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诗文欣赏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 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 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 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 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 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 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 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创作背景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 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游李商隐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
①庾郎: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
《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
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
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
2.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挲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
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
4.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陈寅恪①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
②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注释】①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
①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 句:“九死南荒吾不恨” (1分)。 • 人生态度: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 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 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 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 感而放弃诗句。
• ②随遇而安。海南在别人眼中是荒蛮之地,但是 作者认为此地风景奇绝,冠绝天下,正所谓“此 心安处是吾乡"。
• 如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①直抒胸臆。重重打击磨难,作者却 说“不恨”,蛮荒之地,作者却说“奇绝”;
• ②倒因为果(翻因为果)。尾联第一句“九死离荒 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 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 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人生态度?
•是如何表现的?
• 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 表现的?
• 人生态度:
• ①乐观豁达。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 河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诗词鉴赏: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诗词鉴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2)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题目1.(一)表现个人情怀和人生体悟是苏诗最重要的内容,此诗即借咏海棠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感慨。
1.诗中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神韵?这与苏轼的精神品格有何相似之处?(10分)【答案】:答: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
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题目2.2.诗中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生长环境?这与苏轼当时的处境有何相似之处?(10分)【答案】:答: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
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
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题目3.3.请在苏轼其他诗中抄录一联表达人生感悟和思考的句子并做分析。
(10分)【答案】:答:《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的情感: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
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
《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
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
”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
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
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而本诗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题目4.(二)此诗艺术成就很高,苏诗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在其中也都有体现。
1.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尤其是在“以才学为诗”的宋代。
作为宋诗最杰出代表,苏轼也非常擅长用典。
(1)化用前代的诗词文章是用典的表现之一,请找出此诗中化用前人诗句之处,并说明其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10分)【答案】:答“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化用何人何诗何句:答: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 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 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 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 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 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 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 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 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 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 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 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 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 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 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 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及赏析纪昀评此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终,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
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
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
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
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
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
《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
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九死南荒吾不恨”(1分)。
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
(2分)4.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参考答案】:3.(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14.C
15.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评分标准】6分。
每条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