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之欧阳学文创作
物体的浮沉条件计算题之欧阳学文创作

物体的浮沉条件欧阳学文1、密度是0.6×103kg/m3的木块体积是2dm3它漂浮在水面上时(1)木块的重力?(2)木块受到的浮力?(3)木块排开水的体积?(4)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g=10N/kg)2、用手把体积为的球浸没在水中,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若球重为6N,则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大小为多少N?放手后这个球的最终状态是?3、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5kg体积为的木块A用一根细绳系着,静止在水中,此时木块受到的重力大小为多少N?所受浮力为多少牛?绳子拉力为多少牛?若剪断绳子,木块最终所受浮力为多少牛?4、一个物块浮在水面上,它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cm3,露在水面上的部分体积是25cm3。
(1)物块受到的浮力多大?(2)物块的质量是多大?(3)物块的密度是多大?5、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
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
g=10N/kg)求:(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6、将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水槽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水槽中溢出了600g水,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7、一个质量为7.9g的实心铁球,先后放入盛有水银和水的容器中,当小球静止时,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是多大?(ρ铁=7.9×103kg/m3,ρ水银=13.6×103kg/m3,)8、把一个外观体积为17.8 cm3,的空心铜球放入水中,恰好处于悬浮状态,求:(1)空心铜球的重力(2)?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ρ铜=8.9×103kg/m3)9、将一木块系在水池底部,使木块浸没在水中,细线对木块的拉力是2N,剪断细线待木块静止后,木块有300 cm3体积浸在水中,求:木块密度?10、一质量为2千克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测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3 ×103m3,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体积?(3)木块的密度(g=10N/kg)?11、一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静止后有五分之二的体积露出水面(g=10 N/kg )。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后练习及答案之欧阳学文创作

八年级下册课后练习及答案欧阳学文《第七章力》《7.1力》1.请举例说明:(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1)用力拉皮筋皮筋变长;大风将树吹弯了;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2)用头顶足球,会使足球变向;足球守门员将飞来的足球接住;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会慢慢停下来;用力蹬自行车,自行车会加速前进(3)推一个半开的门,你用力小了门是不动的,大了就动了,你推得方向不同门可能会打开或关闭,作用点是如果你在里门轴远的地方推,很容易推动,距离门轴近的地方很难推动2.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
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示意图。
3.一位同学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推箱子,请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4.如图,人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能够把另一艘小船推开而自己坐的小船不动吗?为什么?不能。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人用力推另一艘船时,另一只船也会给他一个反作用力,故两船都会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反.《7.2弹力》1.在“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如图)”两个现象中,发生的是不是弹性形变?说说你的理由。
橡皮泥发生的不是弹性形变;跳板发生的是弹性形变。
因为撤去对橡皮泥施加的力后,橡皮泥不能自动恢复原状,所以橡皮泥发生的不是弹性形变。
而当跳水运动员离开跳板后跳板能够恢复原状,所以跳板发生的是弹性形变。
2.小强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刚拉开时没有感到太费力,可是两手拉开的距离越大,就感到越费力。
这是什么原因?弹簧产生的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试分析一个旧弹簧测力计不能准确测量的原因。
弹簧会因使用时间长了而失去原有的弹性,弹簧的变形系数k就变了,即发生了变化,无法与原来的刻度相搭配,测出来的力自然不再准确。
4.请读出图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圆筒测力计每个小格表示0.1N。
初中物理说课稿之欧阳学创编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二下册物理各章经典习题之欧阳学文创作

第七章 《力》欧阳学文1.如图所示,图(ABC)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D)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2.力的做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物体的② 改变物体的。
扩展: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起来,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等。
3.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建筑工人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4.力是一个对另一个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而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力肯定同时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物体,另一个叫物体。
5.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 即发生了,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即改变足球的.6.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8.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9.“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A.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B.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C .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10.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A .不断改变B .始终不变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D .无法确定11.在一般情况下g 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 值仍有差异,下图是各个不同城市g 值的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g 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g 值相差最大的两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猜想g 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点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 值大小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球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小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3)该弹簧原长是 cm,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其量程为N.(4)小李作出了下图所示的三个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13.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1/6,在地球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物重是10N,问这一物体在月球上称重,物重是多少?质量是多少?(g=10N/kg)14.一座公路桥头旁立有一块如图4所示的标志牌(t表示吨),用来表示对过桥车辆的限制,现有一辆总重为图4 5×104N的卡车,通过计算回答这辆卡车能不能通过此桥?(g=10N/kg)15.一个物体用弹簧秤称物重,弹簧秤示数为4.9N,问能否用称量范围为200g的天平称其质量?第八章《运动和力》1.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2.如图2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向右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3.力F1和F2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为30N,方向向左,已知F1的大小为40N,关于F2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2的大小一定是70NB.F2的大小一定是10NC.F2的方向一定向右D.F2的方向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B.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C.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如果突然失去其中一个力,则该物体一定不再做直线运动6.自行车骑得太快,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是由于()A.运动快,所以惯性大,因此难停下来B.刹车时产生的惯性不够大,所以难停下来C.由于惯性,即使紧急刹车,也需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D.刹车时来不及克服惯性,所以难停下来7.摩擦力有时对我们有害,因此人们想到各种方法减小有害摩擦,请你列举生活或生产技术中用两种不同方法减小摩擦力的例子:⑴⑵9.装满沙的箱子总重为200N,在5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N,要减小箱与地面的摩擦力,可以(填写一种可操作方法)10.骑自行车的人用力捍闸来刹车,这是用增大___________的方法,使闸皮和钢圈间的摩擦力增大。
光栅衍射实验实验报告之欧阳学文创作

工物系 核11 李敏 011693 实验台号19欧阳学文 光栅衍射实验一、实验目的(1) 进一步熟悉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2) 学习利用衍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及光栅常数的原理和方法;(3) 加深理解光栅衍射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二、实验原理2.1测定光栅常数和光波波长如右图所示,有一束平行光与光栅的法线成i 角,入射到光栅上产生衍射;出射光夹角为ϕ。
从B 点引两条垂线到入射光和出射光。
如果在F 处产生了一个明条纹,其光程差AD CA +必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即()sin sin d i m ϕλ±= (1)m 为衍射光谱的级次, 3,2,1,0±±±.由这个方程,知道了λϕ,,,i d 中的三个量,可以推出另外一个。
若光线为正入射,0=i ,则上式变为λϕm d m =sin (2)其中m ϕ为第m 级谱线的衍射角。
据此,可用分光计测出衍射角m ϕ,已知波长求光栅常数或已知光栅常数求波长。
2.2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光波波长如右图。
入射光线与m 级衍射光线位于光栅法线同侧,(1)式中应取加号,即。
以为偏向角,则由三角形公式得(3)易得,当时,∆最小,记为,则(2.2.1)变为,3,2,1,0,2sin2±±±==m m d λδ(4)由此可见,如果已知光栅常数d ,只要测出最小偏向角,就可以根据(4)算出波长。
三、实验仪器3.1分光计在本实验中,分光计的调节应该满足:望远镜适合于观察平行光,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并且二者的光轴都垂直于分光计主轴。
3.2光栅调节光栅时,调节小平台使光栅刻痕平行于分光计主轴。
放置光栅时应该使光栅平面垂直于小平台的两个调水平螺钉的连线。
3.3水银灯1.水银灯波长如下表2.使用注意事项(1)水银灯在使用中必须与扼流圈串接,不能直接接220V 电源,否则要烧毁。
(2)水银灯在使用过程中不要频繁启闭,否则会降低其寿命。
初中物理力学作图专题之欧阳音创编

图25 图26力学作图专题时间:2021.03.11创作:欧阳音如图25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重12牛,用力的示意图作出木块对地面的压力。
如图26所示,用20牛的力将重15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用力的示意图作出墙壁所受的压力。
用50牛的水平向右的力F 在P 处推小车,在图27中用力的示意图法画出力F 。
一辆小车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º斜向右上方的15牛的拉力的作用,在图28中用力的示意图法画出这个拉力。
(作用点在A 点)重5牛的皮球竖直向上抛出,在上升过程中,不计图27 图28空气阻力,在图29中作出该球受力的示意图。
一物体重8牛,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用力的示意图法在图30中画出该物体的受力图。
如图31所示,一辆重为240牛的小车受到60牛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请用力的示意图法在图中画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 (f的作用点画在O点)V图29 图30 图31如图所示,作出挂在墙上重为G的小球受力示意图。
作出斜面上匀速运动小木块的受力示意图。
如图下所示,物体A置于小车上随小车一起在平直路面上向右运动。
当小车遇物体B受阻停止后,物体A在小车上仍向右运动,且速度越来越慢,请在图中画出这一过程中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力的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
如图1所示,重为500N的木箱静止在斜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木箱所受的重力。
已知物体的重力为100牛,受到竖直向上的20牛的拉力,试作出它对地面压力的图示。
物体受到100牛的重力,对斜面的压力为80牛,作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物体随水平传送带匀速移动,作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物体甲重40牛,物体乙重70牛,如图40所示,两物体都静止,请用力的示意图画出甲物体所受的力和乙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作出吸附在竖直磁性黑板上静止的棋子所受力的示意图。
粗细均匀重为3N的木棒靠在墙上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上作出木棒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如图是广场上一只氢气球,用细绳系于地面上,请作出氢气球受力示意图。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之欧阳文创编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时间:2021.03.12 创作:欧阳文实验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不受力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不能仅靠理论分析来推测,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来回答。
为此,设计实验如下:①在水平的桌面上架设一个斜面,在斜面的某一合适高度作记号A;②在桌面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③把毛巾换成棉布,重复②中的其余步骤;④最后去掉毛巾,再重复②中的其余步骤;①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大较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单位:cm)18.30 26.83(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本实验设计是通过观察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推断小车的运动趋势的;让小车每次都从A点下滑,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
(结论)(4)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___运动。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推论)想一想,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你在研究什么问题时也用过了以上的推理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之欧阳学文创作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欧阳学文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①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2.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3.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
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欧阳学文实验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不受力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不能仅靠理论分析来推测,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来回答。
为此,设计实验如下:①在水平的桌面上架设一个斜面,在斜面的某一合适高度作记号A;②在桌面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③把毛巾换成棉布,重复②中的其余步骤;④最后去掉毛巾,再重复②中的其余步骤;①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大较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单位:cm)18.30 26.83(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本实验设计是通过观察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推断小车的运动趋势的;让小车每次都从A点下滑,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
(结论)(4)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___运动。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推论)想一想,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你在研究什么问题时也用过了以上的推理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
(3)小车在毛巾、棉布表面上克服阻力做功分别为W1、W2,则W1W2(选填“>”、“=”或“<”)。
(4)如果要测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正确做法是:。
3、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
如图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只要填写序号)。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
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3)请你另外列举一个课本上的例子说明理想化实验:实验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如图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
(1)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滑轮的作用是;(2)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
(3)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进行如下操作:(挤压/旋转)小卡片,松手后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4)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
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2、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情景。
实验步骤如下:(1)将系于轻质小卡片两个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支架上滑轮,在细线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
实验选用轻质小卡片目的是。
(2)保持两个拉力在同一直线上,调整细线两端的钩码,当两端钩码的质量时,小卡片平衡,如图A所示。
(3)将图A中的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并保持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如图B所示,松开手后小卡片平衡(选填“能”或“不能”)。
(4)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剪断小卡片(如图C 所示),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这说明:的力一定不平衡。
(5)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时发现当两边所挂钩码不相等时,木块也能平衡,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6)小华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想到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如何探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呢?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钩码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观察到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同样适用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验三:测量滑动摩擦力1、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运动.根据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比较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2、小华“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铁块和木块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木块表面比铁块表面粗糙。
实验时,小华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探究过程中使用了法。
(2)在实验中拉动弹簧测力计;若将甲图中速度增大到2v,其摩擦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时,小华先在竖直正立时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测量某物体重量为4.9N,那么该物体的质量为g (g=9.8N/kg)。
(4)小明认为小华的这种研究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小明经过认真思考,决定采用图2行研究,你认为该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小的是(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有关;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有关。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本实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6)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实验四:探究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1)甲、乙说明:相同时,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乙、丙说明:相同时,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
本实验采用了法。
本实验中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压力作用效果是否明显,所以本实验有还有一个方法是法。
2、学校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则:(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2)分析比较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4)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实验五: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1、某小组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小华根据图(a)和(b)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根据图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小红根据图(b)和(c)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有关.(2)探究:他们继续实验,分别在扎有橡皮薄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液体,仔细观察并比较橡皮薄膜向下凸出的情况,并分别用h1、h2、h3、h4、h5和h6表示凸出程度,且h1<h2<h3<h4<h5<h6.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①各位同学分析了本人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由此可验证的猜想是正确的.②三位同学互动交流、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4与6的数据和现象后得出:.由此他们验证了的猜想是正确的.2、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的实验,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
(1)压强计是通过U 形管中液面的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 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2)比较②③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有关,当相同时,越大,液体压强越大;(3)比较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深度的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比较①③④三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请你在认真思考、观察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使用前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仔细观察图1所示的“实验1”和“实验2”,回答:①实验1是想验证:当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的关系;②实验2是想验证:当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的关系;(3)如图2所示,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和浓盐水,某同学用压强计鉴别这两种液体,则图(填a 或b)中装的是盐水。
实验六:测量大气压1、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如图1所示。
(1)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果将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搬到高山上,测得水银柱的高度(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若在管的A处扎一个孔,此时(选填“有”或“没有”)水银从A处流出,原因是。
(3)某同学利用透明硬质水管测量大气压强值,图2为实验装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