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与经典习题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与经典习题复习一: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 千米 =1000 米 =103 米; 1 分米 =0.1 米 =10-1 米1 厘米 =0.01 米 =10-2 米; 1 毫米 =0.001 米 =10-3 米1 米 =106 微米; 1 微米 =10-6 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 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能防范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够除掉,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别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能够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尔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 :(a) 测硬币直径; (b) 测乒乓球直径;(3) 取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即可用其他物体取代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授课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 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 : 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体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地址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也许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浙教版物理中考复习力学专题

浙教版物理中考复习力学专题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考物理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全面地复习力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如,推门时,作用在门把手上和门轴上,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这就是力的作用点的影响。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二、常见的力1、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 = mg,其中g 约等于 98N/kg。
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其公式为 F = kx,其中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 是弹簧的伸长量。
3、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例如,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这就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
四、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中考物理力学专题复习

力
原理
应用: 弹簧测力计 使用方法
定义
重力
大小 G = mg g的读法、意义 方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 重心 O 重力的示意图 探究活动
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的种类 摩 擦 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力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探究活动
定义 方向: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大小: 压 力 压力的示意图 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漂浮ρ物<ρ液
从力的本身定义 同物、反向、共线、等大
平 衡
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定义
力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定义
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力
同向 F合 = F1+F2
反向 F合 = F1-F2
二,应强调以点带面,以实 验串联知识,以实验带动复习。
(2019·山东济宁)小明想比较牛奶 的密度和豆浆的密度的大小,可身 边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 请你帮他设计原理不同的两种方法 来比较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1)实验步骤:
(2)土豆密度 量表达)。
(用测出的物理
(2019·扬州市)在测定石子的密度 的实验中,同学们采用了两种实验方 案,并从方法、器材、可行性等方面 对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评价。请你帮助 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方案一
方案二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 水、石子、细线
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石子的质量m =24g; 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3a/2△t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a/△t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力一.力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性质有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
表示符号: 单位: 单位符号:观察上图我们得到给物体施加力会或。
练习:1. 如图所示,(a)(b)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二、如图所示, 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 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 使其发生( )、( )、(c)、(d) 各图中的形变, 如果力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的出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分别是、、. 能得到此结论的图像分别是图、、。
练习: 1.物体A的质量都是5 kg, 画出图中A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2.重20 N的小球正从斜面上加速滚下, 所受摩擦力为10 N, 在下图中画出小球所受重力和摩擦力的示意图。
3.在水平地面上有辆小车, 甲用6 N的力水平向右推车;乙用9 N的力向右上方与水平面成30°角拉车, 在下图中作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4.如图, 一物体放在斜面上, 重15 N, 对斜面的压力为12 N, 用力的示意图画出这两个力。
一、分析下图可以的到的结论分别是(1)(2)(3)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这两个力相同的是()A.作用点B.力的大小C.力的方向D.力的大小和作用点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下列图中能生动地体现这一规律的是()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3.用绳子系着水桶, 手拿着绳子从井中向上提水, 此时水桶受到向上的力,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 手B. 绳子C. 地球D. 水4.划船时, 使船和桨一起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A. 划船的人对桨的力B. 船桨对水的力C. 河中的水对桨的力D. 船对水的推力三、观察右图中图甲为捏橡皮泥, 图乙是拉弹簧总结两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观察两图还可以的到的结论有哪些?练习:1.小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 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如下:(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制成;(2)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3)该弹簧原长是cm, 若用该弹簧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 其量程为N。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一)复习要点1.机械行为、参照物、行为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界说,公式v=s/t,速度的单元及换算1m/s=3.6km/h变速行为的平均速度,会测量行为物体的平均速度v=s/t。
3.惯性、惯性定律(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然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的时辰,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叫做惯性定律。
4.二力的平衡(1)二力(或几个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浸染时,如不美观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彼此平衡.(2)二力平衡的前提①前提:,巨细相等,标的目的相反,统一物体,统一向线。
②应用:物体受平衡力,必然处于平衡状况,按照一个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5、行为和力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物体速度巨细和行为标的目的的改变,都叫做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二)复习指导1.有关速度、旅程、时刻的计较2.惯性和惯性现象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总连结匀速直线行为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枪弹分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枪弹受到惯性的浸染c.汽车封锁策念头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3.关于平衡力、彼此浸染力的问题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c.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d.桌子只受到的重力和地面临桌子的撑持力。
中考总复习力学专题

中考总复习力学专题力学专题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将从力、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机械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复习。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一、力和加速度1. 力的定义和计算在物理学中,力被定义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用单位是牛顿(N),力的计算公式为:力 = 质量 ×加速度。
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只能改变当有力作用在其上时。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力 = 质量 ×加速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时,我们可以计算作用在它上面的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向量法或分解法来求解。
向量法是通过将力的向量相加来求解合力的向量,分解法是将合力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分力。
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将一个力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分力。
通过分解法,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简单的力。
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
三、机械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质量 ×速度²。
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
当物体被提升到较高的位置时,会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当物体下降到较低的位置时,重力势能会减小。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为:重力势能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高度。
重力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
3. 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功,计算公式为:功 = 力 ×位移× cosθ。
中考物理-力学基础复习

力学基础复习知识集结知识元力学基础知识讲解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涉及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作用”就是“力”。
比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其实就是磁场对电流的力。
2.力的符号和单位①在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力,为了区分不同作用或性质的力,还常常用其他字母表示力,如重力G,摩擦力等阻力f等。
②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①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②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就叫做力的示意图。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施力的物体同时也受力。
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6.力的分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分类一类是根据力的性质来命名的,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力等等。
②根据力作用效果分类另一类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
③同一个力分类的方法不同名称不同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能相同。
根据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能不同。
④动力和阻力不论什么性质的力,只要它的效果是加快物体运动的,就可以叫做动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就可以叫做阻力。
二、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符号:G。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三要素①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或g=G/m,其中g=9.8N/kg,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③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球的重心是它的球心。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速度和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Ek =1/2mv²,其中 Ek 为动能,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Ep = mgh,其中 Ep 为势能,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专题训练(1)一、单项选择题Array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轿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关于轿车所应用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观后镜能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B.安全带做得较宽,是为了增大压强,保证安全C.车上配备安全气囊,是为了防止发生撞击时由于惯性对人体造成伤害D.汽车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保养,给有关部件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部件间的摩擦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C.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D.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小明在运动场上看到一些场景,他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王好同学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慢慢停下来,是因为足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中宏同学百米冲刺后没有立即停下来,是由于他具有惯性C.张彦同学在做引体向上,当他在单杠上静止不动时,他对单杠的拉力和他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李宁同学正在跳高,当他腾跃到最高点时,所受的力是平衡力如图所示,绳子通过一个动滑轮悬挂一个重100N的物体,一人拉着绳端从A向B走过6m用了5s,物体被匀速提高2m,若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和绳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拉绳子做功为200J,平均功率为40WB.人的拉力不知无法求出拉力做的功和功率C.拉力做功为600J,功率为120WD.拉力大于100N,功率为120W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泥里,小红和小君来帮忙,小君采用帮忙拉车的方法,小红采用捯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
若两人用力相同,方法合理,实际效果()A.小君的好B.小红的好C.一样D.无法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上固定一块磁铁,人用木杆吊着一块磁铁,始终保持两块磁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且不变,则小车的状态是()A.向左运动,越来越快B.向右运动,越来越快C.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D.有时快有时慢的直线运动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 A和p B,则()A.p A>p BB.p A<p BC.p A=p BD.无法判断如果把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大气海洋”的底部,承受着大气对我们的压强──大气压。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1.01×106帕(760MM汞柱)C.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也越大D.人的心情通常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A.小王将新鲜空气吸入肺里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C.小李用图钉把地图钉在墙上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所示。
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
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 管吸气,烧瓶将会()A.上浮,它受到的浮力增大B.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减小C.下沉,它受到的浮力不变D.上浮,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如图所示,一个斜柱状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水面浮着一个重为5N的球。
如果把球取出,则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减少值()A.大于5NB.等于5NC.小于5NC.与球的体积大小有关向一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塑料瓶中装入密度为ρA的液体后密闭,把它分别放在盛有密度为ρ甲、ρ乙两种液体的容器中,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ρ甲大于ρ乙F甲大于F乙B.ρ甲小于ρ乙F甲等于F乙C.ρ甲大于ρ乙ρ乙小于ρAD.ρ甲小于ρ乙ρ甲大于ρA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
以下叙述中的二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某学生做以下实验:先在一只玻璃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将盛有一些小石子的塑料小船放入水里(如图7-6所示),测得船底到液面的距离为h,再每隔一定时间向水里加食盐并搅动,直至食盐有剩余。
问在他所绘制的吃水线至船底距离h随加盐量而变化的图象中(如图13所示)正确的是()如图4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已滑轮所做的总动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图4A.W1= W2η1=η2B.W1= W2η1<η2C.W1<W2η1>η2D.W1>W2η1<η2如图9-6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 做的功为()A.50JB.25JC.100JD.200J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1)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2)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物重有关;(3)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4)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
然后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9-8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则该实验验证的假设是()A.(1)B.(2)C.(3)D.(4)二、填空与作图如图9-5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为 J。
15.工程载重汽车比一般汽车的轮子要多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轮胎上花纹也比较深,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车身质量是8t,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4,该车最大装载质量为_________t。
小明同学课间在操场上参加爬竿活动,他先沿竖直竿匀速爬上顶端后又匀速滑回地面,则小明在上爬和下滑过程中所受摩擦力方向(相同、不相同),,摩擦力大小重力(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不正确.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43翟志刚实现了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这是国人为之骄傲和值得永久纪念的一刻。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人,此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他与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km,则他的飞行速度为 km/s。
他身着的舱外航天服几乎就是一个小型飞船,请根据他所处环境,谈谈该航天服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写出一条即可)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订书机。
它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运用了许多物理知识。
例如:在底部垫了两块橡皮,可以增大订书机与桌面间的摩擦。
请你按照样例再写出两个:,2009年3月,在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中,中国队首次夺得冠军。
冰壶由花岗岩凿磨制成,底面积约为0.018米2,重约187牛。
比赛时,冰壶由运动员推出后在一个非常平整的冰道上滑行,运动员在冰壶行进前方的冰道上用冰刷“扫刷”,使冰转化成薄薄的一层水,冰壶可以走得更顺滑。
(1)冰壶被推出后,能在冰面上继续滑行是因为冰壶具有。
(2)用冰刷“扫刷”冰道的目的是为了减小。
(3)冰壶停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约为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瓶壁较薄的矿泉水瓶做了如下演示:首先旋紧瓶盖,接着两手分别握住瓶的上、下部分,使劲拧紧瓶的下部,使其严重变形压缩瓶内空气,然后迅速旋开瓶盖,可看到瓶盖飞出数米远,瓶口和瓶内有“白雾”产生(如图)。
请你从以下情景中找出一个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现象:使劲拧矿泉水瓶下部,使其发生严重变形。
物理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理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11所示,杠杆OA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力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F2。
图11三、实验探究题小明认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
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如图13,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斜面的倾斜程度物体重G/N物体上升高度h/m沿斜面拉力F/N物体移动距离S/m有用功W有/J总功W总/J机械效率1 较缓5.0 0.10 1.6 0.5 0.50 0.8 63%2 较陡5.0 0.15 2.2 0.5 0.75 1.1 68%3 最陡5.0 0.25 3.1 0.5(1)将表格中的空白数据填上。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
(3)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可获得的初步结论是:。
(4)如果小明还想要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①实验时应控制不变的条件是;②实验时需要的器材有:;③主要的实验步骤是:;④请你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
如图24,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动力F1 / N动力臂L1 / 阻力F2 / N阻力臂L2 /(1)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想测出一块橡皮泥的密度,现在只有如下实验器材:量筒、水和一块橡皮泥。
已知橡皮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水的密度为ρ。
请你利用这些实验水器材为他们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测出这块橡皮泥的密度。
要求:写出必要的实验步骤,并根据实验步骤中所测得的物理量写出密度表达式。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