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接触

合集下载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19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 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是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 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声母,是壮侗语留在汉语 中的底层。 2.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 言的痕迹。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中“哈尔”是 满语“江”的意思,是满语在汉语中的底层遗留。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 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 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是借词)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英 俄 俄
microphone
piano ink к атю ша хдеб
8
2)汉语和日语的往返借用现象: 魏晋六朝以后,汉语对日语影响很大,汉字作为日语的 书写工具。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吴音”, 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词大量涌入日 本。往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提倡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或赋予汉字新的意义,或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以此反 映西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向西文学习是在日本之后 的,由于日语的这些新词也符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 于是又成批地把这些汉字词借回来。 返 例子: 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表达新概念:“思想”“具 体”“资本”“政治”“演绎”“理性”“储蓄”“民 9 法”“学士”“硕士”“博士”等。
12
各自语言得以保留,而且因为接触变得相似。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汉语和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 部分语言和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 语等,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十分类似。 二、系统感染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 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 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但 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 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 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替换的结果是经济文化 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 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四、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87年创造, 词汇材料主要来自拉丁语,也有部分来 自日耳曼语和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 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
• 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 意译等等。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二、借词与社会 • 1、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 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输出 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单向的;如果文化 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 如张骞通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汉代之 后佛教词汇的输入属于单向输入。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 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 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 迹。《颜氏家训· 音辞》篇概述当时的 汉语已经“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也可见其一斑。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 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 魏晋六朝以后,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 “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 词大量涌入日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倡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 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 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 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 概念的词也适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于是又成批 地从日语借回来。 • 例如“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 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 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 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 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 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是指以汉语音节对译外族语词的一类词。这种音译法是把 汉字当作表音符号,用以描摹外来词的语音形式的一种方 法。音译词的词义和语音都来自外语的某个单词,其中词 义通常是外语单词所具有的几个意义中的一个,而词音则 是按照接受语言的语音系统加以改变而成的。汉语中的音 译词就是按照汉语的语音系统对外族语词加以摹拟和改造 而成的外来词。例如“伦敦”(London),“德律风” (telephone)、“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赛 因斯”(science)、“克隆”(clone)、“三明治” (sandwich)、“巧克力”(chocolate)、“白兰地” (brandy)等。有一些纯音译词保留了下来,但有大量的 纯音译词逐渐变成了意译词。 2.音译兼译外来词 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 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例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 他命”
2.被迫融合 有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 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不得不 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语 言。例如,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金世宗屡次告诫群臣, 发出诏谕,要求使用女真语,保持女真旧风,设法改变女 真人与汉人杂居的情况,免除融合,但最后仍无法改变女 真族、女真语与汉族、汉语融合的结果。 要注意区分“被迫融合”和“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征 服者利用军事、政治的优势,迫使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 语言并放弃自己的语言。这是民族压迫和种族灭绝的一种 形式,强迫同化总是要引起强烈的反抗,而且在一般的情 况下,征服者并不能都取得成功。如,过去日本侵略者曾 在台湾岛和东北地区强制推行日语,歧视汉语,企图以日 语代替汉语,最终并未达到目的。 就汉语同其他语言融合的情况看,隋唐以前,以自愿融合 占优势,隋唐以后,被迫融合的比重要大一些。隋唐以前 主要是五胡的融合,以魏孝文帝为典型,自愿放弃本族语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 蒙古语:“胡同、站、蘑菇”等(元代从列形式:
▪ (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旳词。如汉语中旳 “葡萄、佛、沙发”等。
▪ (2)音译加注词:如: ▪ Sardine——沙丁(鱼) ▪ Car——卡(车) ▪ Bar——酒(吧) ▪ (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旳一种特殊形式,如:
2。增长新旳音位组合方式
▪ 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旳音位结合规 则。如哈尼语里原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 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 彝语里原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 语旳影响新增长了这种组合方式。
语法借用
▪ 语言旳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旳语 言旳影响。但假如语言接触程度较深,某些语言 旳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旳现象。
▪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 得服从本族语言旳构造规则。
二、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
▪ 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一样可能存 在。如我国旳某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 和复元音,有旳还变化了句法构造旳顺序。
▪ 语音借用:语音旳借用体现为增长新旳音位和增长新旳音位组 合方式。 1.增长新旳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 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
▪ 有些新词,尤其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发明时使用旳是汉语 古典文件中已经有旳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旳 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旳例证。如
▪ “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 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旳 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
扩音器
▪ 英 bank
版克
银行
▪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英英英原语microphonecementpiano借词麦克风士敏土皮亚诺意译词扩音器水泥、洋灰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 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 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 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叫做“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被替代语 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二是地名, 只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 迹今天已不甚清楚。如东北的“哈尔滨”、 “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是满语的 残留。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不同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自然会使该社会 所使用的语言之间产生接触。 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 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 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 ——列宁 这种“经济流通的需要”和文化学习的要求 使汉语替代其他民族的语言而成为各民族 相互间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融合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 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 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 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 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 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 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 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把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都移植过来。 • 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 “足球”(football)、“蜜月” (honeymoon)等。oxford, railway , cocktail,machine gun(机关枪)。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语的次序也变得跟汉语一样了。
汉语的复数标记产生于唐代,元代以前都只用在人
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之后,元代的文献里则出现了用
在指物名词之后的情况。现代个别方言仍有“树
们”、“衣裳们”、“房子们”、“猪们”(兰州
话),“小鸡们”、“树们”、“衣服们”(藁城
话)等说法,这可能是受蒙汉对译影响在汉语中留
下的痕迹。 语法规则的借用使得这一区域的语言结构类型变得 更为相像。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世界语的词汇材料取自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语言中比 较通用的词, 基本词汇则来自拉丁语族、日耳曼语 族和希腊语族。 世界语的语法规则有16条,没有一条规则有例外。 名词和形容词都区分单复数,区分主格、宾格。
二、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
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
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
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比如声调,历史上常与汉语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彝、 缅等民族语言有声调,而藏语却有许多方言至今仍 没有声调。
与汉语接触密切地区的一些民族语或它们的方言还 借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如: 水语等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原来的“主语+宾语+ 谓语”的结构次序改变为和汉语相同的结构规则 “主语+谓语+宾语”。壮语和侗语的修饰语和中心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_语言的接触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必须需要一种共同的 交际工具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民族的融合要求 语言的替换。 2、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融 合中取胜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 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例如:汉民族一度被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 族所统治,但由于他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先进地 位,汉语成为语言接触中的胜利者。
通用书面语可以指同一个民族内使用的,例如中国古 代的“雅言”“通话”;也可以指不同民族使用的同 一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 的书面语。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同意的 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 /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 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正式,就被赋予“文”的色 彩,书面语的读法就是“文读”,本地的读法就是 “白读” 如:闻喜方言的“水”在“河水”中读/fu44/,“自 来水”读/fi44/,“汽水”读/suei44/。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 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 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 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深度接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 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 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仿译词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 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 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 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 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强 势方言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 文白异读的层次
文读音与白读音的关系
• 白读音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音是外来的、借助 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 不同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所以文读也可能有多 个层次。
应注意的问题
• 东南亚语言联盟——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
• 可能性:1)同源分化:李方桂对汉藏语系的概括 • 2)语言接触 • 3)平行演变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系统感染的表现——声调
• 东亚/东南亚诸语言: • 与亲缘关系更近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上的差距较大; • 语言联盟诸语言间差异较小。 • 南亚语系:芒语:无声调 • 越南语:无声调——(韵尾)平、升、降——(声母 清浊)平声、锐声、玄声、问声、跌声、重声 • 藏缅语族:彝语、缅语:有声调 • 藏语(拉萨话):有声调 • 藏语(阿坝话):无声调
语言底层的表现 ——特殊发音习惯
• 内爆破音 / 先喉塞音
语言底层的表现 ——语法
• •
语言底层的表现 ——词汇

语言底层的表现 ——地名
• 盱眙 Xū Yí • 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左传 襄公五年》 • 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谷梁传》
• • 善道——缓伊 秦:盱台——盱眙(音“怡”)
越人拥楫歌:滥兮扑草滥予昌玄泽予昌州州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惨是 随河湖。(木 、食、心) 翻译: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 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 2)客观上减少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很多独特的文化随着其载体 的消失而消失。 每一种语言都是结 构独特的思想世界
• 俄语、波兰语、捷克语
• 罗曼语族
•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法语
• 希腊语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 • • • • • • • • • 境内汉藏语系: 汉语 侗台语族诸语言 苗瑶语族诸语言 藏缅语族部分语言 境外: 侗台语族: 老挝语、泰语 南亚语系: 越南语
二、系统感染
• • • • 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 1)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2)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规则逐渐趋同 3)保持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 核心词根。
第八章 语言接触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的替换与底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 民族语的层次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第六节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 • • • • 语言联盟Sprachbund——语言的区域分类 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规则十分相似; 3)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 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中某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 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换用。 • 儿童和青年是语言社会的未来,他们掌握语言的状况往往决定语 言替换的情况。
新西兰“语言小巢”计划 毛利语
濒危语言的七个等级
7灭绝的语言 6濒临灭绝的语言
5严重危险的语言 4濒临危险的语言
3受到侵蚀的语言
2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
文白异读与其它语言接触对比
• 语音层次与词汇层次的不完全对应: • 同一语素声韵调的文白层次可能杂配 • 一些世代常用的词汇,只要不是本地独用的,也有可能换用文读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 根据社会条件不同: • 情况1:统一国家下,一个民族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 • 壮族——汉语 • • • • 情况2:借用其他国家的书面语作为通用书面语; 越南、日本——汉语 飞行 ひぎょう>ひこう; 治世 じせい>ちせい;(吴音——汉音) 男女 なんにょ>だんじょ;本文 ほんもん>ほんぶん
系统感染的表现 ——增加新的音位或复元音韵母
系统感染的表现 ——音位变体成为独立的音位
• 清初的满文:【s】、【z】不分 • 满文的【z】与汉语的【ts】相似 • 罪【sui】 蝎子【xiyese】
• 汉语:【s】【ts】不同 • 满文:新造字母表示【ts】
系统感染的表现:语法规则的借用 侗语车江话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1)经济、文化上是否占优势,是决定哪种语言在替换取胜的更 为重要的因素。 • 注意: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 契丹“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 北„„”(《旧五代史》第一三七卷)
• 2)几个民族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 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暂忘,故时听此词,亦欲令汝辈知之。 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 或不通晓,是忘本也。汝辈当体朕意,至于子孙,亦当遵朕教 诫也。《金史 世宗本纪》
• 应卫士有不闲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同上)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 1)双语或多语现象:必经的过渡阶段 • 2)优势语言排挤、替代其他语言 • 双语现象是否导致语言替换,决定于社会历史条件:
地区双语(多语)现象
• 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居 一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 • 互协
• 地区多语现象使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 味道的语言变体; • 各个语言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渐趋同。 • 藏式汉语:1)毛驴你三个赶上我四个赶上。 • 毛驴你赶三头我赶四头。 • 2)今晚电影看来。 • 今晚来看电影。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 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 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的关系 • 1)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
•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
•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
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 2)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 汉语——日本、朝鲜、越南、中国南方少数民族 • 地位高于地方语
语言接触的类型之一
• 一个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 特点——非自然接触/非相邻接触: • 1)不要求地域的相连 • 2)只通过书面文字就可以传递,造成与地方语的接触 • 分工协作: • 通用书面语主要用于正式的社交场合; • 地方语用于非正式的私下交谈。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系统感染的表现——单音节语
• • • • • 南岛语系:多音节语 马来语:dua ekor kuching (two-tail-cat) budak dua orang (child-two-man) 侗台语族:单音节语 壮语:bak 嘴、嘴巴 daiz 桌子
• 马来语:mata——眼睛 壮语:da——眼睛
语言灭绝和濒危现象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2009年2月19日 • 第三版世界濒危语言图谱
• • • • • • • 目前:6000多种语言 预计50多年内灭绝:200种 垂危:538种 濒危:502种 危险:632种 不安全:607种 满语成为极度濒危语言
如何看待语言替换
• 1)促进了社会融合,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 发展,与语言替换密切相连;
地区双语(多语)现象:壮语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的形成 样本——回辉语
• 回辉人:海南三亚 10-15世纪从越南占城迁徙来 • 信仰回教 占婆民族 • • • • • 占婆话:马来语支, 多音节无声调 回辉语: 1)单音节有声调的孤立语 2)回辉语的核心词根中保留相当数量的占婆语词根——最后一 个音节 • 形成原因:回辉人与单音节有声调的黎、汉等语言的接触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与底层 一、语言替换
• 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 深度接触: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 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 • 不平衡接触: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 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 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 结果:优势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 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语序的变化
系统感染的表现:语法规则的借用 纳西语
小结
• 讨论系统感染造成语言联盟的前提: • 很多不是同源的语言。 • 接触越密切,系统感染的程度越深刻。 • 社会接触——语言接触——语言趋同
• 浅度社会接触——语言中文化层次的借词 • 较深且相对平衡的接触——系统感染 • 深度但不平衡的接触——?
• 情况3:由于一国侵占另一国,而强制被占领国家使用战胜国书面语。 • 英国——法语 • People battle soldier justice
文白异读的特点
• 1、文白两种形式有风格色彩的差异——语用限制 • 文读音:较正式的场合 • 白读音:非正式的场合
• 2、文白异读从表面上看是语素形式的交替,实际上只 是语素形式的某个结构位置上的语音交替
文白异读的特点
• 3、文白音类的交替是有规律的、成系统的。 • 与古音来源有关。
文白异读的形成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 用语层次
• 文白异读: • 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 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 • 湘语邵阳话:平坪病命零岭清晴井轻 • 落花生 过生 大衣 大人
赣语
文白异读的特点
• 1、文白两种形式有风格色彩的差异——词汇限制 • 文读音:用于新兴语词、书面语词及通行区域较广的通语语词; • 白读音:古语词、口语语词、当地特殊土语及本地的一些老地名
1安全的语言
7失去了所有的使用者 6只少数70岁以上的老人用 5所有使用者都40岁以上 4所有使用者都 20岁以上 3一部分成员已转用其它语言, 儿童仍在学习 2群体所有成员都在学习使用, 但总人数很少。 1群体所有成员都在学习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