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盛唐时期、李白与杜甫的贡献、诗歌题材的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唐诗的影响与传承。
一、盛唐时期1.1 时代背景:盛唐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氛围浓厚。
1.2 诗人群体:盛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
1.3 诗歌特点:盛唐时期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感深沉为特点,描写了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
二、李白与杜甫的贡献2.1 李白的创作: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特点,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2.2 杜甫的贡献: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的社会写实为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3 影响与传承: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
三、诗歌题材的多样化3.1 自然题材:唐诗中自然题材丰富多样,描绘了山水、花鸟、季节等自然景观,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2 社会题材:唐诗中也涉及社会题材,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3 思想题材:唐诗中也涉及思想题材,探讨了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4.1 诗歌体裁:唐诗中出现了律诗、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体裁,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4.2 诗歌技巧:唐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3 诗歌音韵:唐诗中的音韵优美和谐,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五、唐诗的影响与传承5.1 文化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5.2 文学传承: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唐诗的启示。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
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被誉为“诗歌之魂、古典之巅”。
诗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出了极富个性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诗歌的形式演变和风格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唐代诗歌形式演变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 初唐五言初唐五言诗是指唐初五律之外的五言诗。
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处于酒宴、游玩和山水游览等场合,而诗歌题材并不限于这些,也有感慨人生、惆怅时事的作品。
初唐五言的特点主要是明快简洁,语言流畅,取材广泛,以“清新、拟古”为主要特点。
2. 先唐七言先唐七言诗是指唐代初期七言诗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七言诗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主流形式,特点主要是情感真挚,表达深沉,多写爱情、离别和怀古等题材。
3. 唐中八股唐中八股是指唐代中期的八股诗歌,主要取材于“史论辞赋”等古文体例。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比较规范化,因为史论辞赋具有明确的文体和格式要求,因此也成为了诗歌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
4. 晚唐绝句晚唐绝句是指唐代晚期四行诗的主要形式。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结构的严谨性都超过了以往阶段。
晚唐绝句拥有鲜明的个性,它有着舒缓明朗的节奏,对语言形式和意境表现的要求较高,成为晚唐诗歌的代表。
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取决于不同的文体,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高超的艺术性唐代诗歌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力求在措辞上精挑细选,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唐代诗人既注重感性的表达,在情感和形式上倾注了深情款款的风采,同时又注重理智的展示,在文学上极富思辨。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形成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3. 内容丰富唐代诗歌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爱情、自然、历史、政治和哲学等方面,这些内容都得到了对称的表达,唤起了广泛的共鸣,达到了优美的创作意境。
4.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唐代诗歌的语言、思想和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既有自然派,又有拟古派,既有感性的多情派,又有理性的思辨派等多重文学风格的表现。
简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简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 个阶段。
1、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2、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虽然盛唐的时间在四个时期中是最短的,但是成就是最大的。
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与此同时,诗歌也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4、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
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5、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
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份,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唐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唐诗的起源唐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这些古代诗歌为后来的唐诗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唐代诗歌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二、唐诗的发展阶段1.初唐时期(618-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开端,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人活跃于此时期。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点。
2.盛唐时期(712-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王之涣、王之焘、王之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涌现出来。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
3.中唐时期(755-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诗歌创作的热情有所减退。
然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为主。
4.晚唐时期(820-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活力,他们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要特点。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1.豪放派豪放派是唐诗的一大流派,以李白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个人豪情。
2.婉约派婉约派是唐诗的另一大流派,以王之涣、杜牧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温婉细腻,注重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感受。
3.田园派田园派是唐诗的重要流派,以王维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4.宫廷派宫廷派是唐诗的另一重要流派,以白居易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多以宫廷生活和政治事件为题材,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四、唐诗的代表作品1.《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慨。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开始,通过四个部份的详细阐述,揭示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李白的诗歌创作:李白是唐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狂放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情感表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杜牧的新乐府运动:杜牧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提倡恢复乐府诗的创作,将乐府诗与五言绝句相结合,形成为了新乐府运动。
这一运动使得唐代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1.3 王勃的古文运动:王勃是唐代初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提倡以古文为基础创作诗歌,倡导用古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当代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杜甫的社会批评:杜甫是唐代盛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社会批评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而著称。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愤怒和呼吁。
2.2 白居易的咏史抒怀:白居易是唐代盛期的重要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量和对时代的关心。
2.3 孟郊的边塞诗:孟郊是唐代盛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边塞体面和边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边塞的描绘和对守边士兵的赞颂,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边塞人民的关心和敬意。
三、晚唐时期(847年-907年)3.1 李商隐的婉约诗:李商隐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柔媚为特点,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3.2 杜牧的豪放诗:杜牧在晚唐时期再次崛起,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唐诗的发展历史

《唐诗发展历史》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林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就如人们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了,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这就成为了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王维与孟浩然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
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获罪下狱,但不久就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761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早年对功名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单车:单车独行。
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
《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上的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善于作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40岁以前他一直隐居、游学。
728年他入长安应举,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城,但却不幸落地。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隐逸诗人。
其实,孟浩然与其他唐代诗人一样,怀有纪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他禀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后,他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
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接近自己的生活,“我”“余”等字常出现在诗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的诗比王维对的更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且偏爱水行,在乘舟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
他常从高原落笔,自寂寞处低徊,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境界。
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几分忧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观其全诗,一气浑成,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维被称为“当代诗匠”,孟浩然的五言诗被称为“天下称其尽美矣”。
3.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他们将归隐看做是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大自然能够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扰,产生忘情于山水的高逸情怀。
但是,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于是,人向外发现了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4.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
很多的诗人都与禅僧来往密切,作诗受禅风的熏染。
他们的山水创作都带有禅宗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禅宗的“无生”观念对诗人们的影响最大。
他们学习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绪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
让人的纯粹意识变成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进入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出来以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关照的对象,而使山水创作独具慧眼。
拈花微笑,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歌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拈花一笑的故事【释义】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