其生物特性和致病能力。

3.简单结构:相较于细菌和其他病原体,植物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
通常由外壳蛋白和核酸组成,缺乏细胞膜以及其他复杂的细胞器。

4.依赖宿主细胞:植物病毒无法进行自主生长和繁殖,必须寄生在植
物细胞内才能完成生命周期。

病毒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其生物机体完成复制和传播。

5.病原性:植物病毒对宿主植物具有生物学损害,会引起植物组织的
变化和病变,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减产甚至死亡。

病毒引发的植物疾病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因素。

6.传播方式:植物病毒主要通过叶螨、昆虫、种子和接种器具等途径
传播。

病毒在不同植物之间传播往往需要特定的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7.变异性:植物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常常通过突变或重组来逃避
植物的防御机制。

这使得病毒的抗性发展较快,给病害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

8.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检测、核酸检
测和生物学检测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发现和诊断病毒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毒的特点在植物疾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其特性有助于科学防控
病害,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 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bacteriophage)。
目前已研究和命名的植物病毒达 1000 多 种,其中许多为重要的农作物病原,其所造 成的损失仅次于真菌病害。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 员 会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ICTV)植物病毒 分会负责。
截至 2000 年,为 ICTV 所承认植物病毒种共有 977个。 ICTV将植物病毒划归为73个属,在其上建立了 15个科、1个目。植物病毒可归为5个大类群:
植物病毒的增殖
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
脱壳
基因表达
复制大量的基因组及合成外壳蛋白
病毒粒体装配
二、病毒在植物体内的运转(移动)
运转(移动),即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 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
在植物叶肉细胞间的移动称为胞间运转 (移动); 经维管束输导组织的运转称为长距离运转 (移动)。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有的按照发现的先后给予命名,如马铃薯X病毒 ( Potato virus X , PVX ) 和 马 铃 薯 Y 病 毒 (Potato virus Y,PVY)等。
目前国际上采用类似于拉丁双名法来命名植物 病毒:
寄主名(缩写)+症状(缩写)+virus 如Tobacco Mosaic Tobamovirus 属名采用斜体书写。 如黄瓜花叶病毒属记作Cucumovirus。
核酸类型与高等动、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 链 DNA,花椰菜花叶病毒属( Caulimovirus)、杆 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具有这种类型基因组。
2、病毒粒体核酸含量
球状病毒:15%~45%。
线状及杆状病毒:5%~6%。 弹状病毒:1%。
(二)蛋白质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很小,编码的蛋白质种类 也很少,按照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 白。 结构蛋白是构成一个完整病毒粒体所需要的蛋白, 主要是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囊膜蛋白, 有些病毒还有基因组结合蛋白(VPg)。 大多数植物病毒没有囊膜,其结构蛋白也就只有 外壳蛋白。
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 mRNA 的作用。大部 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70%, TMV,CMV,PVY;多分体病毒。
(2)负单链RNA(-ssRNA) 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产 生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 属这一类型。如小麦丛矮病。
(3)双链RNA(dsRNA)
(3) 线虫
已知有5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23种病毒
(4)螨类介体:叶蚜螨和蛛螨
2、介体传毒特性
(1)传毒过程
获毒期 潜伏期 传毒期
持毒期:介体一次获毒后,能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
(2)介体传毒方式
按照介体与植物病毒之间的生物学关系,可分为非 持 久 性 病 毒 ( nonpersistent virus ) 、 半 持 久 性 病 毒 (semipersistent virus)和持久性病毒(persistent 组分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有些
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一)核酸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 RNA ),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 为下列5种类型:
(1)正单链RNA(+ssRNA) 单链RNA具有侵
在我国北方麦区间歇性暴发的小麦黄矮病 (Barley yellow dwarf)平均造成30%的产量损失。 在油菜上,因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常年达 20~30%。
甜菜曲顶病(Beet curly top)、香蕉束顶病 (Banana bunchy top)等几乎对一些产区造成了 毁灭性打击。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传播,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 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植物病毒只能被动传播,需借外界因子进 入活的细胞内。 植物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能离开活细胞。
植物病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
介体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
1、介体(vectors),可以传播病毒的生物体。
(1) 昆虫 (2) 真菌 已发现7种真菌传播19种病毒。
②非持久性病毒 获毒期、潜伏期、传毒期、持毒期均很短 (几秒至几分钟),蚜虫传毒多属于此类,又称 为口针传毒,蚜虫试探性取食即可传毒。 特征是传毒介体在病植株上获毒饲育后病毒 依附于口针里,在接种饲育时随同排出的唾液进 入寄主植物体内,因此介体饲毒短时间后即可传 毒,病毒在介体体内没有循回期,传毒时间也很 短。
植物叶片不同程度的斑驳、花叶或黄化,同时伴
随有不同程度的植株矮化、丛枝等病害症状,以 及产量的降低。有一些病毒引起卷叶、植株畸形。 少数病毒还能在叶片或茎秆上造成局部坏死或瘤 肿、脉肿等增生症状。
花叶症状
黄化 畸型
(二)重要的植物病毒属、种
1、烟草花叶病毒(TMV)
烟草花叶病毒属典型种 (1)病毒粒体特性:杆状粒体 ( 18×300nm ) , ( + ) ssRNA ( 2 )寄主范围与症状:寄主范围 广(如烟草、番茄、辣椒、 豆类等),多引起花叶症状 (3)机械传毒极易成功 (4)病毒稳定性强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
@病毒粒体:病毒的基本存在 形式(形态)。 @病毒粒体的形态微小,只有在放大数万倍的电镜下才能 观察到,其度量单位通常采用纳米(nm,1nm=10-9m)。 @植物病毒粒体形态主要有:球状、线状、杆状、弹状、 双联体状、丝线状、柔软不定形等。
杆状或线状病毒:蛋白质亚基螺旋状排列,中 间是一个由核酸构成的空心管子,核酸也呈螺旋状 排列,嵌入到螺旋状排列的蛋白质亚基内端。如, TMV杆状粒体。
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负链变正链才 能作为mRNA。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 型。 水稻矮缩病。
(4)单链DNA(ssDNA) 联体病毒科(Geminiviridae)病毒含有这种类 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 DNA 先合成双链 DNA ,再 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
(5)双链DNA(dsDNA)
二、植物病毒病害
(一)特点
1、有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隐症带毒,即植物
受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 2、还有一些病毒引起观赏植物颜色和形态的变异, 反而增加了植物的观赏价值,荷兰的郁金香杂色 变种等。
3、植物病毒病害观察不到病征。
4、症状表现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常发生高温或低 温隐症现象。
5、绝大多数的植物病毒侵入寄主植物后可以引起
第六章
植物病毒
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
病毒( virus )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 DNA或 RNA 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 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 和能量完成复制 ,伴随核酸突变发生变异。
主要特征:①结构简单的(核酸+蛋白或脂蛋白衣 壳);②严格专性寄生的(依赖寄主的核酸和蛋 白质合成系统);③非细胞生物(分子寄生物)。
第五节 植物病毒检测与病毒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检测
(一)生物学检测
1、鉴别寄主 指用来鉴别某一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反应的植物。 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症状 的植物都可作为鉴别寄主。组合使用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 称为鉴别寄主谱。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 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③半持久性病毒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介体获毒饲育期和传 毒时间均较长。
2、专化性
介体与病毒之间具有专化性。某一介 体只传某一病毒或某些病毒,某一病毒只 经某一或某些介体传。
(二)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
1、汁液传播(sap transmission)
汁液传播就是使病株的汁液通过机械造成的微 伤进入健株体内使它发病,又称机械传播。
球状病毒:蛋白质亚基镶嵌在粒体表面,构 成多面体形,内心是病毒的核酸;球状病毒并非 光滑的球体,而是多面体(多为二十面体),多 个正三角形组合而成。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
植物病毒粒体主要含 有核酸和蛋白两大部分。 中间为核酸芯( RNA或 DNA),外部有外壳蛋 白( Coat Protein , CP ) 包被形成衣壳,少数病 毒在蛋白衣壳外面还包 被 一 层 那 囊 膜 ( envelope ) , 称 为 包 膜病毒,如植物弹状病毒。
在实验室通常采用机械的方法—汁液磨擦进行 人工接种,通过微伤口使病毒进入植物体内。
2、种子传播(seed transmission) 种子、块茎、球茎、鳞茎和花卉苗 木等传播。
3、嫁接传播(graft transmission)
有些果树病毒病害以嫁接传播为其唯 一已知的传播途径。
4、菟丝子传播(dodder transmission) 菟丝子传播病毒的性质和嫁接传毒相同, 可以通过其桥梁作用,将一株寄主植物的病 毒传递给另一株寄主。
马铃薯Y病毒(PVY),引起许多茄科植物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SMV),引起豆科植物花叶病 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引起瓜类花叶病 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引起番木瓜花叶病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RT-PCR检测番木瓜环斑病毒电泳 结果
2 、核酸杂交 原理:DNA—RNA碱基互补关系。 杂交:DNA—RNA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 利用根据已知序列合成或制备的核苷酸片 断 — 探针( probe )是否能与待测核酸杂交, 判断与已知片断是否有同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