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
宁洱县茶产业区域优势与发展措施研究

宁洱县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茶业是宁洱县传统产业和主要特色支柱产业。
在客观掌握宁洱县茶产业发展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宁洱县茶产业发展的困难和不足,提出相应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宁洱县茶产业基本情况宁洱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也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
宁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宁洱县现有茶园面积9813.3hm2,工商注册的茶叶企业103家,注册商标89个,茶叶专业合作社129个;县内年产值上亿元的茶叶企业有2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乡(镇)2个。
2017年,毛茶产量1.12万t,产值4.76亿元;精制茶产量5900t,实现工业产值7.4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0.16亿元。
全年茶产业总产值22.4亿元。
二、宁洱县发展茶产业的区域优势1.种质资源优势宁洱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在最高海拔2271m 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地域内,散落着千年以上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古茶树,树龄久远,种类齐全,可谓是一个茶树资源自然博物馆。
在海拔1900m的困鹿山寨旁,有4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400多棵,古茶树历经沧桑,年年吐新蕊,目前仍在采摘利用,所产茶叶以香气正、回甘好、生津快称誉普洱茶界。
2.产业条件优势宁洱县辖区总面积3670km2,山区面积占96.8%,森林覆盖率77.15%,年平均气温18.2℃、年降水量1483mm、年日照总时数1920h,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宁洱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古普洱府所在地,茶马古道的源头。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名扬天下。
近年来,宁洱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完成茶园遮阴树种植全覆盖。
加大违禁农药化肥管控,积极进行标准清洁化初制所改造,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产业“生态、绿色、有机”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普洱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普洱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近年来,普洱市在茶叶产业以及旅游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普洱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普洱市的茶叶产业是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普洱市拥有广泛的茶园资源以及先进的茶叶加工设施,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青睐,还出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茶叶产业的发展为普洱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除茶叶产业外,普洱市还注重发展旅游业。
普洱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特色的茶叶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普洱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产。
近年来,普洱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并积极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活动。
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普洱市的旅游业不断增长,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迈向未来,普洱市的发展前景可观。
首先,普洱市的茶叶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饮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普洱茶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饮品,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加之普洱茶文化的宣传,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将不断扩大,给普洱市的茶叶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次,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现代交通的便利和人们对旅游的日益重视,普洱市的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普洱市可通过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推出更多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如,举办茶文化节、茶叶品鉴会等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此外,普洱市还可以进一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高品质旅游服务,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消费。
然而,普洱市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茶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品牌建设不够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等。
普洱茶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知名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宁洱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与建议

牧 产 业 化 发 展 观 念 和 更 新 动 物 防 疫 可 有 可 无 为 防 疫 保 增
1 畜牧科技成 果的转 化进一 步提 高 一是加快 了科 技 . 2 成果 的转化 ,猪 的 肉料 比由1 .降至 1 .{鸡 的 肉料 比 :6 3 :O 3
比“ 十五” 期末的5 5 头 ,增长6 .,年均递 增1 %;出栏 90 31 3
黑 山羊 6 9 只 , 比“ 五 ” 末 的4 0 只 , 增 长 4 .%, 年 12 十 期 34 39
2 农村 畜禽饲 养方式 落后 养 殖方式大 多数 以传统 的 . 2
分 散 饲 养 为 主 , 规 模 化 、专 业 化 、 区 域 化 、 小 区 化 、 标 准化 的水 平还 很 低 ,致 使 畜 牧 经 济 效 益 增 加 难 。
元。
24 畜禽 良种化 程度较低 由于资金投 入不足等 原因 , . 畜禽 良种繁 育体 糸建设滞 后 ,特 别是 牛羊 良种 引进 品种
改 良缓 慢 ,存 在 畜 禽 种 类 繁 杂 , 良莠 不 齐 ,畜 禽 老 弱 病
残待遇一样的情况 。
3 宁洱县畜牧产业化发展思路及 目标任务
由 1 .降 至 1 ., 蛋 料 比 由 1 .降 至 1 .{ 肉牛 的 饲 养 :6 2 :1 2 :5 2 :2 2
周期 由34岁 出栏缩短 到2 25 {黑 山羊 的饲 养周 期 由 - - ~ .岁 2 2 出栏缩短到 l I 岁。二是加强科技培 训,提 高 了科 -. 5  ̄. 5 技人员 的服务能 力及养殖户 的科 技含量和 生产能 力,科 技入户率达8 %以上,有6 %以上 的农户达 到既能用,又 0 0
云南普洱: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云南普洱: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21年第3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精心培育、久久为功,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让农民捧起了“金饭碗”,端得住,端得稳。
《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村文明进步,让农民增收致富。
在普洱这片沃野上,富美乡村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捧起“金饭碗”近年来,普洱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精心培育、久久为功,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让农民捧起了“金饭碗”,端得住,端得稳,乡村振兴的路上百姓有满满的获得感。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拉嘎村芒井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挖姜、拔姜、抖土、装袋,收获季节总能看到姜农忙碌的景象,他们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李俊山去年种了28亩黄姜,亩产可达到3吨左右,收入不少。
由于芒井气候独特,土壤肥沃,种植出的黄姜具有块大肉黄、质地细嫩、表皮光滑、辛香味浓等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在李俊山的带领下,当地群众逐步发展生姜种植。
村民们看着生姜种植收入不错,也都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收入。
2020年,芒井村民小组种植生姜500多亩,产值达1000多万元,基本实现家家户户种植生姜全覆盖,生姜种植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西盟县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甘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吸引了不少群众加入甘蔗种植行列中。
看到村民家甘蔗收成好,班箐村一组的叶青放弃了跟同伴外出打工的想法。
因为考虑到种植甘蔗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收入也确实可观,安心在家搞生产成了不二之选。
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甘蔗种植的产量也在提高,叶青赚的钱也就更多了。
种植甘蔗收入高且稳定,其他时间可以割胶收胶,一年下来,叶青也有好几笔的收入。
现在政策好,只要人勤快些,日子会越来越好。
如今,收入实现翻番的叶青干劲十足。
浅谈宁洱发展有机茶的意义、存在问题及措施

浅谈宁洱发展有机茶的意义、存在问题及措施作者:李振屏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3期普洱茶是宁洱的一项传统产业,自唐代以来,宁洱就是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茶叶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截止2017年,全县共完成茶叶种植面积14.7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3.84万亩。
通过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面积为30501亩,生态留养茶园面积29171亩,共完成毛茶产量11200吨,实现总产值16.0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25亿元,工业产值4.5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25亿元)。
工商注册的茶叶企业103户,其中:深加工企业38户,注册商标89个。
种植品种有:云南大叶群体种、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十余个品种。
普洱茶是宁洱十八万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 宁洱发展有机茶的意义发展有机茶生产将有效的遏制和防止茶叶农药残留量增加、品质下降、出口滑坡、价格跌落,促进宁洱传统优势产业换代升级,向有机、优质、名牌方向发展,这对提高我县茶叶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有效的,茶叶作为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除了要求应具备传统的“色、香、味、形”之外,还要求严格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和铜、铅、砷含量及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含量。
发展有机茶生产符合国家环境保障的基本国策,只有加快发展有机茶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使茶产业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 宁洱开发有机茶的有利条件2.1 自然条件优越宁洱山峦起伏,溪涧纵横,烟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一般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年均气温18.2℃,无霜期334天,年均降雨量141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921.9小时,海拔在551.7~2851.1米之间,是典型的山地立体季风气候,不少茶园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生态系统稳定,病虫害发生较少,山区茶农也容易接受有机茶业生产方式,远离污染源,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大部分茶园基本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茶叶农药残留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高声誉,具备进行有机茶生产的诸多条件,有利于发展有机茶生产。
宁洱县国道建设情况汇报

宁洱县国道建设情况汇报
宁洱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近年来,宁洱县国
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我们来看国道建设的基础设施。
宁洱县国道建设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为
主要目标,加快了城乡交通建设步伐。
通过对道路路面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了道路的承载能力,保障了道路的安全畅通。
同时,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也得到了加强,美化了道路环境,提升了县域形象。
其次,国道建设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洱县国道建设的
不断完善,为当地的农副产品出行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同时,改善的道路条件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宁洱旅游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国道建设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者,国道建设对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改善的道路
条件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也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宁洱县国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
极贡献。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国道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为宁洱县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当地经济社会的腾飞提供坚实保障。
林业碳普惠机制:宁洱变“青山”为“金山”的前沿探索

宁洱变“青山”为“金山”的前沿探索FORESTRY CARBON INCLUSION MECHANISM: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TURNING "GREEN MOUNTAIN" INTO "GOLDEN MOUNTAIN" IN NING 'ER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宁洱县成功开发了第一笔天然商品林保护碳普惠项目“宁保绿碳”产品,成为宁洱县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标志。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中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洱县),既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也是云南省“一县一业”咖啡特色县,更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其森林面积428.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86%。
然而,这个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云南边陲,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如何将宁洱人守护的这片绿水青山,变成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当地。
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林业碳汇”成为热词,这让宁洱县委、县政府嗅到了发展新机遇。
以林业碳汇为抓手,推动“双碳”振兴宁洱县现有林地和非林地的比为8∶2,发展林业的土地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宁洱县委书记罗东保表示,宁洱享有“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正当其时。
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宁洱县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宁洱县在对口帮扶单位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双碳振兴生态圈”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启了系统推进“双碳”振兴的探索之路。
2021年,宁洱县成立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多措并举推动“双碳”工作。
据宁洱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永华介绍,宁洱县委、县政府主要通过“1个规划、2个平台、3个方面”来推动“双碳”工作。
“1”是委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编制了《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碳汇资源及绿色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为宁洱探索“双碳”振兴之路提供了指南针和路线图;“2”是搭建完善两个网络碳汇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宁洱碳汇资源数字管理平台”,建设起全县碳汇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宁洱碳吸收、碳排放一张图,依托“‘宁碳惠’服务平台”,进行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备案、监督管理,能够为各类主体参与碳汇项目提供基础数据;“3”是从构建机制、培养人才、成立公司三个方面具体推动“双碳”工作,即编制并发布《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碳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办法(试行)》制度文件,组建“宁碳青年”团队和“宁碳惠”专家委员会,成立碳汇运营实体云南宁宝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宝碳汇公司)。
对宁洱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该县特 色农业 的发展 提供 参 考。 关键 词 特 色农 业 ; 问题 ; 对策 ; 南宁洱 云 中 图分类 号 F 2 文献 标识 码 A 33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6 0 8 — 2 0 7 5 3 (0 1 0 — 3 0 0
宁洱 哈 尼族 彝族 自治县 位于 云 南省 南部 、 普洱 市 中部 , 是 一 个 以哈 尼 族 彝族 为 主体 民族 的少 数 民族 自治 县 , 县 全 辖 7乡 2镇 、5个 村 民 委 员会 、 社 区 居 民 委 员会 , 区 8 4个 辖 国土 面积 36 0k /宁洱 县 是集 “ 、 、 、 ” ~体 的农 7 m o 老 少 山 穷 为
农 村 经济 学
现代 农业 科技
2 1 第 6期 0 1年
对宁洱县特色农业发展 的思考
李建 波 陆显 荣 。
( 云南省宁洱县农业局宁洱镇 农业工作站 , 南宁洱 6 5 0 宁洱 县农业局 ) - 云 6 10; 摘要 分析 特 色农 业 的基本 特 点 , 述 宁 洱县 农 业产 业发展 状 况 , 讨 宁 洱县 农业 产 业发展 存在 的 问题 , 出发展 思路 和对 策 , 概 探 提 以为
21 特 色产 业初 步 形成 。 业基地 不 断扩 大 . 产
业县 , 工业 化 、 镇化 发 展相 对滞 后 , 城 广大 农村 贫 困面 大 、 贫 困程 度 深 。 因此 , 索符 合 当地 实际 的特 色农 业现 代 化 发展 探 道 路 , 施可 持续 发 展 的农业 发 展战略 , 实 已成为 当前农 业和
咖 啡 种 植 面 积 达 03 . 4万 h 完 成 产 量 40 0t 实 现 产 值 m, 0 ,
资 源 、 业基 础 ) 发 区域 内特 有 的名 优 产 品 , 化 为 特 色 产 开 转 商品 的 现 代农 业 。 色农 业 的“ 色 ” 于 其 产 品能 够 得 到 特 特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展回眸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宁洱已经拥有280年的发展历史。
在这280年的风雨旅程中,宁洱历为思普地区(当时包含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等28个县)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活动中心。
解放以后,这块深裹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因普洱茶而生,因普洱茶而名声鹤起,因普洱茶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弹丸之地,如一名忍辱负重而又不卑不亢的坚强女子,坚韧地固守着这片疆土,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与祖国母亲一起跨越无数道藩篱,创造和感受60年的沧桑巨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宁洱是一个农业县。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方面以传统农业为主,茶、盐和商贸为辅,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老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历届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县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奋力克服各种困难和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群众,着力打造“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品牌,制定出“依托三大优势”、“实施三大战略”、“培植十大支柱”、“实现三大目标”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即:依托交通、资源和文化的优势,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战略,培植茶、林、电、矿、建筑建材、烤烟、咖啡、蚕桑、畜牧业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目的,树立“实力宁洱、活力宁洱、魅力宁洱、和谐宁洱”的新形象,有效推进了宁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49年宁洱县总人口为85476人,(其中,农业人口76396人,非农业人口9180人)。
2008年全县总人口1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万,非农业人口4.1万)增加了2倍多;1949年宁洱县国民生产总值为4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03万元,占74.26%,第二产业40万元,占9.8%,第三产业65万元,占15.94%)。
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亿元,占34.8%,第二产业3.92亿元,占23.7%,第三产业6.9亿元,占41.4%)增加了4000多倍;1949年人均有粮不足100公斤。
2008年粮食总产68919吨,人均有粮300余公斤,增加了3倍多;194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元。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9元,增加了2500多倍;2008年宁洱县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4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4.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4亿元。
2008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346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0209万元。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宁洱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解放初期,宁洱交通落后,行路困难,信息闭塞,城乡发展非常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
市政建设。
遵循“以普洱府为源,以茶文化为魂”的规划理念,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磨黑镇、勐先乡为次中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使宁洱县的城市化面积从解放前的约11.7%上升到31.2%,城镇人口由1万余人增加至5.8万人,县城城市建成区面积从0.4平方公里增加到6.4平方公里。
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和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攻方向,在完成了县城总规修编的基础上,盘活资源、招商引资,新建了茶源广场、体育运动中心、茶源大道、天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及茶乡苑、水湾花园、银河小区、怡康城、南城尚居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8年宁洱县被普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第三批文明县城,县城档次进一步提升。
全县7乡2镇小集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强,县、乡、村物流通畅,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
水利设施。
解放初期,宁洱仅有几个小水塘、小坝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县水利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08年,全县拥有中小型水库18座,库容量为2379.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74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为48.5%,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72万人,水土治理面积2.27千公顷,全县拥有自来水厂2个,供水管道长39公里,2008年供水175万立方米,供水人口达6万余人。
水利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宁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交通事业。
宁洱县公路交通由解放初期的12公里土路发展为今天拥有县道202.62公里,乡道588.406公里,村道334.936公里,其中,县道几乎为柏油路面,乡道全为砂石路,“通达”工程覆盖所有乡镇。
全县共有各类车辆26566辆,其中:小型车辆3424辆,大型车辆1114辆,低速载货汽车及三轮车970辆,摩托车21058辆。
公里交通的发展,切实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农村致富步入了快车道。
通讯事业。
近年来,现代通讯工具迅速得到普及,全县发展拥有程控电话26774户,比1978年的307户,增加26467户,百户拥有程控电话49部;手机用户83200户,户均拥有移动电话1.5部;互联网3099户,拥有通讯机站80座,实现全县行政村通信讯号覆盖率100%。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5%、94.5%。
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缩短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与发展地区的距离,为群众信息需求提供了重要平台。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主法治成果丰硕教育。
宁洱教育曾开创了全国和云南教育的两个先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创办了普洱府译算学堂,为全国第一个府级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又创办了云南省第一所新学——普洱府中学堂(今普洱中学)。
此外,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办宁洱县高等小学堂(今县直属小学),1941年春创办的磨黑中学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滇南片区革命活动中心,培育了一大批革命英才。
1949年初,宁洱县临时人民政府按“维持原校,逐步改善”的原则,接管了87所小学,共6226名小学生,122名教职工,人民群众教育程度很低,文盲率达90%以上。
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宁洱县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乡中心小学9所,村完小72所,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25743人。
在职教职工2402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初中毛入学率达103.5%,人均教育年限从1978年的5年提高到2008年的8.9年,文盲率下降到0.33%。
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校舍185617平方米,远程教育教学点96个。
1996年完成“普六”工作,1997年完成“普九”工作,2000年完成“普实”工作,1995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卫生。
1949年5月,宁洱医疗机构为县卫生院,有8名医护人员,16张病床,全县卫生事业处于严重的缺医少药、缺人才、缺技术的状况,人民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通过60年的发展,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2008年,全县拥有县乡医疗机构13个,85个村委会均建有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有效运转,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9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41人、初级职称347人;病床数349张,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血凝机、C钡、血液透析机等设施,可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无痛分娩、肾衰及中毒病人的抢救等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达130358人,参合率达90.6%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切实解决。
全县建敬老院9个,享受城镇低保2423户3327人,农村低保6000人。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从而从心底流露出“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真实感受。
旅游文化。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9号)中,正式将云南省宁洱县申报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批准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34Ⅷ—151)。
2009年2月9日至23日,由文化部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宁洱县普洱茶困鹿山茶叶有限公司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为我市唯一的参展代表参展,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对正面宣传普洱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立宁洱普洱茶都艺术团茶王演艺团和普洱茶都艺术团业余演艺团,丰富茶乡人民文化生活;全县7乡2镇成立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
突出普洱茶文化、普洱府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三大特点,深入挖掘名茶、名碑、名人三大资源,精心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突出“普洱茶都”大品牌,大力实施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以茶马古道为轴线,以县城为中心,以“三山”(普洱山、锦袍山、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一古府(普洱府古城)一古镇(磨黑古镇)一驿站(茶马驿站那柯里)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最主要的旅游支撑项目,统一规划,分期打造成昆曼国际大通道沿线的旅游目的地,达到“走茶马古道,访丽人故里,观湖光山色,探皇家茶园、品陈年普洱”的黄金旅游线。
民主法制。
突出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县工作成效明显。
建立和完善了自治县条例,以村民委员会、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形式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普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成功创建了“平安县”和“无毒县”,平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经过六十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了切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之路,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宁洱19.4万各族群众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沐浴着党的光辉,朝着美好的未来阔步向前,我们的前途将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